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為大日本帝國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立的傀儡政權,由梁鴻志等人於1938年3月28日成立於南京。管轄蘇、浙、皖三省的日佔區和京、滬两個特別市。其主要支持力量為日軍的華中方面軍。 維新政府以梁鴻志為行政院長兼交通部長,溫宗堯為立法院長,陳群為內政部長,陳籙為外交部長,陳錦濤為財政部長,王子惠為實業部長,陳則民為教育部長,任援道為綏靖部長,胡礽泰為司法部長。閣僚多為過去在北洋政府身居要職卻在國民政府遭受冷遇的政客。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存在的意義除了以華制華與分割中國之外,最大的問題是在於日軍華北方面軍與華中方面軍的利益衝突。 日本政府方面的立場是維新政府仍為一地方政權、應儘早與作為中央政府的華北臨時政府合併。汪精衛的國民政府成立後,維新政府於1940年3月30日與華北臨時政府一同併入汪精衛的國民政府。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宣言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中华民国政府联合委员会成立宣言 行政區劃維新政府採用省、道、縣三級制。1938年5月28日,頒布《省政府組織條例》,規定省政府受維新政府命令、為管轄一省範圍之最高行政機關;在維新政府法令規定的範圍內,賦予其獨立的立法權,但不能因此而限制國民自由或加重國民的負擔。同年6月28日,頒布《道組織條例》《縣組織條例》、8月8日,頒布《普通市組織條例》,於寧滬兩地設立市政府。
人事
軍事體制![]() 維新政府僅籌建了一支素質普遍較差的最低限度的武裝力量,由綏靖部統一管理、掌握、指揮所屬部隊。初期,在蘇州、常熟、揚州、嘉興、長興等地成立了5個綏靖區,各綏靖區編有綏靖區隊等武裝。1938年12月綏靖區隊約有1萬人[3]。1939年4月,維新政府成立綏靖軍官學校,招收了320名18歲至25歲的學員,目的是為建立一支沒有在國民革命軍中服過役的「污點」且忠於維新政府的新軍官團。起初計劃訓練課程時長一年,由日本軍官授課[3]。1939年5月,成立綏靖水巡學校,由30名日方教官、30名中方教官和150名學員組成。1939年6月,成立水巡隊,由原北洋海軍第二艦隊司令(後任綏靖部水巡司司長)許建廷指揮,負責海岸線和內河航道的警戒。然而,可供執行任務的船隻很少[3]。1939年7月,各綏靖區隊進行擴編和改編,成立南京警備總隊和蘇州市、常熟、無錫、揚州、杭州、蚌埠、廬州7個區隊;同時,綏靖部增設水巡司。1939年11月,擴編後的軍隊已達3萬人。由於急需軍官,軍校的訓練課程被迫縮減[3]。1939年12月21日,接收日本海軍移交的幾艘小型快艇,1940年3月初建立長江水巡隊司令部和水巡隊南京基地部。維新政府一度計劃組建空軍,并從日本購買了數架訓練用滑翔機,但由於1940年維新政府併入國民政府,該計劃沒有實現[3]。 水警隊及水巡隊皆是掛五色旗,唯水巡隊及水巡學校艦尾懸掛白底五色旗。[4] [5]
圖集參見註釋引用参考文献来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