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
高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是中華民國經濟部為達成「風力發電4年計畫」政策與推動離岸風電產業,借重興達漁港之潮差小、交通便利、學研單位資源豐富、支援產業健全等地利優勢,於當地所建置。希望能有效活化興達漁港,並融入當地資源及地方特色以開創新興產業,同時提供海洋科技產業研發及製造基地。[1] 細部規劃
海洋工程區「高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中面積廣達36.56公頃之海洋工程區,日前由經濟部能源局辦理土地公開標租作業,經評選結果中鋼公司為優勝廠商取得土地承租資格,該公司特此由董事會通過投資34.21億元,成立水下基礎製造公司,預計在2018年4月15日動工,興建離岸風電水下基礎設施廠房、新建辦公大樓及重件碼頭,建置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產線,將於2019年12月完成。對於近期如火如荼展開的離岸風場開發,該專區的設立將成為風場維運的堅強後盾,加速臺灣海洋科技產業全面升級。[1] 基於高雄市具有發展離岸風電之相關海事工程、造船及鋼鐵等優勢產業,陳菊市長積極向中央爭取,經過相關部會審慎評估,終獲行政院核定「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於興達港遠洋泊區設立「高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預計投入建設經費43.6億元。[1] 專區劃分為「一區」:海洋工程區及「三中心」,即海洋科技工程人才培訓及認證中心、海洋科技產業創新研發中心及海洋科技工程材料研發及認證中心,計畫執行期程2017年至2020年。[1] 動工高雄市政府海洋局林英斌局長說明,離岸風機水下基礎不單只是鋼構而已,還涉及海事工程、金屬加工、材料、防蝕、地質探測等高端技術,中鋼公司水下基礎廠房的設立,將可為當地帶來相關技術進駐,加上後續還有經濟部及能源局主導的「海洋科技工程人才培訓中心」、「海洋科技產業創新研發中心」、「海洋科技工程材料研發中心」等三個中心成立,並由委託由金屬中心營運。[2] 歷史高雄市政府海洋局長林英斌進一步說明興達漁港遠洋泊區自1997年由中央闢建完成,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各國紛紛劃定並主張200浬的專屬經濟區之影響,造成遠洋漁業經營環境限縮,而未能如原預期之繼續成長,導致港區使用率低落而閒置,屢遭監察院、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糾正及列管。[3] 現因水下基礎鋼構須在港埠附近生產方便運輸,因而由中鋼公司規劃在高雄興達港興建水下基礎設施廠房,預估年產值超過150億元,所創造就業可達2,000人以上。[1]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