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講師流浪講師、流浪教師,是香港教育界俚語,泛指香港高等教育界中,一些未有全職教職,同時出任香港多間院校兼職教學的大專教育工作者的現象。[1][2] 背景於香港,近年大學撥款標準與國際大學排名均與研究掛鈎,造成「重研輕教」現象[2],有些院校為了節省資源,將部分全職講師轉為兼職。[3][4]有全職講師即使教學表現一直獲得最高級別評分,亦不獲續約。[1] 另外,有時教授因獲得短期專項撥款做研究,申請減少課擔,結果要另請講師任教某些科目。[3][2] 高教公民成員黃偉國在接受壹週刊訪問時,認為這與大專院校管理層多出身於理科、工程學科,對文科、社會科學認識不多,甚或抱有輕視、歧視、藐視態度有頗大關係。[5] 教協於2018年10-11月進行調查,有兼職教師約57%過去1年曾在多於1間院校任職,有部分兼職教師更任教5至6間院校。[2] 待遇作為兼職人員,流浪講師大多沒有穩定的座位、沒有助教[6],開學前亦可能沒有圖書館備課[7]。另外,他們改試卷亦可能不被計進工時當中,[1][3]整體欠缺就業保障[2][4]。為了解決問題,有部份流浪講師需要回自己母校付費申請校友圖書證、花錢買書以能提早備課。[3] 有部分流浪講師為了維持生計,甚至要尋找大專教育以外的工作。[3] 影響流浪講師的現象,對於有關講師的生計及學生的學習均造成一定影響,但由於政府無法監管或干預院校事務,「流浪講師」的問題未受關注。[1] 流浪講師有時會被逼任教一些不屬自己專長的科目[4],亦難以短時間理解學生能力,因材施教。有時兼職教員嘗試尋求全職老師或校內行政人員的協助,但亦未能要領。[3]另外,學生難以在課後接觸教師。[2] 大學亦以由學生評定教學質素,流浪講師為了續約保飯碗,不得不取悅學生,甚至要讓不達標的學生合格,令教學質素下降。[4] 各界對議題的立場
資料來源
參見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