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臺灣話:Pak-káng Tiâu-thian-kiong),俗稱北港媽(Pak-káng má),當地人稱媽祖宮(Má-tsóo-king)、媽祖廟(Má-tsóo-biō),舊稱為天后宮。是一座位在臺灣雲林縣北港鎮光民里的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該廟由臨濟宗第34代樹璧和尚創立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自樹壁和尚傳下17代禪宗法脈結束後,以管理委員會制取代原本僧侶管理系統,但至今仍聘請佛教臨濟正宗僧侶擔任住持及駐廟法師,其管理組織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監事會現任董事長為蔡咏鍀。 該廟在1985年被列為二級古蹟,1997年改制為國定古蹟。 沿革![]() ![]() 關於北港朝天宮之創建,以日治1910年(明治43年)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依訪調所得,記錄於《臺灣私法第二卷 附錄參考書》書中所載創建年代為最早。 清朝時期![]() 在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樹璧和尚(臨濟正宗第34代)自福建省湄洲朝天閣迎請媽祖金身前往臺灣,並自笨港登陸;因媽祖指示,於是就地建廟。[1]1717年(康熙56年)《諸羅縣志》以「天妃廟」創建於1700年(康熙39年),此記載其後傳抄於1744年(乾隆9年)《重修臺灣府志》等文獻中。但現存於朝天宮內之1775年(乾隆40年)〈重修諸羅縣笨港北港天后宮碑記〉則以1730年(雍正8年)為朝天宮創建之年,時間比前者約晚30年。1730年(雍正8年)則重修廟宇,廟名此刻改稱為「天后宮」。[2] 依同碑記記載,1751年(乾隆16年)朝天宮曾經過整修,到了1775年(乾隆40年),諸羅縣笨港縣丞薛肇熿見廟貌窄小,樑桷損毀,於是捐俸倡議重修,並由陳瑞玉、王希明、蔡大成等董事集貲,鳩工改建。由1894年(光緒20年)《雲林採訪冊》及《臺灣私法第二卷 附錄參考書》文獻指出,1775年整修共完成三川殿、拜亭、聖母殿、觀音殿、東側室仔六間[3]。今日觀音殿前的蟠龍石柱便是當時修建所完成的作品。1812年(嘉慶17年),住持僧浣衷,將宮名改為「朝天宮」,以紀念分靈自湄洲祖廟「朝天閣」。 ![]() 1775年(乾隆40年)之後,至1851年(咸豐元年)期間,北港朝天宮可能也曾經過整修,根據嘉慶年間住持浣衷和尚蓮座顯示,其曾重興朝天宮兩次,但相關興修內容缺乏具體文獻記載。1851年(咸豐元年)至1861年(咸豐11年)左右朝天宮再經歷一次盛大規模之整修[4],據1894年(光緒20年)《雲林採訪冊》及《臺灣私法第二卷 附錄參考書》文獻記載,該次整修增建供奉媽祖父母及兄姊之聖父母殿,並增建東側室仔一間、西側室仔七間,使朝天宮成為四進縱深,並有左右兩側護龍之廟宇。1894年(光緒20年)由於北港街大火,朝天宮前殿及一間室仔遭到火損波及。[5] 日治時期![]() 1904年(明治37年)、1906年(明治39)年地震影響,導致朝天宮磚牆粉刷層剝落,後側壁體倒塌。[6]於1907年(明治40年)由北港支廳長安武昌夫首倡重修,以當時北港區長蔡然標為首組織募款委員會,募款委員奔走全臺各地募款,同時聘請大木匠師陳應彬主持修建工程,至1912年(明治45年)完成三川殿、龍虎兩門、三官大帝凌虛殿、五文昌夫子聚奎閣等殿宇。[7]當時新建殿宇華麗之盛,由《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甚至將之比擬為在臺灣之日光東照宮(今世界文化遺產)。再經過1918年至1922年(大正7年至大正11年),由於周邊道路進行市區改正拓寬,並擴張朝天宮發展腹地,於新擴張的廟地中擴建聖父母殿,並新建聖父母殿兩側洋樓,奠定今日所見朝天宮大致格局。[8] 1928年至1929年(昭和3年至昭和4年),擴建龍虎兩門,整修屋頂剪黏、廟內油漆,並更換石柱。今日聖父母殿步口石柱為此時期所設置。 [9]1937年至1940年(昭和12年至昭和15年), 禁止燒金紙,金爐遭到拆除。經歷寺廟整理運動,部分神像遭到燒毀,或由廟方私下收藏保管,祀神一度僅剩下媽祖及五文昌。[10] 戰後至今![]() 北港朝天宮文化大樓與樓頂的媽祖景觀公園,位於朝天宮左後側。 1954年至1959年(民國43年至民國48年),朝天宮重修彩繪、屋頂,並於廟左前方市場處興建表演舞台宗聖台 [11] 1963年(民國52年)至1972年(民國61年)間,北港朝天宮陸續進行金爐、鐘鼓樓新建工程[12],且將原本約6公尺高之正殿抬升至15公尺,主要欲提升媽祖廟氣勢,並解決大量香煙擁擠於媽祖殿中之通風問題,但保留神龕部位部分木構造,並將拆除木構造較精彩的部分予以收藏保存,至此完成今日所見北港朝天宮主要樣貌。1968年至1972年(民國57年至民國61年),新建鐘鼓樓及兩護室(雙公殿及註生娘娘殿),改建正殿,興建龍虎門兩側七門,拆除三川殿與拜殿間一對八卦門 [12]1974年至1975年(民國63年至民國64年)則進行三川殿、正殿屋頂及剪黏整修的工程。[13] 1980年至1985年(民國69年至民國74年)之間, 雙公殿、註生娘娘殿、三川殿、龍、虎兩門,以及觀音殿、三官大帝殿、五文昌殿三殿走廊改舖唐山石。觀音殿、凌虛閣、三官大帝殿、聚奎閣、五文昌殿、聖父母殿、南華閣等殿宇屋頂進行整修。聖父母殿及南華閣進行彩繪整修。 [14]然而在1994年(民國83年),聖父母殿經歷火災,使得聖父母殿及南華閣屋身燒失。兩塊日本總督贈匾在此次火災中燒失。 1998年(民國87年),朝天宮左前方的中央市場改建工程動工,基礎施工不慎造成朝天宮等周邊鄰房受損 。1999年(民國88年)聖父母殿重建落成,並將聖父母殿後的倉庫改建為光明殿,2004年至2009年(民國93年至98年),在指定古蹟後,朝天宮首次進行第一次大規模修繕工程。 奉祀神祇![]() ![]() 開山廳歷代住持蓮座與初代住持樹壁和尚畫像
文化資產
其他附屬文化資產:
軼事井上媽據說樹壁和尚將中國湄洲媽祖祖廟朝天閣中的媽祖神像請至笨港(今雲林縣北港鎮)後,曾在一處古井下休息,就暫時將媽祖神像安置於古井上,不過後來當樹壁和尚要動身離開時,媽祖神像卻再也搬不動。後來經過擲筊請示,得知媽祖欲在此地建廟,而造就了今日的朝天宮。傳說今朝天宮鎮殿媽祖正下方,即為當年古井所在。 總督匾本廟享有全臺之盛名,信徒無數,故地方仕紳、大老或主政者到此參拜,是一種贏得民心的方式,故本廟有許多政要,甚至總督所獻之匾額。日治時代,第一位到北港朝天宮參拜的臺灣總督是佐久間左馬太(1914年,大正三年),獻匾「享于克誠」;另一位臺灣總督石塚英藏,獻匾「神恩浩蕩」。石塚在位時正在建築基隆港、高雄港及東線鐵路,施工上遇到許多困難,因此到媽祖廟祈求,工程果然順利完成,因此他又到北港朝天宮答謝天恩。 孝子釘在清朝道光年間,泉州府南安縣的蕭姓人士,被後人稱作「蕭孝子」,跟他的母親一起從唐山來臺灣找尋父親,在渡海的過程中,母親卻被大浪沖走,到了臺灣時,他同時得尋找父親與母親。這時他到了笨港的媽祖廟,向廟裡的媽祖祈求能早日找到他的父母親,他看到地上有一根粗的鐵釘,於是他便向媽祖請求如果能找到他的父母,就讓這根鐵釘能釘入花崗岩之中,他徒手將鐵釘往地上釘去,鐵釘應聲釘入堅硬的花崗石中。這個消息傳遍了笨港,許多人紛紛幫他打聽他的父母的下落。終於在麥寮找到了他的母親,隨後在鹿港找到了父親。目前孝子釘就在北港朝天宮觀音殿前面的石階中央。 信仰活動
北港迎媽祖
清朝時期,笨港信眾感念媽祖聖德,由於是臨濟宗樹璧和尚自湄洲祖廟朝天閣奉請來臺,遂由笨港口渡海至湄洲謁祖進香,回程則由臺南安平港登陸,三月十九日回抵笨港,同時舉行盛大的祭典與繞境。甲午戰爭後,臺灣割讓日本,無法前往湄洲謁祖,惟地方信眾為紀念此例,仍於十九、二十日恭請天上聖母出巡古笨港境域,其中,十九日出巡笨南港(今新港鄉南港村)至南壇水月庵折返,二十日則出巡笨北港至新街北壇碧水寺折返。時至今日,「北港迎媽祖」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盛事,組織也十分龐大,加上熱鬧的藝閣遊行也吸引許多民眾和孩童參與。 「北港迎媽祖」即北港媽祖遶境活動,一年總共進行兩次,一次於農曆正月15日進行,另一次則為農曆3月19日、20日的遶境活動,以後者規模較為盛大,每年農曆3月19、20這兩天,北港家家戶戶都會辦桌請遠方來的親友共同享用美食;在廟口的遶境隊伍出發後,北港街頭鞭炮聲四起,信徒即知道媽祖遶境的祭禮行列出巡了,沿路每戶都會準備香案,水果和金爐恭迎聖駕,這在別處是很少見的。除此之外,還有五光十色的藝閣遊行,藝閣遊行活動由農曆3月19日下午開始持續至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日當天(農曆3/19與3/20才有下午場)。[43] 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的信仰禮俗中,首先在2008年7月11日被雲林縣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2011年4月21日受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建會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的「北港朝天宮迎媽祖」,同年北港媽祖遶境舉辦授證儀式,並由北港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代表保存團體受證。[43] 為何北港目前以農曆3月19、20這兩天的迎媽祖最為盛大,其實過去曾以元宵節較盛大,乃經過日本時代的變革,才逐漸變成今日面貌。 在日治初期遶境規模較小的農曆3月19日活動應承襲自清代北港媽祖至臺南大天后宮作客,回鑾後遶境祈安植福。在1915年北港朝天宮與臺南大天后宮出現磨擦之後(糖郊媽事件),導致兩廟交流中斷,仍維持農曆3月19日規模較小的遶境活動。[44] 而日治之前,推測北港朝天宮原有農曆正月15日祭典。順應這樣的傳統,1912年廟宇重修落成後舉行建醮大祭,地方官員與仕紳體驗到媽祖祭典對地方經濟帶來的效果,於1915年、1916年左右定下正月15日至17日舉行三天遶境活動之慣例。[45]這個活動隨著地方經濟的活絡而逐年擴大,為今日留下當年製作的神轎、鼓亭、大旗等文化資產。[44] 1930年代在移風易俗的大環境氣氛下,正月15日三天的繞境活動先於1933年被縮短為兩天。[46]至1935年,決定將正月15日的活動變更到農曆3月19日、20日兩天,原正月15日則舉行為期一天之小規模遶境,乃與今日北港朝天宮舉行的遶境時間相同。[47]至1938年,因戰爭爆發,再度縮小農曆3月19日遶境活動僅留存一天。[48]在戰爭結束前,應曾有一時停止媽祖繞境活動,直到戰後才再逐漸恢復昔日媽祖遶境盛況。[44] 關於1935年決定變更遶境時間的理由,報載說明乃基於元宵時天氣仍然寒冷,各團體準備不及所致。若對照日人作息時序發現,變更到農曆3月的理由或許與日本以陽曆4月為年度起始的作息時間有密切關係。在臺灣社會不斷日本化的過程中,落在陽曆4月中至5月初的農曆3月19日因而取代落在2月中至3月初的上元慶典,成為北港朝天宮一年當中最主要的遶境慶典活動。[44] 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南瑤宮香火由楊謙自古笨港天后宮攜來,基於飲水思源,遠在清朝嘉慶年間(西元1814年),信徒定期會前往古笨港天后宮進香,同時探望楊謙後代。 笨港進香活動在日治時期即有10萬人徒步往返的記錄:昭和 10 年(民國 24 年,1935年)南瑤宮重建竣工,舉辦大規模進香活動,當時報刊《臺灣日日新報》即以「彰化赴北港參拜媽祖」為標題,內文提及「中臺灣名剎彰化南瑤宮媽祖廟正殿新建工程已告竣工,決定於18日往北港媽祖廟參拜,當日10餘萬信徒奉神輿行列市內遊行後出發…。」 肇始於清朝嘉慶年間(西元1814年)的笨港進香活動,延續迄今已跨越兩個世紀,對於媽祖信仰文化的傳承弘揚,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僅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進香團,更曾是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進香活動。 笨港進香曾在民國70至90年代,改為乘坐車輛的3天2夜方式,直到民國103年才又恢復徒步7天6夜舊制,4年來活動規模逐年擴大,使得傳襲2世紀的質樸進香儀典完整重現;漫漫古香路回溯了移民的墾拓路徑,亦提升其信仰圈內的信仰大眾對於自身文化價值的意識。 深具原生性的繁複祭祀儀典,是媽祖信仰在地發展的珍貴文化資產;逐漸擴大的活動規模,也是民間信仰隨著社會變遷而演化的重要實例。在所有媽祖進香遶境活動中,南瑤宮笨港進香擁有歷史最久、最具文化內涵的祭祀儀典,也在人與人的匯集交流中,展現了最真摯樸實的鄉土風情。 南瑤宮笨港進香堪稱台灣進香文化的濫觴,延續至今約205年以上,是一個多元歷史、社會、文化融合的縮影,更是台灣先民文化的探求視鏡;沒有過多的商業渲染,只有文化的深層保存,足為中台灣最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之一。 白沙屯媽祖進香![]() 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每年以徒步的方式至北港朝天宮求取北港媽祖的萬年香火,來回約四百公里,至今已經有200年的歷史。只有起駕日、刈火日與回宮日是由廟方每年農曆十二月十三日在擇日的前三天,皆會在廟前設香案稟天三日,子時一到在主委的帶領下,向天公稟告將於三日後,為明年的進香活動擲筊擇定日期,而途中路線及日程全由媽祖指示鑾轎前進,堪稱為全臺最特殊的進香隊伍,近年人氣迅速竄升,已成為全臺矚目的一大宗教盛事。 七媽會1917年,為慶祝台中車站落成並祈福[49],臺中樂成宮與臺中萬春宮主辦名為「五媽會」的共同祭祀活動,並邀請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梧棲朝元宮等五間媽祖廟參與,因兩間主辦及五間參與皆為媽祖廟,故也稱為「七媽會」[50]。 2017年7月14日至16日間則由臺中市政府與鹿港天后宮外之六間廟共同發起舉辦「台中百年媽祖會」,六廟之媽祖依照百年前座次駐駕於台灣體大體操館前行宮,鹿港天后宮之位置則空下。期間並伴隨誦經祭祀、祈安遶境、文化嘉年華等活動,其中遶境係由行宮出發,行經萬春宮、台中火車站等地,約於中午抵達樂成宮,下午再由樂成宮出發返駕行宮;文化嘉年華則包含展覽、市集、戲劇及陣頭表演、媽祖電影放映等[50][51]。 水陸法會2020年全球逢新型冠狀病毒之故,北港朝天宮請示天上聖母,特以佛教最高祭典禮儀,舉行建廟首屆水陸普度大齋勝會,且邀請全台各大宮、廟、寺之神祇共赴法會,為全球蒼生祈福。 2021年辛丑年法會之際,特別迎請天上聖母三媽正駕、五媽副駕、鎮海媽搭乘台鐵環台,途中且安排北部、東部、南部宮廟駐駕賜福,再回到北港朝天宮舉辦水陸大法會,連結全台宮廟之心,法師率眾等齊誦經祈福,為臺灣、為全球蒼生祈求除疫息災、安康富順;為歿者祈求拔薦超脫、安詳自在。 組織成員繞境組織由目前朝天宮所保存的最早神輿為道光年間,因此可推估「北港迎媽祖」活動至少已有200年以上歷史,而早期並無完整組織與規劃,直至18世紀初才有轎班會組織出現。而轎班會在遶境活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負責護駕媽祖與眾神出巡,時至今日,北港轎班會組織已有多達11個,且有完整制度與組織,甚至會員人數破百,可說是相當龐大。[52][53]
歷代住持北港朝天宮與許多臺灣早期媽祖廟一樣,同樣由佛教臨濟宗僧侶建立。清朝時期,禪宗僧侶不拘於佛寺,常在一般民間信仰寺廟擔任住持,甚至傳法傳徒。北港朝天宮的臨濟宗僧侶系統自開山住持樹壁和尚開始,共傳17代,為臺灣早期臨濟宗的重要傳法地點,第九代住持頓超和尚(朝天宮第16代僧侶)逝世後,第17代僧侶松茂和尚早逝;松林和尚年幼而請家人帶回,自此朝天宮之樹壁和尚法脈中止。但寺廟仍先後聘請同屬臨濟宗法脈之臺南竹溪寺及高雄元亨寺法師擔任住持,而朝天宮之刈火、開光、三元法會、焰口施食亦由上述兩佛寺派佛教法師主持至今。
董監事會歷任董事長
其他事件2010年3月31日,朝天宮董事長曾蔡美佐在媽祖神像前下跪哽稱,不滿董監事派系對壘,造成廟務無法推動,要求提前解散董監事會,請內政部接管。曾蔡美佐表示朝天宮有300多年歷史,信徒多,每年香油錢上億元,但朝天宮19位董事當中大致分為3派,也就是董事長曾蔡美佐、副董蕭慧敏,以及曾蔡美佐的弟弟蔡永常之3方派系角力。3年前發生過蕭慧敏告上廟裡的會計。而4年前,為了爭董事長職位,曾蔡美佐和弟弟蔡永常,互不相讓,也被外界形容是姐弟鬩牆,最後曾蔡美佐奪下董事長一職。[55] 分靈廟宇
其他包括中國大陸各省、日本、美國、南非、澳洲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北港媽分靈,也是全台各地分靈最多的媽祖廟。[56] 圖冊
交通相關條目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