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氣象機構發佈最佳路徑,熱帶氣旋路徑圖會被更新至最佳路徑的狀態,可是最佳路徑往往不完整(2016年熱帶風暴燦都即為一例。此路徑圖缺少大部分溫帶氣旋部分。)現在建議不依再佳路徑,避免出現不完整的路徑圖。——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3日 (六) 02:29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7年11月26日 (日) 16:42 (UTC)。回复
發現中文維基百科上的熱帶氣旋條目,用來描述其形成至消散之段落標題有的採用氣象歷史,而有的採用發展過程,而熱帶氣旋發展過程的定義是一個熱帶氣旋到其最後一次巔峰的過程,並不包含消散過程,所以按照此定義,熱帶氣旋的形成至消散之段落標題採用發展過程為不恰當,既然有部分是採用氣象歷史,故提議全部採用氣象歷史。學生會書記申請 天蓬大元帥※會客 2017年10月19日 (四) 12:28 (UTC)回复
- 請問「熱帶氣旋發展過程的定義是一個熱帶氣旋到其最後一次巔峰的過程,並不包含消散過程」這個定義的來源是?-游蛇脫殼/克勞棣 2017年10月19日 (四) 13:47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7年11月28日 (二) 08:42 (UTC)。回复
美國氣象機構(包括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國家颶風中心)一般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其中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另外在西北太平洋使用如{{TC scale old}}此強度級別,但北印度洋和南半球洋域同樣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監測,習慣上仍是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稍早在2016年颱風洛坦此條目當中,有些用戶由於強度級別稱呼爭議而發生編輯戰,一方以等級名稱為「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為由,主張應使用「n級颶風」;另一方則認為各洋域稱呼熱帶氣旋的習慣名稱不同,主張在西北太平洋應使用「n級颱風」。
Karta0800900、R96340、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Typhoon Lionrock、CHING WAI KONG、Cyclone2017 2.0、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MCC214等用戶,若對此有其他建議,煩請諸位提供意見,謝謝!
在西太平洋,JTWC在颱風以上只有颱風和超級颱風,不過在此網站,亦會顯示1-5級颱風。--B dash(留言) 2017年11月2日 (四) 16:14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7年11月30日 (四) 16:42 (UTC)。回复
1. 以前有圖片庫章節, 可供大家查看該風暴各時期的雲圖,不知道為甚麼被刪了.
2. 以前國家或地區都有國旗, 為甚麼都沒有了?
3. 以前都有升降格, 現在字數太多很難看清甚麼部門在何時升/降格.
應該要恢復這些, 各位看看如何?--WinFixer(留言) 2017年11月14日 (二) 10:00 (UTC)回复
- 明明條目底下旁邊就有維基共享資源的連結,讀者可前去點閱。
- 弄得花花綠綠,排版不盡理想,倒不如直接使用文字表示即可。
- 「發展過程」章節的過程是熱帶氣旋本身,不是氣象機構在什麼時候升降格好嗎?
- 以上幾點供閣下參考。--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4日 (二) 11:58 (UTC)回复
總結:由於本討論之提出用戶已被證明是傀儡用戶,故此討論就此終結。--🍫|📖留言 2017年11月20日 (一) 09:40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7年12月6日 (三) 08:42 (UTC)。回复
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在熱帶氣旋條目之首段模板上出現了二種,一種是颶風模板(顯示效果如颱風納莉 (2001年)),一種是颱風基礎資訊模板(顯示效果如颱風天兔 (2013年)),即使被稱作「颶風模板」或「颱風基礎資訊模板」,但事實上二者的應用範圍並不僅限於某個洋域,因為皆有全球各主要氣象機構的參數,簡直可以互相替換(後者可將其他非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的機構做出模板統合,但前者則須將其他機構的評級,放在各國家或地區的影響章節上)。故在此邀集各方研議,是否要統一各洋域熱帶氣旋的模板?若要統一的話,要使用颶風模板抑或颱風基礎資訊模板?請user:Karta0800900、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TYKENNETH、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Typhoon Lionrock、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等相關編輯人士參與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7日 (五) 22:42 (UTC)回复
※註:此處可由任何用戶補充,且不必簽名。
反對統一
優點
- 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需用颶風模板,較能比照英語維基百科對應頁面;而原創條目則較適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因為影響很多地區,需要用到多個地區的評級來敘述。
- 中短篇幅及不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適合透過先到先得原則決定模板使用為何。
缺點
- 西北太平洋與其他洋域有別,將不利於專題特色整合與齊一性。
支持以「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統一
優點
- 目前熱帶氣旋條目,係以使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為主。
- 利於該洋域各機構之數據評級整合。
- 其他洋域亦可適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只要另外為若干機構另外寫套參數即可。
- 結構較為完善,且利於編者編輯。—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實況主小羊君(對話|貢獻)於2018年8月30日 (四) 13:52 (UTC)加入。回复
缺點
- 模板對於一些條目顯得過長,甚至壓縮排版,從而影響閱讀。
- 易流於數據堆砌。
- 顯示機構名稱方面,無法反映當時機構名稱(如皇家香港天文台以前為ROHK、臺灣省氣象所以前為TPWI)。
支持以「颶風模板」統一
優點
- 目前絕大多數優典熱帶氣旋條目,以使用颶風模板為主。
- 評級僅有二大權威機構(該洋域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美國氣象機構),排版較為簡潔。
- 路徑圖獨立出模板之外,可自行調整尺寸,並且自由選擇擺放位置或左或右,有利於排版及閱讀。
缺點
- 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使用此模板,並不在多數。
- 不利該洋域各機構之數據評級,整合於一個區塊上。各機構評級須放置於各國或地區之「影響」章節上。
- 路徑圖無法放置於模板之內,須另外放置於「氣象歷史」或「發展過程」章節頂部。
|
意見反映
- 長篇幅的原創颱風條目較適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因為影響很多地區,需要用到多個地區的評級來敘述。
- 而中短篇幅的颱風條目及不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偏向透過討論的方式決定。
- 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需用颶風模板,較能比照英語維基百科對應頁面。
- 其他洋面一律使用颶風模板,因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無法表示。
- 跨洋面熱帶氣旋,除非在西北太平洋時期的關注度大於其他洋面時期,否則應用颶風模板。
學生會書記最近超缺人,希望各位申請 天蓬大元帥※會客 2017年10月28日 (六) 02:40 (UTC)回复
-
- 北大西洋有很多受颶風侵襲的國家,至少十來個氣象機構,所以不只是西北太平洋,就算是其他洋域亦可適用颱風基礎模板,只要另外為那些機構另外寫套參數就好。問題就是影響地區如果不多,那還有必要放這麼多機構的強度評級?
- 若用討論的話,效率將顯然不彰,何況熱帶氣旋動態須時時刻刻更新。
- 對照什麼?這樣的話,若該英文維基條目如果有更新,中文亦應立即更新,但顯然這麼做的人是幾乎為零。
- 其他洋面的氣象機構明明也能用颱風基礎模板,只要在該模板的原始碼加上若干機構的強度參數就行了。
- 為什麼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須與其他洋域有分別?--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8日 (六) 13:26 (UTC)回复
- 許多用戶認為颱風條目不應使用颶風模板,並引發編輯戰。
- 大西洋或其他洋域機構評級可以整合至颱風基礎模板,並廣泛使用在中文維基。
- 若以討論方式作為決定,其他用戶是否就次妥協是個問題,不如藉此統一模板解除爭議。
- 翻譯的颱風條目可以使用颱風基礎模板,並無須完全遵照英文維基條目的方式。
- 若統一使用颶風模板,各區評級可回歸至各區影響段落首段撰述。
--🍫|📖留言 2017年10月31日 (二) 01:35 (UTC)回复
- Tenbeens君:大西洋的機構根本不會有甚麼人關注,更不要說印度洋和南半球熱帶氣旋,故「颶風模板」更適合。「颱風模板」全是較為人知悉的部門,而排板問題只需調整一下圖片等就可以了。只是在下認為在「颱風模板」毋需增設其他洋域的參數,應按熱帶氣旋巔峰所在洋域決定使用「颱風模板」或「颶風模板」。--M.Chan 2017年11月9日 (四) 07:12 (UTC)回复
- (:)回應@Typhoon Lionrock:什麼叫做「颱風模板」全是較為人知悉的部門,而大西洋的機構根本不會有什麼人關注?在寫「發展過程」章節時,到底有誰會為PAGASA、NCHMF和TMD寫出強度升降格?況且,加拿大氣象中心(CMC)身為北大西洋重要的氣象機構以及全球模式預報提供者,在大家都在關注該洋域的颶風時,怎麼會無人關注此機構?為何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的熱帶氣旋模板只出現RSMC及JTWC,抑或美國氣象機構?難道其他語言的人未嘗聽過上述這些其他機構?其實不然,數據堆砌不等於如實呈現客觀資訊,將問題留給讀者只是讓他們無所適從、手足無措罷了。全球只有中文維基百科有二套熱帶氣旋模板在並行使用,個人認為熱帶氣旋的實際強度,應留給專業氣象研究者去討論,中文維基只要做到如實呈現數據並附上可靠來源就好,何必在這兒過份追究?
- 這裡的確是中文維基百科,但僅此而已,不應僅偏重華人圈甚至氣象愛好圈的資訊,畢竟其他機構總可能就某些熱帶氣旋評級。當模板放置CWB、HKO、SMG、CMA等評級,卻以所謂「在華人圈不具知名度」此理由而不放其他機構的資訊,就有可能產生地域觀點嚴重倚賴中文資訊之嫌。再者,如果閣下論述是僅因為這裡是中文維基百科,那麼CWB、HKO、SMG、CMA等機構在普世上是所謂「較為人知悉的部門」的這個論述,將無論證足以支持。維基本來就應參照可靠來源而撰寫條目,什麼機構比較準確或是較為人知悉的這些討論,這些皆僅流於氣象愛好圈。薇子自己亦同樣身為氣象愛好者,並在兩岸四地氣象討論區上和大家閒聊,可是此股風氣實在不宜帶入維基編輯上。最後薇子要說的是,為什麼西北太平洋一定要與其他洋域有別呢?那樣將不利於全球熱帶氣旋條目的整合。--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9日 (四) 12:00 (UTC)回复
- 但颶風模板也有收錄並非RSMC的JTWC。不覺得颱風模板是「數據堆砌」。--M.Chan 2017年11月11日 (六) 17:04 (UTC)回复
- Tenbeens君:因為日本氣象廳、中國國家氣象中心、臺灣中央氣象局、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香港天文台各自使用一套風速和分級,而東太平洋、大西洋幾乎全數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M.Chan 2017年11月23日 (四) 17:04 (UTC)回复
- (:)回應@Michael Chan:每個機構不也是各自使用一套風速和風級嗎?如果那樣說,把各自洋域的每個機構評級也得放進來,為什麼僅獨尊西北太平洋,就因為兩岸四地位處西北太平洋?而且維基百科不追究熱帶氣旋的實際強度,這應留給專業氣象研究者去討論,只要做到如實呈現數據並附上可靠來源就好,何必在這兒過份追究?使用颶風模板,亦不等於不顯示其他機構的評級,其他機構評級可列於「影響」章節上。--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3日 (四) 22:58 (UTC)回复
- 目前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條目,的確是以使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為主。如果把全部都改變為颶風模板,所帶來的影響及爭議將難以預計。
- 在一些破壤力強,影響範圍大的熱帶氣旋上,影響一欄通常都比較冗長。如果還將相關數據也加入在內,我認為會令情況更惡化。這並不太理想。
歡迎大家繼續作出討論,希望到最後能夠達成共識。--CHING WAI KONG(留言) 2018年8月31日 (五) 14:42 (UTC)回复
- 颶風模板只能顯示2個風速,1分鐘平均風均是最不準確,日本的10分鐘平均風速有時跟其他的有比較大的差距。
- 有時颱風影響的地區較多,把風速評級放在「影響」不便閱讀。--Crazy King(留言) 2018年8月31日 (五) 16:07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7年12月6日 (三) 08:42 (UTC)。回复
由於今天2017年熱帶低氣壓23W的條目命名爭議,使得這件事還是得拿出來說。關於此事,太平洋颱風季當中的命名慣例有作相關論述,但薇子認為不夠完整,故建議加入條目命名要素的優先次序,以進行整合並避免後續爭議。以下是薇子提議的條目命名要素優先次序:
- 國際名稱(1999年以前則為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名稱),如颱風納莉 (2001年)。
- 菲律賓熱帶氣旋名稱,如熱帶低氣壓威爾瑪 (2013年)。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正式編號,如熱帶低氣壓WP012016。
- 具其他機構編號或其他慣用稱呼者,如熱帶低氣壓618、丁丑風災。
- 無特殊稱呼者,則以「公元年份+月份+侵襲處+热带低压」」稱之,如2009年9月越南热带低压。
此外,關於條目名稱轉換部份,個人建議1999年以前的風暴,在中國大陸的詞語轉換上使用中國氣象局之颱風編號(如:颱風6213號),因為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名稱嚴格而言不是「國際名稱」,而是立場親美的國家或地區所使用的名稱。若有國家或地區實無確切稱呼(如1946年颱風英格瑞在港澳並無稱呼),則仍沿用條目名稱。
user:Karta0800900、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TYKENNETH、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Typhoon Lionrock、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等用戶,若對此有其他建議,煩請諸位提供意見,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4:42 (UTC)回复
- 另外,名稱是方便大眾和各機構的稱呼,當各機構編號不統一時(如1997年颱風溫妮的國際編號為9713、CWB編號為9714、CMA編號為9711,JTWC編號為WP141997),如果能用名稱稱呼即可避免各地誤指,名稱本身只要能稱呼當下的某一熱帶氣旋就行,那才是命名的目的,與專屬性問題無關。--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0:56 (UTC)回复
- 我說過「01W」比「WP012016」更多人使用,所以前者更有可能是正式編號。「正式編號」和「通用編號」並非以專屬性論。--M.Chan 2017年11月15日 (三) 11:25 (UTC)回复
- (+)同意M.Chan的意見。--B dash(留言) 2017年10月31日 (二) 16:05 (UTC)回复
- 雖則以PAGASA命名作為條目名稱是有先例,但PAGASA命名只限菲律賓使用,且不會有官方的中文翻譯,小弟不認為PAGASA命名比JTWC編號理想。熱帶低氣壓南度 (2017年)就是這個情況,我不知「南度」是誰給的譯名,內文甚至沒有PAGASA命名該熱帶低氣壓為「Nando」的來源,以「南度」為命名是無法服眾。小弟建議把JTWC編號的比重移至PAGASA命名之上,最少氣象愛好者都知道是甚麼,在討論區/Facebook專頁上大多亦樂意用此編號作識別。至於通用和正式編號,考慮到一般討論都以通用編號為準,而正式編號亦要到出了Best Track才確認,小弟的提議是先以通用編號及年份作命名(必須和使用國際命名的做法一致,包括年份,否則會被以無獨特性為由提刪),到出了Best Track時才轉用正式編號,例如先開「熱帶低氣壓01W (2016年)」,後再重新命名為「熱帶低氣壓WP012016」。當然歸根究底,大家都是要想清楚,是否逢「掛波」就等同值得開條目,還是應該真的等到有重大傷亡/證實其特殊性,才為一個無名TD開文,始終不等風暴命名就開條目會被視為偷步。順帶一提,以「先到先得」處理中港澳和台灣國際命名是規例,但不知為何近期不斷有用戶企圖衝擊此原則,是否為了政治就可以連基本尊重都要毀掉?——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7年10月31日 (二) 16:35 (UTC)回复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很多颶風和其他洋域的熱帶氣旋皆無官方譯名,但這些條目可多得是(飓风多格、2011年熱帶風暴唐等),在無官方和媒體譯名的情形下,當然能使用自己的譯名。再者,使用菲律賓名稱亦出現於路徑圖(如 File:Auring 2017 track.png)、衛星雲圖(如 Auring 2017-01-07 0140Z.jpg)、維基共享資源分類(如 Category:Tropical Depression Auring (2017))的命名等,既然已是使用上的社群共識,應繼續沿用菲律賓名稱。至於JTWC編號方面,其實正式編號並不必等到最佳路徑才可確認,雖然這不如通用編號常用(其實也是,不然也就不會叫做通用編號了),但那才是該熱帶氣旋專屬的JTWC編號。
- 最後閣下有提到「為一個無名TD開文」的問題,或許與最近的熱帶氣旋關注度提案相關,建議可移駕至此頁面,提個意見就好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23:10 (UTC)回复
- PAGASA命名的問題是很多讀者不會立即想到是哪一個風暴,不像JMA命名或JTWC編號般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甚麼。無論中、港、台、澳的讀者,如非刻意查看PAGASA的發佈(很多氣象愛好者都置之不理,最多也只是看看便算),是不會知道PAGASA給了甚麼命名,更遑論「菲律賓華語譯名」從何得來。熱帶低氣壓南度 (2017年)的問題在於沒有來源證明PAGASA命名和誰給了華語譯名,因為內文對PAGASA發佈或菲律賓所受影響隻字不提,這種情況下很難接受用PAGASA命名作條目名稱。「威爾瑪」等過去了的便算,但小弟始終不傾向以PAGASA命名凌駕於更多人知道的JTWC編號。至於JTWC通用與正式編號的問題,一開始直接使用正式編號的做法都可以,但還是要為相應通用編號連年份的標題開重定向。小弟都有留意關注度提案,稍後再回應。——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7年11月1日 (三) 00:59 (UTC)回复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問題是JTWC編號無媒體使用之,PAGASA名稱則有(菲律賓媒體會使用),若媒體與氣象機構相較,後者顯然更親近於大眾,所以反而是PAGASA名稱會更通俗一些,JTWC編號亦僅研究氣象的人或是氣象迷才看得懂,而非閣下所謂的「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甚麼」,會閱讀條目的人又不是只有氣象迷或研究氣象的人。還有個人認為應該訂立一套標準,免得後續出現編輯戰,不能因為2013年熱帶低氣壓威爾瑪是過去的條目而不改,放在那兒總有一天,還是會有人特意去改成「熱帶低氣壓WP302013」或「熱帶低氣壓30W (2013年)」而引發爭議。
- 關於閣下所提到熱帶低氣壓南度 (2017年)的問題,純粹是因為編者沒有放置PAGASA報文或其他來源的問題,怎能怪PAGASA名稱本身?至於華語譯名是必須使用的,不能因為沒有官方中文譯名而使用原文作為標題,不然優典熱帶氣旋條目幾乎都要重新命名成諸如「熱帶風暴Don (2011年)」之類的標題名稱,這樣有比較好理解?符合命名常規的要求嗎?而且「JTWC編號相較PAGASA名稱,更多人知道」此說法根據何在?
- 另外,薇子(+)贊成閣下關於以「JTWC通用編號+(公元年份)」作為重定向的意見。最後很抱歉要催促閣下,但閣下有提到稍後會對熱帶氣旋關注度議題進行討論,但遲遲未作表態,在此煩請移駕至此頁面進行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4日 (六) 08:29 (UTC)回复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我同意你和Typhoon Lionrock所說,其實最重要的是要讓讀者立即想到是哪一個風暴,而且其實PAGASA的命名的華語譯名全憑你自己認為這個讀音是甚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如熱帶低氣壓克里辛 (2017年)PAGASA的命名Crising,有人會讀作克里辛,但是其他人會認為它不是讀這個,如此命名恐怕難以服眾,而天秤P Iūstitia*Spēs~☆所言PAGASA名稱更親近於大眾,難道JTWC編號為氣象愛好者/討論區/Facebook專頁所用,就不親近於大眾?如果媒體與氣象愛好者/討論區/Facebook專頁相比較,誰更親近於大眾?相反JMA命名或JTWC編號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甚麼,而且編號固定(只是要為相應通用編號連年份的標題開重定向而已),氣象愛好者/討論區/Facebook專頁上都樂於採用,再看看PAGASA的華語譯名,基本上難以在上述地方找到,至於提議和Weather Synchronize差不多,命名常規方面,好的應該繼續保留,但是不好的就要改,而且條目命名和命名常規要貼合時勢變化,總不能一成不變。--MCC214(留言) 2017年11月6日 (一) 07:18(UTC)
- (:)回應@MCC214:閣下十分(+)同意有關命名常規方面,所謂的「不好的就要改,而且條目命名和命名常規要貼合時勢變化,總不能一成不變」,不過希望能產生社群共識,執行效力才有依據可言,之後若有氣象學條目之格式手冊,相信可以避免不少爭議。
- 有關PAGASA華語譯名方面,一來可參考菲律賓世界日報的相關報導,再來可參照此表,如果有國際音標在旁輔助唸法,相信是更有公信力的。當然了,媒體絕對比氣象愛好者討論區更親近大眾,討論區內容何時成了關注度來源之一?請證明氣象討論區的大眾親近程度大於媒體本身?就算是好了,但氣象討論區是一手來源,媒體是第二手來源,但根據關注度方針所述,要以二手的可靠第三方來源作為論證,顯然以氣象討論區來佐證將處於不利。薇子即使同樣身為氣象愛好者,亦和各位一樣出現在各大氣象論壇上和大家討論(有時會潛水),但非常不能苟同將這種習性帶到維基上來,維基是講可靠來源是否能支撐全文,並維持中立客觀與理性,追求正確都是要建立在這些來源上面作為依據的。而且閣下亦無證據可提出「JTWC編號有普世性」此項論點,以上回應還望閣下三思檢討,當然薇子或許也有錯誤的地方,屆時煩請提出給予指教,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6日 (一) 16:31 (UTC)回复
- PAGASA的華語譯名屬非官方譯名,如果有更進一步有官方所認可的華語譯名會更加理想。再者,以菲律賓譯名做為條目名稱一樣具有關注度問題,敝人有留意部分編輯先前為其他菲律賓命名的氣旋進行華語譯名的來源,但相關名稱並沒有受到廣泛的運用亦未受到官方的認可或是做為其他研究用途,這部分必須先解決。
- 再者,中國氣象局似乎開始針對其他洋域的氣旋名稱進行翻譯,而中央氣象局也開始陸續針對造成其他洋域重大災情的氣旋進行事後譯名。--🍫|📖留言 2017年11月1日 (三) 04:54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7年12月6日 (三) 08:42 (UTC)。回复
在颱風天鴿對港澳地區之影響當中,港澳兩地在各自使用著自己的風力形容詞,但讀者是否會混淆?連臺灣、中國大陸、日本都有自己的風力形容詞,在各機構使用上完全不一致的情況之下,請問在當地的「影響」篇章,使用各自的風力形容詞真的妥當嗎?而且還有清勁風、強風、烈風、暴風、颶風等條目的創建,卻仍以香港的地域中心觀點闡述。以上來說,讀者又不是只設定於港澳用戶,所以這麼做真的對嗎?(關於各機構之風力形容詞,詳見:香港、澳門、臺灣、中國大陸、日本)
個人(&)建議,使用數字風級可達普世觀點,應以此取代風力形容詞,而必要時再考慮使用擴展風級(13至17級)。由於牽涉到數個條目的習慣用語問題(尤其是港澳的「影響」章節),所以還是請Karta0800900、R96340、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Typhoon Lionrock、CHING WAI KONG、Cyclone2017 2.0、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MCC214等用戶,若對此有其他建議,煩請諸位提供意見,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日 (四) 15:43 (UTC)回复
- 另外,臺灣和中國大陸慣用數字風級,這樣還要加上註解嗎?註解內容還是以各自的風力形容詞進行解釋?請示範怎麼解釋,以8級風為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3日 (五) 16:22 (UTC)回复
- (+)支持統一。--B dash(留言) 2017年11月4日 (六) 08:58 (UTC)回复
- (:)回應@Tenbeens::小妹覺得我們可以模仿對「正面吹襲」的解釋(「按照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熱帶氣旋於距離香港100公里範圍或以內掠過,即屬「正面吹襲」)。例如在香港章節第一次提到「烈風」時就寫「按照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烈風指風力達蒲福氏風級8級至9級,即每小時63至87公里」。如果覺得困惑,以70km/h的風速為例,可以詳細地加入註腳寫「即蒲福氏風級之8級風」,然後再提「烈風」的字眼。另外,其實小妹上面的回應全都是針對「暴風」、「颶風」等風力形容詞,關於颱風分級(如「颱風」、「超強颱風」)的問題我建議容後再議。至於台灣和中國大陸方面,由於香港和澳門的風力形容詞是基於數字風力而定的,小妹建議台灣和大陸不必加入註腳。上面的解釋好像有點亂,如果有問題歡迎再提出。--Win. M. 2017年11月4日 (六) 11:40 (UTC)回复
- (:)回應@Winter Moment:但閣下不是說港澳讀者比較少用到數字風級嗎?用數字風級能讓港澳讀者看得懂臺灣和中國大陸的「影響」章節嗎?個人折衷(&)建議,在港澳章節仍使用數字風級,但表現形式如「吹持續8級風(相當於強風)[註]」。其中[註]的地方就是放註解,解釋香港對於「強風」一詞的定義為何。
- 另外,須留意各地單位習慣不同,港澳慣用km/h,但臺灣、中國大陸、日本均使用m/s。說到這個就氣,為什麼用戶們當初寫蒲福氏風級這個條目時,並無m/s這個單位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4日 (六) 13:11 (UTC)回复
- (:)回應:引言和「發展過程」用數字風級是可行,但「影響」章節就不改好過改,例如天文台的報文寫「颶風正影響香港東南部地區」、「香港南部地區持續吹暴風」、「多處地區已經受烈風影響」等,改成數字風級未免生硬。小弟同意加註釋,不久前亦對颱風天鴿對港澳地區之影響的澳門章節加了下列釋義:
按照澳門氣象局的定義,蒲福氏風級的11級風在澳門稱為「颶風」,12級風則稱為「颱風」。這與其他地區的風力術語稍有不同,例如香港天文台對10至11級風均稱為「暴風」,而「颶風」則用於12級風。
- 另外風力術語和熱帶氣旋分級是不同概念,大家不是把兩者混淆吧?——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7年11月6日 (一) 09:27 (UTC)回复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嗯,其實可以將HKO的報文改寫為「香港x部/多處地區持續風力達n級(相當於k風[註])」,其中k風為當地採用之風力形容詞。其中[註]的地方就是放註解,解釋當地對於「k風」一詞的定義為何、風力單位須放上km/h、m/s、kts三者、相當於幾級風的範圍,並列舉其他地區之相當級別風力形容詞。呈現效果範例如下:
依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烈風相當於蒲福氏風級8至9級,即每小時63—87公里、每秒17.2—24.4米、34—47節。8級風在各地風力形容詞稱呼各異:在臺灣中央氣象局及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皆被稱作「大風」、在澳門氣象局被稱作「疾勁」、在日本氣象廳則被稱作「疾強風」。
- 另外閣下提到了「熱帶氣旋分級」的部份,的確有用戶連這個都能搞錯,像是不少人以為SMG也有強颱風、超強颱風,不過問題極小所以毋須解釋,那只是讀者的認知有誤而已,而不是一詞多義方面的混淆。在下上述的例子,是為了闡述「單一風速不能跨級別」這種觀念而已——蓮花在SMG是颱風,但不能說在HKO的眼中就是介於颱風到超強颱風之間,颱風就是颱風;同理,70km/h是烈風,但不可以說是介於8至9級之間,8級就是8級。--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6日 (一) 11:39 (UTC)回复
-
- (-)反对:使用烈風和暴風等字眼就是要讓讀者能直觀比較風力,如果要數字化的話還不如全部轉成kts。再者,即使翻譯成風級,由於各地所採用的平均風速時間長度不一致(1/2/3/10分鐘平均),也還是不能直接比較。——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4日 (二) 23:31 (UTC)回复
- (:)回應@C933103:使用數字風級呈現不會更直觀嗎?這邊談的問題就是因為大家對於「烈風」、「暴風」這些詞有不同見解,所以才需要邀集諸位研議,顯然使用特定區域之風力形容詞無普世性,遑論直觀與否。再者,所有的風力形容詞都是根據數字風級對應,如果數字風級不能拿來比較,基於數字風級而衍生而來的風力形容詞不也沒辦法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0:33 (UTC)回复
- (:)回應嗯。我指的是在同一地區內的對比。的確,使用這種未標準化的字眼會導致跨地區使用困難,但如果不使用這種字眼的話便會對於同地區內使用困難。我的意思是,既然轉換為數字風級也不能直接比較,那麼主要描述當地的情況會比較好?
- 另外,我說的「直觀」比較的意思是,HKO的各種熱帶氣旋警告都是用這些風力描述用語來命名的。相關警告發出標準也是對標於相關的形容詞的。
- 另一方面,有關於增進跨地區可用性方面,雖然說「烈風」在HKO定義是8-9級,但在條目中描述的時候,由於大部分會用到這種風力描述詞的場合都是在說X的風力達到烈風程度,在這場合只要括號標注(達蒲福氏風級8級以上)就可以了吧。或者例如說持續受暴風吹襲,那可以括號標示說(相當於風級表10級以上),即使說實際數字都達到了十一級也不會影響這描述的正確性。--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5日 (三) 12:46 (UTC)回复
- (:)回應@C933103:上次有說了,香港所謂的某處風力達烈風程度是指當地風力達8至9級,而非純指8級以上,數字怎麼可能會橫跨8至9級?也不會有人會說2012年颱風啟德是「颱風到超強颱風」強度吧。雖然在集合論上是正確的,但跨級別的說法會讓大家在閱讀時覺得非常不對勁——某時刻的一個颱風只會是一個級別,同樣的道理,某時刻在某處的一場風力亦只會是一個級別。所以才建議是否寫成「x地的持續風力達n級(相當於k風[註])」,其中k風為當地採用之風力形容詞。其中[註]的地方就是放註解,解釋當地對於「k風」一詞的定義為何、風力單位須放上km/h、m/s、kts三者、相當於幾級風的範圍,並列舉其他地區之相當級別風力形容詞。呈現效果範例如下:
依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烈風相當於蒲福氏風級8至9級,即每小時63—87公里、每秒17.2—24.4米、34—47節。8級風在各地風力形容詞稱呼各異:在臺灣中央氣象局及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皆被稱作「大風」、在澳門氣象局被稱作「疾勁」、在日本氣象廳則被稱作「疾強風」。
- --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3:55 (UTC)回复
-
- (:)回應@C933103:但這種註釋明顯有解釋上的瑕疵,誠如閣下所言使用「某處受暴風吹襲(達蒲福氏風級8級以上)」,將無法確切反映出實際風級;且「暴風」在一個條目各地章節的意義均異,這樣做仍無法讓不諳氣象的讀者理解其意義,乃至引致各地讀者有不同的解讀方式。而且為什麼只是引用預報或觀測相關的風力數據,卻不能由編者自行轉換成具普世性的詞句?當日本颳了「疾強風」,即使加上蒲福風級,會有幾個港澳讀者知道那就是62—74km/h?所以對特定單詞進行註釋是有其必要性的。--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15:32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8年3月8日 (四) 16:42 (UTC)。回复
Wikipedia:關注度_(熱帶氣旋)只是論述而非正式方針與指引,而先前在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缺乏關注度的熱帶氣旋條目保留與否和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再提修改關注度_(熱帶氣旋)當中社群並没有達成共識,但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就引發了一個刪了,一個卻要留的現象,當在社群判定為刪除的時候,如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7/09/25#強烈熱帶風暴鴻雁_(2012年),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7/12/19#強烈熱帶風暴奇洛基_(2012年)和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7/09/25,卻要因符合關注度而復還(見[5][6][7][8][9][10])(再見一見[11][12]),而存廢覆核未能反映社群支持復還的共識,亦有爭議,其中強烈熱帶風暴莫柏 (2011年)、熱帶風暴摩羯 (2013年)、熱帶風暴麗琵 (2013年)、強烈熱帶風暴塔巴 (2014年)、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14年)、熱帶風暴莫拉菲 (2015年)、強烈熱帶風暴彩雲 (2015年)、颱風薔琵 (2015年)、強烈熱帶風暴科羅旺 (2009年)、強烈熱帶風暴瑪瑙 (2010年)、熱帶風暴玫瑰 (2011年)、熱帶風暴奧鹿 (2011年)、颱風桑卡 (2011年)、熱帶風暴奧麥斯 (2010年)、颱風馬勒卡 (2010年)、熱帶風暴聖帕 (2013年)、颱風康妮 (2007年)、熱帶風暴溫比亞 (2000年)、熱帶風暴瑪瑙 (2016年)、強烈熱帶風暴帕布 (2013年)、強烈熱帶風暴馬力斯 (2012年)、熱帶風暴康森 (2016年)、熱帶風暴圓規 (2016年)、颱風珊瑚 (2017年)、熱帶風暴馬鞍 (2016年)、颱風莫蘭蒂 (2004年)、強烈熱帶風暴悟空 (2006年)、颱風暹芭_(2010年)、強烈熱帶風暴瑪莉亞 (2012年)、颱風利奇馬 (2013年)、颱風范斯高 (2013年)、颱風米雷 (2016年)、颱風肯特 (1995年)、颱風勞娜 (1961年)應否成為獨立條目有爭議。
同時,因社群並没有達成共識,所以就出現一些已刪除但正納入存廢覆核請求,以覆核相關存廢決定的情況(如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20年12月#熱帶風暴海燕 (2007年),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8年1月#颱風康妮 (2007年)、熱帶風暴溫比亞 (2000年)、熱帶風暴瑪瑙 (2016年)、強烈熱帶風暴帕布 (2013年)、強烈熱帶風暴馬力斯 (2012年)、熱帶風暴康森 (2016年)、熱帶風暴圓規 (2016年)、颱風珊瑚 (2017年)、熱帶風暴馬鞍 (2016年)、颱風莫蘭蒂 (2004年)、強烈熱帶風暴悟空 (2006年)、颱風暹芭 (2010年)、強烈熱帶風暴瑪莉亞 (2012年)、颱風利奇馬 (2013年)、颱風范斯高 (2013年)、颱風米雷 (2016年)、颱風肯特 (1995年)、颱風勞娜 (1961年)(已撤回),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8年1月#強烈熱帶風暴奇洛基 (2012年)(已復還)等)。
所以還是有請user:Karta0800900、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Michael Chan、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yphoon Destroyer、user:A2569875、user:Tenbeens、user:AT、user:Wong128hk、user:維多利亞-伊恩、user:3ATENU、user:Theodore Xu等用戶,若對此有其他建議,例如有其他有關注度但没有影響和没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條目,煩請諸位提供意見,亦歡迎其他用戶參與此討論,謝謝!--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27日 (六) 09:43 (UTC)回复
- 「關注度」是有一個可操作的定義來客觀判別「有/沒有」的,「影響」和「研究價值」要怎麼判斷「沒有」而不淪為個人主觀拼人頭?在沒有明確的定義之前,很難去討論這個規則足不足以阻卻關注度這道值不值得收錄的門檻。--Reke(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08:54 (UTC)回复
- 閣下是否錯誤解讀了NASA在熱帶氣旋的關注的部分,NASA並不會隨意的使用GSM發布監測公報,更不會是只要命名風暴就會有關注度。另外閣下指稱他人「你們只會使維基百科的地位貶值至淪為一個氣象愛好者論壇或討論區!」是一個不實的指控,別人沒有做的事怎麼能說別人有做呢?閣下要求別人要以新人的身分看待你並要求他人WP:GF,我還滿想問閣下用如此偏激的口吻質詢其他維基人是否過當以及是否違反WP:GF?--🍫|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09:08 (UTC)回复
-
- 其實AT君的那句話只能說明「不是符合關注度就一定要收錄」,但這不代表「符合關注度但品質不佳就不應該收錄」。容我提醒一下,「符合關注度但不應該收錄」的判別標準,目前我看不到一個比較具體可行、不會淪於大家主觀表述,同時也理由充分的提案。如果希望討論聚焦,建議不要針對細節或個案反覆的糾纏,直接提出可以操作的規範(例如要用威力跟造成傷亡,就提出具體的定義),然後說明這個定義如何能夠正確篩選出值得/不值得收錄的條目。
- 另外順帶一提,其實我也看不太出來已經建立的條目持續存在會對維基百科造成什麼負面影響。通常維基百科被批評的是錯誤記載或品質不佳的資訊來源,甚少是因為「收錄太多沒什麼研究價值的條目」。--Reke(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11:23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8年5月18日 (五) 16:42 (UTC)。回复
建議合併「熱帶氣旋」與「其他熱帶氣旋」章節,首先這兩個章節的名稱完全錯誤,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是熱帶氣旋,熱帶低氣壓就是其他的嗎?另外沒有區分的需要,熱帶低氣壓的知名度不一定低於熱帶風暴,而且在當熱帶低氣壓被升格為熱帶風暴,會比較麻煩。故建議將兩個章節合併,並改名為風暴。--M.Chan 2018年3月5日 (一) 10:59 (UTC)回复
- 於西北太平洋颱風季而言,確有需要分拆,而分拆後兩者皆仍存在優良/典範條目資格,除非提出GAR並通過撤銷;如你要我回答「於其他颱風季或颶風季而言」,則恕我不能回答,因「於其他颱風季或颶風季而言」部份屬离題。
- 一切氣旋,不論是熱帶氣旋,抑或副熱帶氣旋,皆按「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區分,但如為副熱帶氣旋,則必須註明。
- 因為這是最方便區分的方法。
以上答覆,如有錯漏,懇請指正[開玩笑的]。— 卍・〇・卐 2018年3月18日 (日) 10:33 (UTC)回复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其他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其他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以上。--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22日 (四) 11:28 (UTC)回复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其他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其他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但有人卻表示:
“
|
- 請回答:一、目前80個優良/典範條目仍然使用「風暴」,是否有需要更改為「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二、閣下如何處理副熱帶氣旋;三、為何分成「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就可以,其他就不可以?
- Sanmosa君,一、標題一直是「關於風季條目的『熱帶氣旋』和『其他熱帶氣旋』」章節」而非「關於颱風季條目的「熱帶氣旋」與「其他熱帶氣旋」章節」,其他洋面的風季一直都在討論範圍之中;二、這樣分會把時間次序調亂,不認為更方便,且「風暴時間表」、「颱風季影響」都沒有這樣分。
- 不是很明白MCC214君的意思。西北太平洋無異於其他洋面,一併討論並無問題。一般而言,最先發生的風暴應該放在最前面,這樣區方破壞之這個慣例,此之為「時間調亂」。
- 「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都嫌混亂,以上更不用說。
- 共識不是看人數多與少的。
- @MCC214:討論是看理據。投票不能代替討論。
- 《共識方針》「共識應採納多數人的意見,並和重要少數的意見作出適當妥協。」「混亂」這個觀點從未被解決。「共識應當考慮到所有正當合理的意見。」
- 以方案未能解決「混亂」,故不能接受。
|
”
|
— Michael Chan
|
以上。--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5日 (四) 07:37 (UTC)回复
“
|
- 目前80個優良/典範條目仍然使用「風暴」和是否有需要更改為「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並無關係,而更改後並不會影響其優良/典範條目地位(除非由優良條目升格為典範條目)。
- 個人認為副熱帶氣旋和其他非熱帶氣旋皆可統整於單一(如果較多,可以兩個)章節。
- 分成「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是最便利,且可讀性最高的方法。
- 其他洋面的風季雖然都在討論範圍之中,但先處理西北太平洋的會更方便。
- 時間次序分別在各章節內排序,不會調亂;而「颱風季影響」現時沒有這樣分並不代表不可以改;至於「風暴時間表」由於是按時間,反倒只應按時間排序。
- 西北太平洋雖然確實無異於其他洋面,但先行討論最熟悉的西北太平洋會較容易。
- 在各自章節中把最先發生的風暴放在最前面不構成「時間調亂」。
- 確然,共識不是看人數多與少的:屈原蟲君有言:「我個人的理解是,維基定義『共識』:不是人數多一方的意見就是共識,而是理據較充份的一方」。不過,現時看來,閣下並非理據較充份的一方。
- 關於閣下提出《共識方針》中「共識應採納多數人的意見,並和重要少數的意見作出適當妥協」一句,本人希望閣下知道中文維基百科有《遊戲維基規則態度指引》:閣下堅持「『混亂』這個觀點從未被解決。『共識應當考慮到所有正當合理的意見』」無疑是《遊戲維基規則態度指引》中所述「固守一個已被社群明確反對的觀點,使共識形成過程變得冗長」的行為。
|
”
|
— ŚÆŊMØŠĀ
|
以上。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5日 (四) 09:38 (UTC)回复
“
|
關於閣下提出《共識方針》中「共識應採納多數人的意見,並和重要少數的意見作出適當妥協」一句,本人希望閣下知道中文維基百科有《遊戲維基規則態度指引》:閣下堅持「『混亂』這個觀點從未被解決。『共識應當考慮到所有正當合理的意見』」無疑是《遊戲維基規則態度指引》中所述「固守一個已被社群明確反對的觀點,使共識形成過程變得冗長」的行為。
|
”
|
至於大西洋颶風季,可按本人以下之言行之,惟仍需大家討論:
“
|
時間次序分別在各章節內排序,不會調亂;而「颱風季影響」現時沒有這樣分並不代表不可以改;至於「風暴時間表」由於是按時間,反倒只應按時間排序。
|
”
|
以上。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11日 (三) 11:21 (UTC)回复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或第二個方案:
「已/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已/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以上。--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4日 (五) 10:41 (UTC)回复
- User:MCC214Sanmosa君早已說過如果某洋域(不論大西洋,還是太平洋,還是其他)當年的熱帶氣旋少於25個的,是不用分的!--M.Chan 2018年5月5日 (六) 11:23 (UTC)回复
- 如當年的熱帶氣旋多於25個的,是要如以上般分的!--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5日 (六) 11:26 (UTC)回复
- 不知Sanmosa對MCC214的回應有何看法?--M.Chan 2018年5月6日 (日) 04:49 (UTC)回复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二是僅論熱帶氣旋不多於25個,惟並論非熱帶氣旋時多於25個,則如下:
「熱帶氣旋」
???
「非熱帶氣旋」
???
三是即使並論非熱帶氣旋時仍不多於25個,此時可完全不須區分,以「氣旋」單一章節收錄之。
在情況一之下,如僅論非熱帶氣旋已多於25個,則如下:
「已被國際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否則直接以「非熱帶氣旋」單一章節收錄之。以上。ŚÆŊMØŠĀ 2018年5月6日 (日) 08:17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8年6月8日 (五) 16:42 (UTC)。回复
目前熱帶氣旋條目標題有兩種格式,一是「強度+名稱 (年份)」,一是「年份+強度+名稱」。目前前者多用於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條目,而後者多用於劉嘉君翻譯的條目。而由於上次討論未能達成共識,故有用戶將條目標題的格式從後者換成前者。前者應該是根據《命名常規方針》「用作消歧義的括號,請使用半形括號()作為標題中的括號,括號前有一個半形空格。」;而後者亦是根據《命名常規方針》「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稱」,因為我們會說「2017年哪一個颱風是珠海、澳門自1964年起五十多年來影響最嚴重的風災?」而非「哪一個颱風 (2017年)是珠海、澳門自1964年起五十多年來影響最嚴重的風災?」故請社群定奪是否有需要統一格式,或者先到先得,或者其他方案。以上。--M.Chan 2018年3月10日 (六) 04:56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8年6月10日 (日) 16:42 (UTC)。回复
User:B Dash、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林天蓬、User:卡達、User:AT、User:Wong128hk、User:MCC214、User:Sanmosa和User:Samson2005先前「有關注度但沒有影響和沒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條目保留與否」的話題中社群普遍反對以影響作為熱帶氣旋的合併理由,但在熱帶低氣壓南度首次存廢覆核案當中,林天蓬君以無可靠來源證明與造成83人罹難的熱帶低氣壓有關係,此熱低僅造成驚魂記,港澳發一號不算大,介於刪除與保留間的三不管地帶,故合併為最佳。作為合併的理由,B Dash君附和,同時Typhoon Destroyer君亦指出熱帶低氣壓不應開設獨立主條目(然而未見共識)。反映雖然熱帶低氣壓是熱帶氣旋的一種,社群對熱帶低氣壓和其他熱帶氣旋的收錄標準可以有誤,而林天蓬君在二〇一八年二月廿四日亦講過「我認為影響程度和研究價值不是決定刪除與否的依據。」故社群可能需要重新討論熱帶低氣壓條目的存廢問題。--M.Chan 2018年5月1日 (二) 15:56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8年9月22日 (六) 16:42 (UTC)。回复
敝人發現M Chan君將部分太平洋颱風季模板自{{TC stats table start}}更改為{{Pacific areas affected (Top)}},並於Special:Diff/50275190編輯摘要中表示:「ACE在西北太平洋並不常用。」,經查發現有關西太平洋的ACE研究文獻如下所示:描述颱風活動的新方法、侵台颱風累積動能、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活動變化、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活躍度分析:活躍年和不活躍年比較、登陆华南台风强度的前兆信号分析及预测、狄普颱風,世界首強?、ENSO事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的分级研究,敝人不明瞭「不常用」一說從何來,是否有可靠來源?
而該用戶於Special:Diff/50277066表示:「西北太平洋各地官方機構(JMA、JTWC、HKO、SMG、CMA、CWB)均無提供ACE。)」,但經查證後發現有學術機構提供相關指數資料,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委託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實時熱帶氣旋觀測網有提供ACE,JTWC亦於最佳路徑資料中也有提供相關內容。更何況,ACE的公式是以每分鐘持續風速計算,而非十分鐘持續風速,故西北太平洋的氣象機構本就不會提供相關資料,而是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公告為主,M Chan君言論與事實狀況不符。
為以利完善模板與氣旋資料完整度,還請各位編輯協助討論,謝謝。--🍫巧克力~✿ 2018年9月12日 (三) 13:18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8年9月25日 (二) 08:42 (UTC)。回复
編輯四年半的維基百科,以下是薇子在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條目時的一些發現:
- 某些編者逕自刪除澳門轉換葡文的部份。
- 某些編者無視澳門的風力詞使用習慣,直接套用香港風力詞。
- 某些編者主觀認為澳門氣象局公信度欠佳,便主張其數據可不保留,但對於臺灣中央氣象局、香港天文台、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大韓民國氣象廳等機構則堅定支持保留數據,但這種推斷可能有違地域中心方針、中立方針及原創研究方針。
雖然薇子不是澳門人,但還是希望各位編者能注意一下這些,中文維基百科不是中文氣象迷百科,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2日 (日) 17:37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8年10月1日 (一) 16:42 (UTC)。回复
在此提議以下事項:
- 需使用當時機構名稱,而應不使用當今機構名稱。例如1962年颱風溫黛此條目中,應使用「皇家香港天文台(ROHK)」而非「香港天文台(HKO)」、「臺灣省氣象所(TPWI)」而非「交通部中央氣象局(CWB)」、「澳門氣象台」而非「地球物理暨氣象局(SMG)」。
- 強颱風、超強颱風這些評級在2006年由中國國家氣象中心、2009年由香港天文台、2018年澳門氣象局所使用,在那之前的熱帶氣旋相當強度均被評級為颱風,在此建議應使用當時的舊評級。例如1962年颱風溫黛在香港版本當中,應為「颱風溫黛」而非「超強颱風溫黛」;1990年以前臺灣仍有超級強烈颱風評級,亦應使用當時評級。例如1972年颱風莉泰在臺灣版本當中,應為「超級強烈颱風莉泰」而非「強烈颱風莉泰」。
- 警告方面,1973年起的四個不同方向之烈風或暴風信號皆統一為「八號風球」,在那之前的熱帶氣旋警告則需遵依當時情況。如1962年颱風溫黛當時是「懸掛七號風球」,則不應寫作「發出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 稱呼方面亦應使用當時的習慣(尤其是中國大陸在1999年以前的風暴編號)。例如1962年颱風溫黛在中國大陸版本當中,應為「颱風6213號」而非「颱風溫黛」。
在此煩請卡達、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Michael Chan、CHING WAI KONG、實況主小羊君、Typhoon Destroyer、Oscar1003、Wong128hk、Sanmosa、MCC214、宅喵、Typhoon Damrey、Typhoon Hato、TerenceTong0108、Endrit.ng等相關編輯人士參與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3日 (一) 02:09 (UTC)回复
- (!)意見:第一項可以在影響的地方內加上括號,例如:最接近當地位置:皇家香港天文台(今天文台)總部之西南偏南約20公里(掠過香港境內)
- 第二項可以在影響的内容內加上括號,加在第一次出現強颱風\超強颱風字眼,第二次就不用加,例如:8月18日,受到颱風(超強颱風)聖帕的下沉氣流影響
- 第三項可以在影響的内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加上括號,例如:
- 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例如: 五號風球(今八號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 六號風球(今八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 第四項可以在第一句中,例如:超強颱風溫黛(英語:Super Typhoon Wanda,國際編號:6216,中國大陸編號:62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6W,國際音標:/ˈwɑːndə/) T.Y Hato(留言) 2018年9月3日 (一) 06:37 (UTC)回复
- 支持第一項,部門名稱方面需要清晰。
- 第二項則暫時傾向不支持,因天文台在現今的文獻都是用「強颱風」或「超強颱風」稱呼,例子。
- 第三項方面,強烈支持「正名」,寫回當時的風球名稱,如「五號風球」、「六號風球」,但暫不支持加上括號列明「即現今之XXXX」,因這些風球都有內部連結,個人認為不必這麼累贅。另外注意,翻查天文台的文獻,天文台在1969年才將信號意義加到英文名稱當中,例如「Standby Signal, No. 1」,此前一直以「Local Storm Signal No. 1」稱之,見此;至於中文名稱方面,天文台的中文文獻較少,在下發現1968年颱風雪麗的文獻仍使用「X號風球」,1971年的露絲則有類似「東北烈風訊號,即七號風球」的句子,到了1975年颱風愛茜,天文台終於以信號的意義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命名,見此,但正式名稱經常有變化。單單是九號信號,就出現了「九號暴風增強信號」、「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和「九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三種名稱。在缺乏足夠文獻的情況下,在下建議暫時以1973年作為分界線——1973年或以後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以現今的正式名稱稱呼之,此前則使用「X號風球」。
第四項意見與Hato君相同,在下認為放在首段已經足夠了。--Win. M. 2018年9月3日 (一) 15:15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8年10月25日 (四) 16:42 (UTC)。回复
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在熱帶氣旋條目之首段模板上出現了二種,一種是颶風模板(顯示效果如颱風納莉 (2001年)),一種是颱風基礎資訊模板(顯示效果如颱風天兔 (2013年)),即使被稱作「颶風模板」或「颱風基礎資訊模板」,但事實上二者的應用範圍並不僅限於某個洋域,因為皆有全球各主要氣象機構的參數,簡直可以互相替換(後者可將其他非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的機構做出模板統合,但前者則須將其他機構的評級,放在各國家或地區的影響章節上)。先前已有類似討論(如一、二、三、四、五)但仍未產生共識,當前僅能以「主編先到先得」作為不成文規則規範,因此目前仍有編者反映需再議之。在此邀集各方研議,是否要統一各洋域熱帶氣旋的模板?若要統一的話,要使用颶風模板抑或颱風基礎資訊模板?請卡達、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Michael Chan、CHING WAI KONG、實況主小羊君、Typhoon Destroyer、Oscar1003、Wong128hk、Sanmosa、MCC214、宅喵、Typhoon Damrey、Typhoon Hato、TerenceTong0108、Endrit.ng等相關編輯人士參與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2日 (日) 17:26 (UTC)回复
※註:此處可由任何用戶補充,且不必簽名。
反對統一
優點
- 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需用颶風模板,較能比照英語維基百科對應頁面;而原創條目則較適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因為影響很多地區,需要用到多個地區的評級來敘述。
- 中短篇幅及不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適合透過先到先得原則決定模板使用為何。
缺點
- 西北太平洋與其他洋域有別,將不利於專題特色整合與齊一性。
支持以「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統一
優點
- 目前熱帶氣旋條目,尤其西北太平洋、南海和東海區域,以使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為主。
- 利於該洋域各機構之數據評級整合。
- 其他洋域亦可適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只要另外為若干機構另外寫套參數即可。
- 結構較為完善,且利於編者編輯。
- 無需把熱帶氣旋路徑圖另外放置。
缺點
- 模板對於一些條目顯得過長,甚至壓縮排版,從而影響閱讀。
- 易流於數據堆砌。
- 顯示機構名稱方面,無法反映當時機構名稱(如皇家香港天文台以前為ROHK、臺灣省氣象所以前為TPWI)。
支持以「颶風模板」統一
優點
- 目前絕大多數優典熱帶氣旋條目,以使用颶風模板為主。
- 評級僅有兩大權威機構(該洋域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美國氣象機構),排版較為簡潔。
- 路徑圖獨立出模板之外,可自行調整尺寸,並且自由選擇擺放位置或左或右,排版上較具彈性。
缺點
- 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使用此模板,並不在多數。
- 不利該洋域各機構之數據評級,整合於一個區塊上。各機構評級須放置於各國或地區之「影響」章節上。
- 評級僅有該洋域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和美國氣象機構數據,一旦該等部門評級出錯便會造成誤導。
- 路徑圖無法放置於模板之內,須另外放置於「氣象歷史」或「發展過程」章節頂部。
|
投票
反對統一
- 和上次看法都是一樣,反對統一,各取所需就算吧。極其量就是「河水不犯井水」,東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用「颶風模板」,西北太平洋、東海和南海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面對跨洋域風暴才按形成位置、影響地區等實際情況決定。——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9月6日 (四) 11:13 (UTC)回复
- (+)支持:意見同上。--TerenceTong0108 (留言) 2018年9月10日(一)09:21 (UTC)
- (+)支持:意見同上。Crazy King(留言) 2018年10月7日 (日) 03:04 (UTC)回复
- (+)支持:飓风、台风井水不犯河水。--联合国军(留言) 2018年10月13日 (六) 06:23 (UTC)回复
支持以「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統一
支持以「颶風模板」統一
- (+)支持:因為目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有針對中北和東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以外的洋域進行監測,且有各洋域熱帶氣旋研究報告可查詢,亦屬於全球權威氣象機構,故須放上此機構的評級。再說,颱風基礎資訊模板上明明數據這麼多,卻不見內文有對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越南中央水文氣象預報中心和泰國氣象局的評級作出敘述,數據放這麼多意義何在?不是堆砌數據是什麼?。--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2日 (日) 17:26 (UTC)回复
- (+)傾向支持:太多數據會讓讀者混淆。--B dash(留言) 2018年9月25日 (二) 02:27 (UTC)回复
意見反映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9年1月27日 (日) 00:14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执行人:顏嘉佑(留言)2019年1月14日 (一) 02:27 (UTC)。回复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可以指:
強烈熱帶風暴卡莫里 (2002年),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卡莫里 (2008年),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14年),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台灣中央氣象局並沒有「強烈熱帶風暴」的分級。但在台灣正體版本中,台灣譯名「卡莫里」與港澳之分級混用,這個怎樣也說不通吧?又,顏君何不於WP:互助客棧/條目探討發起討論?該頁面似乎有更多用戶關注。--Win. M. 2019年1月13日 (日) 17:36 (UTC)回复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可以指: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02年),台灣稱「輕度颱風卡莫里」,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08年),台灣稱「輕度颱風卡莫里」,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14年),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Win. M. 2019年1月14日 (一) 05:43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19年2月1日 (五) 08:14 (UTC)。回复
編寫維基百科最重要就是列明來源,我來維基三年了,參與熱帶氣旋編輯也兩年多了,我記得第一次自薦DYK是自薦颱風納坦 (2016年),剛開始我只有編輯西北太平洋,後來九月編寫颶風艾瑪,之後就逐漸了解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的缺陷;最近我先編寫三個北印度洋熱帶氣旋,然後重寫兩年多前本維基人創建的條目---颱風蒲公英 (2016年),採用與現有西北太平洋多數風暴條目不同編法。
這兩年多來發現兩大缺失如下:
- 各氣象部門風力數據無來源
- 發展過程風暴增強與減弱的描述原創,只有升降格有來源。
上述兩項就已使條目無法選上GA或FA,以前這些DYK沒什麼問題,現在DYK評審團的要求普遍比較嚴格,需要注意;風暴增強與減弱的描述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中太平洋颶風中心有存檔,其他洋域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有敘明,活躍期英語維基百科風季條目的討論頁會有存檔,至於各氣象部門風力數據來源,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無法插入來源
囧rz...,近期編輯的颱風蒲公英 (2016年)為了寫上DYK就另製作表格,所以需要討論是否造在模板加入來源資訊,還是要在條目另製作表格。
誠懇邀請:實況主小羊君、Michael_Chan、Weather_Synchronize、Waikijacky、宅喵、維多利亞-伊恩、B dash、卡達、Tenbeens、TerenceTong0108、AndyAndyAndyAlbert。天篷大元帥 (會客)---(請求編寫條目 ) 2019年1月22日 (二) 06:45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20年6月2日 (二) 08:14 (UTC)。回复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 問題:提議只編寫日本氣象廳與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以及受顯著影響地之機構的升降格時間,其他不編寫。
- 理據:西北太平洋有很多氣象機構,往往氣象歷史中升降格時間佔七成篇幅,導致閱讀起來有枯燥感,且往往以華語地區為地域中心,沒列名全部氣象機構,這樣如果要編寫就是全部都要寫,但全部氣象機構都編寫,那麼一個章節中絕大部分是說明升降格時間,表示升降格時間在條目中很重要,關於如何增強、移動方向及預測路徑都會變得不重要,但實際上在條目的重要度是一樣的,一旦升降格內容過於冗長,會導致品質下降,加上有些氣象機構升降格的來源難以尋找(例如:中央氣象局停止編號時,不會公告,新聞也很少報導),與其這樣,不如只挑重點機構的升降格時間。
- 做個專門的表格,只列出查得到的或者想要列出的如何? --Kanashimi(留言) 2020年5月13日 (三) 10:34 (UTC)回复
- 做個專門的表格就不建議了,維基百科不是資料庫,不要有過多代表性低的資料,但作成圖表就可行,省去占版面的圖表。天蓬大元帥-會客閱讀機器翻譯來紓壓 2020年5月13日 (三) 10:56 (UTC)回复
- 同意升降格時間是冗長的,而且意義不大。可以考慮使用折線圖列出各機構的升降格時間。不過其實類似表格其實已經可以在其他網站找到,不知是否有必要在維基百科重複。另外,編寫日本氣象廳的升降格時間可以理解,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呢?某地方受顯着影響,不代表該地氣象機構的升降格時間對於氣象歷史而言有更重大的意義。唯一的問題是日本氣象廳的升降格時間有時非常不準確。如果各機構的升降格時間有差異,內文應以那個機構為準?--M.Chan 2020年5月14日 (四) 07:27 (UTC)回复
印象中此前好像有討論過但找不到相關討論,感覺MH翻譯成「大型颶風」並不太妥當?「大型」在中文裡主要是形容物體的大小而非強度,而對於熱帶風暴而言則常用於描述風暴的強風或暴風半徑或外圍環流的大小。但MH不代表其覆蓋範圍必定為大,也可以有比較緊密的MH。因此個人認為將MH翻譯成「大型颶風」似乎並不太妥當。--——C933103(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18:15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22年10月19日 (三) 08:14 (UTC)。回复
有感Wikipedia:太平洋颱風季專題與Wikipedia:熱帶氣旋專題性質高度重疊,加上前者已處於半活躍(甚至不活躍,始創人User:Sap00acm在2013年已淡出維基百科)狀態,建議將太平洋颱風季專題轉為熱帶氣旋專題其下的一個工作組,另通知@實況主小羊君、Oscar1003、Seafoxlrt616、Waikijacky、Winter Moment、林天蓬、卡達、Weather Synchronize、Tenbeens、A2569875:等過去三個月仍活躍於維基百科的用戶。--A1Cafel(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03:18 (UTC)回复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执行者:Jimmy-bot(留言) 2024年8月12日 (一) 00:14 (UTC)。回复
一、在中国大陆,可靠来源中台风名几乎都带有引号。
- 在新闻报道中明文规定:
台风中文译名和中文名称在稿件正文中使用时应加引号
(该规范的其他一些部分已经过时,正好会在下面第二点提到;这里只参考引号规定部分)。从目前报社的行文来看(如[33]、[34]、[35]、[36]),这一规定显然早就得以贯彻。
- 在气象局发布的预报预警等中,暂未找到引号相关的规定,但看具体行文,台风名始终带引号(参看中国气象局网站)。
- 在书籍出版中,@Cwek 表示其出版社编审的朋友说没有这样的规范,但就我阅读的许多气象出版社专业书籍来看,台风名也几乎都带有引号。
- 在学术论文中,带引号的显然是绝大多数(如[37]、[38]、[39]等),仅很少部分论文有时台风名不带引号,且它们很多是仅几处不带引号、其余各处仍带引号的,难以不认为是格式上的疏漏。
- 方才我请教了气象局里的前辈,他表示气象行业的论文著作、气象局的预报用语等中台风名总是带引号;我进一步请求相关的明文规定,他表示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都没有在意过相关规范,不过会帮我寻找。(目前我这里暂未能给出相关成文规定。)
- 补充:气象局前辈答复称,他暂未在国家标准和气象行业标准中发现相关规范,但他和他的同行均表示,在撰写预报预警和论文著作时,均会在所有场合给所有台风名全部打上引号。(气象局的前辈可能较注重预报预警而非学术研究,我仍在请教学术界的相关人士中。)
综上,一些领域的可靠来源已确定有规范规定台风名必须带有引号,另一些领域暂未找到明文规定或没有明文规定,但事实上基本都带引号。因此,台风名在书面上须加引号已经类似于书籍须加书名号,我想对于经常阅读中国大陆气象类文献(包括仅向发布面向公众的预报的报纸等)的读者来说,看到台风名不带引号是感觉非常奇怪的。因而,应当像单双书名号、{{顿号}}等那样,对大陆简体模式来说,应给台风名加上引号,这是中国大陆可靠来源的习惯。另外,尽管如新闻报道规定中只要求了在“正文”中使用引号,但可以看到,台风名出现在文献标题中时仍基本都带引号,甚至在关键词中都带有引号,故我仍支持条目标题中台风名也应带引号。
二、中国大陆在2013年以后,已很少使用“<最高强度>‘<台风名>’”的方式称呼台风。
在2013年以前,“台风”只是“热带气旋”的一个强度等级(12~13级)而非热带气旋本身,称呼热带气旋时规范使用“XXYY年第ZZ号<最高强度>‘<台风名>’”或“YYZZ号<最高强度>‘<台风名>’”的方式(一些语境使用“<当前强度>‘<台风名>’”)且要求必须使用这种方式即“根据热带气旋的发生和演变,准确使用‘台风’‘强热带风暴’等术语
”([40]),采用“最高强度”实例如“2011年第(0)9号超强台风‘梅花’”或“1109号超强台风‘梅花’”([41]),采用“YYZZ号<当前强度>‘<台风名>’”实例如[42](台风“梅花”已曾加强为超强台风过,但首句仍称“今年第9号强台风‘梅花’
”,这里“强台风”就是当前强度而非最高强度。)直称最高强度的用法可以算是普遍且规范的,尤其是当台风已经消亡后,指称它时就直称“第ZZ号<最高强度>‘<台风名>’”。在2013年后,这种用法在气象服务与一般新闻媒体中全面废除。“台风”直接成为了(热带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的代称,且台风名之前不再冠以“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等强度等级,强度等级只在台风名后的括号内进行括注,且只标注当前等级而非最高等级。在有时需要强调台风强度的情况下,有时仍会用“<当前强度>‘<台风名>’”,如[43],但可以看到,只用“当前强度”(即登陆时的强度)“强台风‘格美’”而不用“最高强度”“超强台风‘格美’”,且仅在标题强调了一次“强台风‘格美’”,正文均为“台风‘格美’”或“台风‘格美’(强台风级)”等。【对,所以目前“新闻动态”中使用的语句“超强台风‘格美’在台湾宜兰县登陆,造成10人死亡、897人受伤
”也是不符合大陆习惯的,确认以强台风级别登陆,大陆是不会冠名“超强台风”的(一般就说成“台风‘XX’以某某强度登陆”或干脆忽略强度,参看[44]、[45]、[46]、[47]、[48]等等)。要是真的从新闻角度审视这句话,它就是错误信息,因为在大陆语境下,这句话目前一般表示它以“超强台风”级别登陆(且也是不规范的,准确的表述是“台风‘XX’以超强台风级别登陆……”)。】
上一段中“全面废除”来源主要说的是气象服务与普通新闻媒体的用语。但其实可以看到,“台风‘<台风名>’”的用法(而非“<最高强度>‘<台风名>’”)目前在学术论文等可靠来源中也早已明显更普遍。如称“台风‘烟花’”而不称“强台风‘烟花’”,称“台风‘梅花’”而非“强台风‘梅花’”,在该文中,哪怕是风王“威马逊”前面仍仅“冠名”“台风”二字而非“超强台风”。用“<最高强度>‘<台风名>’”指称台风的用法曾是普遍、规范的,但在目前中国大陆可靠来源中已十分少见。根据WP:命名常规,条目命名应该尽量使用可靠来源中人、物或事项的常见的名称。
在2013年前,由于“台风”只是强度等级,而不能用来直接指称“热带气旋”,所以“<强度>‘<台风名>’”的命名才是合理的;但目前在中国大陆,普通来源中“热带气旋”一词已非常罕用,基本都用“台风”,学术来源中“台风”一词也大量使用(知网中“台风”结果数已经远超“热带气旋”)。所以一方面,“台风‘<台风名>’”已是常用名称,另一方面,在其他条目使用“热带风暴‘<台风名>’”“强台风‘<台风名>’”的情况下,“台风‘<台风名>’”已可给读者造成困惑(因为目前中国大陆“台风”一词出现在台风名前时已不再有等级的含义,那么“台风”在维基百科标题出现到底是泛指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还是指某个热带气旋强度等级?按照目前中国大陆用法它不能用来指代等级,但按维基百科用法却是指代最高等级)。故用“<最高强度>‘<台风名>’”这种方式命名所带来的“提示该台风最高强度”的好处已经无法掩盖其带来的弊端,而“该台风的最高强度是什么”的信息其实可以直接从信息框简单获取,没必要用在标题里,这种好处其实可以舍弃。
综上一、二两点,我提议,在大陆简体模式下,所有西北太平洋台风(不包括热带低压)条目中:1. 台风名应始终带有引号,包括正文与标题;2. 标题仅使用“台风‘<台风名>’”的模式。例如目前的超强台风格美 (2024年)条目,增加字词转换规则将命名为台风“格美” (2024年)或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其中第2点,目前话题标题我说的是“所有”——对2013年之后的台风我想应全部可以适用——但对2013年前的台风是否适用我还没有非常强烈的意向(适用的理由有命名一致性、当前可靠来源常用等,不适用的理由有过去可靠来源常用等)。
以上。另@Teddy910208:--—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29日 (一) 06:46 (UTC)回复
- 最具参考意义的新华社总编室的《新闻报道中有关热带气旋名称使用规范》中“台风中文译名和中文名称在稿件正文中使用时应加引号”,这句话表明的意义是“引号是中文译名的一部分”还是“引号只起到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引号的说明)”?因为相关的文献后面还有说明和例子(
稿件第一次出现台风等热带气旋的名称,应在括号中将台风编号与名称对应表述,如:2006年第8号超强台风(中文名“桑美”)于8月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或,超强台风“桑美”(2006年第8号台风)于8月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
),基于语感,我倾向为“引号只起到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也就是为了表达出现一个台风,台风名称需要着重论述,所以需要用引号将其中文名括注。将严格的传统媒体审编下,需要保持一个严格的上下文语境避免歧义的话,特殊用词使用引号括注我认为合乎逻辑,但鉴于本wiki项目,长久以来的语境是使用“台风(或其他风级类型修饰词)<中文台风名>”,在这个上下文语境,添加引号并非必要。而且这样可以与其他地区的用语模式共通,统一编写模式,也避免过度使用字词转换机制。
- 另外,前述“稿件第一次出现台风等……”,加上中国气象局介绍相关台风信息,仅第一次声明“某个命名台风”这个概念时才会描述为“今年第X号台风“<中文台风名>””,之后对于这个概念均为““<中文台风名>””,因此在中国大陆语境下第一次声明“今年第X号台风“<中文台风名>””这个描述可以放到“历史”章节上(由于该章节一般会按时间顺序列出各地区对这个台风监测与命名次序,正好对应“今年第X号台风”在中国大陆监测部门命名时刻的顺序描述),而不应该放到条目标题上,也不应该用于条目命名上。——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29日 (一) 07:39 (UTC)回复
- 这句话的意义显然既不是“
引号是中文译名的一部分
”,也不是“引号只起到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的作用)”,而是类似于“书籍外需加书名号”的“台风名外需加引号”的文本格式要求;你不去跟(用逗号)紧跟在“台风中文译名和中文名称在稿件正文中使用时应加引号
”这句话后面的“英文首字母应大写
”(明显是格式问题)类比,为何偏偏去和完全和讲述引号/大写格式的第3点的无关的第4点类比?(第4点完全是和前面几点并列的用语规范,而不是和引号有关的“说明和例子
”)并且维基百科的格式手册其实应遵循各地习惯而非某一规范,即便没有该规范,(大陆)可靠来源中显然绝大部分(保守估计超过95%,有可能超过99%)台风名外都加引号,这已经是非常强的习惯。本wiki项目长久以来如此使用的原因是地域中心而非没有必要,否则为何气象类专著、论文基本都加引号,难道这些文章中台风名还会与其他事物名称混淆,或是难道需要全篇从头到尾一直加引号来强调?
- 至于命名采用台风“格美” (2024年)而非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按我个人来说其实认为2403号台风“格美”这种命名最合适,但这种表述主要在学术来源中出现,可能不符合“常用”原则),这我没有意见,我主要论述的是不应使用其他地区+中国大陆2013年前的习惯“<最高强度>‘<台风名>’”这种标题(上段引文中“
2006年第8号超强台风(中文名“桑美”)
”正是2013年前的习惯,现在是极少使用“第X号<最高强度>”这种表述了)。--—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29日 (一) 07:47 (UTC)回复
- 另外给台风名加上引号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过度使用字词转换”(和一些条目中动辄使用含有上百条甚至几百条规则的公共转换组比起来)。只要加上一组
|1=格美=>zh-cn:“格美”;凱米=>zh-cn:“格美”
和另一组防过度转换的|2=“格美”=>zh-cn:“格美”;「格美」=>zh-cn:“格美”;「凱米」=>zh-cn:“格美”
即可轻松实现。另外或许还可以写个{{台风}}的模板,在该模板中填入两岸任一地台风名,即可直接按字词转换模式输出符合各地习惯的引号格式与两岸不同的台风名称。——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29日 (一) 09:47 (UTC)回复
- 全加引號恐流於冗贅,沒有必要。另外,本站似乎不總是必須遵守大陸當局格式規範(如「涉臺用語」)。——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7月29日 (一) 21:53 (UTC)回复
- 这样类比就有点偷换概念了……不遵守涉台用语是因为中立性(五大支柱、三大方针之一),在台风名外加引号能影响中立性(或抵触任何维基百科方针指引)吗?而且涉台用语不是大小写、标点这种小格式,“用语”已经是词汇层面而不是标点层面了(当然某些标点也是足以影响词汇含义的,如在“文化大革命”外加引号,但台风名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对习惯不加引号的群体来说确实可能认为没必要,但对习惯了几乎所有文献必加引号的格式规范的群体来说,这种不适感当然也会跟书籍不加书名号一样(书名号要是想,同样可以论证它冗赘)。不论是Cwek的“引号是台风名一部分/引号用于表示强调”还是您的“用引号冗赘”,我认为这都是典型的“原创研究”思路,不适用于维基百科。在格式上,本站向来是努力做到最大限度适应各地标准的——我想假如我说“(篇名、文章题目等)单书名号可以用双书名号代替,没必要遵守台湾格式规范”,您肯定也会觉得我不尊重其他维基人。假设
“丛书”“文库”“系列”“书系”等系列著作的选题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
不是使用引号
而是不使用任何标点符号,且维基百科遵从了大陆习惯,然后有台湾用户提出要在台湾正体模式下显示出书名号,我想这根本就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另见MOS:书名号)——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0日 (二) 05:13 (UTC)回复
- 在本站來說,加引號的規矩我祇看過有人寫軍艦條目會用,但這屬於編者個人偏好,未形成廣泛共識。正文另說,標題我覺得不加引號也罷。——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7月31日 (三) 00:26 (UTC)回复
- 主要应根据各地的文本格式来考虑(而非编者个人偏好)。若某地规定所有军舰名称必须加引号,那维基百科自然也应加引号(每地区分别考虑,下同);若无明确规定,但既有文献中超过95%的军舰名称均加引号,那自然也应加引号;若文本中可加可不加,则编者可根据个人偏好自行选择;若文本基本都不加引号或只在强调、特殊用法等时才加引号(即引号对于该词相对其他词来说“一视同仁”),那编者不能以自己个人偏好加引号。台风名显然是属于“大陆地区一些文献有明确规定必须加,另一些可能尚无规定但实际上几乎都加;港澳台基本都不加”的情况,故按前面的推论就是须实现“大陆需加引号,港澳台如无特殊情况不应加引号”,这种效果只可按地区词模式来实现。--—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06:24 (UTC)回复
- 专门去气象局的留言回复([49])问了,找标题“关于台风命名的编写规范”,摘抄回复内容:
“
|
您好,关于台风命名的编写规范,确实存在一套国际公认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主要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制定,并被全球气象机构及媒体广泛遵循。在我国,结合中央气象台业务中相关中文使用的习惯,一般采用以下规则: 1.命名规范。台风命名时,通常会给每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及以上的热带气旋分配一个名字,这个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成员国或地区提供,并按顺序循环使用。在中文语境中,这些名字通常直接采用其汉语音译或意译。 2.引用习惯。在首次提及某个特定命名的台风时,为了明确指向并突出该台风的名称,通常会在其名字两侧加上引号(如“‘格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该名字与文章中的其他可能相似的字符或词汇混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易读性。 3.引号作用。在首次提及台风名字时,引号的主要作用是突出和强调该名称,帮助读者快速识别并区分出这是一个特定的、已命名的台风实体。随着文章的推进,当读者已经熟悉并记住了该台风的名称后,引号可省略(例:台风格美)。需要明确的是,引号内的内容(如“格美”)是台风的正式命名,引号本身并不构成命名的一部分。它们仅仅是一种书写和排版上的辅助手段,用于在文本中突出和区分特定的信息元素。 综上所述,对于台风名称的引用,遵循的是清晰、准确、简洁的原则。在首次提及时使用引号以明确标识,后续则可根据上下文适当简化。
|
”
|
- 印证了我的理解,引号并不是台风中文译名的一部分,只是“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的作用。——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01 (UTC)回复
- 请(※)注意我从未说过“引号是台风中文译名的一部分”,并且我在前天早上(UTC+8)已经明确表示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已经多次强行以该理由曲解我的论述,在此表示(!)強烈抗议。所以(就“引号不是台风译名一部分”而言)这根本不是“印证了你的理解”,而是“任何人都不会这样理解”。至于气象局回复中所谓的“
在首次提及时使用引号以明确标识,后续则可根据上下文适当简化
”,明显与实践不符,可以参考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预报预警、新闻媒体、气象专著、学术论文,不再赘述。(既然他说“后续则可根据上下文适当简化
”,那你能否找出气象局文章中“简化”的例子?如果能,它占多少频率?)我曾经与气象局对外服务的人员有过多次“交手”,可以说,我对他们的专业水平非常遗憾。--—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0:19 (UTC)回复
- 你抗议又好,不服气又好。你的理解为中国大陆引述台风名时都需要加引号,所以我们也应该加引号,还问了出版相关的人,他们都是沿袭下来加的(货物崇拜?),也没有明文规范要求的,所以还是加。我的理解(或者推测我们项目的理解),“台风<台风名>”在我们项目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具有特定命名的台风”的实体,所以在我们的上下文语境下,台风名外的引号可以加但不必要。我的理解为,为了在上下文中强调出某一个可能平凡的名词(例如类似百合等)是指示为一个特定的台风名称或者特定命名台风的概念,所以需要添加引号括注作为强调(尤其是首次出现时),但如果上下文对这个名词建立起了概念关联的话,可以省略这个引号。所以导语部分我认为可以单独括注一次作为声明,之后的提及可以省略。如果“我曾经与气象局对外服务的人员有过多次“交手”,可以说,我对他们的专业水平非常遗憾。”的语气,我怎么听上去是一股“ 预报司/中国气象局(是的,最后留言办结的是这个部门)只不过一个臭打字的,没有人比我更懂台风编写规范”的味道?——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35 (UTC)回复
- “所有场合都要打(引号)”可以认为来源于新华社总编室《新闻报道中有关热带气旋名称使用规范》,但气象局给出的回复给出了“引号作用”的说明,如果能理解这些说明的话,这个引号几乎是“不买立省100%”的写法,一个命名台风条目,存在“台风<台风名>”的导语段(导语词部分或者可以考虑单独引号括注一下台风名),后面一般还会引号括注“<台风名>”并且说明一次台风名的来源,到后面还是要依靠引号来提醒读者自己“这是一个命名台风”或者“这是一个台风名”的话,大概这语言能力好像不太适合阅读这个体量的条目?——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52 (UTC)回复
- 首先,留言办结的是这个部门但不代表这个部门的核心人员,在任何部门回复留言的人一般都是对外服务人员,我并没有说“
预报司/中国气象局只不过一个臭打字的
”,你又在曲解我的发言;其次,我说这句话主要是因为,我曾经遇到过多次气象局对外服务人员明显错解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等规范的情况(即直接引用条文但实际上却被我指出其错解了条文的情况),具体不在这里透露,既然国标行标都可能掌握得不好,这种格式没掌握好不是很正常吗?最后,“没有人比我更懂台风编写规范
”同样是你无中生有,我只是说,他的留言里所谓的“后续则可根据上下文适当简化
”是不是真实?你能不能在气象局自己发布的文章中找到很多“适当简化”的例子?如果不能,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他的回复其实并不反映实践中的格式要求?--—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0:49 (UTC)回复
- 你可以认为“我在曲解”(当然,那是你的“认为”),但对不住,你的说法让我认为连最接近主题的人员说法都如此蔑视。而且考虑气象局作为政府部门的用文严谨性,在全文引括台风名来保证上下文语境是合理的,但在我们项目的语境下,我认为是没必要。——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55 (UTC)回复
- 为什么我说你在“曲解”,因为我自始至终都是依据文献中实践上的格式习惯来论述的内容,从来没有说我自己如何,或你如何;但你从最一开始就教育我“
请理解引号的正确用法
”,在还没读来源时就直接认定为是我不懂语文不会使用标点符号,然后接下来就开始强行将我的论点扭曲为“引号是台风名的一部分”,并强行下了“如果不是台风名一部分,那就是‘只起到“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的作用’”的结论。因此,我只能推测为是你以己度人,根据你自己的心态而推测出的我有类似“没有人比我更懂台风编写规范
”的心态;但实际上我根本没有,我从不会有像你在遇到不同意见就直接先入为主地认为是对方“不理解某事物的正确用法”的心态,也不会认为其他人如此,我从来都是依照事实作出判断。--—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20:42 (UTC)回复
- 连气象学者都在论文中全文使用引号(“烟花”“梅花”),难道他们是由于科研工作者的语言能力差于中文维基百科读者才需要加引号提醒其他科研人员“这是一个台风名”吗?--—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1:00 (UTC)回复
- 在严谨的上下文语境下,可以加。但我们需要不?而且新华社有些编写规范也有跟足?——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05 (UTC)回复
- 严谨性不是百科全书必备的性质吗?“
新华社有些编写规范也有跟足?
”没看懂。--—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1:10 (UTC)、回复
- “另外,本站似乎不总是必须遵守大陆当局格式规范”。在我们项目的语境长期使用中已经存在这样省略的编写习惯,其次直接的业务部门给出了做法的原因和允许宽松的做法,我认为可以适当从简。——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24 (UTC)回复
- 已经解释不能和“涉台用语”等规范类比。“
我们项目的语境长期使用中已经存在这样省略的编写习惯
”,极可能是由于地域中心,如果台风类条目是由中国大陆主编,就很可能形成加引号的格式。--—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1:31 (UTC)回复
- 也可能跟着过往的写法,不加也可。一言以蔽之,我们的语境下,可以不用这么累赘。——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55 (UTC)回复
- 书名号的例子不完全可以类比,在两岸的编写规范下,作品名必加书名号,但其字型有差异,这的确需要地区化区分。但这个引号的意义,港台习惯不引注,新华社一份在2007年的编写规范中写了要引注(但没有说明为什么这样写),但现在更直接的气象局工作人员说明了引注的理由并且补充的编写规范中允许省略(如果了解中国大陆的政府内部办事流程,基本上很多业务都需要向上级部门或者相应业务部门请示,然后才能批准落实;这个留言周一提出,周三才出结果,我认为这应该是有请示过其上级领导或者撰文部门的意见)。我不认为有盲目地照壶画瓢地延续连普通出版机构只是延续过往做法的货物崇拜写法来保留括注,在我们项目的语境长期使用中已经存在这样省略的编写习惯。——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22 (UTC)回复
- 关于第二点,感觉最迟到2020年(因为后面没在电视上看过台风特别直播)各地方媒体在制作台风特别报道/直播时仍然同时会使用“<最高强度>‘<台风名>’”命名方式——比如浙江卫视2019年时的纪录片《众志成城—— 浙江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纪实》——和“台风‘<台风名>’”命名方式——比如浙江卫视2019年直播台风“利奇马”时特别节目的标题《聚力直击台风“利奇马”》。
- 另,还是同一个台风,中央气象台官网上有个相关的新闻直播回顾的新闻,标题即使用“<最高强度>‘<台风名>’”命名方式超强台风“利奇马”系列直播报道。--Jason2016426(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06:05 (UTC)回复
- 这些“超强台风‘利奇马’”(如“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是媒体的“强调”,而非正式用法——“抗击超强台风”,强调动员和防灾,而非强调描述台风本身。按2013年前的正式用法,该台风的正式称呼是“2019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或“190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但2013年后这种用法只零星见于沿用旧习惯的文献,其他场合(所有预报预警服务+新闻媒体、多数学术论文)正式称呼均为“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或“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当前强度>级)”。--—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06:18 (UTC)回复
- 并且根据我的经验,如果目前媒体使用“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这种用法,那必须是该台风侵袭中国时确实登陆时就是超强台风,或至少应该很强。如果海上曾经是超强台风,但登陆中国时仅减弱为10级强热带风暴的话,是绝不可能说成“抗击超强台风‘XX’”的(但2013年以前,却是可以这么说的,因为那是台风正式名称)。我在新闻动态候选([50])和首页讨论页([51])均提出了首页新闻动态中“超强台风格美”这一用法的问题,目前还都没有得到回应
囧rz……--—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08:11 (UTC)回复
- 当然,你沪SMG就不一样了,已经有段时间没听到他们说“<最高强度>‘<台风名>’”命名方式了。
- 相关转变在传媒那边可能就是这几年才开始的,而非早到你所提到的2013年——同时各大媒体的新媒体中心出现了大量的带各种限定词的前缀的新闻标题(比如今年的 《直击今年以来最强台风“格美”》)
- 所以我个人尚不倾向于使用新命名方式,同时可以对台风名字加引号的标题做重定向而非录入转换组,因为如中国日报网等媒体到现在仍然会选择性地省略这个引号。——Jason2016426(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06:21 (UTC)回复
- 通过google搜中国日报网,基本上台风名都加引号括,即使在微信公众号上。传统媒体或政府报道普遍都将台风名引注,可能有前述新华社曾经出过的编辑规范的因素;而自媒体类则不一定(偶然在翻中国日报公众号时,微信提示搜索的关键词,台风名基本没引注;选了“2024年第5号台风玛利亚”关键词,抽了一篇(例如[52])就有存在普遍不引注的情况)。所以这个引号不应该视为必要的语素组成,不影响语义理解的话可以省略。——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8月1日 (四) 06:38 (UTC)回复
- 气象服务的正式用语是2013年间开始转变的,即非常正式地给出台风预报的时候,这我可以确定(不论是根据气象方面媒体必须遵守相关规范的强制性,还是我自己的记忆),比如2014年新华社已经是“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注意该台风的最高强度和登录强度均为“超强台风”);但在2013年前,如2012年,正式用语是今年第11号强台风“海葵”)。至于“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这种标题,其实也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种语境不需要使用正式的台风称呼方式——再如这篇文章,标题取了“超强台风‘威马逊’……”,但正文仍是“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超强台风级)”(按2013年前的规范则是“今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08:27 (UTC)回复
- 关于台风整个用词中的等级前缀是否追随台风实际等级来调整,可以考虑不跟随等级变化,统一只有“台风”,也可以减少维护需要。引号的用法见上讨论,我认为上下文语境允许下可以省略。中国大陆对台风的跟踪次号(类似“今年第X号台风”)的说法,可以放到“历史”章节中,作为台风发生态的时间段中的一个跟进节点描述。——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8月1日 (四) 06:21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