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島及福爾摩沙海島圖》約翰·芬伯翁/約1640年/73 x 103 cm/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藏
台灣統治者 在信史 中應自1624年荷蘭統治 算起,期間歷經明鄭 、台灣清治時期 、台灣日治時期 與中華民國時期 。17世紀中期(1638年)時,台灣原住民 -巴布拉族 與巴布薩族 、巴則海族 、洪雅族 、道卡斯族 在台灣中部 已成立大肚王國 ,其統治者稱為「白晝之王 」,但目前僅有兩位「白晝之王」有跡可查。[ 1] [ 2] 在17世紀之前,元 、明 兩朝雖於澎湖群島 設置了澎湖寨巡檢司 ,也有澎湖寨巡檢 官職設置(例如首任澎湖寨巡檢陳信惠 ),不過其僅駐於澎湖群島 ,並未實際管轄台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之前,台灣統治者所轄實際領土皆未達台灣 全境;即使到19世紀末期,台灣清治時期 政府力量仍未涵蓋所有台灣原住民 居住的番地 。
除此之外,1722年至1769年負責監督台灣行政之巡視台灣監察御史 ,及自1874年至1884年每年冬春兩季駐守於台灣台南辦公的福建巡撫 、掌管台灣內政之台灣府知府 、台灣布政使 、掌管台灣軍事之台灣鎮總兵 等,在此均不認定為台灣統治者。而即使照這樣認定標準下,並扣除未派實上任或回任者,從1624年至今的三百八十幾年當中,台灣統治者超過了160位以上。
大肚王國
大肚王國 在1638年時已統治臺灣中部 [ 3] [ 2] ,到1732年為止,其中的大肚王國君王 皆為統治臺灣中部的君主,詳見如下:
大肚王
姓名
諡號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備注
甘仔轄·阿拉米 (Camachat Aslamie)
白晝之王
-
1648年
甘仔轄·馬祿 (Camachat Maloe)
1648年
-
Camachat Aslamie的外甥 。 有拍瀑拉族 後裔指出,若對照時間和發音,Maloe可能就是漢文史料 中記載的阿德狗讓 。[查证请求 ] 由於Maloe尚年輕,與東印度公司 交涉時,係由Maloe的繼父Tarraboe代理。 因當時大肚社 係傾向以女性來核心維持家系,實權在Maloe的外祖母手中。[ 4]
荷屬福爾摩莎
台灣長官
荷兰省督
荷兰省督肖像
台湾长官
长官肖像
台湾长官任期
Stadhouder生卒
统治期限(在台湾)
毛里茨
Cornelis Reijersen
雷尔生 [ 註 1]
1622—1624
1567年11月14日–1625年4月23日(57岁)
1622年—1625年4月23日
Martinus Sonck
宋克
1624—1625
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
1584年1月29日–1647年3月14日(63岁)
1625年4月23日—1647年3月14日
Gerard Frederikszoon de With
德·韦特
1625—1627
Pieter Nuyts
纳茨
1627—1629
Hans Putmans
普特曼斯
1629—1636
Johan van der Burg
德·勃尔格
1636—1640
Paulus Traudenius
特罗登纽斯
1640—1643
Maximilian le Maire
勒·麦尔
1643—1644
François Caron
卡隆
1644—1646
Pieter Anthoniszoon Overtwater
欧沃特瓦特
1646—1649
威廉二世
1626年5月27日–1650年11月6日(24岁)
1647年3月14日—1650年11月6日
Nicolas Verburg
费尔勃格
1649—1653
威廉三世
1650年11月4日–1702年3月8日(51岁)
1650年11月6日—1662年
Cornelis Caesar
西撤尔
1653—1656
Frederick Coyett
揆一
1656—1662
臺灣長官(荷蘭語 :Gouverneur van Formosa ,亦譯成大員長官、福爾摩沙長官)是指荷屬福爾摩莎 (Nederlands-Formosa)的最高領導人,由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所委任的駐臺行政長官,負責全臺殖民地行政事務。從1624年至1662年,共12任。
以印尼 為總部的荷屬聯合東印度公司,1622年初佔澎湖時,以馬公 作為東亞貿易的轉口基地。1623年,荷蘭人於一鯤身 建立簡單砦城 ,之後以此為基礎,興建規模較大的城堡「奧倫治城」(Orange),1627 年以荷蘭省名澤蘭省(或譯熱蘭省)改建命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至此成為台灣長官駐守之行政中心。
西屬艾爾摩沙
西班牙統治臺灣期間,在位君主為國王費利佩四世 。
雞籠淡水長官
雞籠淡水長官 為西屬艾爾摩沙 (Hermosa Española)的領導,西班牙 設於台灣北部的統治官職名稱,首任長官為1626年攻下北台灣的伐爾得斯 。
包含台灣遠征軍 統帥伐爾得斯,1626年-1642年間,擔任此長官職位的西班牙人共有八位,1630年起,該職位又分為西班牙雞籠長官 與西班牙淡水長官 。兩職分設立於雞籠(今基隆 )與淡水 兩地。而此長官職位,直至西班牙遭荷蘭人打敗,讓出雞籠與淡水兩地為止。
1630年之後分設於基隆與淡水 兩地的雞籠淡水長官,行政中心分設於台灣基隆和平島 與大台北地區的淡水市鎮。其中,設於和平島一地之駐紮行政中心為聖薩爾瓦多城 ,而淡水長官駐守地則為今仍相當盛名的紅毛城 。
雞籠淡水長官
國籍
首任
末任
任數
時間
行政中心
西班牙
阿爾卡拉索(基隆)
波爾的里奧(基隆)
7
1626年-1642年
台灣基隆和平島(聖薩爾瓦多城)
西班牙
格司曼(淡水)
赫爾南勒茲(淡水)
-
-
台灣淡水(紅毛城)
歷任雞籠淡水長官
雞籠長官
任期
姓名
開始日期
結束日期
備註
1
伐爾得斯
(Antonio Carreño de Valdes)
1626年
1630年
2
胡安·德·阿爾卡拉索
(Juan de Alcarazo)
1630年
1634年
3
羅美洛
(Alonso Garcia Romero)
1634年
1639年
4
帕囉米諾
(Pedro Palomino)
1639年
1640年
5
波爾的里奧
(Gonzaro Portillo)
1640年
1642年
淡水長官
任期
姓名
開始日期
結束日期
備註
1
伐爾得斯
(Antonio Carreño de Valdes)
1626年
1629年
2
格司曼
(Luis de Guzmân)
1630年
1634年
3
奧就
(Sargeant Uajor)
1634年
1637年
4
赫爾南勒茲
(Franciso Hernândez)
1637年
1639年
明鄭
延平王
延平王 為明朝永曆帝 於1653年賜予鄭成功 的封號,因此一般來說,延平王指的都是鄭成功。如:台灣各地今常見的延平郡王祠 。不過即使如此,繼任明鄭 統治者的鄭經 與鄭克塽 亦自稱為延平王。而1661年起,延平王所轄領土除了福建一部份之外,也包含了台灣南部的台南一帶。尤其是1664年,鄭經失去福建大部領土後,延平王實為台灣台南地區統治者。而歷任延平王及實際開始統治台灣南部的年份為:
承天府府尹
承天府府尹 ,是指明鄭自1661年於台灣設置的台灣最高地方政府主管官,1664年,承天府旋即被鄭經所廢,承天府府尹亦裁撤取消。較為特殊的是,鄭成功與鄭經建台期間,仍據閩南部分領土,故台灣事務多由承天府府尹統治治理。
歷任府尹
承天府府尹
國籍
首任
末任
任數
時間
行政中心
明鄭
楊朝棟
翁天祐
4
1661年-1664年
台灣台南
東寧總制
東寧總制 為明鄭 初期總轄台灣的官職。1674年,東寧總制正式設立,擔任此官職的為明鄭 要臣陳永華 。而該職務之設立,其主要目的為鄭經 西征 期間,留守台灣 之用。越數年,鄭經攻打福建失利回台後,該總制並未取消。1680年5月,陳永華因病辭卸該官職,並於同年7月逝世。之後,即無人擔任該官職。
東寧總制
國籍
首任
末任
任數
時間
行政中心
明鄭
陳永華
陳永華
1
1674年-1680年
台灣台南
清治時期
皇帝
建省前
名讳
肖像
年号
庙号
谥号
在世时间
统治期限(在台湾)
玄烨
ᡥᡳᠣᠸᠠᠨ ᠶᡝᡳ
康熙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1654年5月4日-
1722年12月20日
(68岁230天)
1683年10月8日-
1722年12月20日
(年天)
胤禛
ᡳᠨ ᠵᡝᠨ
雍正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1678年12月13日-
1735年10月8日
(56岁299天)
1722年12月27日-
1735年10月8日
(12年285天)
弘历
ᡥᡠᠩ ᠯᡳ
乾隆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1711年9月25日-
1799年2月7日
(87岁135天)
1735年10月18日-
1796年2月9日
(60年114天)
颙琰 (原名永琰)
ᠶᠣᠩ ᠶᠠᠨ
嘉庆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1760年11月13日-
1820年9月2日
(59岁294天)
1796年2月9日-
1820年9月2日
(24年206天)
旻宁 (原名绵宁)
ᠮᡳᠨ ᠨᡳᠩ
道光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1782年9月16日-
1850年2月25日
(67岁162天)
1820年10月3日-
1850年2月25日
(29年145天)
奕𬣞
ᡳ ᠵᡠ
咸丰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1831年7月17日-
1861年8月22日
(30岁36天)
1850年3月9日-
1861年8月22日
(11年166天)
载淳
ᡯᠠᡳ ᡧᡠᠨ
同治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1856年4月27日-
1875年1月12日
(18岁260天)
1861年11月11日-
1875年1月12日
(13年62天)
载湉
ᡯᠠᡳ ᡨᡳᠶᠠᠨ
光绪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1871年8月14日-
1908年11月14日
(37岁92天)
1875年2月25日-
1888年3月3日
(年天,截止台湾建省)
1875年2月25日-
1895年5月8日
(年天)
建省後
名讳
肖像
年号
庙号
巡抚
巡抚任期
在世时间
统治期限(在台湾)
载湉
ᡯᠠᡳ ᡨᡳᠶᠠᠨ
光绪
德宗
刘铭传
1886年-1891年
1871年8月14日-
1908年11月14日
(37岁92天)
1875年2月25日-
1888年3月3日
(年天,截止台湾建省)
邵友濂
1891年-1894年
1888年3月3日-
1895年5月8日
(年天,自台湾建省开始)
唐景崧
1894年-1895年
1875年2月25日-
1895年5月8日
(年天)
台灣道
台灣道 為清朝 特殊行政區劃及官職。就官職而言,其職掌介於巡撫 與知府 之間。而台灣清治時期 這段時間,台灣道正屬福建省 所管轄,地位位階為略低於福建巡撫 ,但高於如:泉州知府 或漳州知府 的建制,不過因為台灣道初設於廈門辦公,清康熙朝爾後管轄範圍與性質又與掌管內政的台灣府知府相近,因此部分文獻以不同立場稱台灣府知府為此階段實際統治者。
台灣道屬於道員 一級之正四品 文官。除了統管台灣政學經建內政外,也制約管轄台灣鎮 總兵 ,為台灣地方的實際軍政領導人。而其官職全名,依沿革先後為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 、福建分巡台灣道 、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 、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 ,除此,台灣道官職名稱亦稱為台灣巡道 或分巡台灣道 。
官餉 酬勞方面,以1755年(乾隆 二十年)台灣所列歲出為例子,台灣道之年俸銀為六十二兩四分四釐,養廉銀 一千六百兩(台灣縣 及鳳山縣 各出四百兩,諸羅縣 八百兩),合計為一千六百六十二兩四分四厘。而當時差役工人薪餉,約為一年二十兩至三十兩。
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
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為1687年-1727年,台灣道的主官正式官職,為台灣西部及澎湖的實際統治者,此官職名稱又稱為台廈道。事實上,清治時期 初期的這階段,台廈道駐守地仍為福建廈門,而首任道員為周昌 。1727年,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升格為福建分巡台灣道 ,吳昌祚 為升格後的首任主官。
歷任台廈道
周昌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任,二十五年解任回京。
王效宗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任。
高拱乾 :1691年
常光裕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任。
王之麟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任,四十三年任滿。
王敏政 :1704年。
周元文 :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代理
陳璸 :1710年
梁文科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調任,五十六年離。
王珍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代理。
梁文煊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任,六十年因無力處理朱一貴事件,遭行刑。
陶範 :1721年康熙六十年任。
陳大輦 :1722年,臺廈道,1724年卒於任。
吳昌祚 :1724年,1724年上任,1727年台廈道升格台灣道,他亦為首任主官。
福建分巡台灣道
描寫台灣南部之《台南地圖》作者不詳/十八世紀
福建分巡台灣道設置於1727年,此官職與前身台廈道最大不同是臺廈道道署設於廈門 ,升格之後的台灣道則直接設署於台灣臺南 ,也派實赴任。不過在幾乎同時期,清朝亦增設巡視台灣監察御史 來制衡渡臺設署之台灣道。此外,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台灣仍為福建省所管轄,主官皆為外地輪調。1767年,張珽 任職期間,福建分巡台灣道升格為福建分巡台灣兵備道,而此次升格後不久,擁有監察台灣軍政權責的巡臺御史也為之裁撤。
歷任福建分巡台灣道
吳昌祚 :1727年,1724年就任臺廈道,1727年台廈道升格台灣道,他亦為首任主官。
俞存仁 :1728年,代理。
朱鴻緒 :1728年,未到任。
孫國璽 :1728年
劉藩長 :1728年
倪象愷 :1731年
張嗣昌 :1732年
沈起元 :1735年代理。
尹士俍 :1735年
劉良璧 :1739年代理。
鄂善 :1739年
劉良璧 :1740年仍兼理知府
莊年 :1743年。
書成 :1746年。
方邦基 :1749年代理
金溶 :1750年
拕穆齊圖 :1752年
德文 :1755年
楊景素 :1758年
覺羅四明 :1761年
余文儀 :1764年
蔣允焄 :1764年代理,1765年真除擢台灣道。
奇寵格 :1766年因「生番」殺人卸職。
余文儀 :1766年因生番殺人,從福建按察使降台灣道。
張珽 :1766年,擢分巡台灣道,兼理學政。
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
台北城為1880年代中期之台灣道劉璈所督工興建,該城是台灣史上唯一全部用優良石條所建的石城,也是唯一的長方形城池,更是清代最後一座風水石城。
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升格設置於1767年。該官銜與前身分巡台灣道最大不同在予明確加授台灣軍權,也就是統領台灣鎮 ,負責總兵亦受該官職制約,之後更免受巡視台灣監察御史制衡。1791年,萬鍾傑 任職期間,福建分巡台灣兵備道再度升格為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 。
歷任台灣兵備道
張珽 :1766年,擢分巡台灣道,兼理學政。
孫孝瑜 :1768年上任
余文儀 :1768年
蔣允焄 :字為光,號金竹,本籍中國貴州,清朝官員,1769年升台灣道。
奇寵格 :滿洲鑲白旗人,1771年
碩善 :1774年
成城 :1774(或1775年)
馮廷丞 :1775年
蔣元樞 :1775年,知台灣府事,1776年任分巡台灣道,兼理學政。
張棟 :1777年
俞成 :1780年
蘇泰 :1781年
穆和藺 :1782年任分巡台灣道,兼理學政。
楊廷樺 :1782年
李俊原 :1783年(未到任派實,遭革職論處)
孫景燧 :1784年到任,1786年,林爽文事變遇害。
永福 :1783年
楊廷理 :1788年以台灣知府護理台灣道。
王右弼 :1788年
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
1791年,清治時期的台灣澎湖的實際統治主官再度升格,名稱則變成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該官銜明確加授按察使銜,也就是將本來的正四品道員官銜提高到正三品 按察使 官銜。同時,也將福建省 監察台灣的職務劃分與台灣道。簡言之,就是新官銜增加了獨立監察權。而此次的升格,相信與動搖全台的林爽文事件 有很大關係。
1885年,台灣道行政區劃升格為省之後,正三品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原則受從二品 之台灣巡撫 制約,實際行政權也為福建台灣布政使 所承襲。因為管轄區域重疊,也造成了軍政皆雙首長制的窘困尷尬。而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 與同時期就任台灣道的劉璈 ,還因為爭權造成許多紛爭,1889年,西仔反 戰役立功且主導興建台北城 。對台灣極有貢獻的台灣道劉璈最後還因被誣告而充軍黑龍江 。
歷任按察使台灣道
萬鍾傑 :1788年
王慶常 :1791年,似未到任
楊廷理 :1791年
劉大懿 :1795年
季學錦 :1797年
遇昌 :1798年
慶保 :1801年
遇昌:1802年
慶保:1805年回任
清華 :1806年
張志緒 :1808年
汪楠 :1811年
羅奇瑜 :1812年
汪楠:1817年回任
蓋方泌:1818年代理
汪楠:1819年再回任
蓋方泌:1819年再度代理
葉世倬 :1820年
毛鼎亨 :1821年(未到任)
史譜 :1821年
周漪 :1821年
陳中孚 :1821年
胡承珙 :1821年
方傳穟 :1824年代理
孔昭虔 :1824年
陳鑾 :1827年(未到任)
劉重麟 :1827年
鄧傳安 :1830年代理
平慶 :1830年
周凱 :1832年,權台灣道。
劉鴻翱 :1833年
周凱:1836年回任
熊一本 :1837年代理
沈汝瀚 :1837年
姚瑩 :1838年,台灣道,因第一次鴉片戰爭 中斬殺英俘,被流放四川 。
熊一本:1843年
仝卜年 :1847年
熊一本:1847年回任
徐宗幹 :1848年,授台灣道。
瑞璸 :1854年(未到任)
裕鐸 :1854年
孔昭慈 :1858年,升台灣道,1861年死於戴潮春事件。
洪毓琛 :1861年,調任台灣道。
陳懋烈 :1863年
丁曰健 :1864年,補台灣道。
吳大廷 :1866年
梁元桂 :1868年代理
黎兆棠 :1869年
定保 :1871年
周懋琦 :1872年代理
潘駿章 :1872年
夏獻綸 :1873年,署台灣道。
周懋琦 :1879年再度代理
張夢元 :1879年
劉璈 :1881年,台灣道。(後續任台灣道者未列)
台灣巡撫
台灣巡撫設置於1885年,為台灣建省後的臺灣西部最高地方統治者。同年,福建巡撫 裁撤,設閩浙總督 ,而建省後的台灣省 正式名稱亦稱為福建台灣省 。1887年,台灣巡撫更名為福建台灣巡撫 。
台灣巡撫或福建台灣巡撫總管台灣軍政。在官職上,台灣屬巡撫 官銜,品等 為從二品 ,加銜後升為正二品 。在官餉方面,以首任巡撫劉銘傳為例:年薪約為155銀兩,養廉銀則為一萬兩,與升格前的按察使台灣道薪津相距甚大,而當時工人差役一年薪餉則約為二、三十兩左右。
歷任巡撫
任數
姓名
肖像
任期
1
劉銘傳
1886-1891
代理
沈應奎
1891-1891
2
邵友濂
1891-1894
3
唐景崧
1894-1895
斯卡羅酋邦
斯卡羅酋邦 在大約三百餘年前開始統治今日臺東縣 的太麻里 、金崙 、大鳥 以及屏東縣 的滿州 一帶[ 5] ,其中的豬朥束社(Ciljasuak)Garuljigulj 家系為統治斯卡羅的大頭目 ,詳見如下:[ 6]
肖像
姓名
行政中心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備注
Tartar
Dalaswack
?
1650年
瑯嶠君主
Cappitam
1650年
?
瑯嶠君主
Paljaljaus Garuljigulj
豬朥束 社 Ciljasuak
?
?
總頭目
卓杞篤 Cuqicuq Garuljigulj
?
1872年
總頭目
朱雷 Cudjui Garuljigulj
1872年
1892年
總頭目
潘文杰 Bungekaic Garuljigulj
1892年
1905年
總頭目
原住民領導人
事實上,清治時期 期間,清朝政府並未實際統治到清朝 所謂的番地 ,即原住民的勢力範圍,因此原住民部落,甚至是某些周圍的漢族部落仍屬原住民的統治者管理,因此各原住民族的大頭目亦可屬最高地方統治者。
各地原住民領導人
魯道·鹿黑 (Rudo Luhe):賽德克族馬赫坡社(Mhebu)頭目。
勞楚·巴布仁安 (Ljaucu Vavulangan ):排灣族 瑪家 酋邦頭目。[ 7]
比那賴 :又稱卑南王 ,卑南族卑南社第17代頭目。
台湾民主国
日治時期
日本天皇
日治時期,日本天皇成為名義上臺灣最高統治者。
歷任天皇
台灣總督
日治時期 第四任台灣總督 :兒玉源太郎
台灣總督是指台灣日治時期 ,由日本所指派的總督 。大清帝國 因為甲午戰爭 戰敗,在1895年將台灣割讓 給日本,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戰敗,日本放棄對台統治,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在1895年到1945年半個世紀當中,日本共派任了19個總督,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時代:「前期武官總督」(1895年—1919年)、「文官總督時代」(1919年—1937年)、以及「後期武官總督」(1937年—1945年)。
實際上,無論是前期以薩摩藩 、長州藩 為主的武官總督,或是大正及昭和年代初期來台的文官總督,還是後期,日本軍國內閣所派任的總督,一般來說,當時在台灣,台灣總督 就是擁有行政權、軍事力量和立法權的絕對權力者。透過台灣總督府官署 系統,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幾乎掌控所有行政資源。此外,總督尚可隨意任命和左右法官、檢察官並鎮壓島內反對力量。雖說是以殖民心態經營台灣,但歷任總督或總督府官署系統中,仍出現不少稱職的技術官僚。因此日本統治台灣的五十年之間,對於台灣整體環境,有相當程度的改善,也奠下台灣現代化的基礎。
台灣地區於1945年10月25日舉行受降典禮,但台灣總督府 的官制至1946年5月31日方正式廢止。
歷任總督
戰後時期
台灣省行政長官
台灣省行政長官是1945年8月29日-1947年5月16日,台灣與澎湖的實際統治者官職,也是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的主官。該官職只短暫維持不到兩年時間,也僅由陳儀 擔任。
台灣省主席及東南軍政長官
東南軍政長官陳誠
台灣省主席 為1947年5月16日起之台灣澎湖地方統治者。其中,跨越了國共內戰之前國民政府時期與遷台後的中華民國政府。而於1950年代國民政府 政權未遷台之前,台灣省主席為當時為台灣最高統治者,辦公處所設於日治時期臺北市役所(即現今行政院)。期間兩任主席分別為:魏道明 (1947年5月16日上任)及陳誠 (1949年1月5日)。行政院政務會議於7月18日通過,再經非常委員會追認,8月15日陳誠由臺灣省政府(現今行政院 廳舍)遷入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介壽館」(即現今總統府)辦公,仍兼台灣省主席,9月1日正式就任東南軍政長官 ;至1949年12月21日吳國楨 接任台灣省主席,陳誠方專任東南軍政長官至1950年3月31日止。
中央政府遷台前台灣省歷任首長
任別
姓名
任期
備註
臺灣省政府 主席(精省前)
第1任
魏道明
1947年5月16日–1949年1月5日
第2任
陳誠
1949年1月5日–1949年12月21日
陸軍一級上將,曾任參謀總長 兼海軍總司令 ,日後出任行政院長 與副總統
第3任
吳國楨
1949年12月21日–1953年4月16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
由於國民黨 在中國大陸國共內戰 失利,1949年12月7日,行政院長閻錫山 正式宣佈中華民國行政院於台北的「介壽館 」(即現今總統府)辦公,至此,台灣最高統治者又變成行政院長。而此情形延續到1950年3月,蔣中正 移署台北總統府實際統治台灣為止。
中華民國總統
1950年1月3日,蔣中正 於台灣接管政事,同年3月1日正式「復行視事」後即進駐在臺北市 的中華民國總統府 。至此中華民國總統 成為台灣最高統治者,具有國家元首 及三軍統帥 的身份,對內掌握行政權,負責政治上的最高責任,對外則代表國家行使權責,總統在英文中為President。
在國際上,與中華民國有邦交的國家,使用「中華民國總統」的稱呼,而多數國際主流媒體則採用「台灣總統」來稱呼遷台後的中華民國總統。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則不承認已播遷至台灣島的中華民國政府 的合法性,僅稱之為「台灣當局」,並稱中華民國總統為「台灣地区領導人 」。据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於正確使用涉臺宣傳用語的意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之規定,中国大陆媒体不能使用“中华民国”字样描述台湾当局。但如果新闻中无法避免正式称谓,则需在其官衔或机构名称加上引号,如“中华民国总统”、“總統府 ”等[ 8] [ 9] ,并且经常在引号前加上“所谓”二字,或者将出现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画面或总统字眼打上马赛克 [ 10] [ 11] 。獲准在中國大陸 落地的境外电视台,如鳳凰衛視 ,一般以「台灣領導人」的称谓来指代中华民国总统。在香港 ,部分親中媒體 也會使用「台灣地區領導人」一詞[ 12] [ 13] [ 14] [ 15] [ 16] 。
歷任總統
任數
姓名
肖像
任期開始
任期結束
黨籍
1
蔣中正
1950年3月1日
1954年5月20日
中國國民黨
2
1954年5月20日
1960年5月20日
3
1960年5月20日
1966年5月20日
4
1966年5月20日
1972年5月20日
5
1972年5月20日
1975年4月5日
嚴家淦
1975年4月6日
1978年5月20日
6
蔣經國
1978年5月20日
1984年5月20日
7
1984年5月20日
1988年1月13日
李登輝
1988年1月13日
1990年5月20日
8
1990年5月20日
1996年5月20日
9
1996年5月20日
2000年5月20日
10
陳水扁
2000年5月20日
2004年5月20日
民主進步黨
11
2004年5月20日
2008年5月20日
12
馬英九
2008年5月20日
2012年5月20日
中國國民黨
13
2012年5月20日
2016年5月20日
14
蔡英文
2016年5月20日
2020年5月20日
民主進步黨
15
2020年5月20日
2024年5月20日
16
賴清德
2024年5月20日
現任
參見
参考文献
引用
书籍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Chang, Lung-chih. 1995. The 1895 Taiwan Republic: A Centennial Reassess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North America Taiwan Studies Conference, 2-4 June, New Haven, Conn.
大英百科全書,2003,台灣,見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 [online]。np:Encyclopadia Britannica, Inc.。[引用於2004年11月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戴天昭,1996,台灣國際政治史,李明峻譯。台北:前衛。
劉益昌,1996,台灣的考古遺址,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頁29-42。台北:玉山社。
Long, Simen. 1991. Taiwan: China's Last Frontier .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盧建榮,1999,入侵台灣:烽火家國四百年。台北:麥田出版。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上、下冊)(平裝普及版)。San Jose,Calif.:蓬島文化公司。
王育德,1979,台灣:苦悶的歷史,中文修訂版,黃國彥譯。東京:台灣青年社。
周明峰,1994,台灣簡史。台北:前衛。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註">
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