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麥克西姆·納斯 爵士,OM CH FRS FMedSci (英語:Sir Paul Maxime Nurse ,1949年1月25日— ),英国細胞生物學家 、皇家學會 前會長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 任現行政總裁及主席。由於發現調節細胞週期 的關鍵蛋白質,他和利蘭·哈特韋爾 與蒂姆·亨特 一同獲頒200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早年生活及教育
納斯是他母親的非婚生兒子 ;為掩飾此事,其母從倫敦 搬往諾域治 跟親戚同住,在當地生下納斯。此後她假扮為納斯的姐姐,並另與他人結婚,而他的外祖母則假扮作其母,直至他在57歲時才知悉其母其實是其外祖母。納斯和外祖父母在倫敦長大[ 12] [ 13] 。11歲時,納斯進入哈羅男子文法學校 (今哈羅高中 )就讀。中學畢業後,他數度未能在外語考核中取得及格成績,因此無法入讀大學,只能在健力士公司 的微生物學 實驗室工作。最後經過伯明翰大學 的約翰·晶斯 的面試與協助下,納斯成功入讀伯明翰大學 [ 13] ,且於1970年從該校生物學系畢業。1973年,他於東英吉利大學 得到博士學位[ 1] 。之後,他在伯尔尼大学 、愛丁堡大學 和蘇塞克斯大學 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納斯直到50多歲才知道他的「姐姐」其實是他的母親。他的「父母 」都已去世,而比他年長18歲的「姐姐 」Miriam 則因多發性硬化症 而早逝。儘管他是諾貝爾獎得主、大學校長和騎士,但他在擔任洛克菲勒大學 校長期間申請綠卡 以取得美國居留權時,出乎意料地遭到拒絕;這是因為他提交的英國出生證明格式很短,而且沒有寫明他父母的名字。當他申請完整的出生證明時,他發現了真相,令他大吃一驚。[ 14]
研究與事業
從1973至1979年,納斯在愛丁堡大學 默多克·密契森 的實驗小組進行了六年的博士後 研究[ 13] 。
1976年,他在粟酒裂殖酵母 中發現cdc2 基因[ 15] ,此基因編碼的蛋白 調控細胞從G1 期 進入S期 ,以及從G2 期 進入有絲分裂 階段。1987年,納斯發現cdc2 在人類中的同源基因Cdk1 ,此基因編碼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1型 [ 16] 。
真核細胞 的細胞週期 共四個階段:G1 期(細胞生長)、S期(DNA複製 )、G2 期(細胞生長)及M期(有絲分裂)。納斯、哈特韋爾 和亨特 各自的研究發現了兩種控制細胞從一個階段進入下一階段的蛋白(即週期素 和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這兩種蛋白組成細胞週期檢查點 ,負責檢查細胞的狀態是否適合進入下一階段。若答案是否,其他蛋白會嘗試修補問題;如果修補失敗,細胞可能會自我毀滅(細胞凋亡 )或者進入休止期 。若此機制出現缺陷,令異常的細胞繼續生存並分裂,有機會導致癌症 。
1984年,納斯加入帝國癌症研究基金會 (ICRF,今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 ),四年後離開,往牛津大學 擔任微生物學系系主任。1993年,他重回ICRF任研究主任,3年後升任主席,並經歷2002年ICRF與癌症研究運動 的合併,組成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2003年,納斯成為洛克菲勒大學 校長。2011年起,他成為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 首任主席暨行政總裁。
2010年11月30日,納斯接替天體物理學家馬丁·里斯 (Martin Rees)擔任皇家學會 會長,任期五年,直至2015年。
納斯曾表示,優秀的科學家必須具備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想知道答案」的熱情、良好的技術能力,以及包括誠實的心態、自我批判、開放的態度和懷疑的態度。[ 17]
獎項與榮譽
納斯於1992年和利蘭·哈特韋爾 與增井禎夫 等共同獲頒蓋爾德納國際獎 [ 18] 。他分別在1995及98年他獲得皇家獎章 和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2003年他獲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騎士勳位[ 19] 。2005年他榮獲科普利獎章 ,2年後獲癌症研究希望基金表彰[ 20] 。2013年,納斯獲世界文化理事會 頒予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 21] 。2015年,他獲得亨利·G·弗里森國際健康科學研究獎[ 22] 。在2022年的新年榮譽中,他被授予名譽勳位 (CH) 成員,以表彰他對英國和海外科學與醫學的貢獻。[ 23] 2022年11月,他被授予榮譽勳章。[ 24]
院士名銜方面,納斯分別於1987及89年當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 成員[ 3] 和皇家學會 院士[ 4] ,並於1998年成為英國醫學科學院 創院院士[ 6] 。1995年,他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 外籍院士[ 5] ,並在2006年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 院士[ 9] 。2015年,納斯當選中國科學院 外籍院士[ 11] 。翌年,他成為皇家工程科學院 榮譽院士[ 10] 。
納斯在1999年獲封 為下級爵士[ 7] ,他也是推動科學及工程學協會 顧問委員會成員[ 25] 。2017年起,納斯擔任布里斯托大學 校監。[ 26]
納斯已獲得60多個榮譽學位,包括2002年巴斯大學 (University of Bath)、2003年牛津大學 、2003年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12年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Kent)、2013年華威大學 (University of Warwick) (Doctor of Science) [ 27] 、伍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Worcester) [ 28] (Doctor of Science)、2014年倫敦城市大學 (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 (Doctor of Science) 和2017年麥基爾大學 [ 29] (McGill University) (Doctor of Science)。2020年,他獲頒捷克布尔诺孟德尔大学 的榮譽學位。[ 30]
個人生活
納斯與其配偶安妮·納斯育有兩名女兒:莎拉和艾美莉;莎拉在英國 獨立電視台 工作,艾美莉則是倫敦大學學院的物理學家[ 31] 。他形容自己為懷疑不可知論者[ 13] 。
政治立場
納斯加入英國工黨 已近40年,並且是Scientists for Labour(一個隸屬於工黨的社會主義社團)的贊助人。[ 32] 2020年9月,他與前首相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 共同在《自然 》(Nature) 雜誌上撰文,強調歐盟 資助對抗COVID-19 的重要性。[ 33]
他在伯明翰大學 時曾售賣社會主義報章《社會主義工人 》,亦曾參與佔領校長辦公室[ 31] 。他在東英吉利大學 就讀博士時繼續售賣《社會主義工人》,同時支持國際社會主義傾向 [ 34] 。
他曾批評美國總統選舉 共和黨 黨內初選的參選人,指他們反對在學校教導自然選擇論 和使用胚胎幹細胞 作研究,以及否認 人為的氣候變遷 。他擔心作為全球科研領袖的美國正朝這些方向前進。他也認為科學家有責任留意政治人物有關科學的公開言論,而且在選舉期間確保科學是參選人政綱之一,和揭露政治人物的「胡言亂語」[ 35] 。
在2014年,鑑於當年的蘇格蘭獨立公投 ,納斯與其他若200位公眾人物簽署公開信,希望蘇格蘭能留在英國,不會獨立[ 36] 。
納斯認為科學家應該在公共事務中談論科學,並挑戰支持偽科學 政策的政治人物。[ 37]
書籍
參見
參考文獻
^ 1.0 1.1 Nurse, Paul Maxim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organisation of amino acid pools in Candida utilis (PhD论文). 東英吉利大學 . 1973 [2017-12-18 ] . OCLC 50052957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7-29).
^ Woollard, Alison. Cell cycle control in fission yeast (DPhil论文). 牛津大學 . 1995. OCLC 43404640 . [失效連結 ]
^ 3.0 3.1 Paul Nurse . 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 . [2017-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19).
^ 4.0 4.1 Paul Nurse . 皇家學會 . [2017-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26).
^ 5.0 5.1 Paul Nurse . 美國國家科學院 . [2017-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26).
^ 6.0 6.1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Sir Paul Nurse . 英國醫學科學院 . [2017-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10).
^ 7.0 7.1 1999 Birthday Honours List - United Kingdom (PDF) . 倫敦憲報 . [2017-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12-0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1 (新闻稿). 諾貝爾基金會 . 2001-10-08 [2017-10-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10-15).
^ 9.0 9.1 Sir Paul Maxime Nurse . 美國文理科學院 . [2017-12-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8-01-22).
^ 10.0 10.1 List of Fellows - N . 皇家工程院 . [2017-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19).
^ 11.0 11.1 保羅·納斯 (Paul Nurse) . 中國科學院 . [2017-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13).
^ 納斯, 保羅. Sir Paul Nurse: 'I looked at my birth certificate. That was not my mother's name' . 衛報 . 2014-08-09 [2017-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4-14).
^ 13.0 13.1 13.2 13.3 納斯, 保羅. Sir Paul Nurse Autobiography . 諾貝爾基金會. [2017-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0-21).
^ Andrew Anthony. Sir Paul Nurse: 'The UK has taken a leap several decades into the past' . The Guardian. 15 August 2020.
^ Nurse, P.; Thuriaux, P.; Nasmyth, K. Genetic control of the cell division cycle in the fission yeast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Molecular & general genetics MGG. 1976, 146 (2): 167–178. PMID 958201 . doi:10.1007/BF00268085 .
^ Lee, M. G.; Nurse, P. Complementation used to clone a human homologue of the fission yeast cell cycle control gene cdc2. 自然 . 1987, 327 (6117): 31–35. PMID 3553962 . doi:10.1038/327031a0 .
^ Unavailable private video . youtube.com.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10-14).
^ Paul M. Nurse . 蓋爾德納基金會 . [2018-01-2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7-07).
^ Paul Nurse . 洛克菲勒大學 . [2018-01-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9-14).
^ 2007 Honorees . 癌症研究希望基金. [2018-01-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10).
^ Prof. Sir Paul Nurse . 世界文化理事會 . [2018-01-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28).
^ Sir Paul Nurse, 2015 Friesen Prize Winner . 加拿大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之友. [2018-01-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9-14).
^ 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 . The London Gazette . 1 January 2022.
^ His Majesty The King. New Appointments to the Order of Merit . royal.uk. 2022-11-11 [2022-11-11 ] .
^ CaSE Team . 推動科學及工程學協會 . [2018-01-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9-21).
^ Nobel Prize winner announced as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s next Chancellor (新闻稿). 布里斯托大學 . 2016-07-11 [2018-01-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10).
^ Warwick honorary degrees for stars of Gavin & Stacey & Hustle, RSC & Royal Court Artistic Directors, scientists, historians, philanthropist & a US government adviser . University of Warwick. 28 June 2013 [30 October 2013] .
^ Worcester honorary degrees and Fellowships . University of Worcester. 21 November 2013 [21 November 2013] . (原始内容 存档于3 April 2014).
^ McGill Honorary Doctorates 2017 . McGill University.
^ Polčáková, Petra. A top scientist very often moves on the edge of failure, says Nobelist Nurse . Universitas - magazine for universities. 2 March 2020 [14 October 2021] .
^ 31.0 31.1 麥基, 羅賓. Paul Nurse: Home truths for the gene genius . 衛報. 2010-10-24 [2018-03-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5).
^ About SFL .
^ Fernando, Benjamin; Brown, Gordon; Thomas, Emily; Head, Michael; Nurse, Paul; Rees, Martin. COVID-19 shows UK–EU collaborations are irreplaceable . Nature. 2020-09-22, 586 (7828): 200. Bibcode:2020Natur.586..200F . PMID 32963368 . doi:10.1038/d41586-020-02687-6 (英语) .
^ Somehow, I knew I'd see you again, you bastard .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 2003-06-27 [2018-03-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24).
^ 納斯, 保羅. Stamp out anti-science in US politics . 新科學人 . 2011-04-14 [2018-03-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2).
^ Celebrities' open letter to Scotland – full text and list of signatories . 衛報. 2014-08-07 [2018-03-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8-17).
^ Nurse, Paul. Stamp out anti-science in US politics . New Scientist.
^ Nurse, Paul. What Is Life?. National Geographic Books. 2 February 2021. ISBN 978-0393541151 .
外部链接
1901年-1925年 1926年-1950年 1951年-1975年 1976年-2000年 2001年-至今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22年、1926年、1938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1820年代 1830年代 1840年代 1850年代 1860年代 1870年代 1880年代 1890年代 1900年代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代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代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代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代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代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2004年 2006年 2007年 2009年 2011年 2013年 2015年 2017年 2019年 2021年 2023年 注:杨振宁、姚期智、蒲慕明、孙立成、谢晓亮因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依《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已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