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圖代尼察修道院43°29′9.996″N 20°32′12.012″E / 43.48611000°N 20.53667000°E
斯圖代尼察修道院(塞尔维亚语西里尔字母:Манастир Студеница,拉丁字母:Manastir Studenica)為一座位於塞爾維亞拉什卡州[3]的塞爾維亞正教會修道院,其位於拉什卡州首府克拉列沃西南方39公里處,由中世紀時尼曼雅王朝的創建者斯特凡·尼曼雅一世在1190年創建。 斯圖代尼察修道院以其13世紀至14世紀期間的拜占庭藝術和濕壁畫群而聞名。1986年11月,斯圖代尼察修道院經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登錄為世界遺產,為塞爾維亞第2個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尼曼雅王朝的創始者斯特凡·尼曼雅一世在1190年創建了斯圖代尼察修道院,以敬獻予天主之母。隨後,在尼曼雅一世的小兒子圣萨瓦的支持下,規模逐漸擴大,斯圖代尼察修道院成為塞爾維亞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聖薩瓦並在此建立了塞爾維亞第一所醫學院。在聖薩瓦的著作《斯圖代尼察禮儀典章》(塞尔维亚语西里尔字母:Студенички типик,拉丁字母:Studenički tipik)中描述了修道院中的生活[4]。 17世紀土耳其人統治期間,拆毀了部分的鉛製屋頂以製作彈藥。大土耳其战争(1683-1699)後,斯圖代尼察修道院遭受洗劫,遺失許多珍貴文物。19世紀初第一次塞爾維亞起義時修道院遭受嚴重破壞,部分建築損毀[5]。 斯圖代尼察修道院在1846年時進行了非專業的修建,當時修復者使用新的灰泥覆蓋了原有的濕壁畫,修道院的聖幛被更改為巴洛克風格,其與修道院的拜占庭式建筑風格不符,這樣的情況在約100年後獲得改善。1951年進行專業的修復,將之前在1846年時覆蓋的灰泥移除,顯露出原本的濕壁畫。同時,也發現了聖薩瓦當年在教堂的題詞[5]。 斯圖代尼察修道院在1979年4月被列為塞爾維亞極為重要文化遺產[6],1986年經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登錄為世界遺產,成為塞爾維亞第2個世界文化遺產[1]。 建築與藝術![]() 斯圖代尼察修道院建築群混合了拉什卡式、拜占庭式,以及羅曼式建築風格。斯圖代尼察修道院在尼曼雅一世時期,於1183至1196年間建造,後世又再陸續增建。過去曾有14間教堂與數間小圣堂,但僅有有3間教堂保存至今。斯圖代尼察修道院現存建築中,最重要的兩棟為聖母教堂,以及聖若亞敬和聖亞納教堂,兩座教堂內有13至14世紀珍貴的濕壁畫。其他的建築包括圣尼古拉教堂、鐘塔、食堂、修道院宿舍、博物館等[5]。 聖母教堂建於1186年,建築結構為圓頂單殿巴西利卡、東面有半圓形後殿、西面有教堂前廳,外牆以白色大理石砌成,立面有羅曼式的裝飾[5],內有尼曼雅一世、他的妻子安娜,以及他的兒子,也是第一位加冕為塞爾維亞國王的斯特凡·尼曼雅二世之墓室[1]。 聖母教堂內著名的濕壁畫「耶穌受難圖」[註 1]創作於1208年,畫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顏色為「拜占庭藍」(Byzantine Blue),在13世紀初這種顏色的顏料非常珍貴,其價格甚至高於同等重量的黃金[7]。 聖若亞敬和聖亞納教堂建於1314年,位於聖母教堂南側,後世更常以其創立者塞爾維亞國王斯特凡·烏羅什二世而稱為國王教堂。國王教堂牆面亦以白色大理石砌成,上方有八角形的屋頂,內有描繪聖母生平事蹟的濕壁畫[8]。 世界遺產登錄1986年11月,第1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於法国首都巴黎召開,塞爾維亞提報項目「斯圖代尼察修道院」項目經大會通過登錄為世界遺產,成為塞爾維亞第2個世界文化遺產[1]。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圖集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