摵仔麵
摵仔麵(臺灣話:chhe̍k á mī[1],chhek-a mi [2])即是俗稱之黃湯麵、黃乾麵或是拌麵總稱,臺灣當地另一稱「擔仔麵」。由於讀音相近,常被誤作「切仔麵」,北台灣後已習稱「切仔麵」。摵仔麵為台灣小吃麵類最基本原形,變化無窮,任君挑選食用;臺南擔仔麵即是出自於摵仔麵之聞名海鮮麵。在臺灣歷史上,摵仔麵和台南擔仔麵相當,並列台灣兩大名麵。 相傳新北市摵仔麵有一源頭出自台北縣蘆州鄉(今新北市蘆洲區),二戰後由周烏豬的門徒楊萬寶加以發揚光大。當時蘆州有「和尚洲」之稱,故又名「和尚洲摵仔麵」。
蘆洲區早期舉辦「觀音文化節」活動,目的是要凸顯摵仔麵和地方的血緣關係,農曆九月十八日蘆洲大拜拜時舉行[3],2007年改名為「摵仔麵嘉年華」,2014年起改名為「新北市蘆洲神將文化祭」[4]。 「摵仔」字義摵仔是臺語,語意有二:一當動詞,是手提上下抖動擺動(沏)的意思,二是名詞,也是舊時煮麵工具笊籬(俗稱麵摵仔),因而得名。 參見注釋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