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角紅外線探測器

廣角紅外線探測器
廣角紅外線探測器
名称Explorer-75
WIRE
SMEX-5
任务类型紅外線天文學
运营方NASA
国际卫星标识符1999-011A
衛星目錄序號25646
网站http://www.ipac.caltech.edu/wire/
任務時長4 months (planned)
1年,4个月,10天 (achieved) [1]
航天器属性
航天器Explorer LXXV
航天器类型廣角紅外線探測器
平台WIRE
制造方太空動力學實驗室
發射質量250公斤(550磅)
功率160 watts
任務開始
發射日期5 March 1999, 02:56 UTC
运载火箭飛馬座XL運載火箭 (F26)
發射場范登堡空軍基地
承包方Orbital Sciences Corporation
運營開始時間失敗
任务结束
停用日期30 September 2000
最後通信23 October 2006
离轨日期10 May 2011, 07:00 UTC
軌道參數
参照系地心軌道[2]
軌域太陽同步軌道
近gee點470 km(290 mi)
遠gee點540 km(340 mi)
傾角97°
← 亞毫米波天文衛星 (Explorer 74)
TERRIERS (Explorer 76) →

廣角紅外線探測器(Wide Field Infrared Explorer)是美國太空總署於1999年3月5日發射的一顆衛星,由飛馬座XL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進入距離地球表面409至426公里(254 至 265 英里)的極地軌道。廣角紅外線探測器計劃進行為期四個月的21-27 μm和9-15 μm 整個天空的紅外線調查,特別關注星暴星系和發光原星系

廣角紅外線探測器於升空後出現問題,無法進行紅外線探測,並於2000年9月30日停用,最終於2011年重新進入大氣層並燒毀。

參考資料

  1. ^ Laher, Russ. Complete WIRE Star-Camera Observation History. Infrared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Center (IPAC). 16 January 2004 [15 March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6 August 2020). 
  2. ^ The WIRE Instrument. Infrared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Center (IPAC). September 3, 1997 [September 3,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連結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