这份奥斯卡金像奖记录清单是截至2024年3月10日举行的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的最新记录 。
最多獲獎或入圍
- 單一部电影最多获奖
- 三部电影获得了11项大獎:
- 《賓漢》(1959)—在15項可提名項目中獲提名12項
- 《鐵達尼號》(1997)—在17項可提名項目中獲提名14項
-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2003)—在17項可提名項目中獲提名11項
- 單一部电影获得最多提名
- 三部电影获得了14项提名:
- 《彗星美人》(1950)—可供提名的16个类别;並赢得6个奖项
- 《鐵達尼號》(1997)—可供提名的17个类别;赢得11个奖项
- 《樂來越愛你》(2016)—可供提名的17个类别;赢得6个奖项
- 最多領域獲獎(在每个提名类别中均获奖)
- 2003年《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赢得了提名的所有11个类别:最佳图片,导演,改编剧本,原创配乐,原创歌曲,混音,艺术指导,化妆,服装设计,电影编辑和视觉效果
- 獲頒最多奖项的男性
- 獲頒最多奖项的女性
- 入圍次數最多的男性
- 入圍次數最多的女性
- 單屆最多入圍/單屆最多奖项
- 至今仍在世的最多次獲獎者
- 演技
- 导演
- 編劇
- 剪輯
- 摄影
- 配乐与歌曲
- 艺术指導
- 服装设计
- 化妆
- 视觉效果
- 特殊效果(僅頒發到1962年)
- 以动画长片最多獲獎者
- 以动画长片最多入圍者
- 最佳外语片奖最多的國家
- 最佳外语片入圍最多次的國家
- 最佳外语片入圍最多次但卻未获奖的國家
- 获奖最多的非英語影片
- 共有四部外语片曾於當屆获得4座獎項:
- 《芬妮和亚历山大》(1982)—最佳外语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服装设计
- 《卧虎藏龙》(2000)—最佳外语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原创音乐奖
- 《寄生上流》(2019)—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奖
- 《西線無戰事》(2022)—最佳国际影片、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和最佳原創配樂
- 入圍最多的非英語影片(*表獲獎)
- 《璀璨女人夢》(2025):入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剧本、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原创歌曲(兩首)(*)、最佳音效、最佳攝影、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最佳剪輯等13項
首次導演或演出便獲獎
以下演員為因其处女作的演出而获奖: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荣誉奖
- 青少年奖
以下導演為因其处女作的導演而获奖:
五大獎得主
三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五项大奖: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女主角和剧本(包含原创或改编;然而,以下电影都是獲頒最佳改编剧本奖) [9] [10] [11]
最多连续获奖
- 不限獎項
- 華特·迪士尼 在1932年到1939年連續8年獲頒了10座獎項,包括8座最佳卡通短片獎和2座榮譽獎(分別以米老鼠創造者和《白雪公主》一片)
- 最佳影片
- 最佳導演
- 三位導演曾經連續兩年獲獎(而在其執導的兩部影片中,其中一部也獲頒最佳影片)[12]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改編劇本
- 最佳原著劇本
- 最佳藝術指導
- 最佳攝影
- 最佳服裝設計
- 最佳影片剪輯
- 最佳原創配樂
- 最佳原創歌曲
- 最佳錄音/音效獎
- 最佳視覺效果
- 最佳紀錄片
- 最佳卡通短片
- 最佳雙軸短片
奧斯卡獎的各種第一
- 第一部獲獎的最佳影片
- 第一部獲獎的有聲影片
- 第一部獲獎的彩色影片
- 第一組共同獲頒最佳導演者
- 第一位出生於20世紀的入圍暨獲獎者
- 第一位出生於21世紀的獲獎者
- 第一位出生於21世紀的入圍者
- 第一位(組)獲頒最佳影片的亞洲(但並非高加索人种)人士
- 第一位入圍最佳影片的亞洲(但並非高加索人种)人士
- 第一位獲頒最佳導演的亞洲(但並非高加索人种)人士
- 第一位入圍最佳導演的亞洲(但並非高加索人种)人士
- 第一位獲頒榮譽獎的亞洲(但並非高加索人种)人士
- 第一位獲頒榮譽獎的黑人(但並非高加索人种)
- 第一位獲頒最佳影片的黑人
- 第一位入圍最佳影片的黑人
- 第一位入圍最佳導演的黑人
- 第一組入圍奧斯卡的黑人兄弟
- 第一位入圍奧斯卡的美國原住民
- 第一位入圍且獲頒最佳影片的女性
- 第一位入圍最佳紀錄片的女性
- 第一位獲頒最佳紀錄片的女性
- 第一位獲頒最佳導演的女性
- 第一位入圍且得獎的非白人女性導演
- 第一位入圍最佳導演的女性
- 第一位入圍二次最佳導演的女性
- 第一位獲頒最佳動畫片的女性
- 第一位入圍最佳動畫片的女性
- 第一位獲頒最佳原創配樂的女性
- 第一位入圍最佳攝影的女性
- 各項榮譽獎獲獎的第一位女性
- 首度獲頒最佳影片的各類型電影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奇幻電影
- 第一部獲頒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恐怖電影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科幻電影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超級英雄電影
- 第一部入圍且獲頒最佳影片的限制級電影
- 第一部全片完全沒有白人演員的最佳影片[17]
- 第一部全片皆為黑人演員的最佳影片
- 第一部於串流平臺發行並入圍最佳影片
- 第一部於串流平臺發行並獲頒最佳影片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3-D電影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動畫電影
- 第一部列名 全球最高電影票房 且入圍並獲獎的最佳影片
- 第一部列名全球最高電影票房但並未入圍最佳影片
- 第一部列名全球最高電影票房但並未獲頒任何奧斯卡獎的電影
- 第一部於當年入圍最多獎項但卻未入圍最佳影片的電影
- 入圍各獎項的第一部成人動畫電影
- 《佳麗村三姊妹》—首部入圍最佳動畫片和最佳原創歌曲的PG-13級電影 (2003)
- 《犬之島》—首部入圍最佳原創配樂的PG-13級電影 (2018)
- 《漂浪人生》—首部入圍最佳紀錄片、最佳國際電影的PG-13級電影 (代表國為丹麥) (2021)
- 《南方公园剧场版》—首部入圍最佳原創歌曲的R級電影 (1999)
-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首部入圍最佳外語電影的R級電影 (代表國為以色列) (2008)
- 《安諾瑪麗莎》—首部入圍最佳動畫片的R級電影 (2015)
- 第一部入圍兩項以上的成人動畫電影
- 《漂浪人生》—三項,包括最佳紀錄片、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動畫片 (2021)
- 第一部入圍最佳劇本獎的動畫電影
- 第一部入圍最佳改編劇本且獲頒最佳動畫的電影
- 第一部獲頒兩座音樂類獎項的動畫電影
- 《木偶奇遇记》—最佳原創配樂及最佳電影歌曲 (1940)
- 第一部獲頒技術類獎項的動畫電影
- 第一部入圍技術類獎項的動畫電影
- 第一部贏得最佳動畫片的非電腦動畫電影
- 《神隱少女》—首部且唯一一部非英語(日語)且為手繪的動畫電影 (2002)
- 《酷狗寶貝之魔兔詛咒》—首部英語系定格動畫電影 (2005)
- 第一部入圍最佳紀錄片的動畫電影
- 第一位入圍十次演技獎項的女演員
- 第一位入圍十次演技獎項的男演員
- 第一位入圍二十次演技獎項的女演員
- 第一部獲頒奧斯卡獎和金酸莓獎的影片
- 第一位同時入圍奧斯卡獎和金酸莓獎的男演員
- 第一位同時入圍奧斯卡獎和金酸莓獎的女演員
- 艾米·歐文—以1983年《楊朵》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和金酸莓最差女配角
- 第一位於同屆入圍配角獎及音樂類獎項者
- 玛丽·布莱姬—以2017年《泥沼》入圍最佳女配角及最佳原創歌曲 (「浩瀚之河」)
- 第一位自導自演並獲得演技獎項者
- 第一位於同屆入圍主角獎及音樂類獎項者
- 第一位於過世後獲頒演技獎的演員
- 第一位於過世後入圍演技獎的女演員
- 第一位於過世後入圍演技獎的男演員
- 第一位於過世後入圍演技獎的黑人演員
- 第一位以手語做為表演且獲獎的演員
- 第一位以非英語表演獲獎的演員
- 第一位以非英語表演入圍的女演員
- 第一位以非英語表演且獲獎的男演員
- 第一位以非英語表演入圍的男演員
- 第一位以3-D電影入圍的女演員
- 第一位以3-D電影入圍的男演員
- 第一位獲頒演技獎的非洲演員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非洲演員
- 第一位獲頒演技獎的亞洲演員
- 第一位獲頒演技獎的馬來西亞演員
- 第一位獲頒演技獎的北歐演員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北歐女演員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北歐男演員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東歐女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男主角獎的澳洲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獎的澳洲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獎的加拿大演員
- 第一位獲頒演技獎項的加拿大男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男主角的法國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的法國演員
- 第一位以法語演出並獲獎的法國演員
- 第一位以法語演出並入圍的法國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男主角的義大利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的義大利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男主角的德國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的德國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男主角的拉丁美洲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拉丁美洲女性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韓國女性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的的亞裔女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的的華人女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男性西班牙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女性西班牙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俄羅斯血統男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俄羅斯血統女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導演的加拿大導演
- 第一位(組)獲頒音樂獎項的印度音樂家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中東/北非演員
- 第一部獲頒最佳外語片的中東電影
- 第一位兩度以非英語片(但皆未入圍最佳外語片)入圍最佳女主角的非美國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黑人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男主角的黑人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的黑人演員
- 第一位首次演出即獲獎的黑人女演員
- 首次有黑人男演員及黑人女演員同時獲頒演技獎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非洲黑人演員
- 第一位同時以影片製作人及女主角身份獲獎者
- 第一位獲頒劇本獎的黑人劇作家
- 第一位獲頒榮譽獎的非洲裔美國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導演的拉丁美洲導演
- 第一位入圍最佳女主角的南美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穆斯林演員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童星演員[18]
- 第一部獲頒最佳短片以外獎項的最佳短片
- 第一位獲獎的專業運動員
- 第一位獲獎的聽障女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聽障男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侏儒症演員
- 第一位入圍的侏儒症演員
- 第一位以性別反串角色獲獎的演員
- 各項演技獎中第一位以飾演真實人物獲獎的演員
- 第一首獲頒最佳原創歌曲的嘻哈饒舌歌曲
- 第一位菲律賓裔的獲獎者
- 第一首獲頒最佳原創歌曲的印度歌曲
年齡相關記錄
- 最年輕的演技獎獲獎者
- 最年輕的演技獎入圍者
- 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獲獎者
- 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入圍者
- 最年輕的最佳男主角獲獎者
- 最年輕的最佳男主角入圍者
- 最年輕的得獎者
- 秀蘭·鄧波兒—6歲,於1934年獲頒奧斯卡青少年獎(非競爭獎項,現已停辦)
- 最年輕的最佳原創劇本獲獎者
- 最年輕的最佳改編劇本獲獎者
- 查利·沃希特爾(Charlie Wachtel)—32歲 (2018年《黑色黨徒》)
- 最年輕的最佳導演獲獎者
- 最年輕的最佳導演入圍者
- 最年長的最佳導演獲獎者
- 最年長的最佳導演入圍者
- 最年長的演技獎獲獎者
- 最年長的最佳女主角獲獎者
- 最年長的最佳男主角獲獎者
- 最年長的演技獎入圍者
- 最年長的男(女)主角入圍者
- 最年長的競賽性獎項獲獎者
- 最年長的競賽性獎項入圍者
- 最早出生的獲獎者
- 最早出生的入圍者
- 四大演技獎項獲獎者平均年齡最大的一屆
- 四大演技獎項獲獎者平均年齡最小的一屆
影片相關記錄
- 最多獲獎但並未獲頒最佳影片
- 最多入圍但並未獲頒最佳影片
- 最多落空獎項
- 共6部影片皆落空11項獎項
- 《心聲淚影》 (1948)—12項入圍僅獲頒1項(最佳女主角)
- 《雄霸天下》 (1948)—12項入圍僅獲頒1項(最佳改編劇本)
- 《轉捩點》 (1977)—11項入圍全數落空
- 《紫色姊妹花》 (1985)—11項入圍全數落空
- 《犬山記》 (2021)—12項入圍僅獲頒1項(最佳導演)
- 《璀璨女人夢》 (2024)—13項入圍僅獲頒2項(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原創歌曲)
- 最多入圍但並未入圍最佳影片
- 最多獲獎但並未入圍最佳影片
- 獲獎最少的最佳影片
- 《大飯店》—僅獲最佳影片提名(且獲獎) (1932)
- 入圍最多技術獎項的電影
- 《鐵達尼号》—在10項技術獎項皆獲提名,包括攝影、服裝設計、影片剪輯、藝術指導、配樂、歌曲、音效、混音、視覺效果、化妝等 (1997)
- 入圍最多但不包括主要獎項(影片、導演、演員及劇本)
- 《小人物狂想曲》—7項入圍但並未入圍主要獎項 (1960)
- 以下影片共入圍6項入圍但並未入圍主要獎項
- 除了最佳影片以外的入圍獎項皆獲獎的影片
- 《难测女人心》—2項獲獎/3項入圍 (1931)
- 《英宮艷史》—1項獲獎/2項入圍 (1932)
- 《淘气的玛丽达》 —1項獲獎/2項入圍 (1935)
- 《万古流芳》—3項獲獎/4項入圍 (1936)
- 《羅賓漢冒險記》—3項獲獎/4項入圍 (1938)
- 《34街的奇蹟》—3項獲獎/4項入圍 (1947)
- 《碧血金沙》—3項獲獎/4項入圍 (1948)
- 《三妻艷史》—2項獲獎/3項入圍 (1949)
- 《所羅門王寶藏》—2項獲獎/3項入圍 (1950)
- 《羅馬之戀》—2項獲獎/3項入圍 (1954)
- 《大白鯊》—3項獲獎/4項入圍 (1975)
- 《天人交戰》—4項獲獎/5項入圍 (2000)
- 《攻其不備》—1項獲獎/2項入圍 (2009)
- 《逐夢大道》—1項獲獎/2項入圍 (2014)
- 《波希米亞狂想曲》—4項獲獎/5項入圍 (2018)
- 《女人悄悄話》—1項獲獎/2項入圍 (2022)
- 入圍最佳影片但並未入圍其他主要獎項(影片、導演、演員及劇本)
- 題材多次被翻拍且都入圍最佳影片(*表獲獎)
- 第一部全部由非美國製作的最佳影片
- 第一部全部由非美國或英國製作的最佳影片
- 第一部全部由非高加索製作的最佳影片
- 獲獎最多的非美國製作最佳影片
- 《末代皇帝》—義大利/香港/英國,獲頒9項 (1987)
- 入圍最多的非美國製作最佳影片
- 沒有女性台詞角色的最佳影片
- 改編自東尼獎得主的最佳影片
- 改編自普立茲獎得主的最佳影片
- 獲頒國際三大影展(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柏林影展)殊榮的最佳影片
- 《失去的週末》—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1945)
- 《哈姆雷特》—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48)
- 《君子好逑》—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1955)
- 《雨人》—柏林影展金熊獎 (1988)
- 《水底情深》—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2017)
- 《寄生上流》—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2019)
- 《游牧人生》—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2020)
- 《艾諾拉》—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2024)
- 單一影片最多演技獎項入圍
- 以下影片皆獲五項(位)演技獎提名(*表當年最佳影片):
- 單一影片最多男演員入圍(皆為4位,*表獲獎)
- 單一影片最多女演員入圍(皆為4位)
- 單一影片最多演員獲獎(皆為3位):
- 《慾望街車》 (1951)—最佳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
- 《螢光幕後》 (1976)—最佳男主角、女主角、女配角
- 《媽的多重宇宙》 (2022)—最佳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
表演相關記錄
- 獲頒最多次最佳女主角
- 獲頒最多次最佳男主角
- 獲頒最多次最佳男配角
- 獲頒最多次最佳女配角
- 最多次連續入圍最佳女主角(*表獲獎)
- 最多次連續入圍最佳男主角(*表獲獎)
- 最多次連續入圍最佳女配角
- 最多次連續入圍演技獎項
- 最多次入圍演技獎項的男演員
- 最多次入圍演技獎項的女演員
- 最多次入圍但皆未獲獎的男演員
- 最多次入圍但皆未獲獎的女演員
- 以非英語片最多次入圍的男演員
- 首次和再次獲獎時間相隔最久
- 首次和再次入圍時間相隔最久
- 首次得獎和生涯最後一次得獎相隔時間最久
- 凯瑟琳·赫本— 48年,她於1933年以《牵牛花》首次入圍最佳女主角並獲獎,再於1981年以《金池塘》入圍最佳女主角並獲獎
- 首次入圍和最後一次入圍相隔時間最久
- 首次獲獎前入圍最多次的演員
- 過世後最多次入圍的演員
入圍及的獲獎的演出長短記錄
- 獲獎最多次的非裔美國演員
- 以單一演出獲頒最多獎項的演員
- 哈罗德·拉塞尔—他以1946年《黃金時代》最佳男配角獎,更「因為他在片中将希望和勇气带给其他的退伍军人伙伴」而獲頒當屆奧斯卡榮譽獎,成為史上唯一一位以同個角色獲頒兩座獎項的得主
- 以單一演出入圍最多獎項的演員
- 巴里·菲茨杰拉德—他以1944年《与我同行》的演出分別入圍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最後獲頒最佳男配角,此記錄也是史上唯一一次
- 一部影片中以兩個以上角色獲獎的演員
- 李·馬文—他以1966年《狼城脂粉俠》片中飾演兩個角色(互為兄弟)獲頒最佳男主角,此記錄也是史上唯一一次
- 一部影片中以多個角色入圍的演員
- 四大演技獎得主皆非出生於美國
- 以同樣角色獲頒東尼獎和奧斯卡獎的演員
其他各式記錄
- 橫跨數十年最多的入圍者
- 約翰·威廉斯—從1967年首次入圍至2023年共54次(其中49次配樂類獎提名,5次歌曲類獎提名),是目前在世的人中獲提名次數最多者
- 曾榮獲諾貝爾獎的奧斯卡得主
- 曾榮獲布克獎的奧斯卡得主
- 曾榮獲普利茲獎的奧斯卡得主
- 唯一一位曾榮獲奧林匹克運動會獎牌的奧斯卡得主
- 科比·布莱恩特—曾於2008和2012年以奧運男子籃球兩度榮獲金牌,並於2017年以《親愛的籃球》獲頒最佳動畫短片(其身份為編劇及旁白)
- 唯一一位曾獲頒演技獎及音樂獎項者
- 芭芭拉·史翠珊—1968年以《妙女郎》獲頒最佳女主角,1976年以《星夢淚痕》插曲「Evergreen (Love Theme from A Star Is Born)」獲頒最佳歌曲
- 唯一一位曾獲頒演技獎及編劇獎項者
- 曾獲頒演技獎及導演獎項者
- 至今仍無。但李·格兰特曾於1975年以《洗发水》獲頒最佳女主角,而1986年由她所執導的《在美國潦倒》則獲頒最佳紀錄片,但依當年規定,只有製片者才能獲頒獎項,因此是由她的製片人丈夫代表領獎;但若依現行規定,導演亦可被授與獎項
- 唯一一位以同一部影片入圍演技獎、編劇獎、導演獎及最佳影片獎
- 華倫·比提—他於1978年以《上錯天堂投錯胎》入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編劇本,1981年再以《烽火赤焰萬里情》入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獲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原著劇本
- 1941年奧森·威爾斯曾以《大國民》入圍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獲獎),雖然他也身兼製片人且該片也入圍最佳影片,但因當時的片廠制度僅能以片廠冠名,故無法列名
- 唯一一位以同一部影片獲頒導演獎、編劇獎及剪輯獎
- 西恩·貝克—他於2024年以《阿诺拉》獲頒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及最佳剪輯,此外他也以製作人身分獲頒最佳影片獎
- 唯一一位以飾演奧斯卡得主而獲獎的演員
- 唯一一位以飾演「虛構的奧斯卡入圍者」而獲獎的演員
- 瑪姬·史密斯—她於1978年《加州套房》一片中飾演與奧斯卡獎失之交臂的失意女演員,並以此片獲頒最佳女配角
- 唯一一位曾在兩部皆入圍11座獎項影片都有演出的演員
- 最多次入圍但仍未獲獎
- 在獲獎前總入圍次數最多者
- 最多次入圍者
- 最多次入圍者且仍在世者
- 唯一一位由選民自填提名且獲獎者
- 唯一一位在特定獎項全部入圍者
- 在最多獎項皆有入圍者
- 肯尼斯·布萊納—在7項獎項共8次入圍,皆尚未獲獎
- 艾方索·柯朗—在7項獎項共11次入圍(*表獲獎)
- 最佳影片:《羅馬》(2018)
- 最佳導演:《地心引力》*(2013)、《羅馬》*(2018)
- 最佳原創劇本:《你他媽的也是》(2002)、《羅馬》(2018)
- 最佳改編劇本:《人類之子》(2006)
- 最佳剪輯:《人類之子》(2006)、《地心引力》*(2013)
- 最佳攝影:《羅馬》*(2018)
- 最佳實景短片:《在她們眼中》(2002)
- 他編導的電影《羅馬》亦獲頒最佳外語片,但是以國家代表獲獎而非個人
- 入圍最多次的女性
- 獲獎率最高者
- 入圍最佳導演次數最多者
- 入圍最佳導演次數最多但皆未獲獎者(皆為5次)[27]
- 僅獲頒最佳導演但其他皆未獲獎的電影
- 獲頒最佳影片次數最多的製片人(皆為3次)
- 入圍最佳影片次數最多的製片人
- 同一年度入圍最佳導演次數最多者
- 獲頒最佳影片次數最多的系列電影
- 多次入圍最佳影片的系列電影
- 教父系列—3次
- 魔戒系列—3次
- 阿凡達系列—2次
- 沙丘系列—2次
- 獲獎次數最多的系列電影
-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最多次者
- 電影上映到獲頒獎項間隔最久
- 《舞台生涯》—1952上映,但直到1972年才得以在美國洛杉磯地區公開上映;該片於1973年第45屆頒獎典禮上獲頒最佳原創配樂
- 過世後最多獲獎者
- 過世後最多入圍者
- 票房最高的最佳影片
- 《鐵達尼號》 (1997)—$2,257,844,554
- 入圍最佳影片且票房最高的電影
- 《阿凡達》(2009)—$2,923,706,026
- 票房最低的最佳影片
- 入圍最佳影片且票房最低的電影
- 獲頒最佳影片且票房最高的R級電影
- 《奧本海默》(2023)—$960,734,668
- 入圍最佳影片且票房最高的R級電影
- 《小丑》(2019)—$1,078,751,311
- 獲頒最佳影片且票房最低的R級電影
- 獲頒最佳影片且片長最長的電影
- 《乱世佳人》(1939)—224分鐘(含開場序曲、幕間音樂及片尾音樂共238分鐘)
- 入圍最佳影片且片長最長的電影
- 片長最長的獲獎影片
- 《辛普森:美國製造》(2016)—467分鐘(最佳紀錄片)
- 曾獲獎的最長劇情片則為1968年最佳外語片得主《战争与和平》,共431分鐘
- 獲頒最佳影片且片長最短的電影
- 入圍最佳影片且片長最短的電影
- 片長最短的獲獎影片
- 片長最短的入圍影片
- 《新鲜鳄梨酱》(2012)—1分40秒(最佳動畫短片)
- 單一角色最多獲獎
- 單一角色最多入圍
- 伊莉莎白一世:
- 亨利八世:
- 三個版本的「A Star Is Born」的男女主角皆有入圍:
- 其他曾經入圍兩次的角色(*表獲獎)
- 被搬上螢幕最多次的君主及統治者
- 獲頒最多次榮譽獎
- 身高最高的獲獎者
- 身高最矮的獲獎者
- 身高最矮的入圍者
得獎感言紀錄
並列獲獎
奧斯卡史上至今有六次並列獲獎:
入圍即獲獎
以下影片入圍兩項以上且皆獲獎(括號內表獲獎數)
參見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