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大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宣大山西等處軍務兼理糧餉,是明清時期重要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宣府巡抚、大同巡抚、山西巡抚的軍民政務。
沿革
- 明景泰二年(1451年),置總理宣府巡抚、大同巡抚軍務,兼理糧餉[1],後罷免。
- 成化二十年,恢復設置,增加轄區山西雁門關、偏頭關、寧武關等地。
- 成化二十一年,罷。
- 弘治十一年,恢復設置,轄區同成化二十年。
- 弘治十五年,罷。
- 弘治十八年,恢復設置,轄區同上。
- 正德二年,再罷。
- 正德三年,恢復設置,轄區同弘治十八年,增設延綏巡撫之地。
- 正德四年,因三邊總督恢復,延綏巡撫之地改屬三邊。
- 嘉靖三年,罷。
- 嘉靖六年,恢復設置,增山西保德州等地,後罷免。
- 嘉靖四年,恢復設置,轄區同嘉靖六年。
- 嘉靖十二年,增加轄區紫荊關。
- 嘉靖十三年,罷。
- 嘉靖十五年,因邊疆有警恢復建制,去紫荊關。
- 嘉靖十七年,罷。
- 嘉靖二十年,恢復設置。
- 嘉靖二十一年六月,罷,七月恢復設置,此後常設。增加山東巡撫、河南巡撫之地。
- 嘉靖二十三年,因分建河南山東總督,原山東、河南兩地別屬。
-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不再兼轄偏關、保定二鎮,改轄山西[2],轄區包括宣府巡撫、大同巡撫、山西巡撫三地,此後不變。
-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駐宣府。
-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移駐懷來。
- 隆慶四年(1570年),移駐陽和[3]。
-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裁撤。
歷任總督
序次 |
姓名 |
籍贯/旗籍 |
任职时间 |
卸职时间 |
卸職原因/备注
|
明朝
|
1 |
樊继祖 |
山东郓城 |
嘉靖二十年七月丁酉 |
嘉靖二十一年二月庚午 |
治山西失事,免
|
2 |
翟鹏 |
山东武定州 北直隶抚宁卫籍 |
嘉靖二十一年三月壬午 |
嘉靖二十一年五月庚子 |
抗命怠事,革职闲住
|
3 |
翟鹏 |
山东武定州 北直隶抚宁卫籍 |
嘉靖二十一年六月乙卯年 |
嘉靖二十三年十月乙酉 |
逮
|
4 |
张汉 |
湖广钟祥 |
嘉靖二十三年十月乙酉 |
嘉靖二十三年十二月壬午 |
改专督畿辅、河南、山东诸军
|
5 |
翁万达 |
广东揭阳 |
嘉靖二十三年十二月壬午 |
嘉靖二十八年五月甲戌 |
入为兵部尚书
|
6 |
郭宗皐 |
山东福山 |
嘉靖二十八年五月戊寅 |
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乙丑 |
谪戍边
|
7 |
苏祐 |
山东濮州 |
嘉靖二十九年闰六月丙子 |
嘉靖三十三年九月丁酉 |
夺职
|
8 |
贾应春 |
北直隶真定 |
嘉靖三十三年四月癸巳 |
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壬子 |
改督陕西
|
9 |
许论 |
河南灵宝 |
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壬子 |
嘉靖三十五年正月乙亥 |
入为兵部尚书
|
10 |
江东 |
山东朝城 |
嘉靖三十五年正月戊寅 |
嘉靖三十六年三月辛未 |
入为兵部右侍郎
|
11 |
杨顺 |
山东德州左卫 |
嘉靖三十六年三月辛未 |
嘉靖三十七年三月丙辰 |
逮
|
12 |
江东 |
山东朝城 |
嘉靖三十七年三月丙辰 |
嘉靖三十七年三月丁卯 |
还部
|
13 |
杨博 |
山西蒲州 |
嘉靖三十七年三月丁卯 |
嘉靖三十八年五月辛巳 |
改督蓟辽
|
14 |
张松 |
河南洛阳匠籍 |
嘉靖三十八年五月甲申 |
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己亥 |
罢
|
15 |
葛缙 |
山东昌邑民籍 |
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己亥 |
嘉靖三十九年十月戊午 |
入为兵部左侍郎
|
16 |
李文进 |
四川巴县 |
嘉靖三十九年十一月癸亥 |
嘉靖四十一年三月己亥 |
卒
|
17 |
江东 |
山东朝城 |
嘉靖四十一年四月甲寅 |
嘉靖四十四年九月戊午 |
卒
|
18 |
赵炳然 |
四川剑州 |
嘉靖四十四年十月壬寅 |
嘉靖四十五年闰十月己丑 |
入为兵部尚书
|
19 |
王之誥 |
湖广石首 |
嘉靖四十五年闰十月辛丑 |
隆庆元年十月庚戌 |
回籍
|
20 |
陈其学 |
山东登州卫 |
隆庆元年十一月丙辰 |
隆庆四年正月甲申 |
回籍
|
21 |
王崇古 |
山西蒲州 |
隆庆四年正月丁亥 |
万历元年九月丙申 |
入为兵部尚书协理戎政
|
22 |
方逢时 |
湖广嘉鱼 |
万历元年九月己亥 |
万历五年四月乙亥 |
入协理戎政
|
23 |
吴兑 |
浙江山阴军籍 |
万历五年四月乙亥 |
万历七年八月辛丑 |
入为吏部左侍郎
|
24 |
郑洛 |
北直隶安肃民籍 |
万历七年八月丁酉 |
万历十七年三月己巳 |
入协理戎政
|
25 |
萧大亨 |
山东泰安州民籍 |
万历十七年三月壬申 |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丁丑 |
入为刑部尚书
|
26 |
王世扬 |
北直隶广平民籍 |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甲申 |
万历二十六年三月己亥 |
入协理戎政
|
27 |
梅国桢 |
湖广麻城民籍 |
万历二十六年四月戊寅 |
万历二十九年三月癸丑 |
卒
|
28 |
杨时宁 |
河南祥符民籍 |
万历二十九年三月癸丑 |
万历三十三年二月辛亥 |
致仕
|
29 |
郑汝璧 |
浙江缙云军籍 |
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卯 |
万历三十五年二月戊申 |
病休
|
30 |
马鸣銮 |
四川内江民籍 |
万历三十五年三月丁卯 |
万历三十八年八月丙申 |
卒
|
31 |
涂宗濬 |
江西南昌民籍 |
万历三十九年二月辛未 |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丙午 |
召为兵部尚书,不赴
|
32 |
吴崇礼 |
山东宁阳 |
万历四十二年九月癸亥 |
万历四十七年 |
丁继母忧
|
33 |
崔景荣 |
北直隶长垣民籍 |
万历四十七年九月丁酉 |
泰昌元年十月乙丑 |
入为兵部尚书
|
34 |
董汉儒 |
北直隶开州民籍 |
泰昌元年十月辛未 |
天启二年八月己亥 |
入协理戎政
|
35 |
王国祯 |
陕西咸宁民籍 |
天启二年九月乙未 |
天启四年 |
削夺
|
36 |
??? |
|
|
|
|
37 |
冯嘉会 |
北直隶河间民籍 |
天启四年三月甲子 |
天启六年正月 |
入协理戎政
|
38 |
张朴 |
四川阆中 四川保宁守禦千户所军籍 |
天启六年正月 |
天启七年四月 |
改南京户部尚书
|
39 |
张晓 |
山东益都民籍 |
天启七年五月壬午 |
崇祯元年七月 |
回籍
|
40 |
王象乾 |
山东新城匠籍 |
崇祯元年八月 |
崇祯二年九月癸卯 |
致仕
|
41 |
魏云中 |
山西武乡军籍 |
崇祯二年九月戊申 |
崇祯四年春 |
罢
|
42 |
张宗衡 |
山东临清民籍 |
崇祯四年三月戊戌 |
崇祯七年九月 |
革职戍边
|
43 |
杨嗣昌 |
湖广武陵军籍 |
崇祯七年九月庚午 |
崇祯八年冬 |
丁父忧
|
44 |
梁廷栋 |
河南鄢陵军籍 |
崇祯八年十一月戊申 |
崇祯九年九月辛酉 |
免
|
45 |
盧象昇 |
南直隶宜興民籍 |
崇禎九年九月癸亥 |
崇禎十一年五月癸酉 |
丁外艰
|
46 |
陈新甲 |
四川长寿 |
崇祯十一年六月癸巳 |
崇祯十二年 |
入为兵部尚书
|
47 |
张福臻 |
山东高密 |
崇祯十三年正月己卯 |
崇崇祯十四年九月 |
改督蓟辽
|
48 |
江禹绪 |
南直隶歙县 河南杞县籍 |
崇祯十四年 |
崇祯十五年 |
削职
|
49 |
孫晉 |
南直隶桐城民籍 |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戊子 |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己巳 |
病罢,回籍
|
50 |
王继谟 |
陕西府谷 |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丁卯 |
崇祯十七年 |
被俘身亡
|
清朝
|
1 |
吳孳昌 |
河南固始 |
順治元年七月壬辰 1644年8月8日 |
順治二年二月癸亥 1645年3月7日 |
革職
|
2 |
李鑑 |
四川安縣 |
順治二年二月己未 1645年3月3日 |
順治二年九月壬申 1645年11月11日 |
降為寧夏巡撫
|
3 |
馬國柱 |
漢軍正白旗 |
順治二年十月癸未 1645年11月22日 |
順治四年七月戊午 1647年8月19日 |
改江南江西河南總督
|
4 |
申朝紀 |
漢軍鑲藍旗 |
順治四年七月癸丑 1647年8月14日 |
順治五年三月丙午 1648年4月3日 |
去世
|
5 |
耿焞 |
遼東都指揮使司 |
順治五年三月辛酉 1648年4月18日 |
順治五年十二月乙卯 1649年2月6日 |
革職
|
6 |
佟養量 |
漢軍正藍旗 |
順治五年十二月丁巳 1649年2月8日 |
順治八年九月己丑 1651年10月28日 |
以不通文義解職
|
7 |
佟養量 |
漢軍正藍旗 |
順治八年十月壬戌 1651年11月30日 |
順治十一年二月庚午 1654年3月27日 |
解職
|
8 |
馬鳴佩 |
漢軍鑲紅旗 |
順治十一年二月壬午 1654年4月8日 |
順治十一年十月 1654年 |
改江南江西總督
|
9 |
馬之先 |
漢軍鑲藍旗 |
順治十一年十月 1654年 |
順治十三年三月癸巳 1656年4月8日 |
改川陝三邊總督
|
10 |
張懸錫 |
|
順治十三年五月己亥 1656年6月13日 |
順治十四年正月乙卯 1657年2月24日 |
改直隸總督
|
11 |
盧崇峻 |
漢軍鑲黃旗 |
順治十四年正月庚申 1657年3月1日 |
順治十五年七月己亥 1658年8月2日 |
裁缺
|
- 附:康熙初年山西总督
- 祖泽溥(1661年)
- 赵国祚(1661年—1662年)
- 白秉贞(1662年—1665年)
参考文献
引用
- ^ 《明史》(卷73):“總督宣大、山西等處軍務兼理糧餉一員。正統元年,始遣僉都御史巡撫宣大。景泰二年,宣府、大同各設巡撫,遣尚書石璞總理軍務。成化、弘治年間,有警則遣。正德八年設總制。”
- ^ 《明史》(卷73):“嘉靖初,兼轄偏、保。二十九年,去偏、保,定設總督宣大、山西等處銜。”
- ^ 《明史》(卷73):“三十八年令防秋日駐宣府。四十三年,移駐懷來。隆慶四年,移駐陽和。”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