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政黨歷年最高得票率,整理了中華民國各主要政黨歷年來在各地的最高的票率,其中中國國民黨自1992年起計,其他政黨則自創黨起計[注 1]。自第二屆國民大會及立法院起(國會在臺全面定期改選),共有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新黨、親民黨、台灣團結聯盟、無黨團結聯盟、時代力量、台灣民眾黨、等八個政黨,先後在中華民國國會成立黨團[1][2]。
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注 2]。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4][5]。本條目羅列臺灣各政黨在各地的最高得票紀錄,將臺灣選舉地理以圖表形式整合呈現。
中國國民黨
民主進步黨
新黨
親民黨
台灣團結聯盟
無黨團結聯盟
選舉地圖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近年最高得票率
|
|
|
最高者:連江縣,100.00%。
最低者:嘉義市,54.63%。
全國最高得票率:58.44%。
|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歷年最高得票率
|
|
|
最高者:臺南市,72.90%。
最低者:連江縣,16.54%。
全國最高得票率:56.12%。
|
新黨
新黨歷年最高得票率
|
|
|
最高者:金門縣,56.17%。
最低者:宜蘭縣,2.15%。
全國最高得票率:13.67%。
|
親民黨
親民黨歷年最高得票率
|
|
|
最高者:連江縣,56.37%。
最低者:屏東縣,7.28%。
全國最高得票率:18.57%。
|
台灣團結聯盟
無黨團結聯盟
時代力量
時代力量歷年最高得票率
|
|
|
最高者:新竹市,16.56%。
最低者:連江縣,2.55%。
全國最高得票率:6.11%。
|
相關條目
注解
- ^ 早期由於戒嚴、同額競選、以及臺灣政黨政治尚未成熟,故中國國民黨在大多縣市歷年最高得票率皆為100%,因此表格內近年最高得票率從2000年政黨輪替開始起算。
- ^ 選舉地理是社會地理及政治地理的一部分,用以對一個國家各區域的選民素質、選情推定、民意測驗等進行統計分析為主的研究,探討選民對政情反應、社會輿論傾向、選舉制度差異、選區劃分等問題[3]。
參考資料
文獻
書目
- 《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務工作總檢討會資料》,中央選舉委員會,1992年
- 《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概況》,中央選舉委員會,1992年
- 《八十二年、八十三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臺灣省選務實錄》,臺灣省選舉委員,1994年
- 《臺北市第1屆市長選舉實錄》,臺北市選舉委員會,1994年
- 《高雄市議會第4屆議員高雄市第1屆市長選舉實錄》,高雄市選舉委員會,1994年
- 《臺灣省省議會第十屆省議員暨臺灣省第一屆省長選舉臺灣省選舉實錄》,臺灣省選舉委員會,1995年
- 《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概況》,中央選舉委員會,1995年
- 《第九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實錄》,中央選舉委員會,1996年
- 《第九任總統副總統暨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概況》,中央選舉委員會,1996年
- 《八十六年、八十七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臺灣省選務實錄》,臺灣省選舉委員,1998年
- 《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概況》,中央選舉委員會,1998年
- 《第4屆立法委員臺北市第2屆市長臺北市第8屆市議員選舉實錄》,臺北市選舉委員會,1998年
- 《第4屆立法委員高雄市第2屆市長高雄市第5屆市議員選舉實錄》,高雄市選舉委員會,1999年
- 《第十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實錄》,中央選舉委員會,2000年
- 《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概況》,中央選舉委員會,2001年
- 《九十年、九十一年各項公職人員選舉臺灣省選務實錄》,臺灣省選舉委員,2002年
- 《臺北市第3屆市長第9屆市議員選舉實錄》,臺北市選舉委員會,2002年
- 《高雄市第3屆市長第6屆市議員選舉實錄》,高雄市選舉委員會,2003年
- 《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實錄》,中央選舉委員會,2004年
- 《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概況》,中央選舉委員會,2004年
- 《國民大會會議實錄》,國民大會秘書處編,2005年
- 《九十四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臺灣省選務實錄》,臺灣省選舉委員會,2006年
- 《臺北市第4屆市長第10屆市議員選舉實錄》,臺北市選舉委員會,2006年
- 《高雄市第4屆市長第7屆市議員選舉實錄》,高雄市選舉委員會,2007年
- 《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三案、第四案投開票概況》,中央選舉委員會,2008年
- 《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實錄》,中央選舉委員會,2008年
- 《九十年八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實錄》,中央選舉委員會,2010年
- 《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實錄》,中央選舉委員會,2012年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