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工程
中国空间站工程[2],又称天宮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进行的一个空间站研发建造计划,同时也是自1992年起正式立项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部分。其最终目标是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国的主导下,于低地轨道上自主建设并运行一个可与和平号空间站相媲美的第三代积木式构型空间站,即天宫空间站[3],首三個模組在2022年10月全面建成。而在此之前,中国已在其早先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等一系列相关的实验任务中完成了相应技术的试验和验证。 发展背景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所规划的载人航天器建造阶段: 1、载人飞船(左上,即“神舟号”) 2、目标飞行器以及小型空间实验室(右上,即“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按照国际标准为第一代空间站) 3、试验性空间站(左下,即“天宫三号”,按照国际标准为第二代空间站,已取消) 4、空间站(右下,即“天宫号空间站”,按照国际标准为第三代空间站,图为早期概念构型) 中華人民共和国早在2001年就希望藉与欧洲空间局的合作机会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4],并随后几年多次表态希望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5],但屡次以技术保密、资金短缺等理由被拒绝[6]。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条款,立法禁止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进行任何科学或技术交流。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国不得不自行试验研究并开发空间站系统。 天宮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试验阶段包括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計畫變更)、天宫三号試驗核心艙(已取消)。之后开始正式组建常驻的天宫空间站,预计运营十年以上,最少採用三個軌道艙組成,不低於60噸,最大规模可升級达180吨。其组成过程中将先发射无人空间实验室,而后再用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的附加段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展工作。航天员的生活必需品和工作所需的材料、设备均由飞船运送,载人飞船停靠在实验室外边,作为应急救生飞船。如果实验室发生故障,可随时载航天员返回,航天员工作完成后,乘飞船返回[7]。 2011年9月29日,第一个先导试验型的空间站天宫一号发射。2016年9月15日,发射天宫二号。中華人民共和国于2011年至2019年超前进行了所有試驗工作,于2021年左右开始在轨组建自己的80吨级载人空间站,并开展大规模的空间应用[8]。 历程和演化立项201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批准了《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载人空间站工程的任务目标是在2016年前后,研制并发射8吨级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以及货运飞船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空间技术平台。 技术验证前期技术试验空间实验室阶段根据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规划,中国在2011年9月29日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2016年退役,并且已在北京时间2016年9月15日晚间22时12分04秒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替補。另外发射了4艘飞船——無人的神舟八号和載人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至2019年全數取得成功。 自动交会对接技术手动交会对接及短期在轨驻留技术14吨级中型运载火箭技术突破中期在轨驻留及货运飞船技术全面建成![]() 20吨级大型运载火箭技术突破空间站阶段中国未来的大型常驻空间站定名“天宫空间站”。于2021年4月29日發射核心舱,2021至2023年间在空间组建。计划运营十年以上。 分系统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已完成
进行中
已取消发射任务列表
图集
参见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