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 中的醫學内容
仅供参考 ,並
不能 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詳見
醫學聲明 。
过敏 (allergies)又称变应性 [ 11] 、变态反应 [ 12] ,是机体 对某些抗原 初次应答致敏 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异常过度特异性免疫应答 ,其表现以生理功能障碍 或组织损伤 为主[ 13] [ 14] [ 15] 。由于医学历史的演进,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过敏等同于I型超敏反应 [ 16] [ 17] [ 18] 。
过敏性疾病 (allergic diseases)又称变应性疾病 [ 19] (allergic disease),是过敏现象造成的明确疾病状态 ,即免疫系统 对环境中的通常无害物质产生超敏反应 所引发的多种病症[ 20] 。此类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 、食物过敏 、特应性皮炎 、过敏性哮喘 及过敏性休克 [ 1] 。症状可能表现为眼红 、搔痒性皮疹 、打喷嚏 、咳嗽、流涕 、呼吸困难 或肿胀[ 21] 。需注意食物不耐受 与食物中毒 属不同病症[ 3] [ 4] 。
常见过敏原 包括花粉 及特定食物。[ 20] 金属等物质亦可能引发过敏。[ 20] 食物、昆虫螫伤 和药物是严重反应的常见诱因。[ 2] 其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 2] 病理机制涉及免疫球蛋白E 抗体(IgE)与过敏原结合后,再与肥大细胞 或嗜碱性粒细胞 上的受体 结合,触发释放组胺 等炎症介质。[ 22] 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病史 。[ 3] 皮肤点刺试验 或血液检测在某些情况下有辅助价值。[ 3] 但阳性结果未必表明对该物质存在显著过敏。[ 23]
儿童早期接触潜在过敏原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5] 治疗方式包括避免已知过敏原及使用药物如皮质类固醇 和抗组胺药 。[ 6] 严重反应时建议注射肾上腺素 。[ 7] 脱敏治疗 通过逐步增加过敏原暴露量,对过敏性鼻炎 及昆虫叮咬过敏有效。[ 6] 其在食物过敏中的应用尚不明确。[ 6]
过敏症极为普遍。[ 10] 在发达国家,约20%人群患过敏性鼻炎 ,[ 24] 食物过敏影响10%成人及8%儿童,[ 25] 约20%人群曾患特应性皮炎 。[ 26] 各国哮喘 患病率约1-18%。[ 27] 过敏性休克 发生率约0.05-2%。[ 28] 多种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7] [ 29] [ 30] "过敏"(allergy)一词于1906年由克莱门斯·冯·皮尔凯 首次提出。[ 2]
超敏反應
超敏反應 (hypersensitivity)分為四型:第I型為即發性超敏反應(immediate),它也叫作IgE介导型超敏反应、第II型為抗體依賴型和細胞毒殺超敏反應(antibody-dependent cytotoxic)、第III型為免疫複合體媒介超敏反應(immune complex-mediated )、第IV型為遲發性超敏反應(delayed-type)。
過敏(allergy)屬於第I型超敏反應 ;唯一例外是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此为历史误认为“变应性”反应,其病理生理学其实更准确地对应于第IV型超敏反应[ 31] 。在IV型超敏反应中,会激活CD8+T细胞,它们会在接触后破坏靶细胞,同时此反应也会激活巨噬细胞,进而产生水解酶 [ 32] 。
病因
过敏的风险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宿主 因素 与环境 因素 。[ 33] 宿主因素涵盖遗传 、性别、种族 及年龄,其中遗传因素占主导地位。然而,近期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长无法仅用遗传因素解释。四大关键环境因素包括:
1. 儿童早期感染性疾病 暴露模式的改变
2. 环境污染 加剧
3. 过敏原暴露水平变化
4. 膳食结构 变迁[ 34] 。
尘螨过敏
尘螨 过敏(又称屋尘过敏)是对屋尘螨 排泄物的致敏和过敏反应。此类过敏十分普遍[ 35] [ 36] ,可能引发哮喘、湿疹 或瘙痒等过敏反应。尘螨肠道内含强效消化酶(特别是肽酶1 ),这些酶持续存在于其粪便中,是诱发喘鸣 等过敏反应的主要因素。尘螨外骨骼也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与疥疮 螨虫或毛囊螨不同,屋尘螨不会钻入皮肤下层,也非寄生生物。[ 37]
食物过敏
虽然多种食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但90%的食物过敏反应由牛奶、大豆 、鸡蛋、小麦、花生、木本坚果 、鱼类及甲壳类引起。[ 38] 其他食物过敏(影响人口比例低于1/10,000)可被视为"罕见过敏原"[ 39] 。美国最常见的食物过敏是对甲壳类 动物过敏[ 39] 。尽管花生过敏 因严重性著称,但花生过敏并非成人和儿童中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其他过敏原也可能引发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反应,尤其当与哮喘并发时风险更高[ 38]
成人与儿童的过敏发生率存在差异。儿童有时可随年龄增长耐受花生过敏。鸡蛋过敏 影响约1-2%的儿童,但其中约三分之二在5岁前产生耐受[ 40] 。致敏通常由蛋清 而非蛋黄 中的蛋白质引起[ 41] 。
牛奶蛋白过敏 (不同于乳糖不耐症 )最常见于儿童[ 42] 。约60%的牛奶蛋白反应由免疫球蛋白E 介导,其余通常由结肠炎症引起[ 43] 。部分人群不仅对牛奶过敏,也无法耐受山羊奶或绵羊奶及奶酪等乳制品。约10%的牛奶过敏儿童会对牛肉产生反应[ 44] 。常见的牛奶反应——乳糖不耐症 并非过敏反应,而是由消化系统 缺乏特定酶 所致[ 45] 。
木本坚果过敏 者可能对一种或多种坚果过敏,包括美洲山核桃 、开心果 和胡桃 [ 41] 。此外,芝麻籽 、罂粟籽 等种子含有的蛋白质油脂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41] 。
过敏原可通过基因工程 在不同食物间转移;然而基因改造也能去除过敏原。目前对未改造作物过敏原浓度的自然变异研究较少[ 46] [ 47] 。
药物过敏
约10%人群自称对青霉素 过敏,但其中90%实际并不过敏[ 48] 。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仅约0.03%[ 48] 。
昆虫叮咬过敏
昆虫是人类过敏主要来源之一。昆虫可通过叮咬 、螫刺 、摄入 和吸入 引发过敏[ 49] 。
病理生理学
过敏发生机制示意图
过敏性炎症 累及的组织
急性反应
过敏脱颗粒过程(二次暴露于过敏原)。1 - 抗原;2 - IgE抗体;3 - FcεRI受体;4 - 预存介质(组胺、蛋白酶、趋化因子、肝素);5 - 颗粒 ;6 - 肥大细胞 ;7 - 新合成介质(前列腺素、白三烯、血栓烷、PAF )
过敏初期阶段,机体首次遭遇由专职抗原呈递细胞 呈递的过敏原时,会发生I型超敏反应 ,导致一类称为TH 2淋巴细胞 的免疫细胞活化。这类T细胞 亚群分泌白细胞介素-4 (IL-4)等细胞因子 ,与负责抗体生成的B细胞 相互作用。在IL-4信号协同下,B细胞开始大量产生免疫球蛋白E (IgE)。分泌型IgE进入循环后,与肥大细胞 及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的FcεRI 受体结合,使这些参与急性炎症反应的细胞处于致敏状态。[ 34]
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细胞表面IgE结合。当多个IgE-受体复合物与同一过敏原分子相互作用时,引发受体交联并激活致敏细胞。活化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经历脱颗粒 过程,将组胺 及其他炎症介质(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白三烯 、前列腺素 )从颗粒 中释放至周围组织,引起血管舒张 、粘液分泌、神经刺激和平滑肌收缩等全身效应。
该过程导致鼻漏 、瘙痒、呼吸困难及过敏性休克 。根据个体差异、过敏原类型和暴露途径,症状可表现为全身性(典型过敏性休克)或局限于特定系统:如哮喘 局限于呼吸系统,湿疹 局限于真皮 。[ 34]
迟发相反应
急性反应介质消退后,常发生迟发相反应。这是由于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和巨噬细胞 等其他白细胞 迁移至初始反应部位所致,通常在原发反应后2-24小时出现。[ 50] 肥大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在长期效应持续中起作用。哮喘的迟发相反应虽仍由嗜酸性粒细胞介质释放引起且依赖TH 2细胞活性,但与其他过敏反应有所不同。[ 51]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虽然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被归类为"过敏"反应(通常指I型超敏反应),但其病理生理机制更符合IV型超敏反应 。[ 52] 在IV型反应中,特定CD8+ T细胞 被激活直接杀伤靶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 则释放水解酶 。[ 53]
预防
在婴儿期早期摄入花生制品可能降低日后出现花生过敏的风险;此外,仅以母乳喂养 至少持续几个月,也可能降低过敏性皮肤炎 的发生概率。[ 54] [ 55]
目前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孕期或哺乳期母亲的饮食会显著影响婴儿的过敏风险,[ 54] 不过部分研究显示,不规律摄入牛奶可能会增加婴儿罹患牛奶过敏 的风险。[ 56]
有研究表明,延迟引入某些食物可能有助于预防过敏,[ 54]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早期接触潜在过敏原反而具有保护作用。[ 5]
孕期补充鱼油与婴儿出现食物敏感性风险降低相关。[ 55]
孕期或婴儿期补充益生菌 也可能有助于预防特应性皮炎 。[ 57] [ 58]
治疗
过敏的管理通常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并通过药物缓解症状。[ 6] 对于某些类型的过敏,过敏原免疫疗法 可能具有疗效。[ 6]
药物治疗
多种药物可以用来阻断过敏介质的作用,或防止过敏细胞被激活与脱颗粒 过程的发生。这些常见的药物包括:
此外,还常用以下药物与辅助治疗方式:
虽然较为罕见,但在严重过敏性休克 的情况下,通常需要注射肾上腺素。若无法及时获得医疗救助,可使用便携式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 进行紧急处理。[ 60]
過敏性疾病
參看
參考資料
^ 1.0 1.1 过敏性疾病类型 .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 (NIAID). 2015-05-29 [2015-06-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6-17).
^ 2.0 2.1 2.2 2.3 Kay AB. 过敏及过敏性疾病的未来展望. 英国医学公报. 2000, 56 (4): 843–64. PMID 11359624 . doi:10.1258/0007142001903481 .
^ 3.0 3.1 3.2 3.3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 食物过敏概览 (PDF) . 2012-0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6-03-05).
^ 4.0 4.1 Bahna SL. 牛奶过敏与牛奶不耐受. 过敏、哮喘与免疫学年鉴. 2002-12, 89 (6 Suppl 1): 56–60. PMID 12487206 . doi:10.1016/S1081-1206(10)62124-2 .
^ 5.0 5.1 5.2 Sicherer SH, Sampson HA. 食物过敏: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 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 2014-02, 133 (2): 291–307; quiz 308. PMID 24388012 . doi:10.1016/j.jaci.2013.11.020 .
^ 6.0 6.1 6.2 6.3 6.4 6.5 6.6 脱敏治疗 . 2015-04-22 [2015-06-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6-17).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IH2015Imm”的<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7.0 7.1 7.2 Simons FE. 过敏性休克研究进展:评估与治疗 (PDF) . 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 2009-10, 124 (4): 625–36; quiz 637–38. PMID 19815109 . doi:10.1016/j.jaci.2009.08.025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06-27).
^ Finn DF, Walsh JJ. 二十一世纪的肥大细胞稳定剂 . 英国药理学杂志. 2013年9月, 170 (1): 23–37. PMC 3764846 . PMID 23441583 . doi:10.1111/bph.12138 .
^ May JR, Dolen WK. 过敏性鼻炎的管理:社区药剂师指南. 临床治疗学. 2017年12月, 39 (12): 2410–2419. PMID 29079387 . doi:10.1016/j.clinthera.2017.10.006 .
^ 10.0 10.1 过敏性疾病 . NIAID. 2015-05-21 [2015-06-2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6-18).
^ 《英汉汉英医学大词典》编委会. 英汉汉英医学大词典. 学苑出版社. 1997: 19. ISBN 9787507711585 .
^ 王建东, 王怀立. 《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严重过敏反应指南2021版》解读 [J] .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2, 29(4) : 260-26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2.04.005.
^ 何韶衡.以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为基础浅析其辅助诊断手段及临床意义[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1, 05(001):1-4.DOI:10.3969/j.issn.1673-8705.2011.01.001.
^ 王莲芸.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理[C]//2017上海市医学会变态反应学术年会. 上海市医学会, 2017.
^ 刘红,俞雨生.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2, 11(2):6.DOI:10.3969/j.issn.1006-298X.2002.02.021.
^ Janeway CA Jr, Travers P, Walport M, et al. Immunobiology: The Immune System in Health and Disease. 5th edition.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2001. Chapter 12, Allergy and Hypersensitivity.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0756/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ypersensitivity (Allergy). In: Levinson W, Chin-Hong P, Joyce EA, Nussbaum J, Schwartz B. eds. Review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 Immunology: A Guide to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6e. McGraw Hill; 2020. Accessed September 03, 2024. https://accessmedicine.mhmedical.com/content.aspx?bookid=2867§ionid=24276863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asan-Abad, A.M., Mohammadi, M., Mirzaei, H. et al. Impact of oligomerization on the allergenicity of allergens. Clin Mol Allergy 20, 5 (2022). https://doi.org/10.1186/s12948-022-00172-1
^ 乔燕.益生菌对变应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 30(18):5.DOI:10.13201/j.issn.1001-1781.2016.18.018.
^ 20.0 20.1 20.2 McConnell TH. 疾病的本质:健康专业病理学 . 巴尔的摩: 利平科特·威廉姆斯&威尔金斯. 2007: 159. ISBN 978-0-7817-5317-3 .
^ 环境过敏:症状 . NIAID. 2015-04-22 [2015-06-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6-18).
^ 过敏反应机制 . NIAID. 2015-04-21 [2015-06-2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6-18).
^ Cox L, Williams B, Sicherer S, Oppenheimer J, Sher L, Hamilton R, Golden D. 过敏诊断检测要点:美国过敏哮喘与免疫学会报告. 过敏、哮喘与免疫学年鉴. 2008-12, 101 (6): 580–92. PMID 19119701 . doi:10.1016/S1081-1206(10)60220-7 .
^ Wheatley LM, Togias A. 临床实践:过敏性鼻炎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15-01, 372 (5): 456–63. PMC 4324099 . PMID 25629743 . doi:10.1056/NEJMcp1412282 .
^ Bartha, Irene; Almulhem, Noorah; Santos, Alexandra F. 深度解析:2021-2023年食物过敏研究综述 . 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 2024-03, 153 (3): 576–594. ISSN 0091-6749 . PMC 11096837 . PMID 38101757 . doi:10.1016/j.jaci.2023.11.918 .
^ Thomsen SF. 特应性皮炎:自然史、诊断与治疗 . ISRN过敏. 2014, 2014 : 354250. PMC 4004110 . PMID 25006501 . doi:10.1155/2014/354250 .
^ 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 2025 (PDF) . 全球哮喘防治倡议: 2. 2025.
^ Grammer, Leslie C. 帕特森过敏性疾病 7. 利平科特·威廉姆斯&威尔金斯. 2012. ISBN 978-1-4511-4863-3 .
^ Anandan C, Nurmatov U, van Schayck OC, Sheikh A. 哮喘患病率是否在下降?流行病学研究系统综述. 过敏. 2010-02, 65 (2): 152–67. PMID 19912154 . S2CID 19525219 . doi:10.1111/j.1398-9995.2009.02244.x .
^ Pongdee T. 过敏与哮喘发病率上升 . 美国过敏哮喘与免疫学会.
^ Martín A, Gallino N, Gagliardi J, Ortiz S, Lascano AR, Diller A, Daraio MC, Kahn A, Mariani AL, Serra HM. Early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elicitation of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 BMC Dermatology. August 2002, 2 : 9. PMC 122084 . PMID 12167174 . doi:10.1186/1471-5945-2-9 .
^ Hou, Wanzhu; Xu, Guangpi; Wang, Hanjie. Basic immunology and immune system disorders. Treating Autoimmune Disease with Chinese Medicine . Elsevier. 2011: 1 –12. ISBN 978-0-443-06974-1 . doi:10.1016/b978-0-443-06974-1.00001-4 .
^ Liu AH, Leung DY. 特应性疾病的遗传与环境基础. 《过敏与临床免疫学年鉴》. 2006-07, 118 (1): 24–34. PMID 16815138 . doi:10.1016/j.anai.2006.04.015 .
^ 34.0 34.1 34.2 Murphy K, Weaver C. 过敏与超敏反应. 《简维免疫生物学》 第10版. Garland Science. 2022: 571–606 [2024-06-20 ] . ISBN 978-0-8153-4505-3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4-06-01).
^ Alderman L. 哪些人需要担心尘螨?(哪些人不必担心) . 纽约时报. 2011-03-04 [2020-07-23 ] . ISSN 0362-4331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6).
^ 尘螨过敏指南 (PDF) . 英国国民保健署. [2021-07-27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3-06-29).
^ Ogg B. 屋尘螨管理指南 (PDF) .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农业与自然资源研究所. [2019-01-24 ] .
^ 38.0 38.1 食物过敏须知 . 美国哮喘与过敏基金会. [2024-06-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4-06-21).
^ 39.0 39.1 Maleki SJ, Burks AW, Helm RM. 《食物过敏》.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39–41. ISBN 978-1-55581-375-8 .
^ Järvinen KM, Beyer K, Vila L, Bardina L, Mishoe M, Sampson HA. 鸡蛋过敏持续性的生物标志物:抗鸡卵粘蛋白连续表位的IgE抗体特异性. 过敏. 2007-07, 62 (7): 758–765. PMID 17573723 . S2CID 23540584 . doi:10.1111/j.1398-9995.2007.01332.x .
^ 41.0 41.1 41.2 Sicherer SH. 《儿童食物过敏理解指南》.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63. ISBN 978-0-8018-8492-1 .
^ Maleki, Burks & Helm 2006 ,第41頁
^ 食物过敏专业指南 . 世界过敏组织. [2024-06-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4-06-21).
^ Sicherer SH. 《儿童食物过敏指南》.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 2006: 64. ISBN 978-0-8018-8492-1 .
^ 乳糖不耐症 . 克利夫兰医学中心. 2023-03-03 [2024-06-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4-06-21).
^ Herman EM. 转基因大豆与食物过敏. 实验植物学杂志. 2003-05, 54 (386): 1317–1319. PMID 12709477 . doi:10.1093/jxb/erg164 .
^ Panda R, Ariyarathna H, Amnuaycheewa P, Tetteh A, Pramod SN, Taylor SL, Ballmer-Weber BK, Goodman RE. 转基因作物内源性过敏原表达安全性评估的挑战. 过敏. 2013-02, 68 (2): 142–151. PMID 23205714 . S2CID 13814194 . doi:10.1111/all.12076 .
^ 48.0 48.1 Gonzalez-Estrada A, Radojicic C. 青霉素过敏:临床医生实用指南. 克利夫兰临床医学杂志. 2015-05, 82 (5): 295–300. PMID 25973877 . S2CID 6717270 . doi:10.3949/ccjm.82a.14111 .
^ Fukutomi, Yuma; Kawakami, Yuji. 昆虫过敏原的呼吸道致敏:物种、组分与临床症状. 国际变态反应学 (Elsevier). 2021, 70 (3): 303–312. ISSN 1323-8930 . PMID 33903033 . doi:10.1016/j.alit.2021.04.001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Effector and potential immunoregulatory roles of mast cells in IgE-associated acquired immune responses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Th2 cytokines in the asthma late-phase response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Martín A, Gallino N, Gagliardi J, Ortiz S, Lascano AR, Diller A, Daraio MC, Kahn A, Mariani AL, Serra HM.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诱发中的早期炎症标志物 . BMC皮肤病学. 2002-08, 2 : 9 [2025-06-25 ] . PMC 122084 . PMID 12167174 . doi:10.1186/1471-5945-2-9 .
^ 侯, 万竹; 徐, 光皮; 王, 汉杰. 基础免疫学与免疫系统疾病. 中医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Elsevier. 2011: 1–12. ISBN 978-0-443-06974-1 . doi:10.1016/b978-0-443-06974-1.00001-4 .
^ 54.0 54.1 54.2 Greer FR, Sicherer SH, Burks AW. 婴幼儿期早期营养干预对异位性疾病发展的影响:母体饮食限制、母乳喂养、水解配方和过敏原性辅食引入时机的作用. Pediatrics. 2019年4月, 143 (4): e20190281. PMID 30886111 . doi:10.1542/peds.2019-0281 .
^ 55.0 55.1 Garcia-Larsen V, Ierodiakonou D, Jarrold K, Cunha S, Chivinge J, Robinson Z, Geoghegan N, Ruparelia A, Devani P, Trivella M, Leonardi-Bee J, Boyle RJ. 孕期与婴儿期的饮食对过敏或自身免疫疾病风险的影响: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 PLOS Medicine. 2018年2月, 15 (2): e1002507. PMC 5830033 . PMID 29489823 . doi:10.1371/journal.pmed.1002507 .
^ Abrams, Elissa. 婴儿食物过敏的预防:孕期与哺乳期母体干预与接触的作用 .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2023年5月, 7 (5): 358–366. PMID 36871575 . doi:10.1016/S2352-4642(22)00349-2 .
^ Pelucchi C, Chatenoud L, Turati F, Galeone C, Moja L, Bach JF, La Vecchia C. 益生菌在孕期或婴儿期补充以预防特应性皮炎:一项荟萃分析. Epidemiology. 2012年5月, 23 (3): 402–14. PMID 22441545 . S2CID 40634979 . doi:10.1097/EDE.0b013e31824d5da2 .
^ Osborn DA, Sinn JK. Osborn D , 编. 婴儿期补充益生元预防过敏. 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 2013年3月, (3): CD006474. PMID 23543544 . doi:10.1002/14651858.CD006474 .
^ Frieri M. 肥大细胞激活综合征. Clinical Reviews in Allergy & Immunology. 2018年6月, 54 (3): 353–365. PMID 25944644 . S2CID 5723622 . doi:10.1007/s12016-015-8487-6 .
^ Tang AW. Skin testing and immunotherapy in allergic rhinitis: a review. 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3, 36 (2): 311–19. PMID 12748374 . doi:10.1016/S0030-6665(02)00129-3 .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