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川藩
梁川藩(日语:梁川藩/やながわはん Yanagawa-han */?)是日本陸奧國伊達郡梁川的藩[註 1],天和3年8月4日(1683年9月24日)創藩,享保14年5月10日(1729年6月6日)廢藩,同年8月11日(9月3日)第二次創藩,翌年11月28日(1731年1月6日)廢藩,文化4年7月27日(1807年8月30日)第三次創藩,文政4年12月7日(1821年12月30日)廢藩,尾張德川家御連枝時期是尾張藩的支藩,石高在高峰期達30,000石,藩廳在尾張德川家御連枝時期是梁川陣屋,松前家時期則是梁川城[2][3][4]。 歷史天和3年8月4日(1683年9月24日),尾張藩藩主德川光友三子松平義昌以30,000石入主梁川,此舉推測是為了監視仙台藩等外樣,領地是陸奧國伊達郡內30村,並且沿用設於梁川城西三之丸遺址的幕府領時期的陣屋,城下町由通町六町(田町、本町、中町、後町、上町和新町)、裏町三町(天神町、清水町和內町)和橫小路二町(榮町和古町)組成,當時的人口是450戶約1,983人[2][3]。 正德3年7月22日(1713年9月11日),義昌之子松平義方繼位,其任內延續自元祿8年(1695年)起的財困,為此提高年貢率以及增設各種徭役,對農民造成沉重負擔。享保6年3月18日(1721年4月14日),義方病死,同年5月2日(5月27日)由其年僅8歲的嫡子松平義真繼位,由於年紀尚幼,因此由家老輔政。義真任內適逢享保改革,採取緊縮政策,加上百物騰貴、增收年貢以及失收,農民可謂雪上加霜。享保14年5月10日(1729年6月6日),義真病死,由於沒有繼承人而被改易[2][3]。 享保14年8月11日(9月3日),尾張藩藩主德川綱誠之子松平通春以30,000石入主梁川而重新創藩。翌年11月28日(1731年1月6日),通春在其兄德川繼友死去後接任為尾張藩藩主,梁川藩就此廢藩,領地變回幕府領[2][3]。享保16年(1731年),當地由幕府代官荒川權六郎上任,負責管治隸屬於梁川陣屋的32村32,000石以及川俁出張陣屋的16村18,000石。其後,梁川藩的舊領地在延享4年至安永7年(1747年至1778年)以及寬政2年至享和3年(1790年至1803年)時,幾乎均是陸奧磐城平藩的領地,其餘時期均為幕府領,梁川陣屋在享和4年(1804年)至文化4年(1807年)時則是桑折陣屋的出張陣屋[5]。 文化4年3月22日(4月29日),蝦夷松前藩藩主松前章廣被老中首座松平信明告知,幕府將收回蝦夷地,新領地之後再另行通知。同年7月27日(1807年8月30日),宣佈領地是伊達郡6村約9,002石、常陸國信太郡、鹿島郡、河內郡、上野國甘樂郡和群馬郡在內約9,623石,總共約18,626石[4][6]。松前藩雖然無法種米,但是由於有各種產物、資源和貿易,規模相當於50,000石至60,000石,因此轉封至梁川實質上是減封,家臣團中也有240人被解僱,一同轉移至梁川的僅有111人。在入主梁川後,章廣在梁川城的本丸遺址興建政廳等數棟建築物,耗資約1,600兩[2][3]。 文政4年12月7日(1821年12月30日),不滿轉封至梁川的章廣為了回歸蝦夷,不昔賄賂幕閣以至公家等人,最終獲准回歸蝦夷,梁川藩再次廢藩。翌年,幕府代官進駐當地,梁川陣屋作為本陣屋負責管治24村25,000石紙直至天保5年(1834年)為止,嘉永6年(1853年)時減至4村約5,900石,並且成為桑折陣屋的出張陣屋。安政2年(1855年),松前家在梁川藩的舊領地變為松前藩的領地,並且作為飛地設有奉行,經歷館藩和館縣時期直至廢藩置縣為止[2][3][5]。 歷任藩主
領地
註解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