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翅鸟翼龙属
金翅鸟翼龙属(学名:Garudapterus,意为“迦楼罗之翼”)是梳颌翼龙科的一个属,生存于早白垩世的泰国。模式种兼唯一种是比氏金翅鸟翼龙(G. buffetauti),得名自法国古生物学家埃瑞克·比弗托以致敬其多年来对泰国古生物学研究的贡献。正模标本是一块带有残缺牙齿的不完整吻突,于2023年发现并于2025年被命名,是东南亚首个获得学名的翼龙物种。金翅鸟翼龙属于梳颌翼龙科的颌翼龙亚科,生有抹刀状吻部和细长的牙齿,独特之处则在于颚部呈龙骨状且具有菱形颚尖。其化石是在呵叻群帕普戎地区的一处古河道中出土,故生前可能与恐龙及其它早白垩世动物共同栖息于淡水漫滩生态系统。 发现与命名![]() 2002年,有报道称泰国东部沙缴府扁担山脉的帕普戎(Phra Prong)地区发现蜥脚类恐龙遗骸,从而首次引起外界的兴趣,自此当地开始发现各种其它脊椎动物遗骸。2023年从该地区寻获一只不完整的翼龙颅骨,旁边还发现五颗牙齿。这是泰国发现的首件翼龙颅骨,此前该国仅出土过翼龙躯干化石。帕普戎地区目前未被划入任何地层,但据称其地质年代与萨卡组相当,且两者均为呵叻群的组成部分。2019年的一项研究描述了从萨卡组发现的一颗类似牙齿[1][2]。 2025年,西塔·玛尼康(Sita Manitkoon)等人在《白垩纪研究》上正式描述此标本,并将其命名为一个全新的分类单元:比氏金翅鸟翼龙(Garudapterus buffetauti)。这是泰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首个获得学名的翼龙,因此有着重要的生物地理学意义。正模标本编号为PRC 185-190,由一块保留了第三至第十三处齿槽的吻突组成,现收藏于玛哈沙拉堪大学的古生物学研究与教育中心。属名取自印度神话与佛教中的神鸟迦楼罗,并加上古希腊文中有着“翅膀”之意的“pteron”一词,也是命名翼龙的常用后缀。种小名致敬法国古生物学家埃瑞克·比弗托以表彰其多年来对法泰两国古生物学研究合作的贡献[1]。 描述![]() 作为颌翼龙亚科物种,金翅鸟翼龙吻部狭长,末端呈抹刀形,齿槽突出,槽内生有众多牙齿。腭部两侧各有一道独特的沟槽,是将其鉴定为该类群成员的关键特征。与该亚科其它成员相比,金翅鸟翼龙的吻部形状非常独特:其它物种皆吻部扁平,该物种的吻部则呈龙骨状,进而形成中间突出的三角形横截面。其抹刀形的吻尖也非常独特:匙喙翼龙吻尖圆润,颌翼龙和塔夸翼龙的吻尖末端最宽,金翅鸟翼龙则是中间最宽,从而构成一个菱形[1]。 金翅鸟翼龙的齿槽径直面向吻部侧方,与颌翼龙亚科的葡萄牙颌翼龙类似,与牙齿向前突出的其它近亲不同。越靠后的牙齿越下斜,与葡萄牙颌翼龙不同,反而与颌翼龙相似。齿槽略呈椭圆形,宽大于高;牙齿亦然,且横截面近似椭圆形,与葡萄牙颌翼龙较圆的牙齿不同。每颗牙齿均有光滑牙釉质,与葡萄牙颌翼龙相似,与牙齿表面有嵴的塔夸翼龙不同[1]。 分类![]() 2025年的金翅鸟翼龙描述中,玛尼康等人根据论文合著者之一罗德里格·佩加斯(Rodrigo V. Pêgas)2024年所发表矩阵的修订版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属属于梳颌翼龙科的颌翼龙亚科,这也是从化石解剖结构中得出的结论。具体来讲,研究显示该属与来自葡萄牙的葡萄牙颌翼龙关系最近,两者均有朝向侧面的齿槽。结果如以下分支图所示[1]:
古生态学![]() 金翅鸟翼龙化石发现于呵叻群的帕普戎地区。此地由三层砂岩及粉砂岩互层而成,化石则出自以砂岩为主的第二层上部。对该地区的地质研究有限,但双壳纲标准化石表明其年代可能为早白垩世豪特里维期或巴列姆期,尤其是与附近以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闻名的萨卡组相当。金翅鸟翼龙正模标本出土地点曾经可能是一条流速缓慢的水道,为内陆漫滩生态系统中较大型高能河流的一部分。当地还发现过其它几种动物的遗骸,包括蜥脚类、棘龙科、淡水弓鲨目、辐鳍鱼纲、鳄形超目、鳖科、两爪鳖科及阿杜库斯龟科,但无一不是从零散或孤立的化石(尤其是牙齿)中获知,因此与金翅鸟翼龙共存的动物均未被定属或定种[1]。 参考资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