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海軍 怨仇號(R86) HMS Implacable停泊中的怨仇號側面圖
舰种 航空母艦 舰级 怨仇级 建造者 費爾菲爾德造船工程公司 動工日期 1939年2月21日 下水日期 1942年12月10日 入役日期 1944年8月28日 退役日期 1954年9月1日 標識 舷号 :R86結局 1955 年10月27日作為廢品出售 排水量 标准:(由於建造時嚴重超重,只有滿載資料,部分單位指出預計基準為23,450長噸) 满载:32,110長噸(32,630公噸) 长度 766英尺6英吋(233.6 公尺)(實際)
730 英尺(222.5 公尺)(水線) 型宽 95英尺9英寸(29.2米) 吃水 29 英尺4英寸(8.9 公尺)(滿載) 動力輸出 4軸4台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 鍋爐 8台英國海軍三鼓鍋爐 燃料 4,770噸
航空燃油儲備94,650英制加侖(430,300升) 功率 148,000 軸馬力(110,000 千瓦) 最高速度 32.5節 續航力 6,720 海浬 (20節) 乘員 2,300(1945年) 偵搜系统
1 × 277型測高雷達
1 × 279型預警雷達
1 × 281型預警雷達
6 × 282型火控雷達
4 × 285型火控雷達
武器裝備
裝甲 飛行甲板 :76mm
水線帶 :114mm
水密艙壁 : 51 mm
機庫側 :51 mm
彈藥庫 : 76—114 mm艦載機 81架 飛行設施
僅一具彈射器
前升降機45×33英尺
後升降機45×22英尺
怨仇號航空母艦 (英語:HMS Implacable ,舷號R86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為英國皇家海軍 建造的兩艘同級航空母艦 之一,也是該級的命名艦。她於 1944年完工後,最初被分配至本土艦隊 (Home Fleet),並在該年剩餘的時間內攻擊挪威的目標。隨後被調派至英國太平洋艦隊 (BPF),在1945年對日本的特魯克 (Truk)海軍基地及日本本土目標發動攻擊。在日本投降後,該艦被用於遣返獲釋的盟軍 战俘 及士兵。1946年,怨仇號返回英國,並成為本土艦隊的甲板降落訓練航母,該職務一直持續到1950年。她在1950年短暫擔任本土艦隊 的旗艦,期間參與了多次演習,並訪問了西歐的多個港口。1950年,她被編入後備艦隊,並於1952年改裝為訓練艦 ,成為本土艦隊 訓練中隊的旗艦 。1951至1952年間,英國海軍曾考慮對她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裝,但最終因費用過高且耗時過長而作罷。怨仇號於1954年退役,並在次年作為廢鐵出售並拆解 。
設計細節
1944年6月14日,怨仇號停泊在格里諾克
怨仇級航空母艦 的設計起源於1938年海軍建造計畫,作為光輝級 航母的改進版本。設計目標是比光輝級快2節,並且在減少裝甲保護的情況下增加12架飛機,以確保符合《華盛頓海軍條約 》所允許的23,000噸標準排水量[ 1] 。
尺寸與排水量
怨仇號全長766英尺6英寸(233.6米),水線長730英尺(222.5米)。水線寬度為95英尺9英寸(29.2米)[ 2] ,滿載吃水29英尺4英寸(8.9米)。該級航母超重嚴重,滿載排水量達32,110長噸(32,630噸)[ 3] 。完成建造時,該艦的艦體初始穩度高度為4.06英尺(1.2米),滿載時則為6.91英尺(2.1米)[ 4] 。怨仇號 的艦員編制約為2,300人,包括軍官及水手(1945)[ 5] 。
動力與航速
本級艦裝備四組帕森斯 齒輪傳動式蒸汽渦輪機,每組驅動一條傳動軸,蒸汽則來自八座海軍部三鼓鍋爐 [ 6] 。設計總輸出功率為148,000軸馬力(110,000千瓦),預計最高航速為32.5節[ 7] 。怨仇號在海試時達到了31.89節,輸出功率151,200軸馬力(112,700千瓦)。最大燃油載量為4,770噸,續航力為6,720海里(20節情況下)。[ 3]
飛行甲板與航空設備
該艦的裝甲飛行甲板 長760英尺(231.6米),最大寬度為102英尺(31.1米)[ 8] 。前部飛行甲板裝備了一具液壓飛機彈射器 。怨仇級航母在中央軸線上設有兩部升降機,前部升降機尺寸為45×33英尺(13.7×10.1公尺),僅服務於上層機庫,而後部升降機則為45 × 22英尺(13.7×6.7公尺),可服務於上下兩層機庫。
上層機庫長458英尺(139.6公尺),下層機庫長208英尺(63.4公尺),最大寬度皆為62英尺(18.9公尺)。但兩層機庫的高度均僅為14英尺,無法容納租借法案 提供的F4U戰鬥機 以及許多戰後飛機與直升機。設計上,本級艦可在機庫內存放48架飛機,但透過使用永久性甲板停機區(deck park),最多可搭載81架飛機。此外,額外的機組人員、維護人員及相關設施皆設置於下層機庫內。本級艦的航空燃油儲備量為94,650英制加侖(430,300升)。[ 9]
武裝
怨仇號的主武裝由16門4.5英吋Mk Ⅲ型雙用途速射砲 組成,安裝於8座雙聯裝砲塔內,分別配置在船體兩側的舷側炮台(sponsons),每側4座。與光輝級 航空母艦不同,本艦的砲塔頂部為平坦設計,與飛行甲板齊平,被命名為RP10 Mark Ⅱ BD(below deck)砲塔。這款4.5英吋砲的最大射程為20,760碼(18,980 公尺)。[ 5] [ 10]
配備RP10 Mark Ⅱ BD(below deck)砲塔的4.5英吋/45 Mark Ⅲ型火砲,背後可見一艘安森號戰艦 。
本艦的輕型防空武裝包括5座八聯裝QF 2磅“砰砰”防空砲 ,其中 2 座位於艦橋前方的飛行甲板上,1座安裝在艦橋後部,另外2座設於左舷的炮內。此外左舷炮塔上還裝有1座四聯裝2磅砲[ 11] 。2磅砲的最大射程為6,800碼(6,200 公尺)。[ 12]
本艦還配備61門20毫米厄利孔機砲 ,其中包括19門單裝與21門雙聯裝機砲[ 3] 。厄利孔機砲的最大射程為4,800碼(4,400 公尺),但在太平洋戰區服役時,20毫米彈藥難以在敵機撞上前將其摧毀,因此部分厄利孔機砲被40毫米博福斯防空砲 取代。博福斯砲的最大射程為10,750碼(9,830公尺)[ 13] 。
1945年加入英國太平洋艦隊前,怨仇號 額外加裝了2座四聯裝「砰砰」機砲。戰爭結束時,本艦的防空武裝包括4門單裝博福斯機砲、17門雙聯裝和17門單裝厄利孔機砲。至1946年4月,防空武裝縮減為12門博福斯機砲、8門雙聯裝和14門單裝厄利孔機砲。[ 14]
雷達與電子設備
本艦裝備277型水面搜索/測高雷達(安裝於艦橋頂部)與293型目標指示雷達(安裝於前桅)。此外,本艦配備279型及281B型早期預警雷達,類似於二戰末期勝利號 所使用的系統。主砲射控系統還搭載282型與285型射擊指揮雷達。[ 15]
裝甲防護
怨仇號航空母艦的飞行甲板 被3英吋(76毫米)厚的裝甲保護。機庫側壁裝甲厚度為1.5英吋至2英吋(38至51毫米),機庫兩端則由2英吋(51毫米)厚的隔艙保護。[ 5] 機庫甲板的裝甲厚度則介於1.5至2.5英吋(38至64毫米)之間。
本艦的水線裝甲帶厚度為4.5英吋(114毫米),但僅覆蓋艦體的中央部分。裝甲帶的首尾由1.5至2英吋(38至51毫米)厚的隔艙封閉。水下防護系統與光輝級 類似,採用了液體與空氣隔艙的多層防護設計。
4.5英吋主砲的彈藥庫 設置於裝甲艙外,其裝甲保護包括2至3英吋(51至76毫米)厚的頂部、4.5英吋(114毫米)厚的側壁與1.5至2英吋(38至51毫米)厚的端壁。[ 16]
艦歷
1944,怨仇號在克萊德河
建造與服役初期
開工:1939年2月21日,由費爾菲爾德造船工程公司 在克萊德河畔(Clydeside)船廠動工建造,編號為672號船塢。
暫停建造:1940年至1941年間,為優先建造在大西洋戰役中更急需的艦艇,該艦的建造工程被暫停。
下水:1942年12月10日,由伊丽莎白二世 主持下水儀式。
艦長任命:1943年11月,拉克倫·麥金托什(Lachlan Mackintosh)上校 被任命為艦長。[ 5]
服役與試航:1944年5月22日服役,開始進行海試,然而試航期間發現大量需要修正的問題,因此直到8月28日才正式完工。
歐洲戰區行動(1944年)
編入本土艦隊:
怨仇號被分配至本土艦隊 ,並在接下來幾個月內進行戰備訓練。
艦載機登艦:
9月10日,第1771中隊的螢火蟲式戰鬥機登艦。[ 17]
9月下旬,第828與841中隊的梭魚式魚雷轟炸機 登艦,組成第2海軍魚雷轟炸機聯隊(2nd Naval TBR Wing)。[ 18]
搜索鐵必制號戰艦:
10月16日,怨仇號從斯卡帕灣出發,搜尋已離開喀峽灣(Kåfjord)的德國戰艦鐵必制號 。當天,第24海軍戰鬥機聯隊(24th Naval Fighter Wing)所屬的海火式戰鬥機 (887與894海軍航空隊)登艦。[ 19]
10月18日,其螢火蟲式戰機在特羅姆瑟附近的哈科亞島發現該戰艦。由於航母上未搭載單座戰鬥機護航,無法發動攻擊,但其艦載機攻擊並損壞了一艘貨船,然後返回基地。[ 17]
加入「運動作戰」(Operation Athletic):
10月下旬,參與挪威海岸的行動,艦載機擊沉6艘敵艦,並擊傷一艘德軍潛艇。[ 20]
這次作戰是英國皇家海軍在戰時最後一次進行的魚雷攻擊,唯一的損失為一架梭魚魚雷轟炸機 。[ 21]
指揮權交接:11月1日,查爾斯 休斯-哈萊特 (Charles Hughes-allett)艦長接任指揮。
1944年11月26日,英國皇家海軍艦隊航空隊的螢火蟲式(1771中隊)、梭魚式(828中隊)和超級海火式(880中隊)在怨仇號的飛行甲板上暖機,準備對挪威阿爾滕峽灣(Alten Fjord)入口處的敵方船隻發動攻擊。
艦載機更換:
「先見作戰」(Operation Provident):
11月22日,本土艦隊總司令亨利·魯斯文·摩爾海軍上將(Henry Ruthven Moore)登艦,怨仇號出發搜索在阿爾斯滕島附近的德軍船隊[ 17] 。由於惡劣天候,艦載機直到11月27日才出擊,但他們找到了護航隊並擊沉了 包括參宿七號商船 和十字峽號 兩艘商船,並重創六艘其他船隻。參宿七號當時被德軍用作戰俘運輸艦,擊沉事件導致超過2,500名盟軍戰俘喪生,這是挪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單一事件悲劇,也是挪威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 23] [ 24]
11月29日返回斯卡帕灣,摩爾上將降旗,但副總司令弗雷德里克·達勒姆普·漢密爾頓 (Frederick Dalrymple-Hamilton)於12月6日登艦,指揮「都市作戰」(Operation Urbane)[ 17] 。
「都市作戰」(Operation Urbane):
12月,其螢火蟲戰機協助擊沉一艘德軍掃雷艦。
12月9日,達勒姆普·漢密爾頓將旗移交至其他艦艇。
改裝準備轉調太平洋戰區:
12月15日,怨仇號抵達羅塞斯 進行改裝,重點為加強輕型防空武裝,以適應太平洋戰場環境。
1945年,艦隊航空兵的復仇者式、海火式和螢火蟲式戰機在怨仇號上熱機,準備起飛。
太平洋戰區行動(1945年)
改裝後的艦載機組成(1945年3月10日):
(這是英國航母當時最大規模的空中部隊)
航行至太平洋:
3月16日啟程,3月25日抵達埃及塞得港 。通過苏伊士运河 時,因強風觸底擱淺,經過5小時才由拖船拖離,幸無損傷。
5月8日(歐戰勝利日 ,V-E Day)抵達澳洲雪梨。[ 25]
參與「囚徒作戰」(Operation Inmate):
6月14日,攻擊特魯克 (Truk)海軍基地,兩天內執行113架次出擊,僅損失1架海火式戰機 。[ 26]
6月30日,第8航母航空大隊(8th Carrier Air Group)成立,併入第24海軍戰鬥機聯隊(No. 24 Naval Fighter Wing),統一指揮怨仇號上的所有航空部隊。[ 27]
參與對日本本土的空襲(7月–8月):
7月17日,派出8架螢火蟲式與12架海火式 攻擊東京北部目標,因天候不佳,僅螢火蟲式戰機成功尋獲目標。
7月24–25日,攻擊大阪及內海地區,重創海鷹號航空母艦 。[ 28]
7月28日與30日,擊沉沖繩號海防艦 。由於天氣惡劣、艦隊補給需求,以及8月6日美國使用原子彈轟炸廣島 ,導致接下來的空襲行動延後至8月9日才恢復。
8月9–10日,艦載機對本州北部及北海道發動攻擊,執行94架次海火式 出擊、14架次螢火蟲式出擊。擊沉兩艘軍艦、多艘運輸船,並摧毀多輛鐵路機車及地面飛機。[ 29]
結束戰爭行動:
8月12日,怨仇號與英國太平洋艦隊其他主力艦艇撤回馬努斯島,準備參與11月的「奧林匹克行動 」(Operation Olympic,即九州登陸作戰)。[ 30]
自7月抵達太平洋戰區以來,其艦載機累計執行超過1,000架次出擊。[ 31]
戰後
怨仇號在戰爭結束後抵達悉尼的鳥瞰圖
戰後運輸任務(1945–1946):
1945年8月24日,怨仇號抵達雪梨,並改裝機庫以容納戰俘與士兵進行遣返。為了最大化搭載人數,她將艦載機隊留在當地
9月25日抵達马尼拉 ,運送2,000多名英國、美國與加拿大戰俘。
10月5日,她在珍珠港 卸下美軍戰俘,並於10月11日抵達溫哥華,交付英國與加拿大籍乘客。怨仇號在當地開放公眾參觀一週後,啟程前往香港,接載數百名戰俘,再次前往馬尼拉,運送2,114名乘客至婆羅洲巴里巴板,供轉運回英國。之後,她搭載2,126名澳洲陸軍第7師 官兵及裝備返回澳洲,於11月17日抵達雪梨。
12月8日,她再度出航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 ,接載更多返國士兵,並於聖誕節前返回雪梨,隨後拆除額外增設的床位等設施,以恢復作戰狀態。[ 32]
1946年的怨仇號
戰後訓練與演習(1946–1950)
1946年1月,怨仇號的艦載機隊重新登艦,並進行飛行訓練,期間第880海軍航空隊解散,由第1790海軍航空隊取代第1771海軍航空隊。
1月31日,她成為英國太平洋艦隊(BPF)第二指揮官菲利普·維安 海軍中將的旗艦。
3月15日,她在雪梨進行改裝至4月29日完工後,將16架租借法案 提供的TBF復仇者式轟炸機 丟棄入海,以免英國須為其支付費用。
5月5日,怨仇號啟航返回英國,6月3日抵達德文波特,維安中將在此降旗。[ 33]
1946年8月,怨仇號成為本土艦隊的艦載機降落訓練航母 。
9月25日,奧布里·曼塞爾 艦長接任指揮。11月7日,她在德文波特與輕型航母復仇號(R71)發生輕微碰撞,造成輕微損傷。
1947年2月1日,她與本土艦隊其他艦艇會合,為載喬治六世國王進行南非巡訪的戰艦前卫号战列舰 護航。
2月7日,怨仇號接待國王及王室成員,並舉辦小型空中表演,隨後伊莉莎白王后向艦員發表講話。完成此次任務後,她前往西非,並於3月7日返抵英國,4月17日進入羅塞斯進行大修。[ 34]
1947年的怨仇號
1947年10月改裝完成後,怨仇號搭載813海軍航空隊的火炬式TF.5魚雷戰鬥機,並恢復訓練。1948年2月9日,約翰·費爾蓋特·史蒂文斯 接替曼塞爾。6月至7月,她進行一系列演示,包括英國海軍首度由格羅斯特流星 戰鬥機降落於航母、飛龍式攻擊機 與短鱘魚式反潛機 原型機試飛、螢火蟲式戰機火箭射擊演練,以及魚雷快艇對怨仇號的模擬攻擊。11月10日完成10週的維修後,她恢復艦載機降落訓練。[ 35]
1949年2月27日,怨仇號啟程前往直布羅陀,801海軍航空隊於3月5日登艦,搭載吸血鬼戰鬥機 。3月6日,本土艦隊司令洛德里克·麥格里戈海軍上將登艦並升旗。該艦於6月訪問挪威,接待哈康七世 國王,8月19日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一世 登艦參觀,10天後英國首相克萊門特·艾德禮亦訪問怨仇號。同年9月至11月,702海軍航空隊搭載7架吸血鬼噴射戰機 進行測試。
1950年2月至3月,怨仇號在西地中海進行訓練,4月1日H.W.布里格斯艦長接任。7月,她訪問哥本哈根 ,7月18日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九世登艦檢閱。9月11日,維安上將旗移交至前衛號 戰艦[ 36] 。兩天後,怨仇號被編入預備役,開始改裝為訓練艦 。[ 21]
退役與拆解(1952–1955)
1952年1月16日,怨仇號重新服役,成為本土艦隊 訓練中隊旗艦。[ 37]
2月13日,她抵達多佛 ,擔任乔治六世 國王國葬前後的禮炮艦與守衛艦。此後,她返回地中海與姊妹艦不倦號參與演習。
11月16日,怨仇號的船上廚房發生油火,嚴重損壞了電線,不得不將改裝時間延長至 1953年1月20日。[ 38]
1953年6月15日,她於伊莉莎白二世 加冕艦隊檢閱中擔任本土艦隊訓練中隊司令官約翰·史蒂文斯中將的旗艦。
9月5日,海軍少將H.L.F.亞當斯接任艦長。
1953年10月,怨仇號運送阿蓋爾和薩瑟蘭高地兵團第1營至千里達,隨後運送皇家威爾士燧發槍團 至牙買加,並於11月11日返回英國。
1954年8月19日,忒修斯號(R64) 接替她的旗艦職位。[ 39]
1954年9月1日,怨仇號正式退役。
1955年10月27日售予湯斯·W·沃德公司 ,並拖往Gare Loch。該艦於1955年11月開始在英威克丁 拆解。[ 37]
航空中隊
歷代艦長
拉克倫·麥金托什上校(Captain Lachlan Mackintosh), 1943年11月上任
奧布里·曼塞爾 (Aubrey Mansergh),1946年9月25日上任
H.W.布里格斯(Captain H. W. Briggs), 1950年4月1日上任
海軍少將H.L.F.亞當斯(H. L. F. Adams), 1952年9月5日上任
參考資料
^ Friedman, 第141頁
^ Friedman, 第366頁
^ 3.0 3.1 3.2 Brown 1977, 第49頁
^ Friedman, 第151頁
^ 5.0 5.1 5.2 5.3 Hobbs 2013, 第109頁
^ Chesneau 1980. : 20.
^ Friedman. : 367.
^ Friedman, 第154頁
^ Brown 1977, 第48–49頁; Friedman, 第144頁
^ Campbell, 第52, 55頁
^ Friedman, 第144, 367頁
^ Campbell, 第71頁
^ Campbell,第67, 75頁
^ Friedman,第149, 154頁
^ Campbell, 第15–16, 18–19頁; Friedman, 第144–145, 149, 151頁; Hobbs 2013, 第111, 113頁
^ Friedman, 第134, 139, 142–143頁
^ 17.0 17.1 17.2 17.3 McCart, 第171頁
^ Sturtivant,第284、309、471 頁
^ Sturtivant, pp. 370, 386
^ Rohwer, 第368~369頁
^ 21.0 21.1 Hobbs 2013, 第110頁
^ Sturtivant, 第165, 359, 473頁
^ Martinsen, Gerd Elise. 2500 døde da Rigel gikk ned . NRK. 2012-04-15 [2025-02-11 ] (nb-NO) .
^ The War Graves Service - regjeringen.no . web.archive.org. 2010-01-15 [2025-02-11 ] .
^ McCart, 第173頁
^ Hobbs 2011, 第211頁; McCart, 第173~174頁
^ Sturtivant, 第474頁
^ Hobbs 2011, 第261, 263, 266~267頁
^ Hobbs, 第273~81, 286~287, 410頁
^ Hobbs 2011, 第287~288頁
^ Hobbs 2013, 第110頁
^ Hobbs 2011, 第331~336頁
^ McCart, 第177–178頁
^ McCart, 第179–180, 182頁
^ McCart, 第182–185頁
^ McCart, 第164頁。
^ 37.0 37.1 Hobbs 2013, 第111頁
^ McCart, 第185-187頁
^ McCart, 第189頁
^ Sturtivant, pp. 164–65
^ Sturtivant, p. 284
^ 828 NAS .
^ Sturtivant, p. 309
^ Sturtivant, pp. 358–59
^ Sturtivant, p. 400
^ Sturtivant, p. 370
^ Sturtivant, p. 386
^ Sturtivant, p. 402
^ Sturtivant, pp. 212–13
^ Sturtivant, p. 225
^ Sturtivant, pp. 28–29
書目
Brown, David. WWII Fact Files: Aircraft Carriers.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1977. ISBN 0-668-04164-1 .
Brown, J. D. Carrier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9. ISBN 978-1-59114-108-2 .
Campbell, Joh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459-4 .
Chesneau, Roger. Aircraft Carriers of the World, 1914 to the Present: 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New, Revis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0-87021-902-2 .
Chesneau, Roger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0. ISBN 0-85177-146-7 .
Template:Cite Colledge2006
Friedman, Norman . British Carrier Avia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hips and Their Aircraft.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0-87021-054-8 .
Hobbs, David. British Aircraft Carriers: Design, Development and Service Histories. Barnsley, UK: Seaforth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1-84832-138-0 .
Hobbs, David. The British Pacific Fleet: The Royal Navy's Most Powerful Strike Force.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1. ISBN 978-1-59114-044-3 .
Lenton, H. T. British & Empire Warship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8. ISBN 1-55750-048-7 .
McCart, Neil. The Illustrious & Implacable Classes of Aircraft Carrier 1940–1969. Cheltenham, UK: Fan Publications. 2000. ISBN 1-901225-04-6 .
Rohwer, Jürgen .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Third Rev.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
Sturtivant, Ray . The Squadrons of the Fleet Air Arm. Tonbridge, UK: Air-Britain (Historians). 1984. ISBN 0-85130-120-7 .
斜體字 為未建成艦
標準航空母艦
輕型航空母艦
其它未建成艦
D93 馬爾他號
D06 阿非利加號
D68 直布羅陀號
D43 新西蘭號
CVA-01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