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河總督,為清朝官制名稱,專門治理山东省、河南省河道政务的总督官职。
雍正二年(1724年)设副總河一人,治理河南河道,驻扎武陟县。雍正七年(1729年)改副总河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驻扎济宁,管理山东省、河南省河道,包括黄河南下、汶水分流、运河蓄泄、分支河流湖港疏浚、堤防等事务,简称东河,兼任兵部尚书、右都御史銜。雍正九年(1731年),设立东河副总河辅佐。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驻兖州府。乾隆初,迁回济宁,裁撤副总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为兼任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銜。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裁撤東河總督。
歷任總督
姓名
|
籍貫
|
任職日期
|
去職日期
|
備註
|
徐湛恩 |
汉军正蓝旗 |
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廿六 |
雍正八年(1730年)十二月十九 |
(协办河东河务)
|
嵇曾筠 |
江苏无锡 |
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初七 |
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廿五 |
|
田文镜 |
汉军正黄旗 |
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廿五 |
|
(河南山东总督兼管)
|
范时绎 |
汉军镶黄旗 |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二 |
雍正八年(1730年)七月十二 |
(协办河务)
|
沈廷正 |
汉军镶白旗 |
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三十 |
雍正九年(1731年)九月廿八 |
|
朱藻 |
汉军镶白旗 |
雍正九年(1731年)九月廿八 |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二月十六 |
|
白鍾山 |
汉军正蓝旗 |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二月十六 |
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月廿六 |
|
完顏偉 |
满洲镶黄旗 |
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月廿六 |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 |
|
顧琮 |
满洲镶黄旗 |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 |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初一 |
|
白鍾山 |
汉军正蓝旗 |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初一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十二 |
|
张师载 |
河南仪封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十二 |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一月初八 |
|
叶存仁 |
湖北江夏 |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一月初八 |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六月初七 |
|
李宏 |
汉军正蓝旗 |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六月初七 |
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月二十 |
|
李清时 |
福建安溪 |
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月二十 |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月十九 |
|
嵇璜 |
江苏无锡 |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月十九 |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九月廿六 |
|
吳嗣爵 |
浙江钱塘 |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九月廿六 |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初二 |
|
何煟 |
浙江山阴 |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初二 |
|
(河南巡抚兼管)
|
姚立德 |
浙江仁和 |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初二署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正月廿二实授 |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月廿四 |
|
袁守侗 |
山东长山 |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月廿四 |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十二月廿一 |
|
陳輝祖 |
湖南祁阳 |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十二月廿一 |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二月初七 |
|
李奉翰 |
汉军正蓝旗 |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二月初七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三十 |
|
国泰 |
满洲镶白旗 |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八月廿三 |
|
(山东巡抚兼署)
|
韓鑅 |
贵州毕节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三十 |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廿四 |
|
何裕城 |
浙江山阴 |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廿四 |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月廿一 |
署理
|
蘭第錫 |
山西吉州 |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月廿一署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初二实授 |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二月廿七 |
|
李奉翰 |
汉军正蓝旗 |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二月廿七 |
嘉庆二年(1797年)九月十八 |
|
康基田 |
山西兴县 |
嘉庆二年(1797年)九月十八 |
嘉庆二年(1797年)十二月十三 |
|
司馬騊 |
江苏江宁 |
嘉庆二年(1797年)十二月十三 |
嘉庆四年(1799年)二月廿三 |
|
吳璥 |
浙江钱塘 |
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初三 |
嘉慶五年(1800年)二月初五 |
|
全保 |
蒙古镶黄旗 |
嘉慶四年(1799年)十一月十一 |
|
(山东布政使护理)
|
王秉韬 |
汉军镶红旗 |
嘉慶五年(1800年)二月初五 |
嘉慶七年(1802年)八月初五 |
|
嵇承志 |
江苏无锡 |
嘉慶七年(1802年)八月初五 |
嘉慶九年(1804年)四月十八 |
|
徐端 |
浙江德清 |
嘉慶九年(1804年)四月十八 |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十二 |
|
李亨特 |
汉军正蓝旗 |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十二 |
嘉慶十一年(1806年)四月十六 |
|
吳璥 |
浙江钱塘 |
嘉慶十一年(1806年)四月十六 |
嘉慶十三年(1808年)六月十一 |
|
马慧裕 |
汉军正黄旗 |
嘉慶十三年(1808年)六月十一 |
嘉慶十四年(1809年)七月十四 |
|
钱楷 |
浙江嘉兴 |
嘉慶十四年(1809年)七月廿一 |
嘉慶十四年(1809年)八月初十 |
(河南布政使暂署)
|
陳鳳翔 |
江西崇仁 |
嘉慶十四年(1809年)七月十四 |
嘉慶十五年(1810年)十二月十九 |
|
吉纶 |
满洲镶蓝旗 |
嘉慶十五年(1810年)十二月十九 |
|
(山东巡抚暂署)
|
李亨特 |
汉军正蓝旗 |
嘉慶十五年(1810年)十二月十九 |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二 |
|
戴均元 |
江西大庾 |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二 |
嘉慶十九年(1814年)正月二十 |
|
吳璥 |
浙江钱塘 |
嘉慶十九年(1814年)正月二十 |
嘉慶二十年(1815年)正月十七 |
|
李鸿宾 |
江西德化 |
嘉慶二十年(1815年)正月十七 |
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月初九 |
|
李逢亨 |
陕西平利 |
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月初九 |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十一月初七 |
|
叶观潮 |
福建闽县 |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十一月初七 |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初四 |
|
李鸿宾 |
江西德化 |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初四 |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十月十八 |
|
叶观潮 |
福建闽县 |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十月十八 |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廿八 |
|
吳璥 |
浙江钱塘 |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廿八 |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四月初八 |
|
張文浩 |
顺天大兴 |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四月初八 |
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十一 |
|
姚祖同 |
浙江钱塘 |
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十一 |
|
(河南巡抚暂署)
|
嚴烺 |
浙江仁和 |
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十一署 道光二年(1822年)九月廿八实授 |
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廿四 |
|
張井 |
陕西肤施 |
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廿四署 道光五年(1825年)九月十六实授 |
道光六年(1826年)三月十二 |
|
嚴烺 |
浙江仁和 |
道光六年(1826年)三月十二署 道光七年(1827年)九月十四实授 |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月初七 |
|
琦善 |
满洲正黄旗 |
道光七年(1827年)九月廿七 |
|
(暂署)
|
林则徐 |
福建侯官 |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月初七 |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十八 |
|
吴邦庆 |
顺天霸州 |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十八 |
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月十六 |
|
栗毓美 |
山西浑源 |
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月十六署 道光十五年(1835年)五月二十实授 |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廿三 |
|
鍾祥 |
汉军镶黄旗 |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初六 |
|
(山东巡抚兼署)
|
文冲 |
满洲镶红旗 |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廿三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十一 |
|
王鼎 |
陕西蒲城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初九 |
|
(大学士暂署)
|
朱襄 |
安徽芜湖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初九 |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九月初七 |
|
慧成 |
满洲镶黄旗 |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九月十六署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初七实授 |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廿六 |
|
鄂顺安 |
满洲正红旗 |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闰七月十五 |
|
(河南巡抚兼署)
|
鍾祥 |
汉军镶黄旗 |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闰七月十五 |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四月廿六 |
|
徐泽醇 |
汉军正蓝旗 |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闰四月初四 |
|
(山东巡抚暂署)
|
颜以燠 |
广东连平 |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闰四月初四署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九月十二实授 |
咸豐二年(1852年)六月十九 |
|
陆应谷 |
云南蒙自 |
咸豐二年(1852年)六月十九 |
|
(河南巡抚兼署)
|
慧成 |
满洲镶黄旗 |
咸豐二年(1852年)六月十九 |
咸豐二年(1852年)十二月初六 |
|
福济 |
满洲镶白旗 |
咸豐二年(1852年)十二月初六 |
咸豐三年(1853年)三月廿七 |
|
长臻 |
汉军镶黄旗 |
咸豐三年(1853年)三月廿七署 咸豐三年(1853年)五月十四实授 |
咸豐五年(1855年)五月廿九 |
|
蒋启剔 |
广西全州 |
咸豐五年(1855年)五月廿九 |
|
(河北道兼署)
|
李钧 |
直隶河间 |
咸豐五年(1855年)五月廿九 |
咸豐九年(1859年)三月廿一 |
|
瑛棨 |
汉军正白旗 |
咸豐九年(1859年)三月廿一 |
|
(河南巡抚兼署)
|
黄赞汤 |
江西庐陵 |
咸豐九年(1859年)三月廿一 |
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廿四 |
|
谭廷襄 |
浙江山阴 |
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廿四署 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廿一实授 |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十二 |
|
郑敦谨 |
湖南长沙 |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十二 |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初五 |
|
张之万 |
直隶南皮 |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初五署 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十四实授 |
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十七 |
|
苏廷魁 |
广东高要 |
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十七署 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初八实授 |
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廿二 |
|
乔松年 |
山西徐沟 |
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廿二 |
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十四 |
|
曾国荃 |
湖南湘乡 |
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 |
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初九 |
未任
|
李鹤年 |
奉天义州 |
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初九 |
光绪七年(1881年)八月十三 |
|
勒方锜 |
江西新建 |
光绪七年(1881年)八月十三 |
光绪七年(1881年)八月廿八 |
未任
|
梅启照 |
江西南昌 |
光绪七年(1881年)八月廿八 |
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廿九 |
|
庆裕 |
满洲正白旗 |
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廿九 |
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廿二 |
|
成孚 |
满洲正红旗 |
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廿二 |
光绪十三年(1887年)九月廿九 |
|
李鹤年 |
奉天义州 |
光绪十三年(1887年)九月廿九 |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初十 |
署理
|
李鸿藻 |
直隶高阳 |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初十 |
|
(礼部尚书暂署)
|
吴大澂 |
江苏吴县 |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初十署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廿九实授 |
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月初九 |
|
倪文蔚 |
安徽望江 |
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月廿二 |
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月初九 |
(河南巡抚兼署)
|
许振祎 |
江西奉新 |
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月初九 |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初二 |
|
裕宽 |
满洲正白旗 |
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一月廿四 |
|
(兼署)
|
刘树堂 |
云南保山 |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初二 |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初七 |
(河南巡抚兼署)
|
任道镕 |
江苏宜兴 |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初七署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廿四实授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十四 |
戊戌变法裁撤
|
任道镕 |
江苏宜兴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十八 |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初六 |
戊戌政变後复置
|
裕長 |
满洲正白旗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初二 |
|
(河南巡抚兼署)
|
锡良 |
蒙古镶蓝旗 |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初六 |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廿四 |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廿七裁缺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