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翼龙属 (学名 :Thanatosdrakon )是神龙翼龙科 的一个属,生存于距今8960至8630万年左右的晚白垩世 科尼亚克期 至桑托期 ,遗骸发现于阿根廷门多萨省 内乌肯盆地 的普洛捷组 。属下仅含模式种 天蛇死神翼龙 (Thanatosdrakon amaru ),由古生物学家莱昂纳多·奥蒂斯·大卫(Leonardo Ortiz David)、贝纳多·冈萨雷斯·里加(Bernardo González Riga)和亚历山大·克尔纳 于2022年命名并描述。属名在希腊语中意为“死神之龙”,种名 在克丘亚语 中意为“飞蛇”,指印加神祇阿玛鲁 。正模标本 由部分颅后骨骼 组成,副模标本 由一块左肱骨 组成,前者包括许多先前未描述过的大型神龙翼龙科材料。
死神翼龙属于大型翼龙类。正模标本翼展 估计为7米(23英尺)左右,副模标本则要更大,估计处在9米(30英尺)左右,使本属成为已知最大的南美洲翼龙。死神翼龙属于神龙翼龙科中的风神翼龙亚科,且与风神翼龙 及寒翼龙 近缘。普洛捷组出土了丰富多样的化石遗骸,表明死神翼龙曾与众多恐龙及非恐龙分类单元 共存。
发现与命名
死神翼龙化石遗骸发现于内乌肯盆地 的普洛捷组 最上部,该地层位于阿根廷门多萨省 ,处在安第斯山脉 之上,地质年龄为距今8960至8630万年左右的晚白垩世 科尼亚克期 至桑托期 [ 1] 。遗骸包括两具保存完好的标本,早在2018年就被描述过[ 2] 。2022年,巴西古生物学家莱昂纳多·奥蒂斯·大卫、贝纳多·冈萨雷斯·里加和亚历山大·克尔纳 将这两件化石建立为新属新种天蛇死神翼龙(Thanatosdrakon amaru )。属名 Thanatosdrakon 取自希腊语 单词θάνατος(thanatos ,意为“死亡”)及δράκων(drakon ,意为“龙”),合起来意即“死亡之龙”。种名 amaru 在克丘亚语 中意为“飞蛇”,指印加神话 中的蛇神阿玛鲁 [ 1] 。
该属两件已知标本分别选为正模标本 和副模标本 ,由几块保存完好的中轴骨 及附肢骨骼 组成。正模标本UNCUYO-LD 307为不完整的颅后骨骼 ,含大约三十块骨头,副模标本UNCUYO-LD 350则是一个不完整的左肱骨 。正模标本包括许多先前未描述过的大型神龙翼龙科 材料,如一块完整的脊骨 、背骶椎及一节尾椎 。从化石时期来看,死神翼龙也是风神翼龙亚科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成员。死神翼龙的发现使人得以更好地了解神龙翼龙科的解剖特征 及谱系关系 ,因为其遗骸更完整且保存更为完好,相比之下,该科其它成员的化石一般零散且稀少[ 1] [ 3] 。
描述
死神翼龙是种非常巨大的翼龙,单是一根肱骨(即副模标本UNCUYO-LD 350)就长达45厘米(1英尺6英寸)[ 2] 。正模标本UNCUYO-LD 307推测属于幼龙或亚成年个体。描述者估计正模标本翼展 宽约7米(23英尺)、副模标本翼展宽约9米(30英尺),使本属成为已知最大的南美洲翼龙。其中轴骨及附肢骨骼皆以三维状态保存[ 1] [ 4] 。
分类
奥蒂斯·大卫等人在2022年的描述中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将死神翼龙归入神龙翼龙科的风神翼龙亚科。该分析在风神翼龙亚科内恢复出了两条界限分明的进化支 ,一条由阿氏翼龙 、西北风神翼龙 、风巨神翼龙 、哈采格翼龙 和阿尔巴翼龙 组成,另一条由寒翼龙 、风神翼龙 和死神翼龙自己组成,后两个属互为姐妹群 关系。结果如以下分支图 所示[ 1] :
该属的北美近亲风神翼龙 的骨骼重建
神龙翼龙科
临海浙江翼龙 Zhejiangopterus linhaiensis
长颈神龙翼龙 Azhdarcho lancicollis
风神翼龙亚科
北方寒翼龙 Cryodrakon boreas
天蛇死神翼龍 Thanatosdrakon amaru
劳氏风神翼龙 Quetzalcoatlus lawsoni
风神翼龙 近似种(FSAC-OB 14 )
诺氏风神翼龙 Quetzalcoatlus northropi
Quetzalcoatlinae
Azhdarchidae
古生态学
死神翼龙发现于普洛捷组最上层,后者代表一片具有短暂性 河流的漫滩,由泥岩 、粉砂岩 、粘土岩 及砂岩 组成,表明该物种栖息于跨地层的冲击沉积物 形成的陆生环境 中[ 1] 。
普洛捷组与死神翼龙共存的恐龙包括一种分类不明的阿贝力龙科 [ 5] 、原始虚骨龙类 、半鸟亚科 、风神龙族 、萨尔塔龙科 与鸟脚类 [ 6] 以及岩盔龙类 的巨大南极龙 [ 7] 、南方巨像龙 [ 8] 和巴西石油龙 [ 9] [ 6] 。该地层的非恐龙分类单元包括淡水 双壳纲 、一种分类不明的鳄型类 及中真鳄类 [ 6] 、蛇颈龟科 的林德龟[ 10] 与里奥内格罗龟[ 11] 及至少一种分类不明的哺乳动物 。足迹分类单元 包括洞穴足迹属 斯科茵迹 未定种及昆虫足迹属带穴迹 未定种[ 6] 。
参考文献
^ 1.0 1.1 1.2 1.3 1.4 1.5 Ortiz David, Leonardo D.; González Riga, Bernardo J.; Kellner, Alexander W. A. Thanatosdrakon amaru , gen. ET SP. NOV., a giant azhdarchid pter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Argentina . Cretaceous Research. April 12, 2022, 135 : 105228 [April 12, 2022] . Bibcode:2022CrRes.13705228O . S2CID 248140163 . doi:10.1016/j.cretres.2022.10522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5-25).
^ 2.0 2.1 Ortiz David, Leonardo D.; González Riga, Bernardo J.; Kellner, Alexander W. A. Discovery of the largest pterosaur from South America. Cretaceous Research. 2018, 83 : 40–46. Bibcode:2018CrRes..83...40O . doi:10.1016/j.cretres.2017.10.004 . hdl:11336/41234 .
^ Paleontologists uncover 'dragon of death' in Argentina. It's the largest pterosaur ever found in South America . ZME Science. May 25, 2022 [May 26, 202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12-23) (美国英语) .
^ Ortiz David, Leonardo D.; González Riga, Bernardo J.; Kellner, Alexander W. A. Anatomical peculiarities of the Giant Pterosaur Thanatosdrakon Amaru (Azhdarchidae, Pterodactyloidea) from upper cretaceous deposits of Mendoza, Argentina. 82nd Annual Meeting - SVP 2022 Program Guide .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22: 121 [2025-03-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9-06).
^ Hendrickx, Christophe; Tschopp, Emanuel; Ezcurra, Martín d. Taxonomic identification of isolated theropod teeth: The case of the shed tooth crown associated with Aerosteon (Theropoda: Megaraptora) and the dentition of Abelisauridae . Cretaceous Research. April 1, 2020, 108 : 104312. Bibcode:2020CrRes.10804312H . ISSN 0195-6671 . S2CID 210268523 . doi:10.1016/j.cretres.2019.104312 (英语) .
^ 6.0 6.1 6.2 6.3 Plottier Form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t Fossilworks .org
^ Antarctosaurus giganteus type locality at Fossilworks .org
^ Notocolossus gonzalezparejasi type locality at Fossilworks .org
^ Petrobrasaurus puestohernandezi type at Fossilworks .org
^ Linderochelys rinconensis type locality at Fossilworks .org
^ Rionegrochelys caldieroi type locality at Fossilworks .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