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主要道路列表臺南市主要道路列表,列出臺南市區(縣市合併前原臺南市)主要道路及其編號,並概略介紹原臺南縣部分行政區道路。 ![]() 概論臺南市現今道路命名一如其他臺灣主要大城,以歷史地名(例安平路)、政治教義(例民權路)、人名(例成功路)或吉祥路名等為大宗。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而在2010年縣市合併後的臺南市,包括原縣區的大部分行政區皆有命名道路,不過尚有北門區、將軍區、七股區、大內區、山上區、左鎮區、南化區、龍崎區等八區境內之道路未進行命名。 長度面積台南市幅員廣大,升格直轄市後,道路總面積排名台灣第一,為5977萬平方公尺。道路密度全台第三高。道路總長度5016公里與公路總長度2172公里,亦皆是全台第一。[1] 高速公路與快速公路總長度也排名全台第一。 其他台灣縣市與台南市道路比較數據,請參考台灣之最列表。 定義主要道路英文名稱為Arterial road,根據交通工程規範(原交通工程手冊),主幹道被佈置為交通網絡的主幹,並且應該被設計為提供最廣泛的交通服務。 雖然主幹道的設計因國家,地區,城市而異,但它們具有許多共同的設計特徵。例如,在許多城市,路線被佈置在城區周圍(通常被稱為環線),或是分散式網格。許多城市還將幹線道路分為主要道路或次要道路。 發展主幹道路的寬度可以從四個車道到十個或更多,由於道路路廊的佈局和道路走向連續性,下水道,水管,管道和其他基礎設施被放置在路基下方或旁邊。例如最近市區道路之中央分隔島寬度被縮減,以挪出空間增設2個車道,並把路燈與交通訊號電線埋設在分隔道下方。 由於道路的高交通量特徵,以及大量的連續路口與經常發生的號誌管制,產生相當大的停滯車流,市政府已在大部份的主要道路上實施號誌連鎖,通行速度限制通常在40到70公里/小時之間,具體取決於周圍開發的使用密度。 分段比較長的道路,為了門牌號碼編排的方便並利於用路人識別,一般會對道路路名進行分段。臺南市的道路分段幾乎都採取同臺北市、臺中市等地較常見的「某某路X段」方式,僅有少數地區出現有與高雄市一樣「類似」分段而非分段方式的「某某X路」,如下營區的人和街、佳里區的信義街等。 以下列出全臺南市最多與次多分段數的道路,及一些有趣的特殊例子。
臺南市的道路目前最多分有七段:
設有西段:
僅有一段:
僅設二段:
部分行政區道路雖有命名,但實際並無分段。這種狀況可能是道路不夠長而無分段必要,或是以數字方位串起同名道路、類似分段而非分段的「某某X路」之情況。在此列出境內道路命名皆無實際分段的行政區:
歷史目前市中心道路名,主要在戰後初期命名。當時更名狀況如後:[4]
稍後道路變動如後:光復路→成功路、文廟路→南門路、玉泉路→逢甲路、進學街→進學路、新生路→新生街、永樂街→永樂路、武廟街→永福路、武穆街→建國路、進豐路→公園路、工學路→大學路、四維街→民族路一段、樹人街→樹林街、中正路→湯德章大道。並廢止康莊、先覺、糖業、舊廓、竹圍等街路。 編碼臺南市於省轄市時期的編碼系統,係由主要幹道以2位數編成,奇數為南北向,由西向東排序;偶數為東西向,由北向南排序;次要道路以3位數編號,前2碼自主要道路編碼之後(南北向主要幹道東邊數起第一條,東西向的南邊第一條)開始編碼。如編號240的永華路為編號24的主要幹道南邊數起第一條。 編碼設計立意係便利外國人使用。但事實上此道路編號系統仍未推廣,即道路標誌外並不在其他場合使用,亦不見於地圖。臺南縣市合併後已因編碼系統不符合實際需求而不再使用,但編碼標示仍可在今日的多數路牌上被發現。 已編台南市道路編號之主要道路
已編台南市道路編號之次要道路
未編台南市道路編號之重要道路
日治都市計畫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