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拱北砲臺
拱北砲臺,舊名大城北砲臺,位於台灣澎湖本島湖西鄉,設於本島中段高點的拱北山,為曾掩護馬公港背面的重要砲台遺址。[1]現為國定古蹟。[2] 歷史大城北砲臺初建於光緒13年(1887年),為因應防禦海上敵艦攻擊,台灣巡撫劉銘傳任命澎湖總兵吳宏洛而建造的新式砲台,最初砲臺形式為磚石砌三合土穹窿式,形式屬傳統舊式砲臺,也是澎湖地區唯一的一座內陸砲台。[3] 1895(光緒21年),歸因乙未戰爭使日軍登陸澎湖,日軍因而將大城北砲臺此為首要佔領目標,3月23日,第一遊擊隊從裡正角海岸登陸則和砲艦朝向大城北砲臺發砲互擊,清軍為了抵禦日軍攻勢,兵力則集中在大城北砲臺地區,隔日日方則下令第一聯隊第一大隊急行軍,第十二聯隊第二大隊展開全面攻擊,最終與第一聯隊第七、八中隊同時攻入大城北砲臺,殲滅附近清軍,即宣告攻陷大城北砲臺,澎湖則在三天內完全攻陷。[4][5]
日軍在佔據澎湖島後,隨即起調查和測繪澎湖各砲臺之標高和配備,並將大城北砲臺改築成「拱北山堡壘砲臺」,並於1901年(明治34年)起進行構建工程,其中原大城北砲臺整修為輕砲砲座和機關砲座,另在西南側高地建造新式砲臺,擴大範圍工程竣工於1904年(明治37年),並在1907(明治40年)完成各砲台配砲工程。[6] 1920年(大正9年),拱北山堡壘砲臺群退役,戰後時期由國軍接收則維持原貌,只作少部分增建與修改,當前仍為陸軍澎湖防衛指揮部後勤處管理,並不開放參觀[7][8]。 設施現列為國定古蹟的當前設施始建於台灣日治時期,由拱北第一、第二、第二砲臺附屬框舍、拱北山堡壘、拱北山第二框舍系統組成,彼此要塞則由地下坑道相互連結,砲臺略呈四方封閉式,牆上則設有砲座,兵舍設於部份胸牆下方呈穹窿狀空間,此外還設有三座觀測所,砲側庫及穹窖砲座,三間半地下砲具庫,此外則配置井和兩座地下貯水槽。[9] 相關條目澎湖地區的砲台遺址 其他相關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