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衛星 (天文衛星)
銀河衛星(ぎんが)是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於1987年2月5日使用M-3SII運載火箭從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發射升空[5],主要的觀測儀器是大面積計數器(LAC)。當時全球只有少數幾顆運行的X射線天文衛星,直到1989年12月國際太空天文台(蘇聯)發射之前,銀河衛星是唯一一顆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X射線天文衛星。 銀河衛星是繼白鳥號衛星和天馬號衛星之後日本的第三個X射線天文學任務(銀河號之前的火鳥號衛星也配備X射線感測器,但被視為太陽物理學任務,而不是X射線天文學任務)。銀河衛星於1991年11月1日進入地球大氣層並燒毀[5]。 設備銀河衛星的主要觀測儀器大面積計數器(LAC),由日本和英國合作研製,目的是高靈敏度地觀測X射線天體。日方參與機構包括宇宙科學研究所、名古屋大學、大阪大學、東京大學、理化學研究所、京都大學、明星電氣等;英方參與機構包括萊斯特大學、拉塞福-阿普頓實驗室等。 科學發現1987年2月23日,大麥哲倫星雲出現超新星SN 1987A,小柴昌俊因探測到爆炸過程中釋放出的中微子而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如上所述,銀河衛星在SN 1987A出現後立即開始嘗試偵測X射線。大麥哲倫星雲包含幾個明亮的X射線源,區分它們對大面積計數器(LAC)來說是一個技術挑戰,因為大面積計數器的視野範圍內不具備成像能力。不過,透過LAC的視野緩慢掃描目標[4][6],這個問題得到了克服,LAC每兩到三週就會觀測一次SN 1987A。結果,大約在1987年6月,人們開始接收到6至30 keV的X射線[7][8]。被解釋為56Co衰變過程中發射出的0.8 MeV和1.4 MeV核伽馬射線,56Co是超新星爆炸中合成的各種放射性同位素之一,通過反复的康普頓散射穿過超新星的大量噴出物時逐漸失去能量,並發出X射線。SN 1987A出現後約330天,X射線亮度暫時增加了約10倍,被認為是爆炸產生的衝擊波與某種緻密氣體相互作用的結果。銀河衛星在其近五年的壽命中一直在追蹤X射線逐漸變暗[9]。 室女座星系團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星系團之一(距離約20Mpc),空間範圍約10°。先前人們認為,X射線的發射位於其中心的巨型橢圓星系M87附近。然而,當天文學家使用LAC掃描整個室女座星團時,整個星團都偵測到了伴隨鐵發射線的高溫熱X射線發射[10]。X射線表面亮度在M87附近顯著增加,天文學家認為之前只觀測到一部分。這意味著銀河衛星LAC對範圍大、表面亮度低X射線輻射偵測靈敏度十分出色。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