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馬赤樊桃殿
赤馬赤樊桃殿(臺灣話:Tship-á-uan Tshiah-huân-thô Tiān)昔作李王廟、李王爺廟,因當地古地名為緝馬灣,又作緝馬灣宮,臺灣澎湖縣廟宇,位於西嶼鄉赤馬村(緝馬灣),主祀李府王爺[1],西嶼澳角頭廟之一。[2][3]法師流派為「閭山派」。[4]:60–62 沿革赤馬村在清代、日本時期的官方文獻都記作「緝馬灣」[5]:196,但居民自稱當地為「緝仔灣(Tship-á-uan)」,澎湖其他地方才稱「緝馬灣(Tship-má-uan)」;根據陳憲明教授推測,因當地為沿海地區,常可撿拾牡蠣或岩生貝類等殼類生物,閩南話稱作「緝仔」或「戚仔」,「緝馬灣」的「馬(má)」應為口語「緝仔(Tship-á)」尾音的借用字。「緝灣」在二戰後改作「赤馬」,其中「赤」字取自村內大廟「赤樊桃殿」,結合舊地名緝馬灣之「馬」字而成。[6][7] 赤樊桃殿確切設立年份不詳,廟中碑文自述為康熙己丑年(即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開基,但於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調查報告則載為嘉慶十五年(1810年)開基。赤樊桃殿在設立之初即為王爺信仰,迎奉朱府、柳府以及李府三名王爺,其中引以李三王為主祀神祇,故早期亦稱「李三王廟」。[1][2][6]該廟在道光、光緒二朝皆有修建紀錄,來自頂山嶼港仔的居民(今白沙鄉港子村)不時會來拜謁,遂和港子保定宮互為交陪。[1][8][9] 根據《總督府公文類纂》在明治31年(1898年)9月的〈社寺廟宇調查〉中,緝馬灣鄉大廟登錄名稱為「李王廟」,土地計158坪,建築面積則為28坪。又廟中碑文曾撰述「李王廟」於大正10年(1921年)進行改建,當時由村內鄉老李清雲發起[10],對應南瀛佛教會在昭和12年(1937年)間進行的寺廟宗祠調查,李王廟已登記為「赤樊桃宮」,故可推測「李王廟」改稱「赤樊桃宮」的時間,應在大正10年(1921年)的改建落成之後。[6]此外,今廟名「赤樊桃」乃對應村廟供奉的三位王爺,「赤」取近朱者赤的「朱府王爺」、「樊」即為柳,代表「柳府王爺」,「李」與「桃耦」,即「李府王爺」,此為廟名典故。[1][7] 民國58年(1969年),值年四甲鄉老,洪崑耀、趙昌勝、趙仕、鄭媽程等鑒於村廟老舊,號召重修,並四處籌措基金,由村內四甲各選三名委員主導募款情事,凡本村漁船盈利所得皆抽分奉獻,住戶販售花生、毛豬所得亦然,鄉老鄭公煉更赴往台灣本島拜訪旅台鄉親募資。民國62年(1973年),農曆十月十五間請神出火、拆除舊廟,其廟宇延續舊方位,坐向採依癸丁兼子午(坐東北朝西南),並委請澎湖後窟潭大木匠師謝自南設計,外觀形式比照紅木埕武聖廟,左右各置鐘鼓樓,建築氣勢巍然,另有泥匠劉天郎、石匠黃欲齊等竭力相助,歷時五年,順利於民國66年(1977年)落成,並於農曆十月二十日舉辦迎神遶境落成大典,即為今貌。[1][11] 相關條目圖輯參考資料23°35′11″N 119°30′24″E / 23.586386°N 119.506545°E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