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群是指軌道大致相似的小行星群體。成員之間通常是不相關的,不像小行星家族,後者通常是由一顆小行星的解體引起的。按照慣例,以被發現的第一個成員的名字命名這一組小行星,而這個成員通常是群組裡最大的。
成組飛向地球軌道
圍繞太陽運行的小行星相對較少。其中幾個群體現時是假設性的,尚未發現任何成員;因此,它們的名字是臨時的。
- 祝融型小行星是完全在水星軌道內運行的假想小行星(遠日點小於0.3874 AU)。已經對祝融型小行星進行了一些蒐索,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
- 愛洛查赫妮姆型小行星(之前命名為瓦提拉)是完全在金星軌道內運行的小行星(遠日點小於0.718 AU)。截至2022年,已知只有一顆這樣的小行星:(594913) 愛洛查赫妮姆。
- 阿提娜型小行星(阿波希利型小行星;地球軌道內側的小行星)是一小群已知的小行星,其遠日點小於0.983 AU,這意味著它們完全在地球軌道內側運行。該型小行星以其第一顆已確認成員的名字,(163693) 阿提娜命名。截至2020年,該型小行星已有36名成員,其中6名成員已編號[1]。
- 水星軌道穿越小行星:近日點在水星軌道內側的小行星。即近日點小於0.3075天文單位的小行星。
- 金星軌道穿越小行星:近日點在金星軌道內側的小行星。即近日點小於0.7184天文單位的小行星。這一型包括遠日點大於0.7184天單位的水星軌道穿越小行星。除了(594913) 愛洛查赫妮姆,所有已知的水星軌道穿越小行星,都滿足這一條件。(594913) 愛洛查赫妮姆的遠日點小於金星的近日點,近日點略小於水星的遠日點。
- 越地小行星的近日點小於地球的近日點0.9833 AU。這一組包括上面的水星和金星軌道穿越者,但排除阿提娜型小行星。它們還分為
- 阿周那型小行星有點模糊地定義為具有與地球相似的軌道;即具有約1AU的平均軌道半徑並且具有低離心率和傾角[2]。由於這個定義的模糊性,一些屬於阿提娜、阿莫爾、阿波羅或阿登群的小行星也可以被歸類為阿周那型小行星。該術語(名稱)由太空監視引入,並不指現有的小行星群;阿周那型的例子包括1991 VG小行星。
- 地球特洛伊是位於地日系統的L4和L5拉格朗日點的小行星。從地球表面觀察到,它們在天空中的位置將固定在太陽東西約60度處,由於人們傾向於以更大的離日度蒐索小行星,因此很少在這些位置進行蒐索。少數已知的地球特洛伊小型星是2010 TK7和2020 XL5。
- 近地小行星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術語,泛指軌道接近地球的小行星。它幾乎包括了上述所有的小行星群,以及阿莫爾型小行星
成群結隊地前往火星軌道
小行星帶
直方圖顯示了四個最突出的柯克伍德空隙,並可能劃分為內部、中間和外部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
主帶內側的小行星(a < 2.5 AU)
主帶中間的小行星(2.5 AU < a < 2.82 AU)
主帶外側的小行星(a > 2.82 AU)
聚集在木星軌道上的小行星群。小行星帶顯示為紅色。
絕大多數已知的小行星軌道位於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大致在2到4AU之間。由於木星引力的影響,這些小行星無法形成行星。木星的引力影響,通過軌道共振,清出了小行星帶中的柯克伍德空隙,該空隙於1874年首次被丹尼爾·柯克伍德識別出來。
小行星密度最高的區域(位於2.06和3.27 AU的柯克伍德空隙之間,離心率低於約0.3,傾角小於30°)被稱為主小行星帶。柯克伍德空隙可以進一步細分為:
- 內側小行星帶:由於3:1的木星軌道共振,最强大的柯克伍德缺口內 2.50 AU。最大的成員是灶神星。
- 它顯然還包括一個被稱為主帶小行星I的群,它們的半長軸在2.3 AU到2.5 AU之間,傾角小於18°。
- 中間小行星帶:軌道與木星有著3:1和5:2之間的共振,後者在2.82天文單位。最大的成員是穀神星(矮行星)。這一群顯然還分為:
- 主帶小行星IIa:其半長軸在2.5 AU和2.706 AU之間,傾角小於33°。
- 主帶小行星IIb:半長軸在2.706 AU和2.82 AU之間,傾角小於33°。
- 外側小行星帶:軌道與木星在5:2和2:1之間共振。最大的成員是(10) 健神星。這一群體顯然又分為:
- 主帶小行星IIIa:其半長軸在2.82 AU和3.03 AU之間,離心率小於0.35,傾角小於30°。
- 主帶小行星IIIb:其半長軸在3.03 AU和3.27 AU之間,離心率小於0.35,傾角小於30°。
木星軌道上的其它群體
主小行星帶外有許多或多或少不同的小行星群,可以通過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或幾個軌道元素的特定組合來區分:
在希爾達族和木星特洛伊之間有一個禁區(粗略地在4.05至4.94 AU)。除了(279) 圖勒和228顆軌道看起來大多不穩定的物體外,木星的引力已經將所有物體都掃出了這個區域。
木星軌道以外的群體
木星軌道以外的大多數小行星被認為是由冰和其他揮發物組成。許多與彗星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它們軌道的近日點距離太陽太遠,無法產生明顯的尾巴。
海王星軌道上或軌道外的群
- 海王星特洛伊:截至2020年2月,共有29顆天體。第一顆被發現的是2001 QR322。
- 海王星外天體(TNOs):是指平均軌道半徑大於30 AU的任何東西。這種分類包括古柏帶天體(KBO)、離散盤和歐特雲。
- 古柏帶天體從大約30 AU延伸到50 AU,並分為以下子類別:
- 共振天體:佔據與海王星的軌道共振,不包括海王星特洛伊的1:1共振。
- 冥族小天體: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共振KBO,就像冥王星一樣,與海王星有2:3的共振。這樣一顆天體的近日點往往靠近海王星的軌道(就像冥王星一樣),但當天體到達近日點時,海王星是在天體前方90度和後方90度之間交替,因此沒有碰撞的機會。MPC將任何平均軌道半徑在39 AU和40.5 AU之間的天體定義為冥族小天體。(90482) 亡神星和 (28978) 伊克西翁是這群中已知最明亮的。
- 其他共振:在1:2共振中有幾個已知的天體,被稱為「twotinos」,平均軌道半徑為47.7 AU,離心率為0.37。在2:5(55 AU的平均軌道半徑)、4:7、4:5、3:10、3:5和3:4共振等共振中有幾個天體。2:5共振中最大的是 (84522) 2002 TC302,3:10共振中最大的是(225088) 共工星。
- 傳統古柏帶天體:也稱為QB1天體(Cubewano,以(15760) 阿爾比恩命名,從1992年發現到2018年命名,其臨時名稱為(15760) 1992 QB1),平均軌道半徑在大約40.5 AU和47 AU之間。QB1是古柏帶中的天體,它們沒有被離散,也沒有與海王星共振。最大的是鳥神星。
- 離散盤天體(SDOs):與QB1和共振天體不同,通常具有高傾角、高離心率的軌道,其近日點距離海王星軌道不遠。它們被認為是遇到海王星的天體,而被從原本靠近黃道且更圓的軌道「散射」。已知質量最大的矮行星鬩神星屬於這一類。
- 歐特雲是一個假設的彗星雲,平均軌道半徑約在50,000 AU到100,000 AU之間。尚未檢測到歐特雲的天體;這種分類的存在只是從間接證據中推斷出來的。一些天文學家已經初步將(90377) 賽德娜與內歐特雲聯繫起來。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Search Engine: Q < 0.983 (AU).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21 Dec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de la Fuente Marcos, C.; de la Fuente Marcos, R. Geometr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rjuna orbital domain. Astronomische Nachrichten. February 12, 2015, 336 (1): 5–22. Bibcode:2015AN....336....5D. arXiv:1410.4104
. doi:10.1002/asna.201412133.
- ^ 3.0 3.1 Carruba, V.; Domingos, R. C.; Nesvorný, D.; Roig, F.; Huaman, M. E.; Souami, D. A multidomain approach to asteroid families' identification.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August 2013, 433 (3): 2075–2096. Bibcode:2013MNRAS.433.2075C. S2CID 118511004. arXiv:1305.4847
. doi:10.1093/mnras/stt884.
- ^ 4.0 4.1 Elkins-Tanton, Linda T. Linda T. Elkins-Tanton – Asteroids, Meteorites, and Comets (2010) – Page 96 (Google Books). Infobase. 2010. ISBN 978-1-4381-3186-3.
- ^ Brož, M.; Vokrouhlický, D. Asteroid families in the first-order resonances with Jupiter.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08, 390 (2): 715–732. Bibcode:2008MNRAS.390..715B. arXiv:1104.4004
. doi:10.1111/j.1365-2966.2008.13764.x.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