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观
无量观,又名无梁观、老观,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景区,是一座道教宫观,现为全真道十方丛林。[1][2] 历史无量观位于鞍山市东南10公里的千山北沟,又名无梁观,传说是因最初兴建时无梁而得名。 千山原为佛教名山,直至清朝中期,道教才传入千山。清康熙五年(1666年),道教全真道龙门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的弟子刘太琳及王太祥奉师命传教,寓居千山祖越寺罗汉洞,后建立无量观。据石碑记载:“历十余载辛苦备尝励志梵修正已化人,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刘修无量观。此乃本观开山肇基之始也。”后人在洞旁依山建观,屡加修缮。[1][2]过去有“九宫”、“八观”、“十三茅庵”的说法,无量观在其中最知名。 传说关于无量观的建立传说有二,数百年来僧道俗众各执一词,真伪不辨。 释道同源据《千山圣境·无量观》一书记载(该书由无量观监院、鞍山市道教协会会长王崇道主编,详细记述了刘太琳创建无量观的历史渊源),刘太琳最初长居祖越寺罗汉洞,在创建道观过程中得到了祖越寺的鼎力支持。其同门俗家师弟、时任盛京将军扎库塔·乌库礼在灵山(今鞍山市立山区灵山街道)购置良田四十余顷,作为道观的供养之资。为报答祖越寺僧众在其创建宫观期间给予的帮助,刘太琳将这四十余顷良田赠予祖越寺。祖越寺起初婉拒,终因盛情难却而接受,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了下院灵山寺。鉴于罗汉洞原属佛教所有,祖越寺将其赠予无量观。为纪念这段佛道交融的殊胜因缘,刘太琳亲笔题写"释道同源"四字,至今仍镌刻于罗汉洞南门之上,成为千山佛道和谐共处的历史见证,传为佳话。 佛老争锋学者梁骥提到“在无量观建设过程中,刘太琳及以后道士开始有意识地采取了去除祖越寺痕迹的行为。《鞍山碑志》中载华察、薛廷宠于嘉靖十八年(1539)三月十九日游祖越寺罗汉洞的刻石一片。其文曰:“翰林院侍读锡山华察、工科给事中福清薛廷宠奉使朝鲜,偕巡按辽东监察御史洛阳乔佑来游祖越寺罗汉洞。嘉靖十八年三月十九日,同游都指挥使刘大章、徐府谨识。”此碑原嵌于今无量观罗汉洞口石壁,后被撬起埋于地下。1997年重修无量观观音殿时,在殿内挖出。”[3] 在祖越寺正门东侧通往无量观的山梁上,现存一块名为"太极石"的巨石,其独特之处在于"太极石"三字摩崖石刻呈倒书状。据碑文记载,该石在明代至清代康熙年间原本位于无量观罗汉洞洞口附近。学者推测,其位置变迁可能与山洪导致的巨石滚落有关。然而,根据陈国山、马连明的研究,在道教建立无量观后,祖越寺与无量观因庙产问题屡生争端,甚至引发僧道械斗。据传在道光二年(1822年)六月的一个风雨之夜,无量观道士为扩张地界,试图将祖越寺僧人彻底驱逐,遂集结观中道士之力,欲将此石推下山冈以毁坏祖越寺。然而巨石并未如预期滚落,仅翻转一周,致使石刻文字倒悬,这一奇特现象被后人视为天意。[4] 建筑无量观是北上一线天、天外天通往五佛顶的必经之地。无量观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老君殿、三官殿、慈航殿,以及“一阁”(指西阁)、“一堂”、“一楼”、“二洞”、“三塔”、“一台”(指聚仙台)。主要景点有:[1][2]
无量观景区内的景点还有:夹扁石、一步登天、天上天、木鱼石、一线天、八步紧等等。[1][2] 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