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吉啟明宮
東吉啟明宮(臺灣話:Tang-kiat khé-bîng-kiong),俗名東吉宮、東吉廟,臺灣澎湖縣廟宇,主祀徐府千歲、五府千歲,望安鄉東吉嶼大廟,網垵澳角頭廟之一。[1][2] 沿革望安古名八罩,位於澎湖南方海域,臺灣府前緣,根據清代水師佈防思維,以為東寧王國不敵施琅水師,乃因東寧艦隊未在八罩設防之故,故清代佈署澎湖水師,早於康熙23年(1684年)便在八罩地區設「八罩汛」,編列駐兵100名,歸澎湖水師協左營管轄,嗣後歷代兵員員額有所調整。[2]:170-172有清一代,福建廈門島與臺灣來回船隻,如若在農曆四月至八月間發船,見花嶼、貓嶼蹤跡始可安全進入八罩島、將軍澳嶼停泊,而航程見到東吉嶼、西吉嶼亦是確保航線能抵達臺灣府的參考指標,足見八罩和東吉嶼在清代交通的重要性。[2]:172 東吉嶼位在八罩島東南稍北約二十公里處,康熙年間杜臻所著《澎湖臺灣紀略》,便有提到東吉嶼之名,因東吉嶼和西吉嶼相距僅4.5公里,暗礁多,又鄰近烏水溝,海水流速湍急,根據當地耆老說法,東吉嶼的「吉(kiat)」係源自「急(kip)」的諧音。[2]:260 東寧王國時期東吉嶼便有住民紀錄,惟根據周于仁、胡格編撰《澎湖志略》記述:上憲鑑於南大嶼、東吉、西吉、東嶼坪、西嶼坪和花嶼地處偏遠,管理不易,康熙皇帝曾下令島上居民悉數遷移,搬遷至八罩島上。[1]:30-35[2]:197-200 清領初期雖東吉住民被迫遷離,後續仍有其他住民再次遷入,不少來自望安島和將軍澳,因家族開枝散葉,所以復有遷出的需求,以東吉林正祖家族為代表[1]:32-35,另有高朝家族在乾隆初葉遷入東吉嶼[3]:56-57。東吉嶼在清領時期被編入「澎湖廳網垵澳」,後稱「東吉嶼社」。[4]:196 1895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清廷與日本帝國簽署〈馬關條約〉,臺灣、澎湖易幟而進入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初期行政區劃大多沿用清制,略易名為「澎湖廳網垵澳東吉嶼鄉」,東吉嶼鄉行政區名大致不變,上級單位陸續設「八罩澳務署」、「網垵辦務署」、「網垵出張所」和「網垵支廳」,時間皆不長,僅「網垵支廳」自明治34年(1901年)延續至大正八年(1920年)8月31日。大正八年(1920年)9月1日改制「高雄州澎湖郡望安庄東吉嶼鄉」、大正15年(1926年)7月1日再改制「澎湖廳望安支廳望安庄東吉嶼鄉」,直至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2]:197-205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戰敗,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澎湖,全臺灣行政單位根據〈臺灣省鄉鎮組織規程〉調整,澎湖設澎湖縣政府,改一鎮五鄉,望安支廳裁撤,原望安庄改置望安鄉。中華民國政府村里設置乃以戶數為基準,而非原具自然村屬性的大字系統,新規定凡村以150戶為原則,最多至200戶,最低不得低於100戶,原東吉嶼鄉和西吉嶼鄉因戶數不足而被合併同一村,又新政府規定各村村名一律改為兩個字,故自民國35年(1946)年6月30日之後,望安鄉計有八個村,其中東吉、西吉合稱「雙吉村」。民國39年(1950年),臺灣省實施地方自治,東、西吉嶼反應村政運作效率不佳;民國40年(1951年)雙吉村拆編,東吉始稱「東吉村」。後來歲月推移,西吉村人口漸稀,民國68年(1979年)澎湖縣政府下令西吉村民強制遷出西吉嶼,自7月1日起將西吉村除名,原西吉村併入東吉村,延續迄今。[4][2]:209-213 東吉啟明宮廟身坐東朝西,面朝東吉漁港,主祀徐府王爺(徐永昌)與五府千歲,另祀有施府王爺、周府王爺、玉府王爺,哪吒三太子,並供有王船一艘。東吉啟明宮的開基年份不詳,應是乾隆朝之後島上住民漸眾,較有起建的可能;因廟中藏有「高山聖吉」一匾,上款「嘉慶戊辰年葭月穀旦」,下款「同治壬申年重修眾弟子全叩謝」[5],殆可確認東吉啟明宮在嘉慶13年(1808年)便已興建,且同治11年(1872年)有修建紀錄。[1]:58-59[3]:225-226 日治時期大正15年(1926年),知名大木匠師謝自南曾參與東吉啟明宮修建工程[6]:178-180,昭和五年(1930年)在舉辦過盛大的夏、金、木送王儀式。戰後東吉啟明宮的修建紀錄有三次,分別是民國44年(1955年)、民國61年(1972年)與民國89年(2000年)[3]:225-226,其中民國61年(1972年)的重建,由來自後窟潭的大木匠師葉根壯設計,其建築的格局樣貌延續迄今。[1]:58-59 分火廟民國73年(1984年),東吉村因人口外流眾多,旅外鄉親遂於高雄市前鎮區一帶的民宅籌建分宮,即「澎湖高澎東吉啟明宮」,東吉本廟的五府千歲一度迎至高雄供奉(後高雄分廟自塑神像,將五府千歲奉回東吉嶼)。後旅外鄉親陳文生等鑒於分宮老舊,便籌錢在鳳山五甲購地,亦聘請後窟潭大木匠師葉根壯承包,民國92年(2003年)另起分宮落成。[7][8][3]:225-226 圖輯
相關條目23°15′18″N 119°40′08″E / 23.255085443339787°N 119.6687578691699523°E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