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政策問題香港教育水平於不同國際級統計均得到高度認可,例如2012年英國教育媒體公司培生集團參考了識字率、國際考試成績、大學入學率及2006至2010年的畢業率等數據,公布了全球教育系統排名,香港便名列全球第三[1][2],不過香港的教育政策近年亦出現一些問題被社會討論,或是民間團體、政黨要求檢討,其中特殊教育方面包括融合教育政策問題,大專界則包括重研輕教及流浪講師的問題。 融合教育政策香港政府自 1997 年開始,推行融合教育,讓一些有輕微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選擇入讀主流學校。原意為希望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學習如何去融入主流的社會,並讓同學、教師及家長「認識、接受和尊重個別差異,甚至欣賞差異的可貴」。不過,有關政策的成效並未得到認同,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亦曾展開有關「融合教育制度下殘疾學生的平等學習機會研究」,結果指出現行的融合教育政策之實施情況遠遠未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其中被學者提及的成因,包括資源運用欠缺監管、未能夠有效地分流特教學生、特教學生並沒有獲得有效的學習調適、融合教育並未做到全校參與及融合教育的對象並未涵蓋患有精神病的學生等。[3] 各界立場
十五年免費教育十五年免費教育是指:將幼稚園的三年教育劃入政府經常性開支,家長不用為此而額外交錢。 現時,香港實踐基本半日制單位資助,有70%至80%半日制幼園學童毋須交學費。[6] 各界立場
重研輕教及流浪講師問題重研輕教泛指各大專院校將資源傾側向研究方面以推高學術排名,並將教學工作依賴予非全職的流浪講師。[9] 人文學及社會科學研究資助問題各界立場
衍生的學童自殺问题虽然香港的教育制度有所改变,然而改革成效不彰,反而被部分持分者認為此教育制度非常失敗,不僅埋沒了大量人文、音樂、藝術、體育等範疇的人材,更有青少年因無法升讀大學而自殺。此外,香港學生的入大學率亦是已發展中國家/地區最低,只有約20%。近年香港特區政府雖然大量擴充私營專上課程學額,令大專升學比例大增,但畢業生的質素卻因而下降。香港青少年的學業及朋輩壓力,被指是香港學生連續自殺事件的主因。 參見資料來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