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又称“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或者是直接音译成为“萃智理论”,由苏联发明家格宁里奇·阿奇舒勒(Genrikh Altshuller)基于对大量专利的研究而形成。[5]TRIZ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工具和原理,用于发现和解决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帮助设计者在概念阶段提出具有高创新度的方案。
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将用户或市场需求与产品或服务的技术特性相互关联,以确保设计或开发工作能够紧密围绕实际需求展开。QFD方法于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的赤尾洋二(日语:赤尾洋二)发明,并在三菱重工业、丰田汽车公司等企业率先尝试,并在1980年代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豪瑟(英语:John_R._Hauser)(John R.Hauser)和唐·克劳辛(Don Clausing)在美国进一步推广。
功能-行为-结构模型(英语:Function-Behaviour-Structure ontology)(Function-Behaviour-Structure model)由John S. Gero等人在设计理论研究中提出,强调从“功能(Function)—行为(Behavior)—结构(Structure)”的多层次视角来理解和描述设计过程。强调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定义功能—推导行为—生成结构—评估并迭代”的循环来逐步细化方案,并通过对比期望行为与实际行为来进行调整。[7]
质量屋模型(House of quality,HoQ)是QFD方法中最具代表性和常用的一种可视化模型,它借助图表的方式,将“用户需求”与“技术特性”及“竞争对标”整合在一张“屋”形矩阵中呈现,因形似房屋而得名
^Genrich Altshuller. And Suddenly The Inventor Appeared: TRIZ,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Worcester, MA: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Inc. 1994: 174. ISBN 0-96407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