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撒的貴格利
尼撒的貴格利/尼薩的額我略(Gregory of Nyssa;約335~395年),他與該撒利亞的巴西流、拿先素斯的貴格利並稱加帕多家教父,都是出生在加帕多家的。公元372年,尼撒的貴格利被該撒利亞的巴西流祝圣為尼撒(Nyssa)的主教。 公元381年,三位加帕多家教父在君士坦丁堡會議中佔有重要影響力,也是使亞流派失敗的主要護教者。其中為首的大巴西流對另外兩位貴格利有很大的影響;而三位教父們的三位一體教義,使他們可以同時接納「尼西亞信經中同本體論」、和「聖父、聖子、聖靈位格分別但本質同一位格的看法。這些概念也是君士坦丁堡會議中的重要論題。[1] ![]() 背景![]() 貴格利出生於一個基督教的貴族家庭。母親是該撒利亞的艾密莉亞,父親老巴西流是一個雄辯家;他共有九個兄弟姊妹,家族內有五人都被尊為聖人。年幼的貴格利,是接受母親和姊姊馬克麗娜的在家教育;之後,他可能是在該撒利亞繼續他的學業,攻讀古典文學、哲學、可能還有醫學。 自公元355年起,貴格利和他的兄弟們(巴西流、拿克拉提斯)一起過著隱居的生活。起初,貴格利追求的是一個非宗教性的職業生涯,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個修辭學家,然而最後他成為一名演說家。關於貴格利的婚姻是具有爭議性的,一種說法認為他娶蒙福者德奧賽維亞為妻;但是,這名女子卻被確認為是被東正教封聖的。因此,有另一些評論家認為蒙福者德奧賽維亞只是貴格利的姊妹。 三位一體論尼撒的貴格利具有很強的奧秘派傾向的特質,其神學充滿著上帝是絕對無法理解的神秘氣氛。尼撒的貴格利的思想深受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特別是在柏拉圖哲學所強調共相的實質上。他借用希臘哲學的形上學,這是他闡述三位一體論的特色。 尼撒的貴格利對於三位一體教義的論述有:
尼撒的貴格利制定了一個三位一體正統神學必須遵循的原則,以避免變成三神論;在所有的作為上,同一神性的三個位格都是共同參與,一起行動。 論贖罪俄利根在第三世紀提出「付贖價給撒但」的理論,他認為撒但在與神的爭戰中奪得人並合法的控制人。而神以基督的死作為贖價給付給撒但,將人從撒但權下贖回。當撒但接受基督作為贖價,釋放人之後,基督在三日後就從其死亡權下復活,神在這場戰役中得勝,並且基督與跟隨祂的人也都得勝。[3]女撒的貴格利引用說明俄利根「付贖價給撒但」的理論,在女撒貴格利的著作《大要理問答》(Great Catechism)中,他陳述撒但受欺騙的概念,主要有兩個理由:(1)當撒但受欺騙時,欺騙者已得著所當得的;(2)撒但在終末時,牠也得救。[4]尼撒的貴格利引用一個特別比喻,他將撒但比喻成一條貪婪的魚,魚餌是耶穌的肉體,魚鉤是祂的神性。當貪婪的魚吃掉魚餌的同時也將魚勾(神性)吞下,比喻撒但受到基督的欺騙而被逮到。「付贖價給撒但」這個理論在表明神以機制欺騙撒但,又以基督復活的大能勝過撒但權勢以贖回被擄的人。此論點並不合乎聖經,神是公義的,欺騙詭詐並非神的本性;再者,人是因違背神的吩咐而落入律法的咒詛以下,撒但雖藉著罪和死亡轄制人,不代表祂有合法控制人的地位。基督為我們成了咒詛,就贖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以祂的生命作為贖價。[5] 教會普遍對於女撒貴格利的「付贖價給撒但」是不接受的。[6] 信仰生活第四世紀時,基督教教義的討論對於當代信徒來說是非常重要。尼撒的貴格利就曾抱怨過,他無論走在君士坦丁堡的哪裡,都會有人纏著他辯論三位一體的教義。貴格利曾在他的著作《On the Deity of the Son and of the Holy Spirit》中寫著說:「若你要換零錢,就有人會向哲學家一樣,對你發表基督受生、或非受生的觀念。若你詢問麵包的價錢,就會有人對你說:『父比較大,子比較小。』事實上,當時大多信徒都站在反對貴格利的立場──「否認神的兒子耶穌與神完全平等」。尼撒的貴格利與拿先斯的貴格利、巴西流都曾使用相同的社會類比來解釋神三而一的概念:「如同亞當、夏娃和賽特一般;父、子、聖靈是一個神聖家庭,同有相同的榮耀本質,卻是三個獨立的位格」。也就是認為,不同的位格可以擁有相同的本質。當然,在那個時代,這樣的觀點受到異端及正統神學家的猛烈批評。[7] 女撒的貴格利除了神學上的成就之外,對於社會的公平正義也有所警惕與看重。他嚴厲斥責奴隸制度,也因此被稱為第一位基督徒廢奴者。而在羅馬,奴隸制度是其經濟文化的重心,奴隸人數佔約佔三分之一人口。奴隸沒有自由、沒有報酬,是主人的財產,為主人服侍。貴格利引用傳道書二章七至十一節,在證道中闡明奴隸制度的邪惡,並以聖經中人性、救贖、呼召的教導為基礎,說明神的心意。以下節選可以反應貴格利基督教思想的主張 「我買了仆婢。(引用傳道書2:7 )用了什麼價格,請告訴我?在一切存在之物中,你們認為有什麼可以與人性的價值相配?理性值多少錢呢?你用多少銀幣4 計算上帝的樣式?出售按上帝的形象被造的,能獲得多少金幣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創1:26) 。如果他裏面有上帝的樣式,並能管理全地,又蒙上帝賜他權柄超越地上萬物,誰能作他的買主,請告訴我?誰又能作他的賣主?……上帝不會……把人貶低為奴,因為當我們在作罪惡的奴隸時,他自己就要恢復我們的自由。但如果上帝都不把自由人變為奴隸,誰竟能超越上帝的大能?」[8] 著作尼撒的貴格利最重要的三本著作:《論三一神》、《非三一神論》與《駁歐諾米》,對於三位一體大爭議的最後結論有極大的影響。其著作為三位一體論的教義提供紮實的基礎與清晰的解釋,並且保留三位一體的核心奧秘。 尼撒的貴格利的《論那些去耶路撒冷的人》尼撒的貴格利在其著作《論那些去耶路撒冷的人》一書中,談及除非遵照聖經真理的教導而行,否則沒有哪一種生活能被視為聖。此主張是為了矯正當時有些人認為,要過完全的生活就要到耶路撒冷。尼撒的貴格利指出基督沒有這樣吩咐,更沒有聖經的根據。他主張無論深處何處,只要誠心尋求神,神就在其中,即便沒有前往耶路撒冷也能得著神的恩典和祝福。人的聖潔與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並無相關。此書被譽為貴格利著作中的珍珠,內容帶出福音的精髓,也對當時的宗教物質主義與形式主義提出譴責。[9] 尼撒貴格利的葬禮演說在女撒貴格利晚期的著作中多有以「憂傷」的主題,能見于其所寫幾篇葬禮演說,主要有福蘭西勒皇后的葬禮演說(A Funeral Oration for the Empress Flacilla)、安提阿主教梅勒提烏的葬禮演說(A Funeral Oration for Meletius,Bishop of Antioch)、關於普徹莉雅婭的告慰佈道(A Homily of Consolation Concerning Pulcheria)與論死者(Concerning Those who Have Died)。貴格利以修辭手法來探討憂傷與榮耀的關係,他所表現的「憂傷」是象徵性的修辭,並非著重在真實內在的情感。此對憂傷的修辭表達:生者確立死者已得著神的勸慰,這勸慰就在死者已得的榮耀中,生者就明白死者已經得著榮耀,其憂傷就能轉成復活的盼望。貴格利的主張有別於當代希臘哲學的觀點,古典希臘思想是將憂傷歸為激情,認為激情是有損人的實存性。[10] 参考文献
參考來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