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英國內閣改組
英國首相文翠珊在2017年6月組成她的少數派內閣後,在2018年1月8日進行首次內閣改組。當首席大臣達米安·格林在2017年12月辭職後,外界高度關注及後將出現的內閣改組。有報道指「最多四分之一」的內閣閣員會落馬,包括任內多次出現政治醜聞的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1][2]。自文翠珊提前大選但敗選歸來以後的半年,首相權力持續動搖,外界視是次內閣改組為文翠珊重掌權力的機會。縱使首相府形容此乃「重振」內閣[3],但改組規模比想像中為小。改組後翌日的1月9日,多份報章頭版報導內閣改組的混沌,《每日电讯报》形容為「細高跟鞋鈍了的一晚」,將是次改組與麥美倫的1962年改組作比較[4]。 傳媒廣泛報道指杰里米·亨特原定被調任商務、能源和產業戰略大臣,但他要求留任衛生大臣,並成功說服文翠珊,而職稱則加入社會保障[5]。而被外界一直揣測其去向的簡意寧,最終未能續任教育大臣,文翠珊提出轉任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但被對方拒絕,並選擇辭職、離開政府[6]。 內閣人事變動
初級大臣人事變動
黨鞭辦公室人事變動
保守黨人事變動
反應外界普遍認為是次改組政治上失敗,尤其未能進行徹底的改革。《衛報》稱之為花費政府的「無意義的奢侈品」[7];第四台新聞的格里·吉本留意到是次改組顯露首相地位被削弱,形容是「長膠叉之夜」[8];前財相歐思邦在《倫敦旗幟晚報》的專欄撰文,嘲諷梅精心策劃了「近代史上最差的改組」[9][10]。 ![]() 簡意寧留職被拒簡意寧據報逗留在唐寧街10號超過3小時,與首相討論她的未來政治生涯。梅提議她轉任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但葛林宁拒絕離開她的「夢想職業」教育部。葛林宁離開唐寧街後不久,當局宣布她已請辭教育大臣,而首相對她的決定表示遺憾[11]。葛林宁在推特發表聲明,指出「比起我的官位,社會流動對我和我們的國家更重要。」被指是葛林宁暗批梅的文法學校政策[12]。 外界大多對葛林宁掛冠表示失望,「地區學校聯網」創辦人梅麗莎·本恩形容她的離職「對所有關心教育的人而言是一個壞消息」[13];《新政治家》的斯蒂芬·布希撰文批評梅處理教育大臣的舉動「毫不合理」,讚揚葛林宁是名功臣,不配降職至就業及退休保障部,而她返回後座也可能令保守黨反脫歐派陣營增添一員[14];蘇格蘭保守黨黨魁露絲·戴維森稱讚葛林宁是「LGBT+保守黨人的真正榜樣」[15];天空新闻的費薩爾·伊斯林引述消息指,多名保守黨議員私底下都對於梅的處理手法感到憤怒,形容是「可怕的錯誤」[16]。 ![]() 侯俊偉拒調職衛生大臣杰里米·亨特與梅會面一小時,期間商務大臣格雷格·克拉克要在外等待。外界原本估計亨特和克拉克會互調職位,但亨特拒絕首相要求並說服梅讓他留任,並將他的職責擴大至涉獵社會保障[17]。梅改變主意,而放棄推行她期盼的大規模重組,加上她的退讓,外界視之為首相權威減弱[6]。 有人以亨特成功說服首相而留任,對比葛林宁未能說服首相而請辭。多名匿名保守黨議員批評梅擴大不忠大臣的職權,同時逼使忠心的請辭[16]。 柯斐德惹爭議![]() 柯斐德獲任命為保守黨副主席(女性)後,英國懷孕諮詢服務中心表示「極度遺憾」,批評她曾經投票反對墮胎[18][19]。中心特別指出戴安娜·約翰遜在2017年3月動議的十分鐘規則法案《生殖健康(人工流產權利)法案》提議結束起訴未經准許下流產的女性,柯斐德卻表態反對[20]。藝人吉蓮·安德森和女性平權黨黨魁蘇菲·沃克都不滿考菲爾德獲任命此職[21],其中沃克指出「支持限制墮胎權利的人永遠不能有效為女性倡議」[22]。 失誤與趣聞![]() 首相府未有任何正式公布前,保守党竞选总部率先在推特發文,恭喜克里斯·葛瑞林獲任命為保守党主席[23]。雖然之後發現屬誤報,因而極速刪除,但仍然有不少傳媒目睹是次事件[23]。有人笑稱格雷林做了破紀錄最短任期的「27秒黨主席」[24]。 另外,亨特被發現讚好了部落格作家保羅·斯坦斯在推特發出有關葛林宁請辭的貼文,他旋即道歉並解釋是誤按,又表示自己很欽佩葛林宁[25]。 政府部門改名改組後,兩個部門的名稱都有變動:
政府表示此舉是反映政府對房屋和社會保障事務的重視[26],協助露宿者的全國性慈善組織「危機」贊同政府此舉[27]。但亦有反對者認為只是重新包裝的伎倆,其中衛生部的更名只是代表將內閣辦公廳監督社會保障綠皮書的職責轉移至其他部門,並非有意義的架構重組[28]。反對黨領袖傑瑞米·柯賓形容部門改名是「毫無意義且死氣沉沉的公關技倆」,不會有實質改變[29],又指出「修改部門職稱並不能彌補過去八年的失敗」[30]。 參見備註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