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前207年或前111年-40年,越南语:Bắc thuộc lần thứ nhất/北屬吝次一?)是越南歷史上被中國統治的一個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前111年,西漢攻滅南越國後,設南越舊地為交州,並置九個郡縣:南海郡、合浦郡、蒼梧郡、鬱林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為了便於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貿易,漢廷非常關注在肥沃的紅河三角洲的統治。在前1世紀時,漢朝在交州的統治十分寬鬆,雒越的君長在自己的部族裡依舊保持著他們世襲的權力。然而在公元1世紀後,漢朝執行同化政策,鼓勵越人與漢人通婚,並加強了稅收,將越南直接置於漢朝統治之下。公元40年(東漢建武十六年),交州爆發了由徵氏姐妹領導的越南人大起義,第一次北屬時期結束。
關於斷代問題
關於第一次北屬時期開始的準確時間,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見解。根據越南近代史家陳仲金提出,第一次北屬是公元前111年至公元39年此一時段,亦即將前111年(南越被西漢所滅)作為第一次北屬時期的開始年,歷經新朝、東漢初年,直至二徵起義爆發時才結束。[1]越南人也將南越國看作是越南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趙朝」。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則持另一種說法,將漢人趙佗於前207年建立的南越國,標誌為「第一次北屬」時期,並將前111年至40年的歷史列為「第二次北屬」。[2]
歷史沿革
背景:秦平百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當時在五嶺以南及越南北部地區,統稱「南越」,居住著百越族人。[3]秦始皇因知道百越人地區出產「犀角、象齒、翡翠、珠璣」等珍寶,乃遣尉屠睢率軍五十萬進攻該地,但遇到激烈反抗,秦軍出師不利,屠睢戰死。其後,公元前214年,秦朝發逋亡人、贅婿、賈人等,平定南越,設置南海(位置約今日中國廣東省)、桂林(位置約今日中國廣西省)、象郡(地理位置尚存爭議,或認為在現時越南中、北部),進行直轄統治。[4]秦代對於南越地區,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中縣」指中原地區,「三郡」指南海、桂林、象郡),使與百粵雜處」。[5]
當時越南境內尚有甌雒人。據《史記·索隱》所載,交趾地區(指現時越南北部),曾被「蜀王子」率兵入侵,擊敗當地的駱人,自立為安陽王。[6]越南史籍裡,蜀王子稱作的蜀泮,又稱該國為「甌貉國」(貉又作「駱」、「雒」)。[7]其後,甌貉國被掩有華南、越北的趙佗勢力所消滅。
南越國的統治
在秦末漢初,南海郡龍川縣令趙佗據有南海、桂林及象郡等地,自立為王,建立南越國。南越一直到公元前111年,乃為西漢所消滅,延續了約一個世紀。
南越王趙佗時期,曾擊破越南地區的甌貉,然後參考採用中國秦漢時的郡縣制度模式,「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8]。而在戶籍制度上,南越國在境內(包括交趾、九真),實行嚴密的編戶制,使政府能掌握村社人口及土地。[9]在民族政策上,趙佗本是來自中原的漢人,當時南越國內又有大批中原移民,於是他採取「和輯百粵」的方針,務求令民族間得以融和。[10]
南越國歷經五位君主,到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兵將之攻滅。[11]
西漢建州置縣及統治
消滅南越國,在越南地區設置交趾、九真、日南等郡的漢武帝。
西漢滅南越國後,於舊地設置交趾部(長官為刺史;東漢時為交州),統轄九個郡,即南海郡、蒼梧郡、鬱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位處今越南北部及中部地區。[12]
漢朝政府在南越設立官署,在州置刺史(後改為州牧),郡置太守,縣置縣令及雒將、雒侯。雒將、雒侯為當地特有官職,又作「貉將」、「貉侯」,大部份縣均有設署,為該地原有的首領稱謂,類似於土司。漢朝政府採取「諸雒將主民如故」的政策[13],因而在第一次北屬時代裡,雒將、雒侯仍保留統治權,並獲世代相傳。[14]
在公元1世紀初,西漢朝政被外戚出身的王莽所把持,並奪取帝位,因新政不合時宜而引發群雄並起。在這段中原局勢不穩的時期裡,南越舊地卻相對安定,「交趾諸郡,閉境自守」,[15]因而吸引到中原人士避居當地。效忠劉漢王室的胡剛便是一例,他在王莽攝政時「解衣冠掛門而去。亡命交趾,隱於屠肆」,等到王莽敗亡才歸回故里。[16]
歷任長官及施政
二徵起義
公元40年,交趾太守蘇定管治下,交趾麊泠縣雒將之女徵側有所不滿,起兵反抗。徵氏起事的原因,據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的分析,並非完全像傳統史籍提到的蘇定貪暴,對徵氏以法繩之等原因,而是當地農業在經過中原輸入的技術改良後,生產力大增,文化教育轉變甚大,但亦使以雒將為首的氏族部落制度難以適應。再加上新朝及東漢政府,一改初期不對雒人收賦稅的措施,實行納稅服役,令雒將利益受損,感到不滿。蘇定便對表現「雄勇」的徵側以法繩之,結果惹來大力反對,徵側與妹徵貳起兵作反。[28]
徵氏起兵後,勢力迅速膨脹,九真、日南、合浦各地皆有嚮應,攻下六十五城,徵側自立為王。東漢朝廷調兵征討,任馬援為「伏波將軍」,負責南征。馬援於公元42年在浪泊(在今越南仙山)大破徵氏,並於次年(公元43年)斬徵氏姊妹。此後,馬援繼續率軍,平定九真徵氏餘黨,徵氏的反抗乃結束,東漢政府在當地重建統治秩序。[29]
社會經濟及風俗文化
經濟發展及貨幣的流通
西漢時期的五銖錢
在中國統治越南以前,雒越人採用海貝為貨幣,或是以物易物方式換取需要。秦朝雖曾進攻越北,但沒有秦錢傳入。南越國時期,沒有自行鑄造錢幣,但與西漢政權有貿易往來,故此漢廷所鑄的銅錢半兩錢也引入越南。
漢武帝征服越北後,在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行特殊政策,讓三郡享受「初郡」的優惠待遇,不徵收賦稅,且令內地的南陽、漢中等郡供給三郡官吏和士卒以糧食、用品、交通工具和錢幣,從而使漢朝銅錢五銖錢不斷輸入越南,加之鼓勵越人開荒和推廣使用鐵犁,生產條件日漸改善,經濟開發有所進展,並出現麊泠、龍編、𨏩𨻻、胥浦等商業城市。從西漢至新朝,中國朝廷所鑄的銅錢,如漢宣帝鑄造的小五銖錢,新朝王莽鑄造的契刀五百幣、大泉五十銅錢、貨泉、貨布,也在越北三郡流通。
但與此同時,三郡本土仍以雒越人原用的貝幣為主要流通貨幣,金屬貨幣處於次要地位,流通範圍也很有限。[30]
在現代越南,出土了西漢初年至新朝所鑄的貨幣多種,這些貨幣詳情列於下表:[31]
所屬政權
|
貨幣名稱
|
鑄造時期
|
形制
|
備注
|
西漢
|
四銖半兩
|
公元前175年
|
錢文為「半兩」。「半兩」二字為小篆,但筆劃方折,被稱為「漢隸風韻」。錢無內外廓,背平。
|
因漢廷法定重四銖,故通稱「四銖半兩」。該幣因南越國與西漢進行貿易而引入越南。
|
五銖錢
|
公元前118年始鑄
|
有「五」字相交兩筆較直、「銖」字方折和「五」字兩筆彎曲、「朱」字曲折等數種。
|
又稱為「西漢五銖」。
|
小五銖錢
|
公元前73年始鑄
|
「五」字交筆彎曲,「銖」字的朱字頭方折,金字頭呈三角形,金旁與朱旁等高。
|
當時以五枚小五銖當一枚大五銖使用。
|
新朝
|
契刀五百
|
公元7年
|
由刀環、刀身組成。刀環如方孔圓錢,「契刀」二字橫列於孔兩側,刀身銘文。
|
「五百」二字意謂值五銖錢五百枚。學者評論指該幣脫離錢體實重,以虛值行用,是「對人民的一種變相掠奪」。
|
大泉五十
|
公元7年
|
錢文「大泉五十」四字對讀,文為垂針篆,纖麗清秀。錢體堅挺,內外輪廓精致。現存兩種,一種較晚鑄造者文字平淺,且比早期鑄造者輕一半。
|
「大泉」意謂大錢,「五十」意指當五十個五銖錢使用。
|
貨泉
|
公元14年
|
錢文「貨泉」二字作垂針篆,工整纖秀,「泉」字中竪筆斷開。初期鑄幣堅挺精致,原重五克以上,但中晚期因濫鑄、私鑄而日見輕小粗劣。
|
該幣是王莽實行第四次貨幣改制時,廢「寶貨」制後而鑄行。
|
貨布
|
公元14年
|
製作厚實工整,面背及穿都有廓,中竪綫止於穿下,「貨布」二字作垂針篆列於兩側,書體瀟灑俊逸。
|
該幣是王莽實行第四次貨幣改制時,廢「寶貨」制後而鑄行。一枚貨布當二十五枚貨泉使用。
|
越人固有風俗文化的保存
據法國學者鄂盧梭的論述,越南地區在第一次北屬時,仍保存了若干的自身文化。當時越人已有斷髮紋身,這種短髮的習慣,至紀元後10世紀時尚存。咀嚼檳榔黑齒等習慣,亦在此時開始通行。在河內西部,有兄弟共妻(夫兄弟婚)的風俗,一直到3世紀,還未廢除此一風俗。而雒越人的社會組織,則以雒王、雒侯、雒將等治厘。這些風俗,秦朝並未給與變更,南越國趙氏亦遵循秦朝政策。[32]到日後西漢統治時亦大抵依越人舊俗管治,部落酋長(雒王、雒侯)的統治地位、經濟利益、民族生活習慣照樣不動。[33]
中國文化及技術的輸入
中國統治者亦曾嘗試輸入中原文化及技術到越南,使當地文化與漢風接近。
在經濟生產上,越地的農業技術原本比較落後,如九真郡人只知射獵,不懂牛耕,並採以火耕田的方式。到任延在東漢光武帝初年擔任九真太守時,便教當地人製作農具,當地農產量乃有所提高。[34]
在嫁娶禮規方面,九真等地尚處原始氏族制的對偶婚姻形式。這在中原漢人眼中是「無嫁娶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匹, 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據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指出,這其實是一種對偶婚模式,是原始社會時期母權制氏族社會的一種婚姻方式。但任延亦認為有須要改變,因此他曾改革當地婚姻風俗,方法是「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齒相配。其貧無禮娉,令長吏以下各省奉祿以賑助之」,亦即將當地男女之間的婚姻系統化,亦使對偶婚過渡到父權制度模式。[35]
在文化上,中國統治者亦重視引入中原文化。在王莽時,曾採用移徙內地流放者與越人共同生活的策略,「頗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閒,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東漢初年的錫光、任延等地區長官亦致力於文化推廣,「建立學校,導之禮義」,[36]於是「領南華風,始於二守焉」,使越人文化提高,擺脫愚昧落後的狀態。[37]
地理狀況
西漢時期交趾、九真、日南屬縣及人口
郡縣名 |
戶口、人口 |
備注 |
今地
|
交趾郡 |
戶口:92,440 人口:746,237 |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開設,屬交州,轄𨏩𨻻、安定、苟屚、麊泠、曲昜、北帶、稽徐、西于、龍編、朱䳒十縣。 |
地域相當於現在越南北部和中部北區,中心地帶是天德江、紅河和喝江一帶。
|
𨏩𨻻縣 |
/ |
設有羞官 |
縣治在今天德江以南,北寧省順城縣的隴溪鄉。
|
安定縣 |
/ |
/ |
在今窮江南面和諒山南以及廣江地區。
|
苟屚縣 |
/ |
/ |
在今諒山地區。
|
麊泠縣 |
/ |
都尉治所在地。 |
位置相當於現今永安、福安省的一部份和山西省紅河、沱江間的一部份。縣治在今福安省安郎縣夏雷鄉。
|
曲昜縣 |
/ |
/ |
即曲易縣,大致為現今中國越南邊界地區以南一帶。
|
北帶縣 |
/ |
/ |
在𨏩𨻻縣東北。相當於現今北江以南和海陽以北地區。
|
稽徐縣 |
/ |
/ |
在北帶縣下游。相當於今海陽、南定、建安、太平各省的南部地區。
|
西于縣 |
/ |
/ |
西于縣地域遼闊,橫跨紅河左右兩岸,東達三島山脈和瀘江。
|
龍編縣 |
/ |
/ |
縣治在天德江以北。相當於現今整個北寧、北江、太原、北𣴓
|
朱䳒縣 |
/ |
/ |
相當於今山西省、河東省、河南省及興安省一部份,橫跨于底江的左右兩岸。
|
郡縣名 |
戶口、人口 |
備注 |
今地
|
九真郡 |
戶口:35,743 人口:166,013 |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開設,屬交州,有界關,轄胥浦、居風、都龐、餘發、咸驩、無切、無編七縣。 |
地域相當於現在寧平、清化、義安直到藍江以南地區,極南的疆界可能抵達橫山。中心地帶在馬江與梁江流域。
|
胥浦縣 |
/ |
王莽時改稱驩成。 |
在今咸驩北面。
|
居風縣 |
/ |
/ |
相當於今日梁江流域的善化、壽春及東山的一部份。
|
都龐縣 |
/ |
/ |
在馬江的中游流域,相當於安定、永祿、石城等縣。
|
餘發縣 |
/ |
/ |
縣治在宋江左岸地區之內。
|
咸驩縣 |
/ |
/ |
相當於乂安,中心地點在藍江的藍城地區。
|
無切縣 |
/ |
都尉治所在地。 |
在底江下游,相當於現在寧地地區的陽舍村。
|
無編縣 |
/ |
王莽時改稱九真亭。 |
相當於現在清化市以南的玉甲江流域中的廣昌、農貢和靜嘉等縣城。
|
郡縣名 |
戶口、人口 |
備注 |
今地
|
日南郡 |
戶口:5,460 人口:69,485 |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開設,轄朱吾、比景、盧容、西捲、象林五縣。 |
極南界是象林,極北界是九真郡。
|
朱吾縣 |
/ |
/ |
在石杆江,位於現在廣治、石杆江流域地區。
|
比景縣 |
/ |
/ |
位於日麗江,在現在廣平省南部,日麗江流域地區。
|
盧容縣 |
/ |
/ |
位於香江,在現在承天、香江和蒲江流域地區。
|
西捲縣 |
/ |
王莽時改稱日南亭。 |
位於𤅷江,即廣平省北部、𤅷江流域地區。
|
象林縣 |
/ |
/ |
位於秋盆江,在廣南直到大嶺、迆市江與秋盆江流域及以南各河流地區。
|
※以上各項,散見於班固《漢書·地理志下》(北京中華書局校柱本)及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
對外交通
越南北部地區在漢代,已有通往南中國海、印度洋的海路交通線。漢朝政府在日南設有障塞,與徐聞 合浦 (均在今中國境內)一同作為海外航線的起點。[38]
漢代人從日南、徐聞、合浦出發,可到達以下多個國家:
相關文藝作品
後世越南的紀念徵氏姊妹活動。
在越南,有一些文學作品,是以第一次北屬時期的歷史背景作為題材,其中包括:
第一次北屬時期的歷史意義
越南北、中部地區先在秦末被趙佗所建的南越國所據,後更併歸西漢政府,這確立了該地受漢人統治近千年之局。古代越南史家黎崱就歸納地說:「元鼎中,南越為內地署官府任,歷朝弗變。」[43]吳士連亦評論道越南從此後近一千年都「國亡統絕」、「南(指越南)北(指中國)之勢成矣」,[44]亦即標誌著越南不得不深受中國政治影響的格局已定。
基於越南在第一次北屬時,便受到中國採行直轄的政策,因而在社會文化上出現巨大轉變。據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指出,趙佗時的「南北交歡」、「和輯百越」政策和西漢的郡縣制,便使得雒越制度逐步解體。及至東漢初年,錫光、任延等官員在當地大力推廣中原的先進文化及生產技術,亦對社會起到改革作用,因而獲得後世越人讚許。[45]
注釋
- ^ 陳仲金《越南史略》第二卷第一章,北京商務印書館中譯本,28頁。
- ^ 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附錄「大事年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647頁。
- ^ 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一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34頁。
- ^ 《淮南子集釋》卷十八《人間訓》,北京中華書局版,1289─1290頁;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北京中華書局版,253頁;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第二章《秦漢對南越的征服與開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東南亞研究室刋,22頁。
-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下》,北京中華書局,73頁。
- ^ 《史記·南越列傳》「索隱」,北京中華書局版,2969─2970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全書·蜀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00頁。
- ^ 《史記·南越列傳》「索隱」,北京中華書局版,2970頁。
- ^ 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二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42─143頁。
- ^ 班固《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北京中華書局版,3848頁;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二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44頁。
- ^ 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第二章《秦漢對南越的征服與開發》,29至38頁。
- ^ 班固《漢書·地理志下》,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1628─1630頁;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三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47頁。
- ^ 《水經注疏》卷三十七,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江蘇古籍出版社點校版,3043頁。
- ^ 陳仲金《越南史略》第二卷第一章,28頁;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越南歷史》第一部份第二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譯本,55─56頁。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58頁。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250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全書·屬西漢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25頁;陳仲金《越南史略》第二卷第一章,北京商務印書館中譯本,28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全書·屬西漢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25頁。
- ^ 《越史略》卷上,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466冊,562頁。
- ^ 劉珍《東觀漢記·鄧晨傳》載鄧勳為「交州刺史」,見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85頁;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則記載鄧勲「為交州牧」,清代學者錢大昕認為他「在西漢元、成以前」,而且當時未有州牧,應該是任交趾刺史,見黎崱撰、武尚清點校《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58頁。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58頁;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第二章《秦漢對南越的征服與開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東南亞研究室刋,42頁。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59頁。
- ^ 范曄《後漢書·循吏列傳·任延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462。
- ^ 范曄《後漢書·岑彭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659頁。
- ^ 范曄《後漢書·循吏列傳·任延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460-2462。
- ^ 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三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59頁。
- ^ 劉珍《東觀漢記·馬援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430至431頁;范曄《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836;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60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全書·徵女王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26頁。
- ^ 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三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59─160頁。
- ^ 范曄《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836─2837;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第二章《秦漢對南越的征服與開發》,42─43頁;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三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61─162頁。
- ^ 雲南省錢幣研究會、廣西錢幣學會編《越南歷史貨幣》,中國金融出版社,11─13頁。
- ^ 此列表參考雲南省錢幣研究會、廣西錢幣學會編《越南歷史貨幣》,中國金融出版社,12─13頁製成。
- ^ 鄂盧梭《秦代初平南越考》第四章《結論》,馮承鈞譯,臺灣商務印書館版,103─107。
- ^ 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三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50-151頁。
- ^ 范曄《後漢書·循吏列傳·任延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462;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三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53頁。
- ^ 范曄《後漢書·循吏列傳·任延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462;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三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54─155頁。
- ^ 范曄《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836頁。
- ^ 范曄《後漢書·循吏列傳·任延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462;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三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55頁。
- ^ 38.0 38.1 38.2 38.3 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版,517頁。
- ^ 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版,517─518頁。
- ^ 40.0 40.1 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版,518頁。
- ^ 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版,518─519頁。
- ^ 《粵甸幽靈集錄‧歷代人君‧徵聖王》,收錄於《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第二冊《神話傳說類》,臺灣學生書局版,第24-25頁;《嶺南摭怪·二徵夫人傳》,收錄於《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中州古籍出版社版,30頁。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四,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320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全書·趙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20─121頁。
- ^ 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一編《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0頁。
參考書籍
參考網頁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