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氣象局 (葡萄牙語:Direcção dos S erviços M eteorológicos e G eofísicos ,英語:Macao Meteor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Bureau ;縮寫 為SMG ;簡稱澳門氣象局 或氣象局 (只限澳門);前稱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 (簡稱為氣象台 ),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屬下的局級部門,隸屬澳門運輸工務司 。氣象局為澳門特別行政區 的公共部門,負責氣象、航空氣象、地球物理及大氣環境方面的監測、分析研究、預報及預警。[ 1] 澳門氣象局是世界氣象組織 、亞太經濟暨社會委員會 屬下之颱風委員會 和珠江三角洲 氣象服務組之成員。
歷史沿革
早期
澳門氣象觀察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朝 万历 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 曾在鳳凰山(今之白鴿巢公園 )上建觀星石屋,觀察天象 ,這可算是澳門 最早的天文臺。但此天文臺很快就被廢置而湮沒了[ 2] 。
葡屬澳門時期
二百多年後,氣象觀察工作由當時駐澳門的葡萄牙海軍 負責,記錄亦始於1861年。昔日氣象台由司納地上尉 發起,建於1880年(清 光緒 六年),設在今山頂醫院 左側山坡上,1881年施拿地上尉 在摩羅兵營(又稱水師廠)設立氣象廳,以紀錄氣象資料,但當年設備簡陋,主要依靠上海耶蘇會主辦的徐家汇观象台 及馬尼拉氣象台 支援,才能發出天氣預告。氣象台除留意天氣變化外,並會在晚間以亮燈報告標準時間。[ 2]
1900年12月29日,澳門總督高士德 將水師廠的氣象處改組為天文台,並且總部位置由水師廠搬遷至西望洋山 ,並且開始進行恆常化氣象觀察。[ 3] 1904年總部位置再次搬遷至近聖若憲炮台的東望洋山 。
1950年,葡萄牙 成立國家氣象局 及頒佈海外地區氣象局的第2042號法令,宣布在各個殖民地設置氣象台,隨後得到原為上海 徐家匯天文台 台長的耶穌會會協助,便派遣氣象學家到澳門籌組成立澳門氣象台的工作。完成各項籌備工作後,澳門氣象台 於1952年正式成立。1965年,大炮台 正式設立氣象觀察站,澳門氣象台總部從東望洋山 搬到大炮台 ,並加建了一座建築物為工作地方,大炮台 總部在1966年4月28日早上10點由澳督羅必信 揭幕。
從1980年開始,澳門氣象台改組為地球物理暨氣象台 ,並展開了各項地球物理 、地質 硏究和地磁 觀察等工作。1987年,澳門氣象台進一步提供空氣質量監察的服務,對澳門地區內之空氣質量進行監察、評估和硏究等工作。1996年7月26日,澳門氣象台總部從大炮台搬至氹仔 的大潭山 現址。
回歸後
澳門回歸 後,地球物理暨氣象台易名為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當時氣象局裡員工約110人,氣象及地球物理人員約佔60人,其餘為技術支援人員或行政人員。[ 4]
2023年12月1日,正式更名為地球物理氣象局 ,同時進行改組,從原先的12組縮短至8組。[ 5]
法例
總部
氣象局位於氹仔大潭山 東部,用地超過三千平方公尺,大樓高三層,西側有一座高度為四十公尺的氣象雷達塔。[ 6]
職責
研究及協助規劃澳門特別行政區氣象服務的發展,促進及推動智慧氣象服務;
研究及推動專業科技的應用,促進澳門特別行政區在氣象、地球物理及大氣環境範疇的監測方法及技術的發展;
研究建立氣象及地球物理範疇的警告系統,以及制訂相關標準;
根據有關法律規定,發出各類氣象及地球物理範疇的警告;
進行氣象監測及分析,並提供氣象報告、預報及預警;
進行航空氣象監測及分析,並提供航空氣象報告、預報及預警;
進行氣候監測及分析,並提供氣候報告及預報;
進行氣候變化評估及研究,並核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進行地球物理,尤其地震、地磁及海嘯監測及分析,並提供地震和海嘯報告及預警;
進行空氣質量監測及分析,並提供空氣質量報告及預報;
進行大氣環境輻射監測及分析,並提供大氣環境輻射報告;
提供澳門特別行政區授時服務;
與其他公共部門及實體合作,在地球物理氣象局職責範圍內促進防災減災工作;
促進和發展澳門特別行政區在氣象、航空氣象、地球物理及大氣環境範疇的區域及國際合作;
促進和協助屬地球物理氣象局職責範圍的公約、條約、協議、議定書及其他國際規範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實施;
履行依法獲賦予的其他職責。[ 1]
局長
副局長
氣象及預警廳 地球物理及監測規劃廳
行政財政處 資訊及開發處 預警及預報處 航空氣象及氣候處 地球物理及大氣環境處 專業儀器及技術處
工作範圍
一般氣象服務
氣象局的澳門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眾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 、分區氣溫、相對濕度 、降雨量 、潮汐 資料、紫外線 指數、風速 、氣壓 等資訊。預測未來7日的天氣概況。而每當惡劣天氣出現時,便會因應情況而發出不同的天氣警告信號,提醒市民做好相應措施。[ 8]
電話查詢服務
氣象局除了在網頁,手機APP裡發布信息,還建立了電話系統查詢服務。市民可以致電指定的號碼來獲取澳門的天氣,空氣質量指數 和實施的天氣警告。市民可因需求選擇粵語 、英語 、葡語 和普通話 來接受信息。[ 9]
冷暖天氣提示服務
航空氣象
航空氣象中心位於澳門國際機場 ,專責為機場有關用戶提供24小時氣象服務。服務範圍包括每半小時之例行天氣報告 (METAR)、特殊天氣報告(SPECI)、及每6小時之機場天氣預報 (TAF),以及為離澳航班提供飛行氣象文件。航空氣象中心亦適時發出強風及雷暴警告,以確保機場內之設施、航機及人員之安全。[ 10]
地球科學
地震
過往地震的資料顯示,澳門地震活動並不頻繁,但鄰近澳門地區的磨刀門 在1905年發生過五級的強地震,加上廣東省 及南海地區 也偶有發生六級的地震,但總體來說澳門受地震危險影響的機率較低。
氣象局於80年代初期開始對地震活動進行監察,在路環 高頂山設立了地震監察站,後來搬遷到大潭山 ,當地震發生時,監察設備將數據傳回地震監察中心,再由技術人員分析,記錄和存檔,然後把資料發布到政府部門及有需要的使用者。90年代初期,為了完善地震監察工作,與廣東省地震局 合作,建立一套地震訊息反饋系統。2003年深井數碼地震儀投入運作,大大加強了對地震 的監察能力。[ 11]
授時服務
澳門地區的授時服務由氣象局地震監察中心負責。以往在接收GPS 時頻訊號後,會將該訊號透過電台向外發佈。由於資訊科技的應用不斷發展,對授時服務之要求亦相對地提高,同時為配合電子公共服務的開展,在2003年,已安裝一台銫原子鐘 及時間伺服器,為市民提供一個準確及方便的授時服務。由於要求更高的精確度及準確度,在2004年引入了衛星共同觀測法(Common View Observation),以便能夠與中國科學院 國家授時中心 及國際授時機構作時間頻率對比。同時已於2003年參加中國國家綜合原子時系統(Joint Atomic Time System of China, JATC)計劃。[ 12]
其他
氣象局還提供磁場 觀測、輻射 與伽傌射線 等不同的服務。
歷任負責人
序數
任期
姓名
職銜
備註
地球物理暨氣象台(回歸前)
1
1952年10月-1955年10月
Manuel Tomaz Ferreira Cabrita
(譯名:賈比得)
台長
葡萄牙氣象學家。首任台長。 早在1951年9月已從葡國來澳履職港務局氣象台首長。
來澳前曾是上海徐家匯 的氣象台台長。
曾編寫由澳門官印局 出版一本名爲《中國氣象》(THE METEOROLOGY OF CHINA)的書[ 13]
2
1955年10月12日-1959年7月
Agostinho Pereira Natário
(譯名:馬打寮)
台長
在任期間出版"Tufões que assolaram Macau"(颱風侵襲澳門)書籍[ 14]
3
1959年7月-1963年8月
Bento Claudino Monteiro Rodrigues
(譯名:羅德禮)
台長
4
1963年8月-1967年12月
Adelino Lopes Prêsas
(譯名:白禮沙)
台長;
代台長(1967年7月-1967年12月)
羅德禮在任台長時,白禮沙已擔任副台長。[ 14]
5
1967年12月-1969年8月
Mário Rodrigues Marques Calado
代台長
6
1969年8月-1972年3月
Fernando Q.C.Real e Lima
(譯名:利馬)
代台長
7
1972年3月-1974年8月
César Pestana
(譯名:庇打拿)
台長
8
1974年8月 - 1975年7月
Humberto Romão Évora
(譯名:喜和拉)
代台長
當庇打拿離任後,暫代台長。[ 14]
9
1975年7月-1977年9月
Armando Moreira Ramos dos Santos
(譯名:林慕斯)
代台長
9
1977年9月-1985年9月
Joaquim Baião Simões
(譯名:施梅士)
代台長:1977年9月 - 10月
台長
曾任安哥拉 氣象台人員。
在任期間出版 "Macau e os Tufões"(澳門與颱風)書籍 。[ 15]
10
1985年9月-1991年1月12日
Dário Xaiver Queiroz
(譯名:江暉浩)
台長
因輿論和抗議而最後辭退台長職位
11
1991年4月-1996年9月
António Pedro Fernando da Costa Malheiro
(譯名:馬文傑)
台長
曾於巴西 、安哥拉 氣象台工作,亦是葡國電視台天氣先生,並推動澳門 加入颱風委員會 及世界氣象組織[ 16] [ 17]
12
1996年9月-1998年10月31日
Olavo Rasquinho
(譯名:黎梓建)
台長
最後一任葡人台長,卸任後擔任颱風委員會 秘書長。[ 18]
13
1998年11月1日-1999年12月19日
馮瑞權
台長
首任華人台長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回歸後)
1
1999年12月20日-2017年8月24日
馮瑞權
首任局長
回歸後首任局長、任期最長的局長(18年)
2
2017年8月25日-2017年9月19日
梁嘉靜
代局長
上任局長辭職後,原為副局長暫代局長
3
2017年9月20日-2018年9月19日
譚偉文
局長
兼任環境保護局 局長
4
2018年9月20日-2019年3月19日
鄧耀民
代局長
原為氣象處代處長及代副局長
5
2019年3月20日-2020年3月18日
梁永權
代局長[ 19]
原為航空氣象中心主任及代副局長
6
2020年3月18日 - 2023年12月1日
局長
地球物理氣象局
1
2023年12月1日至今
梁永權
局長
改組後首任局長,原為航空氣象中心主任及代副局長
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警告
當熱帶氣旋 接近澳門時,由氣象局發出的警告。目的是以簡單容易理解的信號,提醒澳門市民知道熱帶氣旋將可能對當地造成的影響,以及警告澳門及附近海域將可能出現的強烈風勢。
氣象局由20世紀初開始,當熱帶氣旋侵襲澳門時,以鳴炮、圓形、圓錐形或圓柱形的物件,向港口 航海人士告知熱帶氣旋對澳門構成的威脅程度及烈風 吹襲的方向。1923年參考香港天文台 的做法 ,改用數字警告信號系統 ,並首次增設暴風 警告的六號風球(等於現在的九號風球 )。除了航海人士,市民以及政府機構,亦樂於採用這套警告系統,決定在熱帶氣旋侵襲期間的防禦措施,以及辦公安排。每當氣象局發出熱帶氣旋警告時,有關當局在東望洋炮台 及大炮台 懸掛代表熱帶氣旋信號的標誌,以通知各地居民。故此習慣上稱熱帶氣旋信號為「風球」。但直到2023年,海事及水務局宣布為保人員安全,宣布不會在九號或以上風球發出後派人懸掛風球信號和夜間燈號,這就意味在燈塔懸掛九號和十號風球已經成為歷史;大炮台 為唯一懸掛懸掛九號和十號風球標誌的地方。
澳門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由於是參考香港的同類系統,故兩者十分相似,包括使用一號 、三號 、八號 、九號 及十號 共五個等級的風球信號、各級信號的圖案形狀,甚至香港已停用的晚間燈號,均如同出一轍。
暴雨警告
每當澳門出現或預測將有暴雨時,就由澳門地球物理氣象局發出此警告信號,以提醒及警告市民。暴雨警告系統獨立於其他如熱帶氣旋 警告或雷暴 警告,這些警告可同時發出。但當發出八號或以上風球時,暴雨警告信號不另行發出。
暴雨警告將透過澳門各電台及電視台廣播。暴雨警告訊號目的是及早提醒市民將會下大雨,可能造成嚴重混亂,並確保各緊急服務機構及部門,如澳門民防中心 ,都已經準備就緒,隨時處理因暴雨可能造成的緊急事故。
雷暴警告
當氣象局觀測到澳門上空有雷暴 現象,或預測即將會有雷暴區移入時發出。在2014年起,氣象局為雷暴警告增設「有效時間」,但較多在有效時間之前取消。
當氣象局發出八號或更高風球時,本警告信號將不會被採用。
風暴潮警告
氣象局預測會出現風暴潮 而引致海水倒灌 或水浸 時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目的是為了完善熱帶氣旋 吹襲澳門時所作出的惡劣天氣預報。風暴潮警告系統獨立於熱帶氣旋警告、暴雨警告或雷暴警告,這些警告可同時發出,但由於暴雨警告及雷暴警告在八號風球生效期間不會另行發出,因此如果風暴潮警告在三號風球生效期間發出,才有機會與暴雨警告及雷暴警告同時生效。
風暴潮警告發出時會透過澳門各電台及澳廣視 等媒介作廣播。風暴潮警告信號目的是希望及早提醒市民將會出現風暴潮而引致海水倒灌或水浸而防範,因此信號會在預料出現風暴潮前6至12小時發出。
強烈季候風信號
由氣象局發出,提醒及警告市民澳門受季候風影響,持續風速現正或預測將達每小時41公里或以上。
當有風球 時,強烈季候風信號將 不會被採用。
每當氣象局發出本信號時,有關當局將在東望洋炮台 及大炮台 懸掛代表強烈季候風信號的標誌,以通知各地居民。
海嘯警告信號
警告機制引起的爭議
天氣提示
冷暖天氣提示
特別信息
特別天氣信息為澳門氣象局於2012年推出的服務,主要仿效香港天文台 的「特別天氣提示 」,在當相關天氣警告未發出前,提醒市民重要天氣有機會影響澳門,例如雷雨(包括20毫米大雨提示)、熱帶氣旋及跨海大橋強陣風等等。2013年至2019年期間在網頁稱為「特別報告」,其後先後改稱「特別天氣提示」及「特別信息」。
而在2017年颱風天鴿 吹襲後,有關熱帶氣旋的提示以「熱帶氣旋最新消息」所取代。此外當網頁升級或儀器需維修等原因,導致部份數據更新會影響時,亦會發出相關信息提醒市民。亦會在長假期前夕發出信息,展望假期期間天氣。另外澳門有感地震亦透過「特別天氣信息」發放。
暴雨引發水浸提示服務
地球物理氣象局於2010年8月起,為商界推出「暴雨引發水浸提示服務」,並提示設有兩種信號提示,分別是「20毫米戒備信號」及「暴雨警告信號」,後由20毫米大雨提示及全新暴雨警告信號所取代。
20毫米大雨提示
地球物理氣象局於2019年9月2日下午開始推出20毫米大雨提示,主要目的是在未達發出暴雨警告信號前,更早提醒公眾澳門即將或正受到大雨影響,並對出行有一定影響,公眾應注意安全,調整出行之安排。20毫米大雨提示在2020年9月1日起被新推出的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取替。
重要事件
江暉浩爭議事件
1991年1月3日,氣象台職員因不滿江暉浩近月來以台長的身份進行濫權,試圖恐嚇及威迫員工,近日更以資金不足為由,辭退一名中國籍的氣象台職員,並表示未來會有更多人被辭退。於是凌晨值班職員率先發起罷工。[ 20] 上午八時,更多員工加入罷工行列。
在辭退該員工後的翌日,江暉浩卻聘請了一位葡國女士。罷工職員譴責台長對本地華人和土生種族歧視,罷工員工譴責江暉浩「極權主義統治、專制橫行態度、濫用職權及恐嚇」並指他曾向員工說:「我就是法律」。一班員工至澳督府表達訴求,結果在公職人員協會的斡旋及運輸暨工務司司長的調查之下,事件才得到解決。
1991年1月12日,江暉浩辭退台長職位,原因是在罷工事件中,因為感覺不受尊重,員工對自己的譴責「絕不正確」。
馮瑞權爭議事件
2010年6月,因氣象局的暴雨警報延誤,導致廣大澳門市民防範不及,社會秩序受到很大影響,有不少商戶因水浸損失慘重。局長馮瑞權 在面對社會各界的猛烈批評之後,在總結“心得”時,說「寧願虛報都唔願漏報(寧虛報,不漏報)」。該態度及回應被批評「......以廣大市民的生命財產開玩笑,這種毫不負責任的為官之道,令人心寒意冷。」[ 21] [ 22]
2016年8月1日颱風 「妮妲 」襲澳,廣東 一帶嚴陣以待,香港 亦早已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惟澳門直至上午上班時間澳門仍然懸掛三號風球 ,當地居民冒著生命危險在暴風雨情況下上班,引起市民強烈不滿。澳門氣象局隨即當日下午召開記者招招待會說明“妮妲”襲澳的情況。有記者問及局長會否向公眾道歉,馮瑞權 表示,這不是道不道歉的問題,重要是工作是否乎合規範、程序,他認為這次處理颱風符合規範程序。又表示不回應會否引咎辭職。有聲音批評當局不顧市民安危,令不少電單車騎士於當天上班時在友誼大橋 上險象橫生。馮瑞權解釋三號風球風速標準在一定範圍內,並非每次一樣,居民出門時亦要注意。他認為這方面是當局需要加強與居民溝通[ 23] 。
同年8月4日,馮瑞權向公眾道歉:「......為此前『妮妲』掛8號風球與否,對居民造成的誤會,感到十分抱歉。」 被問到不少市民要求他下台,馮瑞權回應稱沒有特別意見。他指氣象局局長的職務是由政府授予,對此持開放態度。他又稱至今已在氣象局工作30多年[ 24] 。澳門北區社諮會副召集人何仲傳發言表示,留意到運輸工務司 司長及氣象局局長就颱風“妮妲”襲澳期間與社會溝通不足致歉,他認為不僅是溝通不足造成事件,此說法亦是輕描淡寫。他又認為由氣象局局長馮瑞權所帶領的團隊,並無充分為市民考量,建議馮瑞權應為今次事件引咎辭職。澳門貴州 商會會長馬建章與民眾建澳聯盟 理事長陳德勝亦關注氣象局的颱風預報機制,又促請當局檢討現時颱風通報機制,靈活處理突發性的自然災害事件,保障市民人身安全。[ 25]
2017年8月6日,受到珠江口西岸的雷雨區影響,午後澳門多處出現暴雨,其中澳門半島 北區的關閘隧道更一度水浸及膝,惟澳門氣象局設於同區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 的氣象站的雨量數據一直顯示為零。一直至傍晚時份,氣象局回應稱,是由於該公園局部地方無電力供應,導致相關氣象站由昨日(5日)起已未能正常運作。有網上媒體質疑,既然相關氣象站未能正常運作,為何該局不作出任何告示,也不作出復修,任由網上出現錯誤數據[ 26] 。
同年8月23日,颱風天鴿 吹襲澳門,當天造成10死200多人受傷,多人被困,不少地區的水、電、網絡供應中斷。坊間質疑氣象局在當天太晚確定懸掛8號風球,局長馮瑞權表示是按程序在該發佈訊息時發佈,又指今早6時「已經說了今天(23日)9點前會懸掛8號風球」。在被問及會否向市民道歉後,他說「向大家道歉是沒問題的。」[ 27]
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氣象局沒有吸收去年兩次颱風的經驗,沒有做好颱風預警。批評氣象局不只失誤,甚至失職、失責,認為氣象局局長應問責下台[ 28] 。
8月24日,因昨天聯合記者會被市民批評馮瑞權 的言論,局長馮瑞權 決定今天提交辭職,亦已在本日下午6:30左右的特別發佈會交代行政長官崔世安 批准[ 29] 。
8月25日至9月19日,副局長梁嘉靜 出任代局長,並出席了多場新聞發佈會。[ 30] [ 31]
9月20日,行政長官委任環境保護局 局長譚偉文 以臨時代理方式兼任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局長的職務,為期一年。[ 32]
2018年9月20日,兼任局長譚偉文 期滿卸任,同日起將由鄧耀民擔任代局長,梁永權擔任代副局長。[ 33]
2021年6月暴雨
軼事
由於澳門 與香港 地域和文化相近,所使用的天氣警告系統亦類同,故不少澳門居民多以「澳門天文台」稱呼氣象局。情況類似澳門廉政公署 ,其簡稱「CCAC」被誤稱為「ICAC」(香港廉政公署 的英文簡稱)。另外,唯一通往澳門氣象局的馬路也命名為天文台斜路,而非「氣象局斜路」,與香港天文台 及天文台道 命名情況一致有別。
其他
珠澳天氣雷達:有別於自設多個雷達的香港天文台 ,澳門地球物理氣象局與廣東省 珠海市 氣象局共用設於珠海金灣機場 附近的天氣雷達(位於珠海市金灣區 三灶鎮 轎頂山 ,距離澳門西南方約26公里)。由於要進行設備升級工程,雷達於2023年12月28日起暫停使用4至6個月,其間根據合作機制,將改用香港天文台之天氣雷達、或廣東省氣象局之台山市天氣雷達。2024年4月23日工程完畢。
參考文献
^ 1.0 1.1 第40/2023號行政法規 . 印務局. 2023-11-06 [2023-12-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1-06) (中文(澳門)) .
^ 2.0 2.1 澳門氣象臺變遷史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2-27).
^ 本澳氣象站獲世界氣象組織認可為百年氣象站 .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20-12-30 [2022-07-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7-10).
^ 氣象局簡介 .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11-10-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11-02). (繁體中文)
^ 行政會完成討論《地球物理氣象局的組織及運作》行政法規草案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澳門特區政府,2023年11月3日
^ 氣象局簡介 . 地球物理氣象局. 2023-12-01 [2023-12-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2-01) (中文(澳門)) .
^ 架構和法規 . 地球物理氣象局. 2023-12-01 [2023-12-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6-13) (中文(澳門)) .
^ 澳門氣象局. 一般天氣預測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 2023-12-01 [2023-12-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8-05) (中文(澳門)) .
^ 澳門氣象局. 各項資訊查詢服務簡介 . www.smg.gov.mo. 2023-12-01 [2023-12-01 ] (中文(澳門)) .
^ 澳門氣象局. 航空氣象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 2023-12-01 [2023-12-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8-05) (中文(澳門)) .
^ 澳門氣象局. 地震監察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 2023-12-01 [2023-12-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8-05) (中文(澳門)) .
^ 澳門氣象局. 授時服務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 2023-12-01 [2023-12-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8-05) (中文(澳門)) .
^ 澳門氣象台的歷史、現況和發展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1-30).
^ 14.0 14.1 14.2 澳門氣象·天文. 澳門百年氣象觀測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2-15).
^ 第八章 颱風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8-07-03).
^ 粵港澳天氣研討會上 馬文傑盼三地加強密切聯繫 . libdigital.umac.mo. UM Digital Library Portal. [2020-12-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2-08).
^ 本報特稿: 氣象台長馬文傑介紹澳氣象台發展史 (黃賜光) . libdigital.umac.mo. UM Digital Library Portal. [2020-12-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2-08).
^ 台风委员会第47次届会在曼谷闭幕-新华网 . www.xinhuanet.com. [2020-12-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2-08).
^ 第6/2019號運輸工務司司長批示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3-26).
^ 附件一︰澳門大事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4-25).
^ 官無憂患 民有隱憂 . [2016-08-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8-29).
^ 陳明金促官員問責制共締陽光政府 . [2016-08-0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8-13).
^ 馮瑞權:不掛8號屬科學判斷 不道歉 . [2016-08-0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10-11).
^ 馮瑞權跟著羅司道個歉:令居民誤會,感到十分抱歉 . [2016-08-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8-19).
^ 何仲傳冀氣象局長引咎辭職 . [2016-08-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8-16).
^ 鴨涌河氣象站係咪「你個嘢壞咗呀」? 氣象局事後解釋話因為停電 昨日已經唔work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6-09).
^ 「天鴿」襲澳5死153傷 馮瑞權否認低估威力:風力增強冇人估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論盡媒體, 2017-08-24
^ 林宇滔轟氣象局預警差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正報 , 2017-08-24
^ 【天鴿襲澳門】氣象局遭轟警示不足 局長馮瑞權辭職 , 香港01, 2017-08-24
^ “帕卡”明至四成掛八號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澳門日報, 2017-08-26
^ 全城抗颱幸未再傷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澳門日報, 2017-08-28
^ 《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2017年第38期, 第二組, 副2刊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2017-09-20
^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譚偉文最後一天兼任氣象局局長 (PDF) . http://www.smg.gov.mo/ .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18-09-19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8-09-19).
外部連結
成立 原因: 澳門氣象台於1952年正式成立。
葡屬澳門 氣象台
繼任: 葡屬澳門 地球物理暨氣象台
前任: 葡屬澳門 氣象台
葡屬澳門 地球物理暨氣象台
繼任: 澳門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前任: 葡屬澳門 地球物理暨氣象台
澳門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繼任: 澳門 地球物理氣象局
前任: 澳門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澳門 地球物理氣象局
現任
部門性質分類
非自治部門 行政自治部門 自治機關 項目組 駐外機構 教學機構 保安部隊
各司轄下局級部門及其架構
行政法務司
行政公職局
公務人員規劃及招聘廳 公務人員培訓中心 公務人員關係廳 法律技術廳 組織績效及運作廳 語言事務廳 電子政務廳
電子政務規劃及基礎建設處
電子政務資訊應用及發展處
附屬機構
行政及財政處
公共行政研究中心
選舉技術輔助處
政府資訊中心(信息公開及分析處)
法務局
法制研究及立法統籌廳 法律草擬廳 法律翻譯廳 -
國際及區際法律事務廳 法律推廣及公共關係廳 登記及公證事務廳 -
技術輔助廳 -
行政及財政管理廳 資訊技術處 -
附屬機構
登記暨公證委員會
物業登記局
商業及動產登記局
民事登記局
第一公證署
第二公證署
海島公證署
身份證明局
研究開發及檔案管理廳 居民身份資料廳 旅行證件廳 -
綜合事務廳 刑事紀錄處 -
社團及財團登記處 -
行政及財政處 -
印務局
行政及財政處 -
公報出版處 -
統籌及規劃廳 印刷處
附屬機構 行政管理委員會
經濟財政司
經濟及科技發展局
對外貿易及經濟合作廳 產業發展廳 科技廳 智慧財產權廳 研究廳 牌照及稽查廳 行政及財政處 -
附屬機構
財政局
公共會計廳 澳門財稅廳 公共審計暨稅務稽查訟務廳 研究暨財政策劃廳 資料彙編中心
資訊系統廳 公物管理廳 行政暨財政處 公證處 -
附屬機構 稅務執行處
統計暨普查局
資料暨資訊系統廳 推廣暨資料發表處 -
行政暨財政處 統計協調暨綜合廳 服務業暨價格統計廳 工業、建築暨對外貿易統計廳 人口、社會暨就業統計廳
勞工事務局
研究及資訊廳 勞動監察廳 職業安全健康廳 就業廳 -
職業培訓廳 聘用外地僱員廳 行政財政處 -
博彩監察協調局
行政財政處 -
設備及資訊廳 博彩研究及聯絡廳 博彩監察廳 調查廳 法律及准照廳 財稅及合規審計廳
旅遊局
旅遊推廣廳 組織計劃及發展廳 傳播及對外關係廳 -
執照及監察廳 行政財政廳 旅遊產品及活動廳 培訓及質量管理廳 -
附屬機構
保安司
澳門保安部隊事務局
行政管理廳
財政及預算管理處
行政及人力資源處
採購及物資管理處
技術支援廳 資訊系統廰 陸路口岸廰 附屬機構
治安警察局
策劃行動廳 內部監管及資訊廳 情報廳 資源管理廳 居留及逗留事務廳 出入境管制廳 澳門警務廳 海島警務廳 交通廳 特警隊 警察學校 附屬機構
紀律委員會
法律顧問處
指揮部輔助室
司法暨紀律辦公室
總辦事處
司法警察局
刑事調查廳 博彩及經濟罪案調查廳
博彩罪案調查處
經濟罪案調查處
清洗黑錢罪案調查處
資訊罪案調查處
情報及支援廳 保安廳
國家安全情報工作處
國家安全罪案調查處
國家安全行動支援處
國家安全事務綜合處
刑事技術廳 資訊及電訊協調廳 管理及計劃廳 司法警察學校 國際刑警組織中國國家中心局澳門支局 -
恐怖主義罪案預警及調查處 -
懲教管理局
資源及資訊管理廳
人力資源處
財政及財產處
組織及資訊處
維修及保養處
公共關係及新聞處 -
組織、策劃及法律支援處 -
從屬機構 附屬機構
消防局
研究及策劃廳 資源管理廳 澳門行動廳 海島行動廳 防火廳 消防學校 -
燃料安全廳 法律輔助處 -
裝備設施維修處 -
機場處 -
附屬機構
社會文化司
衛生局
範疇
領導層 專科醫療衛生 附屬機構(送外診治委員會)
仁伯爵綜合醫院
醫療部門
内科
普通外科
婦產科
兒科及初生嬰兒科
專門内科
矯形及創傷科
精神病科
物理治療及康復科
門診部
手術部
深切治療部
急診部
血液科/血液免疫治療科
心臟科/冠心病深切治療部
醫療輔助部門
醫院行政廳
附屬機構
醫生委員會
護士委員會
醫療部門協調委員會
藥物暨治療委員會
醫院衛生委員會
抗生素委員會
社會工作部 -
公共關係室 -
社區醫療衛生
社區醫療衛生廳
公共衛生化驗所
捐血中心
中醫發展服務廳
防控煙酒辦公室
醫務活動牌照處
附屬機構
私人醫務活動牌照技術委員會
中醫技術委員會
社區醫療衛生委員會
健康檢查委員會
健康覆檢委員會
行政及技術支援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
教育研究暨資源廳 教育資源廳 高等教育廳 非高等教育廳 學生廳 青年廳 行政廳 附屬機構
學生福利基金
教育發展基金
公立學校
各教育活動中心
各青年旅舍
各青年活動中心
文化局
文化遺產廳 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廳 公共圖書管理廳 組織及行政財政管理廳 演藝發展廳 文博廳 從屬機構 附屬機構
社會工作局
家庭及社區服務廳 社會互助廳 防治賭毒成癮廳 社會重返廳 -
研究及規劃廳
專業發展及計劃處
機構津助管理處
社會設施准照及監察處
行政及財政廳 附屬機構
行政管理委員會
社會重返委員會
法律及翻譯處
公共關係及新聞處
體育局
體育發展廳 運動員培訓及集訓中心 體育設施管理廳 組織及行政財政管理廳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及大型體育活動廳 運動醫學中心
藥物監督管理局
附屬機構
行政管理委員會
中成藥審評專家顧問委員會
審議計劃及檢查委員會
藥物登記技術委員會
藥物業商號牌照技術委員會
藥劑師專業牌照技術委員會
藥品廣告咨詢委員會
行政及財政處 -
規劃及質量管理廳 -
准照及稽查廳 註冊廳 監測廳 -
藥物檢驗廳
運輸工務司
土地工務局
行政廳 技術輔助處 -
法律廳 -
研究及翻譯處 -
城市規劃廳 -
城市建設廳 機電設施廳 -
公共建設局
行政財政處 -
綜合支援及資訊處 -
法律處 -
公共建築廳 基礎建設廳 研究設計廳 區域合作及大型建設處 -
地圖繪製暨地籍局
地圖繪製廳 行政暨財政處 地籍處 -
附屬機構
海事及水務局
海事活動廳 船舶及船員廳 港口管理廳 水資源管理廳 行政及財政廳 海域管理廳 海洋技術處
研究及法律事務處 -
宣傳推廣處 -
附屬機構
行政管理委員會
漁業發展及援助基金
海事及水務局福利會
從屬機構
郵電局
郵務廳 商業廳 電子業務廳 郵政儲金局 電信管理廳 資訊科技發展及資源管理廳 財政及人力資源管理廳 組織及資訊處 -
工程、設施管理及總務處 -
公共關係及總檔案處 -
附屬機構
地球物理氣象局
氣象及預警廳 地球物理及監測規劃廳 資訊及開發處 -
行政財政處 -
房屋局
資訊及輔助廳 研究廳 -
公共房屋廳 樓宇管理廳 准照及監察廳 法律事務處 -
工程事務處 -
宣傳及推廣處 -
附屬機構
交通事務局
交通規劃及建設廳 交通管理廳 車輛及駕駛員事務廳 附屬機構
行政及財政處
組織及資訊處
法律輔助處
公共關係處
環境保護局
行政財政處 -
組織資訊處 -
環境污染控制廳 環境規劃評估廳 環境宣傳教育合作廳 能源業發展及管理廳 -
環保基建管理中心 -
附屬機構 環保與節能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