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時針方向:2010年至2012年,反帝反專制的民主化運動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2014年,俄羅斯取得克里米亞實際控制權,烏克蘭政府撤軍;伊斯蘭國在2013年至2017年長期控制了敘利亞和伊拉克部分領土,吸引了世界各國穆斯林極端主義的聖戰者,被大多數國家定性為恐怖組織;對氣候變化的擔憂導致2015年巴黎協議和氣候行動主義的加劇;2019年,人類首次拍攝合成出黑洞的形象;本年代新增了20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其中2015年合法化的美國是覆蓋人口最多的國家;智慧型手機普及,移動技術逐漸上升為主流;隨著英國投票退出歐盟,民粹主義和分離運動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所增加。
2010年代從2010年1月1日開始,於2019年12月31日結束。
科學和技術
中國天宮太空站完成對接
年 |
月 |
日 |
內容
|
2010 |
1 |
27 |
蘋果公司推出首款平板電腦iPad,其後平板電腦造成許多電子公司在市場上相互競爭。[1]
|
2011 |
2 |
9 |
全球首個加密貨幣比特幣匯率首次升穿一美元,其後世界誕生大量加密貨幣。
|
2011 |
11 |
3 |
中國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對接。
|
2012 |
5 |
25 |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天龍號太空船與國際空間站首次成功對接,由此成為有史以來首艘造訪空間站的商業飛船。
|
8 |
6 |
美國火星科學實驗室探測車登陸火星。
|
12 |
27 |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用。
|
|
|
三星電子取代諾基亞成為世界最大的行動電話製造商。
|
2013 |
3 |
14 |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科學家宣布,先前探測到的新粒子暫時確認是希格斯玻色子,具有零自旋與偶宇稱,這是希格斯玻色子應該具有的兩種基本性質,但有一部分實驗結果不盡符合理論預測,更多數據仍舊等待處理與分析。[2]
|
9 |
12 |
航海家1號歷經36年的旅行,NASA確認已經進入寒冷黑暗的恆星際空間,終於成爲第一個離開太陽系的人造物體。[3]
|
11 |
10 |
全球首支3D打印金屬槍問世。[4]
|
2014 |
8 |
6 |
羅塞塔號探測器與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太空會合,並在同年9月10日進入預定軌道,接著的11月12日,其攜帶的菲萊登陸器成功在彗星上着陸。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人造探測器在彗核上受控軟著陸。
|
6 |
|
科學家發現地殼640公里以下的地函過渡帶岩石,有含水量超過海洋3倍多的超大隱藏水庫。[5]
|
2015 |
7 |
14 |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於2006年發射的太空飛行器新視野號到達最接近冥王星的位置,並於7月15日傳回影像,為第一艘近距探索冥王星的太空飛行器。傳回的清晰圖像顯示冥王星有一稱為「湯博區」的心形區域。
|
2016 |
4 |
8 |
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進行第22次發射,在為國際空間站進行充氣式太空艙試驗及貨物運輸補給的任務後,第一節火箭(編號B1021.1)進行第五次海上著陸嘗試,第一節火箭在大西洋上的駁船上成功降落,海上回收試驗成功。
|
2017 |
|
|
|
2018 |
12 |
7 |
聯合國國際電訊聯盟宣布,全球的互聯網使用率為51.2%,網路用戶超過39億人,在互聯網有史以來首次超越50%人口使用。[6]
|
2019 |
1 |
3 |
人类探测器嫦娥四號首访月球背面.[7]
|
4 |
10 |
科學家首次成功拍攝及公開全球首張黑洞照片。[8]
|
戰爭與政治
中國解放軍第一艘航母下水
釣魚台購島衝突
俄烏克里米亞危機
伊斯蘭國武裝組織興起
戰爭
交戰
內戰
敘利亞內戰逆轉以中俄支持的什葉派政府獲勝,歐美支持的遜尼派叛軍失利為定局。
動亂
核戰爭議
北韓宣布擁有洲際飛彈、彈道潛艦、氫彈三大戰略武器
疆域爭議
政變
政治
政治趨勢
2010年代初,中國在越來越多的場合被稱為超級大國,包括2011年中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之間的會談。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提交大多數專利,擴大其軍事裝備。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指出預計到2018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到2050年代後期估計人均GDP與美國相當[9]。
阿拉伯之春係自2010年12月突尼西亞一些城鎮爆發茉莉花革命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的行動,截至2016年7月,只有突尼西亞成為阿拉伯之春中,唯一能實現民主轉型的國家。除了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趁亂局崛起,控制大片區域外,其他多個國家均陷入長期動亂和戰爭,引發了歐洲移民危機,稱為阿拉伯之冬[10][11]。
政治偏振
美國眾議院的政治兩極分化
隨著保守派和社會自由主義者在西方中對政府、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上發生衝突,政治兩極分化也在增加[12]。
在歐洲,抗議來自伊斯蘭國家的難民的運動越來越多,如英格蘭防衛聯盟和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運動[13][14]。
平等主義的呼聲越來越高,包括兩性之間[15],一些學者斷言,第四波女性主義於2012年左右開始[16][17]。
政治上的民粹主義在整個這十年中普遍湧現,許多政治家和各種政治運動者表達民粹主義情緒,並發表民粹主義言論。[18][19]民粹主義運動的顯著例子包括美國的茶黨運動[20]和佔領華爾街[21],英國的脫離歐盟事件[22],還有全球性的Black Lives Matter[23]以及另類右派[24][25],民粹主義政治家的例子同樣廣泛,像是唐納·川普[26]、 巴拉克·歐巴馬[27]、烏戈·查維茲[28]、馬泰奧·薩爾維尼[29]、畢普·格里羅[30]、奈傑·法拉吉[31]、羅德里戈·杜特蒂[32]、 雅伊爾·博索納羅等等被其他人描述為民粹主義者。
政治事件
美洲
亞洲
歐洲
非洲
大洋洲
經濟
希臘和歐元區在這十年的早期債務增加
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188]
由於債務負擔,日本也在次年(2011年)評比下調。[189]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了挽救日本沉寂多年的經濟困局,在第二次安倍內閣任內提出安倍經濟學[190][191]。
2010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始於2000年代,一直持續至2010年代,特別是,2009年開始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希臘政府承認,為了維護修正龐大的主權債務方面存在著困難。在2011年夏季和秋季,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債券收益率飆升至6%以上。[192]2011年8月,標準普爾將美國的信用評級評級從AAA降至AA +。[193]同年,蓋洛普2011年的民意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美國人認為該國仍處於衰退之中。[194]
儘管歐元區出現了債務危機,但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自20世紀90年代科技繁榮以來的漲幅最大。[195]然而,包括通貨膨脹和商品價格上漲在內的經濟問題引發了許多低收入國家的動盪。在一些國家,特別是阿拉伯世界的國家,政治動盪演變為社會經濟危機。這引發了無數革命,包括2010年的吉爾吉斯斯坦革命和茉莉花革命,其後的利比亞、敘利亞、葉門和埃及也發生革命。2014年全球石油產量達到歷史最高峰,達到9300萬桶/天。[196]到了2015年,除了希臘之外,歐洲的債券利率已恢復到正常水平,希臘接受了另一項更為緊急的救助方案。 歐洲金融穩定基金的規模從4400億歐元增加到2萬億歐元。[197]
自2015年6月12日起,上海證券交易所在一個月內損失了A股價值的三分之一,被稱為中國股災。印度成為2015年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超過中國。[198]2018年,隨著美聯儲提高利率,美國經濟衰退之前收益率曲線反轉的擔憂導致包括阿根廷在內的幾個新興市場的通貨膨脹率上升,其中利率達到4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發送緊急預備金。[199]
災禍
自然災禍
地震
2010年玉树地震后扭曲的房屋
311大地震中遭到巨大海嘯摧毀的岩手縣陸前高田市市區
2015年沙巴地震后的京那巴鲁山
水灾
2016年中国南方水灾湖北武汉市情况
風暴
在海燕颱風中遭受重創的菲律賓獨魯萬市
龍捲風
火山
寒流
熱浪
山火
恐怖主義
2010年莫斯科地鐵連環爆炸事件
槍擊事件
交通事故
打撈上岸後的世越號殘骸
瘟疫
網路安全及駭客
其他
氣爆過後的高雄市三多一路與武慶三路口
社會
人口老化
世界65歲以上人口的百分比
2010年代是大多數發達國家戰後嬰兒潮退休的十年,戰後嬰兒潮對於養老金和其他安全網政策上施加壓力;許多國家報告指出2010年人口普查的生育率下降。[200]
社會老化的結果在歐洲和日本中感受最為嚴重,這是第一個出現大量人口下降的情況。[201][202]日本超過20%的人口超過65歲,成為最老的國家。[203]因此,日本研究了包括機器人在內的老年人護理的替代解決方案。[204][205]在美國,修訂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的提案激增,包括提高退休年齡或調整福利金額。相反的,反對者希望提高福利水平。[206]
儘管在反對派中廣泛示威,法國在2010年辯論並提高退休年齡從60歲調整至62歲。[207]
幾年後,門檻降低到60歲。[208]
環境保護
在這十年中,氣候變遷成為一個日益受關注的話題,2015年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將其視為“非常嚴重的問題”,並對溫室氣體給予限制排放,解決這個問題,受到廣泛支持。[209]
可再生能源由於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而受歡迎程度激增,比傳統化石燃料獲得更多投資。[210]2015年,夏威夷成為美國第一個通過頒布眾議院法案623 CD1正式承諾制定100%乾淨能源網計劃(100% clean energy grid)的州。[211]
2018年,加州州政府委員會批准了一項計劃,要求所有住宅和公寓大樓在2020年開始實施太陽能電池板,這是美國第一部此類法律。[212]在中國,隨著污染達到臨界點,政府開始投資替代能源和綠色政策,以改善空氣品質。[213]
大事件
威廉王子與凱特·米德爾頓的婚禮
通過巴黎協議
LGBT權益
2015年6月26日,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中,原告在美國最高法院外慶祝。
在2010年代期間,人們對於LGBT的接受程度在世界許多地方慢慢趨增。[216][217]
同性伴侶婚姻在許多國家都是一場持續的辯論,而共有18國同性婚姻立法,使同性婚姻合法化。[218][219]
2011年6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了聯合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項動議,制定譴責歧視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相關的報告。[220]
在2012年ABC新聞的採訪中,巴拉克·歐巴馬表達了他對同性婚姻的支持,成為第一位這樣做的美國總統。[221]
儘管許多國家允許同性戀和雙性戀者在其軍隊中服役,美國於2011年9月廢除了不問,不說政策,對於美國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222][223]
2015年,愛爾蘭的同性婚姻通過2015年憲法第三十四條修正案(婚姻平等法案),成為第一個使用公民投票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224]
2009年,冰島的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成為首次已出櫃同性戀國家元首,接續2010年代,像是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及塞爾維亞也選出已出櫃的同性戀國家元首。2017年,李歐·瓦拉德卡成為首位公開出櫃的愛爾蘭總理。[225]
2015年4月,前奧運運動員凱特琳·詹納作為跨性別女人出現,後來被稱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開變性人。[226][227]
在2010年代,美國女童子軍[228]和美國聖公會等組織宣布接受跨性別者。[229]
然而,在俄羅斯和中國LGBT權利支持者面臨障礙,伴隨著實施遏制同性戀方面的法律[230][231][232], 相同地情況也出現在美國,川普政府決定恢復禁止跨性別者在美國軍方任職,撤銷對跨性別學生的保護。[233][234]
年輕世代
互聯網使用已經廣泛存在於年輕人的整個生活中。[235]2010年代的年輕人被稱為“有史以來表現最好的一代”( best-behaved generation on record)。 2014年5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報告指出少女懷孕及其藥物和酒精的使用達到了創紀錄的低點。[236]
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青少年吸煙率下降至15.7%,青少年危險性行為的比例下降至34%,青少年參與體育鍛鍊的比例下降至25%,遠低於22年前的同齡人。[237]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和沾菸的用量上升。[238]
社交媒體和互聯網使用的心理影響,對年輕人,特別是兒童的思想,在這十年間成為一個日益受到關注的問題。
大眾文化
建築
哈里發塔是為當前世界第一高樓與人工構造物。
藝術
體育
競賽
倫敦奧運
出生
逝世
- 2010年-萊赫·卡欽斯基 (Lech Aleksander Kaczyński)
- 2010年-亞歷山大·麥昆(Alaxander McQueen),英國時裝設計師。
- 2010年-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 2010年-内斯托尔·基什内尔 (Néstor Carlos Kirchner).
- 2010年-萊斯里·尼爾森 (Leslie William Nielsen).
- 2011年-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美國知名企業家。
- 2015年-刘华清,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
- 2011年-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美國演員。
- 2011年-奧薩瑪·賓·拉登(阿拉伯語: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د بن لادن),基地組織的前首領。
- 2011年-艾米·怀恩豪斯 (Amy Winehouse).
- 2011年-穆阿迈尔·卡扎菲(阿拉伯语:مُعَمَّر القَذَّافِي ),利比亞的前獨裁最高領袖。
- 2011年-金正日,朝鮮最高領導人。
- 2011年-瓦茨拉夫·哈维尔 (Václav Havel).
- 2012年-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美國著名太空人。
- 2012年-惠妮·休斯頓(Whitney Elizabeth Houston),美國歌手,因藥物過量逝世。
- 2012年-文鮮明(문선명),韓國新興宗教統一教創始人暨教主。
- 2012年-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 Macías),墨西哥作家。
- 2012年-欣諾達三世(阿拉伯語:بابا الإسكندرية شنودة الثالث),第117任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亞歷山大教宗。
- 2012年-邁克·華萊士(Mike Wallace),美國媒體人。
- 2013年-陈平,马来亚共产党末任总书记。
- 2013年-烏戈·查維茲 (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前委內瑞拉總統。
- 2013年-玛格丽特·撒切尔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 2013年-纳尔逊·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著名南非民權領袖。
- 2013年-唐納德·格拉澤(Donald Arthur Glaser),美國物理學家。
- 2014年-尤西比奧 (Eusébio da Silva Ferreira).
- 2014年-阿里埃勒·沙龙 (Ariel Sharon)
- 2014年-秀兰·邓波儿 (Shirley Jane Temple).
- 2014年-米基·鲁尼 (Mickey Rooney).
- 2014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 2014年-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 (Wojciech Jaruzelski).
- 2014年-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 (ედუარდ შევარდნაძე, Эдуард Шеварднадзе, Eduard Shevardnadze).
- 2014年-阿爾弗雷多·迪斯蒂法諾 (Alfredo Di Stéfano).
- 2014年-羅賓·威廉斯 (Robin McLaurin Williams).
- 2014年-羅蘭·比歌 (Lauren Bacall).
- 2014年-乔·科克尔 (John Robert "Joe" Cocker).
- 2015年-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 (عبدالله بن عبدالعزيز آل سعود, Abdullah of Saudi Arabia).
- 2015年-张万年,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
- 2015年-马尔科姆·弗雷泽 (Malcolm Fraser).
- 2015年-李光耀,1959年至1990年任新加坡總理。
- 2015年-B·B·金 (B. B. King).
- 2015年-徐才厚,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
- 2015年-乔石,1987年至1997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87年至1992年任中纪委书记、1993年至1998年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2015年-万里,1982年至1992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0年至1988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88年至1993年任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2015年-尉健行,1997年至2002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92年至2002年任中纪委书记
- 2015年-张震,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
- 2015年-克里斯多福·李 (Christopher Lee).
- 2015年-苏莱曼·德米雷尔 (Süleyman Demirel).
- 2015年-赫尔穆特·施密特 (Helmut Schmidt).
- 2016年-大卫·鲍伊 (David Bowie).
- 2016年-艾倫·瑞克曼 (Alan Rickman).
- 2016年-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 (Buṭrus Buṭrus-Gālī).
- 2016年-南希·里根 (Nancy Davis Reagan).
- 2016年-约翰·克鲁伊夫 (Hendrik Johannes "Johan" Cruijff).
- 2016年-王子 (音樂家) (Prince).
- 2016年-穆罕默德·阿里 (Muhammad Ali-Haj).
- 2016年-安東·葉爾欽 (Anton Viktorovich Yelchin).
- 2016年-埃利·维瑟尔 (Eliezer "Elie" Wiesel).
- 2016年-吉恩·怀尔德 (Gene Wilder).
- 2016年-伊斯蘭·卡里莫夫 (Islom Abdugʻaniyevich Karimov).
- 2016年-卡洛·阿泽利奥·钱皮 (Carlo Azeglio Ciampi).
- 2016年-希蒙·佩雷斯 (שמעון פרס, Shimon Peres)
- 2016年-菲德爾·卡斯特羅 (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
- 2017年-马里奥·苏亚雷斯 (Mário Alberto Nobre Lopes Soares)
- 2017年-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 (اکبر هاشمی بهرمانی (رفسنجانی,Akbar Hashemi Rafsanjani)
- 2017年-查克·贝里 (Chuck Berry)
- 2017年-大卫·洛克菲勒 (David Rockefeller)
- 2017年-曼纽尔·诺列加 (Manuel Antonio Noriega)
- 2017年-赫尔穆特·科尔 (Helmut Kohl)
- 2017年-查斯特·班寧頓 (Chester Bennington)
- 2017年-休·海夫納 (Hugh Hefner)
- 2017年-贾拉勒·塔拉巴尼 (جه لال تاله بان)
- 2017年-查尔斯·曼森 (Charles Manson)
- 2018年-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 2019年-李鹏,1987年至2002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88年至1998年任国务院总理、1998年至2003年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其他
註釋
- ^ Paul McDougall. iPad Is Top Selling Tech Gadget Ever. InformationWeek. [2013-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8). (英文)
- ^ Griffiths, David, Introduction to Elementary Particles 2nd revised, WILEY-VCH, 2008, ISBN 978-3-527-40601-2 (英文)
- ^ NASA Spacecraft Embarks on Historic Journey Into Interstellar Space. NASA. [2013-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英文)
- ^ 全球首支3D打印金屬槍問世. 文匯報. [2019-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Earth may have underground 'ocean' three times that on surface. theguardian. [2014-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英文)
- ^ More than half of global population now online: UN. [2019-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0).
- ^ 存档副本. [202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2).
- ^ Astronomers capture first image of a black hole. EurekAlert!. 2019-04-10 [2019-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超越美 2050年陸將成最大經濟體. 中時電子報. 2017-02-15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5日).
- ^ Kingsley, Patrick. "What caused the refugee crisis? You asked Google – here's the answ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Published 2015年12月9日. Retrieved 2018年1月17日.
- ^ Middle East review of 2012: the Arab Winter - Telegraph. telegraph.co.uk. [2014-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英语).
- ^ Generic Congressional Ballot – Rasmussen Reports™. Rasmussenreports.com. [2011年1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8日).
- ^ Jan Douwe Keulen. Who is a German?. [2015-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7).
- ^ Why online Islamophobia is difficult to stop. 2014-11-02 [2015年3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4).
- ^ England, Paula. "The gender revolution uneven and stalled." Gender & society 24.2 (2010): 149–166.
- ^ Rivers, Nicola. Postfeminism(s) and the Arrival of the Fourth Wave. Palgrave Macmillan. 2017: 4, 8. ISBN 978-3-319-59812-3. doi:10.1007/978-3-319-59812-3.
- ^ Cochrane, Kira. The Fourth Wave of Feminism: Meet the Rebel Women. The Guardian. 2013年12月10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14日).
- ^ Brooks, David. The Populist Add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1-25 [2017年9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 ^ Surowiecki, James. The Populist Problem. The New Yorker. 2010-02-15 [2017年9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Fraser, Steve. The strange history of Tea Party populism. Salon. 2010-05-03 [2018-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 ^ Thompson, Derek. 'Occupy Wall Street': What Should a Populist Movement Ask of Washington?. The Atlantic. 2011年10月4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1日).
- ^ Barkin, Noah. After Trump and Brexit, populist tsunami threatens European mainstream. Reuters. 2016年11月9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 ^ Roberts, Frank L. "Black Lives Matter: Race, Resistance, and Populist Prote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University. Fall 2015. Retrieved 2018年1月17日.
- ^ Wallace-Wells, Benjamin. Is the Alt-Right for real?. The New Yorker. 2016年5月5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7月4日).
- ^ Wilson, Jason. 'A sense that white identity is under attack': making sense of the alt-right. The Guardian. 2016年8月23日 [2016年9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30日).
- ^ Kazin, Michael. How Can Donald Trump and Bernie Sanders Both Be ‘Populist’?. The New York Times. 2016年3月22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9日).
- ^ Powell, Michael. Obama, The Populist. The New York Times. 2008年4月1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日).
- ^ Fisher, Max; Taub, Amanda. How Does Populism Turn Authoritarian? Venezuela Is a Case in Point. The New York Times. 2017年4月1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2日).
- ^ Stille, Alexander. How Matteo Salvini Pulled Italy to the Far Right. The Guardian. 2018-08-09 [2018年8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7).
- ^ Bulman, May. Who is Beppe Grillo and what is Five Star Movement?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biggest threat to Italy's status quo. The Independent. 2016年12月5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11日).
- ^ Shuster, Simon. Populism: The Rise of This Political Trend in Europe. Time. [2017年9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2日).
- ^ BBC中文網. 菲總統選舉:引爭議候選人杜特蒂遙遙領先. Time. [2016年5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 ^ Stolberg, Sheryl Gay; Pear, Robert. Obama Signs Health Care Overhaul Into Law. The New York Times. 2010年3月23日 [2016年6月20日].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3月25日).
- ^ Brazil elects Dilma Rousseff as first female president – BBC News.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7日) (英语).
- ^ "Elecciones Generales 2011: Ollanta Humala pasó a Toled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La República
- ^ Hundreds of protesters descend to 'Occupy Wall Street'. money.cnn.com. 2011年9月17日 [2011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4日).
- ^ Desantis, Daniela. Paraguay's Lugo says only miracle can reinstate him. U.S. [2018-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英语).
- ^ Ellingwood, Ken; Wilkinson, Tracy. Enrique Peña Nieto wins Mexico's presidency, early results show. Los Angeles Times. 2012-07-02 [2016年6月20日]. ISSN 0458-30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6) (英语).
- ^ Obama reelected as president. Washington Post.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4月8日).
- ^ 委内瑞拉查韦斯享年58岁. 英国广播公司. 2013-03-05 [2013年3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英文)
- ^ Rachel Donadio. Cardinals Pick Bergoglio, Who Will Be Pope Francis. New York Times. 2013年3月14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10日).
- ^ Watts, Jonathan. Brazil protests: president to hold emergency meeting. the Guardian. 2013-06-21 [2018-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
- ^ The streets erupt. The Economist. [2018-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英语).
- ^ 委內瑞拉抗爭第50天 20萬人街頭示威. 自由時報. [201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 ^ Catherine E. Shoichet. Venezuela cuts ties with Panama, calling country a U.S. 'lackey'. CNN.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23日).
- ^ 前總統魯拉被控 主導巴西石油洗錢. 自由時報. 2015-06-21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7).
- ^ UPDATE 4-Obama warns on Crimea, orders sanctions over Russian moves in Ukraine. Reuters. 2014-03-06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Dilma é reeleita presidente e amplia para 16 anos ciclo do PT no poder. Eleições 2014. 2014-10-26 [2018-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8) (葡萄牙语).
- ^ Manifestação anti-Dilma entra para a história. epoca.globo.com. [2018-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 ^ Mais de 1 milhão de pessoas protestam contra Dilma pelo país | EXAME. exame.abril.com.br. [2018-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6) (葡萄牙语).
- ^ Liptak, Adam. Supreme Court Ruling Makes Same-Sex Marriage a Right Nationwide. The New York Times. 2015-06-26 [2016年6月20日].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
- ^ Obama hails 'new chapter' in US-Cuba ties. BBC News. 2014-12-17 [2014-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7).
- ^ U.S., Cuba restore full diplomatic ties after 5 decades. CBC News. 2015年7月20日 [2018年5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23日).
- ^ Canadian election 2015 hands Justin Trudeau and the Liberals a majority government. National Post.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1月20日).
- ^ Simon Romero and Jonathan Gilbert. In Rebuke to Kirchner, Argentines Elect Opposition Leader Mauricio Macri as President. 紐約時報. 2015年11月22日 [2015年1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23日).
- ^ Vyas, Kejal; Luhnow, David. Venezuela's Opposition Secures Supermajority Against Ruling Party. Wall Street Journal. 2015-12-09 [2016年6月20日]. ISSN 0099-96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 ^ Brazil's Dilma Rousseff to face impeachment trial. BBC News. [2016年5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月13日).
- ^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s. Peru Reports. [2016年5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13日).
- ^ Colombia Farc: Ceasefire signed to end five decades of war. BBC News. [2016年6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英语).
- ^ Donald Trump Wins the 2016 Election. Time. [2016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24日).
- ^ Cuba's Fidel Castro, former president, dies aged 90. BBC News.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 ^ Rafael Romo. Venezuela's high court dissolves National Assembly. CNN. 2017-03-30 [2017-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 ^ As Venezuela unrest spreads, Maduro presses on with plans to rewrite charter. Reuters. 2017-05-24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4).
- ^ Sete de abril | Noblat. VEJA.com. [2018-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葡萄牙语).
- ^ Moro decreta prisão de Lula. BBC News Brasil. 2018-04-05 [2018-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9) (英语).
- ^ Lula entra com último recurso contra condenação na segunda instância. Fausto Macedo. [2018-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5) (葡萄牙语).
- ^ Preso, Lula é levado para Curitiba. G1. [2018-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4) (葡萄牙语).
- ^ 「巴西特朗普」博爾索納羅當選總統帶來的不確定因素. BBC中文網. 2018-10-29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Kyrgyz opposition seizes control. BBC News. 2010-04-08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Carlos H. Conde. Aquino to Be Philippine President. New York Times. 2010-06-10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Burma ex-Prime Minister Thein Sein named new president.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英语).
- ^ Myanmar's Aung San Suu Kyi released. www.aljazeera.com.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18日).
- ^ Two killed in Bahrain violence despite martial law – BBC News.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英语).
- ^ North Korean leader Kim Jong-il dead. ABC News. 2011-12-19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4) (英语).
- ^ 小資料: 薄熙來事件回顧. BBC中文網. [2013年8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7日).
- ^ 日國有化五年 中國船常態巡航釣島. 自由時報. [2017-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0).
- ^ China new leaders: Xi Jinping heads line-up for politburo.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9日) (英语).
- ^ Profile: South Korea's first female president Park Geun-Hye. Telegraph.co.uk.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22日).
- ^ Fackler, Martin. Shinzo Abe Selected as Japan's Prime Minister. The New York Times. 2012-12-26 [2016年6月20日].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 ^ North Korean leader threatens strike on South island. AFP News. 2013年3月11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29日).
- ^ 政治分裂社會 微笑泰國哀歌. 聯合報. [2013年1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11日).
- ^ 太陽花學運兩週年:邁向新公民崛起社會. BBC中文網. 2016年3月18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 ^ Modi wave conquers all: What exit polls show in Haryana, Maharashtra. Firstpost. 2014-10-16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1) (英语).
- ^ Yingluck goes home from barracks. Bangkok Post. 2014年5月25日 [2014年5月26日].
- ^ Cochrane, Joe. A Child of the Slum Rises as President of Indonesia.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7-22 [2016年6月20日].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9).
- ^ Hong Kong: Massive anti-government protests after attempted police crackdown. chinaworker.info.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1月30日).
- ^ King Abdullah of Saudi Arabia dies. www.aljazeera.com.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 ^ Remembering Lee Kuan Yew: The Straits Times' full print coverage. www.straitstimes.com. [2018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 ^ Say goodbye to the weirdest border dispute in the world. Washington Post.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6日).
- ^ 《华尔街日报》踢爆:7亿美金相信汇入纳吉户口. 星洲网. 2015-07-03 [2020-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0).
- ^ President Ma to meet China's Xi in Singapore Saturday (update) | Most Viewed | FOCUS TAIWAN – CNA ENGLISH NEWS. focustaiwan.tw.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1月7日).
- ^ Dinmore, Guy. NLD wins absolute majority in parliament. www.mmtimes.com.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2月5日).
- ^ Saudi Arabia's allies Bahrain, Sudan and UAE act against Iran.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7日) (英语).
- ^ Taiwan gets first female President as DPP sweeps election. Channel NewsAsia.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16日).
- ^ Nagorno-Karabakh Conflict Situation Report No. 1 (as of 03 Apr 2016). ReliefWeb. 2016年4月3日 [2016年4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4日).
- ^ Gonzales, Yuji Vincent. Duterte, Robredo proclaimed new President, VP; Rody a no-show.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2016年5月30日 [2016-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5).
- ^ Phillips, Tom; Holmes, Oliver; Bowcott, Owen. Beijing rejects tribunal's ruling in South China Sea case. The Guardian. 2016年7月12日 [2016年7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7月12日).
- ^ Perlez, Jane. Tribunal Rejects Beijing's Claims in South China Sea. The New York Times. 2016年7月12日 [2016-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3).
- ^ Thailand's King Bhumibol Adulyadej, world's longest-reigning monarch, dies. Reuters. 2016年10月13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22日) –通过The Hindu.
- ^ 金正男. 星洲网. [2020-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6).
- ^ South Korean court throws president out of office, 2 dead in protest. Reuters. 2017年3月10日 [2017年3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5日).
- ^ South Korea elects Moon Jae-in, who backs talks with North, as President. The New York Times. 2017年5月9日 [2017年5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14日).
- ^ Qatar row: Six countries cut links with Doha. BBC News. 2017年6月5日 [2017年6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18日).
- ^ China's Xi allowed to remain 'president for life' as term limits removed. BBC News. 2018年3月11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3月11日).
- ^ North Korea's Kim Jong Un visited China's Xi, state media says. NBC News. 2018-03-28 [2018年3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Hairenik. Breaking: Serge Sarkisian Resigns as Prime Minister. The Armenian Weekly. 2018-04-23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英语).
- ^ Roth, Andrew. 'He's not a populist, he's popular': Nikol Pashinyan becomes Armenian PM. the Guardian. 2018-05-08 [2018-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英语).
- ^ North Korea's Kim Jong-un crosses into South Korea. BBC News. 2018年4月27日 [2018年4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24日).
- ^ Netanyahu: Iran Nuclear Deal Is Based on Lies – Here's the Proof. Haaretz.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 ^ Zurairi Ar. Pakatan takes Putrajaya, buoyed by 'Malay tsunami'. The Malay Mail. 2018年5月10日 [2018年5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12日).
- ^ Malaysia's jailed leader-in-waiting has been released from custody and given a full royal pardon. Business Insider Malaysia. 2018年5月16日 [2018年5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11日).
- ^ Trump-Kim Summit. straitstimes.com. [2018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9日).
- ^ Is the Caspian a sea or a lake?. The Economist. 2018-08-16 [201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9).
- ^ 中共中央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全国政协讣告 李鹏同志逝世.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李鹏:名望最低的中国总理.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19-07-23].
- ^ 美國認俄羅斯將履行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美國之音. 2018年2月5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16日).
- ^ Italy crisis: Silvio Berlusconi resigns as PM. BBC. 2011年11月12日 [2011年11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28日).
- ^ Hollande wins French presidency. www.aljazeera.com.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9日).
- ^ Hada Messia and Michael Pearson. Too tired to go on, Pope Benedict resigns. CNN.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 ^ Italian election results: gridlock likely – as it happened. Guardian. 2013-02-26 [2013-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1).
- ^ Italy struggles with 'nightmare' election result. BBC News. 2013年2月26日 [2013年2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2日).
- ^ Margaret Thatcher: final moments in hotel without her family by her bedside. Telegraph.co.uk.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 ^ Giorgio Napolitano, Italy's reluctant president. Reuters. 2013年4月20日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 ^ The Netherlands' love and respect for Beatrix – BBC News.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2月28日) (英语).
- ^ Higgins, Andrew; Kramer, Andrew E. Archrival Is Freed as Ukraine Leader Flees. 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4年2月22日 [2016年6月20日].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23日).
- ^ Davies, Lizzy. Italian PM Enrico Letta to resign. the Guardian. 2014年2月13日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 ^ Ukraine crisis: Putin signs Russia-Crimea treaty – BBC News.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英语).
- ^ Far-right National Front stuns French elite with EU 'earthquake'. Reuters. 2014-05-25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 ^ Ukip and Front National lead populist earthquake. Financial Times. 2014年5月26日 [2014年5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31日).
- ^ Scottish election: Salmond victorious after party's win – BBC News. BBC News.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英语).
- ^ Scottish referendum: Scotland votes 'No' to independence – BBC News.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4月11日) (英语).
- ^ King Juan Carlos of Spain abdicates.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7日) (英语).
- ^ Greek leftist Tsipras sworn in as PM to fight bailout terms. Reuters. 2016年1月26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 ^ Breakthrough in Minsk as leaders agree to ceasefire deal on Ukraine. euronews.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 Stout, David. Renewed Fighting Threatens Ukraine Truce. Time.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0月21日).
- ^ Ireland says Yes to same-sex marriage. RTE.ie.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23日).
- ^ Greece fails to make IMF payment as bailout expires. CTV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11日).
- ^ Unity call as Pope Francis holds historic talks with Russian Orthodox Patriarch.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21日) (英语).
- ^ Stewart, Heather; Mason, Rowena; Syal, Rajeev. David Cameron resigns after UK votes to leave European Union. The Guardian. 2016年6月24日 [2016-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0).
- ^ British Voters Opt To Leave EU; Cameron To Resign.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016-06-24 [2016年6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英语).
- ^ May to take over as UK PM by Wednesday. Financial Times. 2016年7月11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7月12日).
- ^ Oltermann. 奧地利總統大選:獨立候選人險勝極右派. BBC中文網. 2016年5月23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4日).
- ^ Matteo Renzi si è dimesso, è ufficialmente crisi di governo: al Quirinale al via le consultazioni.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9).
- ^ Paolo Gentiloni, chi è il nuovo presidente del Consiglio - Il Post. 2016年12月12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8日).
- ^ Alissa J. Rubin. Macron Decisively Defeats Le Pen in French Presidential Race. New York Times. 2017年5月7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 ^ Varadkar outlines his priorities after winning Fine Gael election.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6).
- ^ Soares, Isa; Cotovio, Vasco; Clarke, Hilary. Catalonia referendum result plunges Spain into political crisis. CNN. 2017年10月2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4日).
- ^ The Latest: German industry group calls for quick coalition. The Washington Post. 2017年9月24日 [2017年9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1月3日).
- ^ Elezioni politiche: vincono M5s e Lega. Crollo del Partito democratico. Centrodestra prima coalizione. Il Carroccio sorpassa Forza Italia. 2018-03-04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6).
- ^ Sala, Alessandro. Elezioni 2018: M5S primo partito, nel centrodestra la Lega supera FI.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8).
- ^ Сведения о проводящихся выборах и референдумах. www.vybory.izbirkom.ru. [2018-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5).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rish Times, 2018-03-28.
- ^ Irish abortion referendum: Ireland overturns abortion ban. BBC News. 2018年5月26日 [2018年5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3日).
- ^ Macedonia and Greece: Deal after 27-year row over a name. BBC News. 2018-06-12 [2018年6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8).
- ^ 巴黎騷亂:浪漫之都的黃背心和對總統馬克龍的憤怒. BBC中文網. 2018年12月4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 ^ 鲍里斯·约翰逊将接任英国首相. 新华网.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 ^ Tunisia: President Zine al-Abidine Ben Ali forced out – BBC News.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4月11日) (英语).
- ^ Kirkpatrick, David D. Egypt Erupts in Jubilation as Mubarak Steps Down. The New York Times. 2011年2月11日 [2016年6月20日].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2月11日).
- ^ In swift, decisive action, Security Council imposes tough measures on Libyan regime, adopting Resolution 1970 in wake of crackdown on protesters. United Nations. 2011年2月26日 [2011年3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3月3日).
- ^ 英報:西方準備要武裝利比亚反叛勢力. BBC中文網. [2011年3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9日).
- ^ Over 99 pct in Southern Sudan vote for secession - USATODAY.com. usatoday30.usatoday.com.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卡扎菲在槍戰中被打死 – BBC News. BBC News. [2011年10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英语).
- ^ 宗教種族衝突 中非共和國成煉獄. 風傳媒. 2014-01-09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Mali and France 'push back Islamists' – BBC News.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3月30日) (英语).
- ^ Rebels captur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capital, president flees. Reuters. 2013年3月24日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31日).
- ^ Ben Wedeman; Reza Sayah; Matt Smith. Coup topples Egypt's Morsy; supporters reportedly rounded up. CNN. CNN.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7月4日).
- ^ South Africa's Nelson Mandela dies in Johannesburg.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日) (英语).
- ^ Burkina Faso general takes over as Compaore resigns.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27日) (英语).
- ^ Hosni Mubarak: Egypt court drops charges over 2011 uprising deaths. BBC News.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英语).
- ^ Jason Hanna; Sarah Sirgany; Holly Yan. Egypt: Hosni Mubarak's charges for deaths dismissed. CNN. CNN.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 ^ Nigeria's Boko Haram pledges allegiance to Islamic State. BBC News.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4月4日) (英语).
- ^ Muhammadu Buhari claims victory in Nigeria'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Telegraph.co.uk.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1日).
- ^ Sullivan, Katherine; Bugesera, in. Burundi refugees say there is no turning back as fears grow of reprisals at home. the Guardian. 2015年5月19日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1月18日).
- ^ Graham-Harrison, Ruth Maclean Emma. The Gambia’s President Jammeh to concede defeat in election. The Guardian. 2016-12-02 [2016年12月2日].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英语).
- ^ 津巴布韋危機:穆加貝「拒下台」繼續與軍方談判. BBC中文網. [2017年11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5日).
- ^ Zuma bows to party pressure and quits. BBC News. 2018年2月15日 [2018-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 ^ Julia Gillard 'honoured' to become prime minister as Kevin Rudd stands aside. The Australian. 2010年6月24日.
- ^ 澳大利亞工黨推翻總理,陸克文捲土重來.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3年6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0日).
- ^ 紐西蘭同性婚姻合法化. 中時電子報. 2013年4月18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9日).
- ^ 澳洲大選變天 艾波特將任總理. 中央通訊社. [2013年9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12日).
- ^ 斐濟將大選 兩名前政變領袖呼聲高. 今日新聞. 2018年11月11日 [2018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29日).
- ^ Tonga formally crowns King Tupou VI. ABC News. 2015-07-04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6) (英语).
- ^ Turnbull keeps same-sex marriage,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ABC News. 2015年9月15日 [2016年6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8日) (英语).
- ^ Bill English will be next Prime Minister, Judith Collins, Jonathan Coleman stand aside. New Zealand Herald. 2016年12月7日 [2016年12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2月8日).
- ^ Jacinda Ardern to be New Zealand's next PM after Labour coalition deal. The Guardian. 2017-10-19 [201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 ^ 全球第26國! 澳洲國會通過同性婚姻合法. 自由時報. 2017-12-07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9).
- ^ 政治風暴落幕 莫里森宣誓就任澳洲新總理. 新頭殼. 2018-08-24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 ^ Tomoko A. Hosaka. Japan confirms China surpassed its economy in 2010. Yahoo!. [2018年12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2月20日).
- ^ Fujioka, Toru. Japan Unveils Billion to Fight Surging Yen as Moody's Lowers Rating. Bloomberg. 2011年8月24日 [2011年1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月15日).
- ^ ([//web.archive.org/web/20210116053933/http://webronza.asahi.com/business/2012112500001.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超金融緩和「新・アベノミクス」は良薬か、劇薬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朝日新闻社(WEBRONZA),2012年11月26日
- ^ 焦点:デフレ脱却目指す「アベノミクス」に潜む危うさ. Reuters. 2012年12月17日 [2018年12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3日) (日语).
- ^ Bond market developments are deep concern, says Barroso. BBC News. 2011年8月3日 [2018年12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7日).
- ^ United States loses prized AAA credit rating from S&P. Reuters. 2011年8月6日 [2018年12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4日).
- ^ More Than Half Still Say U.S. Is in Recession or Depression. Gallup.com. [2011年1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7月1日).
- ^ "When were the most prolific bull and bear market periods in the United Sta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2001. Web. 6 January 2015.
- ^ International Energy Statistics – EIA. www.eia.gov. [2016年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26日).
- ^ Does debt deal solve euro woes?. CNN. 2011年10月27日 [2018年12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9日).
- ^ India clocks 7.5% growth in January–March quarter, becomes world's fastest growing economy | Latest News & Updates at Daily News & Analysis. dna. [2016年3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7月30日) (英语).
- ^ Argentina hikes interest rates to 40% amid inflation crisis. [2018-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 ^ The end of population growth – Global Public Square – CNN.com Blogs. Globalpublicsquare.blogs.cnn.com. 2011年10月31日 [2011年1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4日).
- ^ Japan's population faces dramatic decline – CNN.com. CNN. 2012年1月30日 [2018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29日).
- ^ Kotkin, Joel. What's Really Behind Europe's Decline? It's The Birth Rates, Stupid. Forbes. 2012年5月30日 [2018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30日).
- ^ World Brief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06年7月1日 [2018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30日).
- ^ 'A robot is my friend': Can machines care for elderly?. BBC News. 2013年11月16日 [2018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30日).
- ^ Japan pushing for low-cost nursing home robots to care for elderly – The Japan Daily Press. [2015年3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7日).
- ^ Montopoli, Brian. "John Boehner: Raise Social Security Retirement Age to 70 – Political Hotshe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BS News. 2011年11月10日.
- ^ France raises retirement age despite protests. msnbc.com. [2015年3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20日).
- ^ Rowley, Emma. French president Francois Hollande cuts retirement age.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2年6月6日 [2018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29日).
- ^ Global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Broad Support for Limiting Emissions. Pew Research Center. 2015-11-05 [2018-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4).
- ^ Hodge, Stuart. Solar energy on the rise as popularity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renewables continues to increase. Energy Digital. 2018-08-06 [2018-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8).
- ^ HB623 CD1. capitol.hawaii.gov. [2018-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 ^ California poised to be first state to require solar panels on new homes. The Guardian. 2018-05-09 [2018-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7).
- ^ China’s War on Pollution Will Change the World. Bloomberg. 2018-03-09 [2018-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9).
- ^ INC centennial event sets world record: crowd at Bocaue said to have reached 2M.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2014年7月27日 [2014年7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3日).
- ^ Elpidio Quirino reinterred at Libingan ng mga Bayani. The Philippine Star. 2016年2月29日 [2016年2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22日).
- ^ "Growing Support for Gay Marriage: Changed Minds and Changing Demograph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ew Research Center, 2015年1月7日.
- ^ Omaha World-Herald. Young people lead way in changing same sex marriage attitudes. Omaha.com. 2012年5月10日 [2012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月31日).
- ^ Weiner, Rachel. Republicans slowly warming to gay marriage. The Washington Post. 2012年6月25日 [2018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0月26日).
- ^ Inter-American Court endorses same-sex marriage; Costa Rica reacts. Tico Times. [2018年10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2日).
- ^ UN issues first resolution condemn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gay people.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06-17 [2018-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 ^ Analysis: The global impact of Obama's support for gay marriage. GlobalPost. [2015年3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3月10日).
- ^ Halloran, Liz. With Repeal Of 'Don't Ask, Don't Tell,' An Era Ends. NPR. 2011年9月20日 [2012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0月26日).
- ^ O'Keefe, Ed; Whitlock, Craig. Pentagon ready to allow gays to serve openly. The Washington Post. 2011年7月22日 [2018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1日).
- ^ Ireland says Yes to same-sex marriage. RTE. 2015-05-24 [2018-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3).
- ^ McDonald, Henry; Correspondent, Ireland. Ireland's first gay prime minister Leo Varadkar formally elected. The Guardian. 2017年6月14日 [2017年12月18日].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1月28日) (英语).
- ^ Collins, Kaitlan. "Magazine Lauds Caitlyn Jenner As ‘Most Famous Transgender In The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ily Caller. Published 10 December 2015. Retrieved 17 January 2018.
- ^ Ed Pilkington. Caitlyn Jenner: transgender community has mixed reactions to Vanity Fair reveal. The Guardian. 2015年6月2日 [2016年6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6月9日).
- ^ Transgender children welcomed by the Girl Scouts of America. Imperfectparent.com. 2011-10-26 [2012年11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31).
- ^ Kaleem, Jaweed. Episcopal Church Takes Bold Step On Transgender Priests. Huffington Post. 2012年7月9日 [2018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8月20日).
- ^ 存档副本. [2018-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0).
- ^ Schwirtz, Michael. Anti-Gay Law Stirs Fears in Russia. The New York Times. 2012年2月29日 [2018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29日).
- ^ China bans same-sex romance from TV screens. CNN. [2018年10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9月10日).
- ^ Trump bans transgender people in military. BBC News. 2017-07-26 [2017年12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英语).
- ^ Trump and Transgender Rights, What Just Happened?. NPR. 2017年2月23日 [2018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29日).
- ^ Generation X (and Y) Are History; What's Next?. CBS News. [2018-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3).
- ^ Today's teenagers are the best-behaved generation on recor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ox
- ^ News about Silicon Valley Companies, Technology Innovations, and Other Cool Stuff – Tech Times. [2018-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1).
- ^ Teens fighting less, smoking less and having less sex, but some bad habits are increasing. Tech Times. [2018-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1).
- ^ What Could the Next Decade Hold for Architecture? - Sustainability, Business, Technology - Architect Magazine. [201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8).
- ^ Bjarke Ingels: Hedonistic sustainability | Video on TED.com. [201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3).
- ^ Three Gorges to become center for China power grid in 2011: official. Gov.cn. 2006-05-19 [2011-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9).
- ^ The bold urban future starts now. [2015年3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