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
IUPAC名 20-Carboxymethyl-6-methoxy-2,5,17-trimethyldocosa-2,4,8,10,14,18,20-heptaenedioic acid
系统IUPAC名 20-羧甲基-6-甲氧基-2,5,17-三甲基二十二碳-2,4,8,10,14,18,20-七烯二酸
别名
Bongkrekic acid
识别
CAS号
11076-19-0 Y
PubChem
25463 ((6R ,17S ))2423 (())
ChemSpider
4938689 (2E ,4E ,8E ,10E ,14E ,18E ,20E )
SMILES
COC(CC=CC=CCCC=CCC(C)C=CC(CC(O)=O)=CC(O)=O)C(C)=CC=C(C)C(O)=O
InChI
1/C28H38O7/c1-21(15-18-24(19-26(29)30)20-27(31)32)13-11-9-7-5-6-8-10-12-14-25(35-4)22(2)16-17-23(3)28(33)34/h6,8-12,15-19,21,25H,5,7,13-14,20H2,1-4H3,(H,29,30)(H,31,32)(H,33,34)/b8-6+,11-9+,12-10-,18-15+,22-16-,23-17+,24-19+/t21-,25+/m0/s1
InChIKey
SHCXABJSXUACKU-WUTQZGRKBG
ChEBI
77742
MeSH
Bongkrek+acid
性质
化学式
C28 H38 O7
摩尔质量
486.6 g·mol−1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 下。
「Bongkrek acid」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国大陸 米酵菌酸 港澳 米酵菌酸 臺灣 邦克列酸
邦克列酸 (英語:Bongkrek acid [ 1] )為一種強烈的粒線體 呼吸 毒素 ,多於穀物 、椰子 、食用菌 等食物受致病型唐菖蒲伯克氏菌 汙染後由該菌所分泌生成[ 2] [ 3] 。它是一種熱穩定、無色、無味、高度不飽和的三元羧酸 [ 4] ,其好發於室溫(22-33°C)、酸鹼值中性、含鹽量2%以下及發酵1-2天的脂質食物之中[ 4] [ 5] ,15°C及以下低溫、短期保存及酸性環境可有效抑制。
米酵菌酸毒性極強,只需1毫克 即可致命,且無解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 ,因此死亡率可達40%以上[ 6] [ 7] [ 8] 。
名稱
Bongkrekic Acid在中國大陸的通用譯名為「米酵菌酸 」。在台灣,起初並無特別翻譯,多直接引用中國大陸譯名;2024年3月台灣發生寶林茶室中毒案 後,因原名容易使當地民衆誤認爲「米酵菌酸」與米 相關而引起誤會,[ 9] [ 10] 部分專家如王必勝 、姜至剛 等人建議改譯為「邦克拉克酸」或「椰黍菌酸」,[ 11] 同年4月4日台灣衛生福利部 宣布台灣譯名改音譯為「邦克列酸 」。[ 12]
人體健康影響
邦克列酸主要影響肝臟、腎臟和腦部,主要症狀為全身無力、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患者還可能併發血便,少尿、血尿、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四肢僵硬、呼吸困難、譫妄、休克、昏迷,嚴重時可能在症狀出現後1-20小時死亡,國外報告的群聚事件致死率介於30-100%。
毒理學
其毒理機制為抑制ADP/ATP轉運酶 (又稱粒線體ADP/ATP 載體),米酵菌酸與轉運酶受體 結合後,使粒線體合成的ATP 無法離開,因而無法進一步向細胞提供能量,此機制發現於2019年[ 13] [ 14] 。
歷史
米酵菌酸歷史上首於印尼 爪哇 一帶被發現,其名稱亦是來源於爪哇語 「Bongkrek 」(意為擠碎、壓扁),指的是製作椰子天貝 過程中,將發酵好的椰渣壓成小塊或脫水;此外「Bongkrek 」發酵來自印尼語「bengkak 」,是膨脹、擴張的意思,意指「發酵」;也就是製作天貝時椰子在發酵過程中的膨脹。
印尼
在1895年,印尼首次報導因食用椰子天貝而食物中毒死亡的案例,但未發現中毒原因。[ 15] 1930年代,印尼經濟遭大蕭條 重挫,不少家庭為節省經費而放棄購買椰子天貝並改為於家中自製,因難以嚴格把關衛生而導致中毒事件頻發,每年達到10至12起。自1975年以來,食用受污染的椰子天貝已導致近3000起米酵菌酸中毒病例,至少150人死亡,中毒總體死亡率為60%。[ 16] 在1988年爆發一起大規模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後,印尼政府立法永久禁止生產和銷售椰子天貝[ 6] [ 15] 。
中國大陸
2010年代下半葉起,中国大陆 爆發多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2018年7月,浙江金華一家庭因食用久泡黑木耳,3人中毒、1人死亡[ 17] 。2020年8月,廣東揭陽市惠來縣神泉鎮11位顧客在當地餐廳進食粿條後,先後出現嘔吐、腹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1人死亡2人重症[ 18] 。2020年10月5日,黑龍江雞西市雞東縣12人家族聚餐,9名長輩因食用發酵逾一年的自製酸汤子 而全數死亡 [ 19] ,經過遺體解剖後驗出高濃度米酵菌酸[ 20] [ 21] 。事後中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告呼吁民众停止制作、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22] 。2023年7月,河南 永城市 兩名女子食用涼皮 後一死一重傷[ 23] [ 24] 。
莫三比克
2015年1月9日,非洲東南部國家莫三比克 太特省 有數百名賓客於一場葬禮上飲用受細菌污染的自釀小米啤酒 (pombe ),導致大規模食物中毒 ,造成75人死亡、200人住院,最終透過驗屍結果確認元凶為米酵菌酸[ 25] 。
臺灣
2024年3月下旬,臺灣 臺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A13 內的寶林茶室 有多名食客食用炒粿條 後食物中毒 ,截至6月5日已導致5人因急性多重器官衰竭 死亡、及19人輕症抱恙。[ 26] [ 27] 事發後,當局於死者及輕、重症患者之血液中均驗出邦克列酸陽性反應。[ 28] 截至2024年6月11日止,累積通報數24人,死亡6人。[ 29]
合成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在1984年首次進行米酵菌酸的全合成 ,之後有許多不同的團隊嘗試使用不同前体 合成[ 30] 。2009年,日本九州大學 的新藤研究室改進了合成過程,使用了三個分子片段來合成米酵菌酸[ 31] 。
2009年新藤研究室對米酵菌酸進行的整體合成方案
新藤研究室先將三個分子片段在實驗室獨立合成[ 31] ,合成米酵菌酸所需的三個分子片段後,先將片段2、片段3在二(三甲基硅基)氨基钾 (KHMDS)環境中透過朱利亞烯烴合成 偶聯在一起,再將偶聯後的中間體(以下簡稱為A)後過铃木反应 與片段1偶聯形成中間體B。形成中間體B後,透過瓊斯試劑與甲醇 (伯醇 )反應、使用甲氧基甲基醚 去除保護,最終合成出米酵菌酸。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首次合成米酵菌酸時需要32個步驟[ 30] ,新藤研究室透過朱利亞反應與鈴木反應,成功將步驟減少至18個,並將產率提升了6.4%。[ 31]
2009年新藤研究室的米酵菌酸合成步驟
中毒症狀與治療
食用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後,經過1至10小時的潛伏期就會出現中毒症狀。其中毒症狀與其他線粒體毒素類似,常見症狀有頭暈 、昏睡 、大量出汗 、心悸 、腹痛 、呕吐 、腹瀉 、便血 、血尿 、尿瀦留 ,患者有可能在出現中毒症狀後的1至20小時死亡。[ 6] 在非洲首次通報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17名患者中有12名的主要症狀為四肢痠痛,因此四肢痠痛也是常見症狀之一。[ 32] 該毒素在人體的致命劑量可低至1到1.5 毫克,另外有許多文獻指出其口服LD50 為 3.16 毫克/公斤體重。[ 6] [ 4]
由於缺乏對米酵菌酸之毒理代謝動力學 的研究,現今仍未出現針對米酵菌酸的解毒劑或專屬診療法。常見的治療方式為去除尚未被吸收的毒素,並給予患者支持性療法,用患者自身器官進行修復。[ 33] [ 34]
邦克列酸食物中毒爆发通常发生在温暖的夏季。 邦克列酸无臭、无味;受影响的食品可以具有正常的外观、气味和味道。[ 37] 邦克列酸没有安全剂量;低至 1 毫克的剂量对人类来说是致命的。由于邦克列酸是一种食源性毒素,因此无法估计受污染产品中存在多少毒素。邦克列酸不会因洗涤或烹饪而被破坏。因此预防是关键。以下是可以减少暴露的一些方法:
避免在家中发酵玉米或椰奶,椰浆产品,因为需要严格卫生规范下的专用设施或流程来降低邦克列酸污染的风险。
发酵食品时采取良好的卫生措施,例如对所有食品接触表面进行消毒,以防止细菌对食品造成不良污染。
如果意图发酵玉米或椰子产品,请通过添加柠檬汁、醋或乳酸等酸来确保混合物呈酸性。这将有利于正确的微生物生长并减少毒素形成的机会。
在不确定食物来源或安全性时,避免食用。
如果需要浸泡银耳或黑木耳或过夜,请在冰箱中浸泡保存,以尽量减少细菌生长。
參考資料
^ Garcia, R. A.; Hotchkiss, J. H.; Steinkraus, K. H. The Effect of Lipids on Bongkrekic (Bongkrek) Acid Toxin Production by Burkholderia cocovenenans in Coconut Media. Food Additives and Contaminants. 1999, 16 (2): 63–69. PMID 10435074 . doi:10.1080/026520399284217 .
^ Henderson, P. J. F.; Lardy, H. A. Bongkrekic Acid: An Inhibitor of 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se of Mitochondria (PDF) .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70, 245 (6): 1319–1326 [2019-09-20 ] . PMID 4245638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10-31).
^ De Bruijn, J.; Frost, D. J.; Nugteren, D. H.; Gaudemer, A.; Lijmbach, G. W. M.; Cox, H. C.; Berends, W. Structure of Bongkrekic Acid. Tetrahedron. 1973, 29 (11): 1541–1547. doi:10.1016/S0040-4020(01)83395-0 .
^ 4.0 4.1 4.2 Anwar, Mehrube; Kasper, Amelia; Steck, Alaina R.; Schier, Joshua G. Bongkrekic Acid—a Review of a Lesser-Known Mitochondrial Toxin . Journal of Medical Toxicology. 2017-01-19, 13 (2): 131–201. PMC 5440313 . doi:10.1007/s13181-016-0577-1 .
^ 李兵; 叶青华; 赵美平; 陈维; 黄乙卿; 吴清平; 张菊梅.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污染调查及其生长与产毒特性分析 . 现代食品科技. 2022-11-02, 38 (10): 283–289 [2024-03-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3-28).
^ 6.0 6.1 6.2 6.3 Mehruba, Anwar; Kasper, Amelia; Steck, Alaina R; Joshua G, Schier. TBongkrekic Acid-a Review of a Lesser-Known Mitochondrial Toxin. Journal of Medical Toxicology. 2017, 13 (2): 173–179. PMID 28105575 . doi:10.1080/026520399284217 .
^ 曾以寧. 米酵菌酸1毫克就能致命 無解毒劑1天內器官衰竭 . 中央社 . 2024-03-27 [2024-03-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08) (中文(臺灣)) .
^ Handbook of Food Toxicology . Routledge & CRC Press: 661. [2024-03-28 ] (英语) .
^ 許敏溶. 致命「米酵菌酸」譯名被誤會與米有關!學者建議改名為椰黍菌酸 . ETToday新聞雲 . 2024-03-30 [2024-03-30 ] (中文(臺灣)) .
^ 吳欣紜. 郭諭儒 , 编. 農糧署:米酵菌酸與米無直接相關 國產米可安心吃 . 中央通訊社 . 2024-03-30 [2024-04-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08) (中文(臺灣)) .
^ 曾以寧. 張雅淨 , 编. 米酵菌酸產生有3條件 王必勝:考慮改名避污名食材 . 中央通訊社 . 2024-04-01 [2024-04-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08) (中文(臺灣)) .
^ 陳婕翎; 曾以寧. 陳清芳 , 编. 米酵菌酸改名邦克列酸避免米製品污名化 衛福部擬預防指引 . 中央通訊社 . 2024-04-03 [2024-04-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10) (中文(臺灣)) .
^ Toxicants Occurring Naturally in Foods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73: 472 .
^ Ruprecht, Jonathan J.; King, Martin S.; Zögg, Thomas; Aleksandrova, Antoniya A.; Pardon, Els; Crichton, Paul G.; Steyaert, Jan; Kunji, Edmund R.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ansport by the Mitochondrial ADP/ATP Carrier . Cell. 2019, 176 (3): 435–447.e15. ISSN 0092-8674 . PMC 6349463 . PMID 30611538 . doi:10.1016/j.cell.2018.11.025 .
^ 15.0 15.1 Riyanto, Rifqi Ahmad. A Short Review of Bongkrek Acid In Food Safety Perspective (PDF) . Food ScienTech Journal. 2019, 1 : 65–68 [2023-04-29 ] . doi:10.33512/fsj.vli2.6427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3-04-29).
^ Bhavbhuti M. Mehta, Afaf Kamal-Eldin and Robert Z. Iwanski (编). Chapter 9. Fermented Cereal and Legume Products. Fermentation: Effects on Food Properties (CRC Press). 2012. ISBN 978-1-4398-5334-4 . doi:10.1201/b11876-10 .
^ 謝守真. 寶林風暴疑兇「米酵菌酸」 曾在黑龍江釀全家9死 . 聯合新聞網. 2024-03-28 [2024-04-03 ] (中文(臺灣)) . 2018年7月,浙江金華3人食用黑木耳導致米酵菌酸中毒,1人死亡
^ 姜庚宇. 廣東惠來縣5人食粿條送院1死2嚴重 專家:初步判定米酵菌酸中毒 . 香港01. 2020-08-03 [2024-03-29 ] (中文(香港)) .
^ 林玮琪. 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已造成8人抢救无效身亡 . 新京報 (央視新聞). [2022-09-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18) (中文(中国大陆)) .
^ 章玲. 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唯一幸存者19日去世 . 腾讯网. [2020-10-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29).
^ 陈聪. 国家卫健委:米酵菌酸中毒病死率超50% 建议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 新华网. 2020-10-20.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10-22).
^ 唐璐璐; 张鑫. 黑龙江酸汤子中毒事件9人死亡 国家卫健委发提示 . js.people.com.cn. [2022-09-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26).
^ 张伟克; 任利. 河南永城有人吃凉皮中毒身亡?家属发声:1人去世1人仍在抢救,检测显示米酵菌酸中毒 . 新浪新聞. 2023-07-15 [2024-04-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01) (中文(中国大陆)) .
^ 周亭瑋. 寶林疑凶「米酵菌酸」無解藥!中國一票慘案被挖:毒性是砒霜20倍 . ETtoday新聞雲. 2024-03-27.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4-03-28).
^ Mozambique: Mass Poisoning Caused By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 allafrica.com. 2015-11-04 [2016-02-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2-07).
^ 搶救2個多月無效!寶林茶室中毒案「再增1死」累計5死 換肝個案好轉中 . setn news. 2024-06-05 [2024-06-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9-02) (中文(臺灣)) .
^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個案追蹤專區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暑. [2024-04-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12) (中文(臺灣)) .
^ 沈佩瑤. 寶林茶室中毒案死者解剖驗出米酵菌酸 台灣首見 . 中央社. 2024-03-28 [2024-03-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5-27) (中文(臺灣)) .
^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專區 .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專區. [2024-09-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26) (中文(繁體)) .
^ 30.0 30.1 Corey, E. J.; Tramontano, Alfonso. Total synthesis of bongkrekic aci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nuary 1984, 106 (2): 462–463. doi:10.1021/ja00314a056 .
^ 31.0 31.1 31.2 Sato, Yukiko; Aso, Yoshifumi; Shindo, Mitsuru. Efficient synthesis of bongkrekic acid. Three-component convergent strategy. Tetrahedron Letters. July 2009, 50 (28): 4164–4166. doi:10.1016/j.tetlet.2009.04.129 .
^ Huang, Qingyu; Wu, Zhentian. Safe Eating of Fermented Corn and Coconut Food: Mechanism,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Inhibition of Food Poisoning Involved in Bongkrekic Acid. E3S Web of Conferences. 2021, 267 : 02075. doi:10.1051/e3sconf/202126702075 .
^ Yuan, Yuan; Gao, Rui; Liang, Qiang; Song, Li; Huang, Jun; Lang, Nan; Zhou, Jing. A Foodborne Bongkrekic Acid Poisoning Incident — Heilongjiang Province, 2020 . China CDC Weekly. 18 December 2020, 2 (51): 975–978. PMC 8393157 . doi:10.46234/ccdcw2020.264 .
^ 謝佳娟. 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致死率達4成!毒物醫洪東榮曝:可嘗試「1方法」救命 . CTWANT. 2024-03-29 [2024-04-01 ] (中文(臺灣)) .
^ SFA | Bongkrekic Acid: Safety of Fermented Corn and Coconut Products . www.sfa.gov.sg. [2024-04-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16).
^ Bongkrekic Acid Poisoning From Fermented Food . www.poison.org. [2024-04-06 ] (英语) .
^ Mehruba Anwar, Amelia Kasper, Alaina R. Steck, Joshua G. Schier. Bongkrekic Acid—a Review of a Lesser-Known Mitochondrial Toxin . www.ncbi.nlm.nih.gov. 2017-01-19 [2024-04-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9-26)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