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氣候22°11′45″N 113°32′29″E / 22.19583°N 113.54139°E澳門屬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每年以10月中至12月㡳 (今年以10月19日至2021年1月3日) 天氣最佳至最穩定,天氣和暖並且陽光充沛、濕度不高,最為舒適。澳門春季約在3-4月期間,天氣潮濕多霧。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受西南季風影響、炎熱潮濕,時有低壓槽帶來的長時間暴雨;7-8月多受東南季風影響,氣溫進一部上升而持續暴雨減少,並時有熱帶氣旋吹襲。10月秋季來臨,11月底天氣轉涼,而北方的冷空氣於12月後活躍並形成冷鋒南侵,冷鋒來臨前後數小時氣溫可急降達攝氏10度之多。每年1-2月清晨時份經常錄得最低溫度。 季節變化春季氣候太陽高度角從南半球回到赤道後繼續北進,控制亞洲大陸的冷高壓逐漸減弱,赤道附近的熱帶輻合帶在北半球開始活躍。春季平均氣壓為1011.8hPa;氣溫平均為21.7℃,平均最高與最低氣溫分別為24.6℃及19.5℃,氣溫日較差已縮至全年最小的5.1℃。由於冷、暖氣團經常在華南及其沿岸交滙,造成較不穩定的天氣條件,季初屬潮濕連陰小雨的天氣,至季末鋒面降水活動旺盛及南海季風開始爆發(平均在5月第4候),經常有雷暴現象及間中有暴雨發生,受氣候暖化、聖嬰影響關係近年來在3月上旬或下旬偶爾會出現連續6~11天以晴天為主,偶爾為多雲時陰的天氣,4月的日照時數可以有非常大的落差,2011年、2015年分別有169.2小時、148.2小時,多晴天、偶爾陰天下雨,2016年4月少的可憐,僅有16.7小時,大部分時間為陰天潮溼的天氣。春季整體來說相對濕度最高,平均為86.2%,其中以4月為全年最高;日照量以3月全年最少,僅有80.3小時(34)%;降雨量增多,整季有539.0毫米,主要集中在5月,降雨日亦增加至42.5日。霧及薄霧現象在春季最為頻密,分別有12.5日及35.3日;主要集中在3、4月。雷暴現象有14.7日,5月已佔了8日。季初風向多受冷高壓出海後的偏東氣流影響,其後西北太平洋副高增強西伸,澳門被副高西側的偏南氣流控制,主要盛行東南偏東風,整季平均風速為12.2km/h。 夏季氣候當熱帶氣旋襲澳期間,水平面氣壓往往驟降至1000hPa以下,而整季氣壓平均為1004.4hPa。隨著太陽高度角到達北回歸線後折向南移動,於季內有兩次太陽直射;氣溫升至最高,平均為28.0℃,其中以7月所錄得的溫度為全年最高,整季的平均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別為31.2℃及25.5℃,氣溫日較差為5.7℃;日照時數最長,整季共有607.1小時,其中以7月的時數為全年最長,日照量百分率亦偏高。溫暖潮濕的海洋性空使得相對溫度持續偏高,整季平均為83.9%,僅次於春季。伴隨著熱帶天氣系統的強烈對流性活動,令驟雨及雷暴現象頻密,整季總雨量為全年最高,有887.7毫米,降雨日則較春季少,有54.4日。雷暴及閃電現象在夏季分別有26.8日及25.6日之多,全年以8月最常出現。季內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活躍,平均每年約有5個會影響澳門,主要集中於夏季,常引致本澳需要懸掛熱帶氣旋信號。夏季南海季風進入盛期,澳門盛行西南季風,整季平均風力為12.3km.h。 秋季氣候隨著西北太平洋副高的東退南撤,微弱的冷空氣開始到達華南。平均海平面氣壓為1012.7hPa;氣溫介乎21.3℃(平均最低)與27.4℃(平均最高)之間,平均為24.1℃。雨量由9月的199.6毫米回落至11月的42.6毫米,整季有333.9毫米,降雨日數亦由9月的13.7日下降至11月的5.9日,整季有26.9日。月平均相對濕度在71%至80%之間,整季為全年最低的75.1%;整季日照時間只遜於夏季,有574.5小時,但比率最高,日照百分率為59.2%。煙霞現象於季內的統計期間共有3.9 日。9、10 月在副高東側的偏東氣流控制下,主要風向為東南偏東,至11月轉為冷空氣南下的偏北風,整季平均風力為13.5km/h。 受氣候暖化、聖嬰影響關係增加受到潮濕偏東季候風機會,使得11月陰雨天日子異常比平均值還要多,2011~2016年的11月平均日照時數僅有116小時,是全年日照時數比平均值還要少最多的月份,同時這6年間平均雨量達到59.86毫米,2012年11月15日~2012年12月8日的日照時數更錄得遠比平均值少非常多的情況,僅有2012年11月22日是晴天,大部分時間為陰天有時下雨。 冬季氣候冬季亞洲大陸地面上為冷高壓控制,氣壓較其它季節高,平均海平面氣壓以1月最高,整季平均為1018.9hPa。隨著冷高壓的逐漸增強及間歇性爆發,時有冷空氣南下並抵達華南沿岸;冬季錄得全年最低的氣溫,但平均也有15.4℃,其中亦以1月最低,整季平均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別為18.6℃及12.7℃,氣溫日較差次大,有5.9℃。乾燥的大陸性冷空氣除了帶來較冷的天氣外,相對濕度亦下降(僅略遜於秋季),平均為75.7%,但絕對最低濕度在季內錄得。由於大氣中水汽較少,冬季雨量只有108.4毫米,為全年最低,降雨日亦只有22.5天。煙霞現象於冬季時有出現,有4.4日,以12月為全年最多;至季末霧及薄霧現象開始增多,整季分別有6.4日及31.6日。澳門位於冷高壓的南側,常受北至東北氣流影響,冬季盛行偏北季風,整季風速平均為12.8km/h;當寒潮爆發冷湧到達華南沿岸時,北風明顯增強,有時需要懸掛強烈季候風信號(平均風速大於41km/h)。由於澳門地理位置上偏處亞熱帶地區,降雪在澳門相當罕見。 統計表
統計數值
氣溫
氣壓
降雨量
降雪量
風速
濕度和蒸發
雲量和日照
水位 天氣現象
註:1901~1903年於西望洋山,海拔55米。1904~1966年於東望洋山,海拔65米。1966年於大炮台,海拔57米。1996年於氹仔大潭山,海拔110米。
極端氣象紀錄澳門降雪紀錄澳門地震紀錄澳門龍捲風紀錄澳門冰雹紀錄澳門風災紀錄1874年甲戌風災1874年即清同治十三年,歲次甲戌,故又稱為“甲戌風災”。颱風於9月22日開始影響澳門和香港,至深夜最為厲害,一直持續至23日凌晨。澳門5000多人喪生,2000多艘漁船、蝦艇沉沒,幾艘較大的輪船也被摧毀,不少樓宇倒塌、花王堂起火付諸一炬,市政廳也被吹毀,損失約200萬元。沙梨頭海傍河湧上一木橋被暴潮冲毀,附近居民走避風災過橋逃命,但不知橋已被冲走,黑暗中紛紛墮河溺斃,事後檢到浮屍82具,草草葬於沙崗。後開闢馬路,遂將義墳遷至普濟禪院後山,至今仍在。 這次颱風因在深夜肆虐,居民、船民逃避不及,喪生者眾。據稱氹仔、路環居民幾乎全部遇難。當時有一記者報導:“對於那些僥幸生還的人來說,星期二是個終生難忘之夜;……在澳門,死亡的人是那麼多,以至祇能草草堆在一起火化掉。單是一日之內就燒了一千多屍體”。[5] 1923年癸亥風災1923年歲次癸亥,這場風災又叫“癸亥風災”。其災情之慘重,僅次於“甲戌風災”,而為本世紀之最。颱風從上午10時半大炮台鳴炮報警後不久登陸,一直至晚上12時,蹂躪了14小時,吹塌房屋100多間,船廠24間,覆舟無數,死亡400多人。[6] 1964年颱風露比颱風於太平洋上形成後,經過巴林塘海峽進入南海,循西北方向的路徑於9月5日下午2時半侵襲澳門,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樓宇倒塌及部份毀壤等意外30多宗;1人死亡,15人受傷;無家可歸及受危樓威脅者共1600多人,被迫暫住青洲收容所。全澳約三分之一地區遭到水浸;郊區菜田蔬菜全部被毀,吹毀木屋300多家;吹倒的大樹、招牌不可勝數,到處瘡痍滿目,市面全面受到破壞。[6] 1983年颱風愛倫颱風愛倫的路徑與露比相似,於9月9日早上侵襲澳門。愛倫使澳門懸掛10號風球持續8小時(四十年代以來3次10號風球中最長的一次),災情比1964年颱風露比更為慘重。愛倫肆虐時,澳門水浸交通電訊中斷;內港四、五十艘漁船和水上居民住家艇沉沒;至少有19人死亡或失蹤;財物損失約1千多萬元。1983年也是癸亥年,無獨有偶,六十花甲一回頭,本世紀前後的兩次“癸亥風災”,都給澳門造成了嚴重的災情。[6] 2017年颱風天鴿2018年颱風山竹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