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兄弟
![]() ![]() 邵氏兄弟國際影業有限公司(英語:Shaw Brothers Pictures International Limited),1958年名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前股票編號:80;2009年因私有化而除牌),2011年名為邵氏制作有限公司及邵氏影城有限公司,2015年名為邵氏兄弟電影有限公司,2016年名為邵氏兄弟國際影業有限公司,通稱:邵氏。是一家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的電影製作公司,同年在新界清水灣籌建邵氏片場,其公司亦是無綫電視旗下其中一間公司。 1925年,邵仁枚在新加坡成立邵氏機構,後來邵逸夫加入參與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同年,邵氏三兄弟長子邵醉翁、次子邵邨人、三子邵仁枚在上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建立了電影發行基地。1930年,邵逸夫與邵仁枚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1932年,上海局勢不穩,天一影片公司於1934年在香港設立分廠(1937年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1958年,邵逸夫於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3]。 1980年,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電視)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與首任總經理余經緯先後逝世。邵逸夫接手無綫後,他一方面減產電影,另一方面將清水灣影城土地租給無綫作錄影廠。 2011年1月26日,無綫宣布股權變動,商人陳國強、商人王雪紅及普羅維登斯私募企業組成的Young Lion財團購入邵逸夫家族所持之股權(1.14億張每股面值0.05港元的「股份」,約佔集團已發行股本中的26%權益),交易於2011年3月完成。陳國強直接及間接持有不多於三成股權,現任管理層維持不變。同日,邵氏兄弟重組為Clear Water Bay Land Company Limited,2014年復星國際以15億港元收購其土地。邵氏家族至今仍維持在新加坡的事業,但已跟香港業務無關[4][5]。 歷史邵氏兄弟前身是1925年於新加坡成立的邵氏公司,专注于制作马来电影,而他们之中最著名的马来演员是比·南利[6]。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12月6日,位於新界清水灣半島的邵氏片場正式啟用。 1960年代中,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香港電視行業。1970年代初,邵氏與無綫電視(TVB)合作電影及電視藝員訓練班。 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綫電視最大股東,出任無綫電視董事局主席 (於2012年1月1日卸任)。80年代中期前,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製作及出品。1985年,邵氏更賣出全部院線予潘迪生旗下新成立的德寶電影公司;1987年5月,「邵氏兄弟」宣佈停止生產電影,不再直接出品影片,但仍於1988年5月和「無綫電視」合資成立「大都會電影製作有限公司」並維持極少量的電影製作,至1997年停產的九年間出品影片數量約為30部。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製片逾千部。 1998年8月12日,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和地政總署宣布,將軍澳市中心地段第67號電影製片廠土地(即後來邵氏影城所在地)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為首的香港影城有限公司以港幣7,800萬投得。邵氏影城於2006年7月開始局部運作,其餘的作內部裝修;至2008年9月全面投入運作。位于將軍澳工業邨的邵氏影城面積佔地為523,000平方呎,總樓面面積為1,100,000平方呎,由行政大樓、電影院、後期製作中心、展覽廳及5間錄影廠所組成。 2000年,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新藝城及德寶電影版權的衛星電視有限公司(即現在的星空傳媒)曾多次出價洽購邵氏電影版權,但被邵氏拒絕;邵氏兄弟最終在其後宣佈將760部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售予天映娛樂,由天映娛樂花費2億港元作數碼復修。 2009年,于香港联合交易所股票編號為80 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進行股份私有化,並同年完成後除牌。 2011年1月26日,以陳國強為首的團隊,透過離岸公司Young Lion Acquisition,2011年一月以約八十六億港元買入邵氏兄弟,入主電視王國。交易包括買入:邵氏兄弟持有26%的TVB股份,以及一大幅舊清水灣電視城、三幢邵氏宿舍和邵氏大樓,整塊地皮面積有四十多萬平方呎。[7] 無綫賣盤後,方逸華短短數月間密密開了八間新公司(見圖[永久失效連結])。八間新公司的董事清一色由方逸華兩個妹妹蔡梅芝(Meaga Choy)、及李潔儀(Li Kit Yee)擔任。另一核心董事Jeremiah Rajakulendran於邵氏兄弟上市年代,便效力方逸華,曾擔任公司秘書、財務總監。 至於陳國強一方接手無綫運作前,已逐步準備重建清水灣電視城。將持有舊電視城的邵氏兄弟(香港),改名為 Clear Water Bay Land Company Limited(公司沒有中文名)。2014年5月,內地財團復星國際以15億元收購該公司[8]。 改名同一日,他們將無綫股份注入新公司「邵氏兄弟有限公司」[9],董事為:陳國強、邵逸夫姪孫邵在純、王雪紅丈夫陳文琦、Providence副總裁陳弦、香港宗教人士許榮光等。換言之,原先同屬邵氏兄弟(香港)的地產及無綫股份,已分開給兩間公司持有。[10] 2011年暑假起,邵氏推出的电影先後冠以不同公司的名义出品,例如「邵氏製作有限公司」(Shaw Productions Limited)、「邵氏影城有限公司」(Shaw Movie City Hong Kong Limited)、無綫与邵氏影城的合资公司「Concept Legend Limited」,無綫全資附屬公司「邵氏兄弟電影有限公司 」(Shaw Brothers Pictures Limited),以及「邵氏兄弟國際影業有限公司」(Shaw Brothers Picture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17年開始,除制作電影外,亦制作網絡劇及電視劇及簽入多名演員。 產品特點1957年,中國大陸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在港公映引起轟動,香港觀眾對黃梅調音樂如癡如醉。這一現象更是引起了對市場高度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視,邵逸夫於是重用導演李翰祥拍攝了多部古裝題材的黃梅調電影,如《江山美人》(1959)、《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等。 邵氏兄弟遵循商業製片路線,在邵逸夫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經營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觀眾至上論”是其中心內容。他瞭解觀眾的心理、觀賞習慣和興趣,審閱編導提供的故事劇本,并重视票房,所以選材较注重觀眾的喜愛和情趣,選擇較通俗和娛樂的題材。票房紀錄也是邵氏兄弟起用導演與明星的因素之一。 自1987年暫時停產後,邵氏在2009年聯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投資拍片,以此做試金石,用邵氏名義再製作電影,包括:Laughing Gor之變節、翡翠明珠、抱抱俏佳人、我愛HK系列、賭城風雲系列、衝上雲霄、使徒行者等等。 2017年開始拍攝劇集之際,遇上熱門藝人自立門戶和摒棄被大公司綑綁多年演藝生涯的風潮。邵氏於是將電影業慣常的部頭合約模式套入網絡劇及電視劇當中,使演員除卻參與和推廣單一作品的時期以外,基本上沒有任何與其他競爭對手合作的限制,比起通常會禁絕登上其他電視媒體的無綫電視部頭合約更為寬鬆。故然,藝人本身若有意透過邵氏染指無綫電視工作,亦可跟管理層洽商較嚴謹的參與條件;包括準確知會所有在其他電視媒體工作的狀況,與及在節目推出時自律遵守不在外亮相的潛規則。而邵氏劇集在無綫電視管理上實質為外購劇,因此是無法競逐年度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獎項。[11]此制度後來亦應用在myTV Super原創劇集和綜藝節目的安排上。 2017年3月,王祖藍聯同邵氏兄弟成立手工藝創作。[12]。 2018年1月,與無綫電視及「星王朝」負責人王晶公布「三劍合璧」計劃,日後無綫、邵氏及星王朝將聯手於電視及電影投資方面連成一線[13]。 主要人物
旗下藝人
電影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即將上映及拍攝中
未來電影計劃
已取消 / 更改之電影計劃
劇集
相關條目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