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紘一宇
八 初期稱作「八紘為宇」,後來被簡化為「八紘一宇」。 古中国也有「八纮同轨」的典故:意思是天下一统、和谐祥瑞;《晋书·武帝纪》:「廓清梁岷,包怀扬越,八纮同轨,祥瑞屡臻。」 由來“八紘”一詞的典故出自中國《列子·汤问》與《淮南子》,本意指八方极远之地,后来代指天下:
文學作品中最早的類似用法起源於曹植的《大暑賦》和《與楊徳祖書》[2]:
從《日本書紀》中的這段話又延伸成「八紘為宇」的說法,之後則逐漸改成現在所見的「八紘一宇」。 ![]() 「八紘為宇」與「八紘一宇」的差異在《日本書紀》中最初所記載的文字為「八紘為宇」(はっこうゐちう),現今的「八紘一宇」(はっこういちう)為之後所造的單字、為戰前的大正時期的日蓮主義者田中智學在國體研究上所使用詞彙,而且是一個簡略的詞彙。 而由於近代歷史中,「為宇」這個單字在意思上比較難理解,故都採用「八紘一宇」的口號,且在神武天皇的神勅中也有實際上使用「一宇」的例子存在[3]。 概要![]() 八紘一宇是日本佛教日蓮宗國柱會創辦人田中智學所造出來的词语,据称有“道義上的世界統一”之意義。大正2年(1915年)3月11日,國柱會機關報《国柱新聞》刊登的文章〈神武天皇的建国〉(神武天皇の建国)首次提及這一片語。早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期间,大日本帝國陸軍皇道派军人的口号就有“使日本天赋之类,传遍八纮一宇”的说法。从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八紘一宇一直作为大日本帝国的国家格言。 1940年(昭和15年)7月26日,第2次近衛内閣制定《基本国策綱要》(基本国策要綱),將继续扩大侵略中國、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势力范围作為基本政策;“八紘一宇”寫入基本国策綱要,成為侵略战争的精神指导根本方針。日本投降後的同盟国佔領期間,由於該詞与国家神道、軍国主義、激烈国家主義有密切关联,在各種官方文件中一律禁止使用。[4]現在日本的国語辞典對該詞的解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證明海外侵略的正当性所用的口號。(第二次大戦中、日本の海外侵略を正当化するスローガンとして用いられた。)」[5]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對該詞的解釋是:「基於民族優越感,貶抑、併吞其他民族,擴大國民動員、統合、正統化的思想及運動的典型超國家主義。(自民族至上主義、優越主義を他民族抑圧・併合とそのための国家的・軍事的侵略にまで拡大して国民を動員・統合・正統化する思想・運動である超国家主義の典型。)[6]」 2015年3月16日,日本參議院议员兼自民党女性局局长三原順子在质询中使用“八紘一宇”,引發爭議,令在場的副首相麻生太郎备感惊讶。三原順子宣称,她使用此词的真实意图,就是要激起日本国内对二战的“反思”[7]。 参见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昭明文選·卷5·吳都賦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