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利 (英語:Francis Joseph Badeley ,1868年3月27日—1920年8月21日),英國 殖民地官員,1901年至1913年任香港警察隊長 。
畢利於1890年以官學生身份來港,曾任警察副隊長、助理總登記官 、助理郵政司 、助理輔政司等職務。警察隊長任內,畢利積極研究人力車政策,又曾經處理1908年騷亂以及1912年海盜襲擊長洲警署 事件。
生平
早年生涯
畢利於1868年3月27日出生於英國諾福克郡 阿迪比(Aldeby),是聖公會 牧師 愛德華·畢利(Edward Badeley)和瑪蒂達·珍·普利(Matilda Jane Pooley)的兒子[ 1] 。畢利於家中排行第二,他有一兄一弟,分別是佐治·愛德華·畢利(George Edward Badeley)和查理斯·腓特烈·畢利(Charles Frederick Badeley)[ 1] 。
畢利早年就讀於坎特伯雷 神職人員孤兒學校(Clergy Orphan School, Canterbury),後憑獎學金以17歲之齡負笈劍橋大學耶穌學院 修讀數學,以二級榮譽畢業[ 2] [ 3] 。
殖民地生涯
大學畢業後,畢利於1890年通過東方官學生考試,獲港府聘請為官學生 (現政務主任)[ 3] 。投身港府初年,畢利便擔任警察副隊長一職[ 4] 。1893年至1900年間,他曾擔任助理總登記官、助理郵政司、助理輔政司等職務[ 5] [ 6] [ 7] 。擔任助理輔政司期間,畢利曾於1895年撰寫一備忘錄,記錄興中會 在香港的行動,包括運送軍火和招攬成員[ 8] 。
1900年,畢利署任警察隊長一職,至1902年正式擔任此職[ 9] [ 10] 。1901年,私人轎夫和人力車夫發起罷工,畢利聯同史密夫(Thomas Secrombe Smith)和韋確斯(Robert Chatterton Wilcox)訪問多位業界人士,始知罷工起因是因為私人轎夫和人力車夫無法收到應有的工資[ 11] :23 。畢利隨即建議建立登記制度,規定每位人力車夫要拍照存證;又建議設立一個獨立部門負責登記車夫和轎夫[ 12] 。畢利的建議受傳媒正面評價,但總督卜力 爵士並不同意畢利的建議,認為此問題應該以經濟方式解決,但他最後同意立法管制私人轎夫和人力車夫,是為1902年第二號法例[ 11] :24 。至1912年,人力車夫因反對政府加重對車夫的刑罰而發起罷工,畢利亦與總登記官蒲魯賢 着手調查事件,也與車夫會面,共同尋求解決方法,最終罷工持續三日後平息[ 13] 。任內,他與胡特豪(Philip Peveril John Wodehouse)引入蘇格蘭場 的指紋 系統,於罪犯被放逐之前收集他們的指紋以作恆常記錄之用,至1904年更將收集指紋的範圍擴展至被警方拘捕而又未入獄的疑犯[ 14] [ 15] 。
1908年,清廷廣東水師在澳門路環島附近海面扣押日本輪船二辰丸,釀成二辰丸案 ,令部分在港華人受中國反日情緒影響,發起抵制日貨運動,破壞售舊貨的商店,並包圍西環貯藏日貨的倉庫[ 16] 。畢利遂調查此事,發現整個騷亂由25名「國恥會」幹部策劃。此外警方亦拘捕了96人,最後部分被捕者被判罰款,部分被捕者被判監禁6個月。事後畢利讚揚警隊的行動「富有毅力和忍耐」[ 16] [ 17] 。
1911年,革命黨人發動辛亥革命 ,成功推翻清朝統治。不過,香港社會出現大量騷亂,出現市民違抗警察執法和攻擊在港西方人的行為[ 18] 。畢利提出,港府應該修訂於1886年制定的維持治安條例,亦應基於同年4月制定的笞刑條例給予裁判司 權力向騷亂者施以九尾鞭 之懲罰[ 18] [ 19] 。最終,定例局 通過對維持治安條例的修訂,香港政府更於同年制定社團條例 [ 20] 。
長洲警署事件
1912年8月,約50名海盜於深夜乘小艇上岸襲擊長洲警署 ,搶去警署保險箱內金錢及所有槍械彈藥,並殺害3名當值印籍警察,其後並搶掠商舖財物[ 21] 。事後,警察得知該班海盜逃至澳門,聯同澳門司警於澳門對面海灣仔拘捕4名海盜,並搜穫被劫的槍械和彈藥。4人最終被判死刑[ 22] :48 。
總督梅含理 其後為此設立委員會,任命輔政司 、庫務司 、律政司 為委員會成員。結果,委員會最終認為畢利要對警署防衛和起居設施不足負責[ 23] 。
畢利為此作出回應,他指出過去13年間,長洲有足夠的的警察駐紮;歷任港督 以及他本人均定期到長洲巡視,並未發現重大問題,他更直言自己沒有預期這類事件會於長洲發生。但梅含理並未接受畢利的回應,更向殖民地部 提出免去畢利警察隊長一職,但未獲批准[ 23] 。1913年,畢利辭去警察隊長一職,退休歸國[ 24] 。此外,襲擊事件過後,香港政府於長洲興建一座保安更嚴密、地理位置更有優勢的新警署,並沿用至今[ 22] :49 。
晚年生涯
畢利退休後退居薩福克郡 洛斯托夫特 ,至1920年8月21日因心臟衰竭 猝逝,終年僅52歲[ 25] 。
參考文獻
^ 1.0 1.1 1871 England Census . The National Archives; Kew, London,. 2008: Class: RG10; Piece: 1830; Folio: 17; Page: 10; GSU roll: 830845.
^ Venn, John. Alumni cantabrigienses; a biographical list of all known students, graduates and holders of offi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2-54: 111 .
^ 3.0 3.1 夏思義. 被遺忘的六日戰爭. 中華書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2014: 33.
^ Hong Kong Government. Government Notification No.211 (PDF) .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7 June 1893.
^ Hong Kong Government. Government Notification No.280 (PDF) .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16 July 1894.
^ Hong Kong Government. Government Notification No.371 (PDF) .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3 October 1894.
^ Hong Kong Government. Government Notification No.69 (PDF) .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27 February 1896.
^ 黃宇和. 歷史偵探:從鴉片戰爭到孫中山. 中華書局(香港)出版. : 474.
^ Hong Kong Government. Government Notification No.47 (PDF) .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9 February 1900.
^ Hong Kong Government. Government Notification No.323 (PDF) .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27 May 1902.
^ 11.0 11.1 馬冠堯. 車水馬龍:香港戰前陸上交通. 三聯書店(香港). 2016.
^ Control of Rikishamen..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Weekly). 10 October 1901.
^ Fung, Chi Ming. Reluctant Heroes: Rickshaw Pullers in Hong Kong and Canton, 1874-1954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49 .
^ Badeley, Francis Joseph. Report of the Captain Superintendent of Police and the Superintendent of Fire Brigade for the year 1905 (PDF) . Sessional Papers: 420.
^ Wright, Arnold. 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Hong-kong, Shanghai, and other Treaty Ports of China . London 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 Co. 1908: 270.
^ 16.0 16.1 ANTI-JAPANESE RIOTS: RENEWAL OF DISTURBANCES TWO OF THE RIOTERS SHO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03-1941). 3 November 1908.
^ Despatches: 1908 Oct.16-Dec. October 16-December, 1908.. MS War and Colonial Department and Colonial Office: Hong Kong, Original Correspondence CO 129/349. The National Archives (Kew, United Kingdom). : 263.
^ 18.0 18.1 Badeley, Francis Joseph. Report of the Captain Superintendent of Police for the year 1911 (PDF) . Sessional Papers: 420.
^ CRIMINALS AND THE "CAT": NEW ORDINANC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03-1941). 24 April 1911.
^ 殖民地時代香港的法制與司法.. In 王賡武主編, 香港史新編 (增訂版), 上冊. 三聯書店(香港). 2017: 453.
^ 許舒(Hayes, James). 新界百年史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 98.
^ 22.0 22.1 何明新. 警察指揮官手記. 商務印書館(香港). 2016.
^ 23.0 23.1 Cheung Chau pirate attack: what really happened in 1912 raid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9-11-18 [2020-04-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3-20) (英语) .
^ CAPTAIN BADELE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03-1941). 20 February 1913.
^ OBITUARY: MR. F. J. BADELE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03-1941). 2 October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