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岸
台灣由於位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加上海水潮汐侵蝕與漂沙堆積作用下,海岸地形複雜多變,台灣本島海岸線全長約1,200公里,加上週邊島嶼約有1,520公里長的海岸線。依據2020年台灣營建署報告,目前已經有44.45%人工化海岸線,剩餘55.55%的自然海岸線[1][2][3][4][5][6]。 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屬於地形起伏較大的侵蝕海岸,淡水河口以東到金山多為陽明山火山岩形成的安山岩海岸,金山以東到三貂角多為岬灣海岸,在許多溪流出海口會有沙灘或礫灘分佈。 西北部與西部海岸有林口台地斷層多為礫石灘海岸,河口附近才有沙岸,桃竹苗多為海風風吹沈積的沙丘海岸,中彰雲由許多河川堆積泥沙形成灘地海岸,西南部的雲嘉南高屏除了跟西北岸同樣有河口沈積沙岸以外,也會在海岸形成潟湖或淤積成為海埔新生地。 東部海岸則是斷層海岸以及單面山與海蝕平臺等地形,北往南有堅硬的片麻岩與大理石組成的礁溪斷層海岸,宜蘭沖積平原,蘇花斷層海岸,礫石灘與岩岸地形的大武斷層海岸。 恆春半島主要是珊瑚礁與礫石灘海岸,也有珊瑚與貝殼碎片堆積而成的沙灘海灣,較大的沙灘如風吹沙與南灣兩個沙灘,東南海岸的佳樂水以北到九棚灣以巨大石塊與礫石灘為主,南仁的鼻頭以北到港仔海岸為九棚港仔大沙漠。[7] 海岸潮差台灣的北海岸與東海岸潮差在2公尺以下。 西海岸從淡水河口往西南到新竹縣鳳山溪潮差在2到4公尺,鳳山溪河流出海口潮差在2到4公尺,部分區域潮差會到4公尺以上,大安溪口到大度溪出海口潮差都在4公尺左右,北港溪與大肚溪出海口潮差在2到4公尺,北部潮差較大,北港溪到曾文溪出海口潮差都在2公尺到4公尺,曾文溪以南的西海岸潮差都在2公尺以下。 南部恆春半島海岸潮差也都在2公尺以下。[8] 概況
北部岬灣海岸北部海岸西起淡水河口,東至三貂角,長約80餘公里(以下海岸地點由西往東排列)。 新北市
基隆市 新北市
西部砂泥海岸北起淡水河口,南至屏東縣枋山鄉楓港,長約400餘公里。海岸線平直,沙灘綿延,多為泥沙海岸線,桃園海岸有植物藻礁地形(以下海岸地點由北往南排列)。 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縣 新竹市 苗栗縣 台中市
彰化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台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恆春半島珊瑚礁海岸
東部斷層海岸北起三貂角,南至九棚,長約380公里。海岸線平直,斷崖緊鄰深海,地形陡峭[9][10][11](以下海岸地點由北往南排列)。 新北市 宜蘭縣
花蓮縣
台東縣 海嘯海嘯大多是由地震引起,台灣海岸有海嘯文獻紀錄的是1661年的台南海嘯,1781年的屏東東港鎮 (台灣)海嘯,1782年的台南大海嘯,1867年基隆海嘯。大多數專家認為台灣不容易遇到海嘯,仍有可能發生的海岸為宜蘭東北海域、台灣西南海岸。[12] 海嘯預警2018年中央氣象局與台灣大學合作在台灣東南方與西南方設置浮標,以偵測海嘯來臨建立海嘯預警浮標系統,[13][14][15] 侵蝕與淤積海岸線的侵蝕與淤積變化因素有海浪侵蝕,河流出海口淤積,河川水流量改變造成出海口附近海岸線變化,另外河川上游興建水庫、海岸港口、突堤堤防、離岸堤防等人工建設等設施影響也是影響海岸線常見因素。出海口河川上游興建水庫造成下游河流出海口泥沙減少,人工堤防或離岸堤防造成的凸堤效應影響海岸沿岸漂沙上游的淤積,以及下游的侵蝕。[12][16] 海岸侵蝕新北市淡水河口南側的八里海水浴場在1985年到1987年間因為砂石業者抽沙,以及石門水庫與翡翠水庫興建後河川沙源減少,經過20年後海岸沙灘退縮500公尺,造成海灘消失;台南海岸線也因為1994年將軍漁港堤防興建後,因為凸堤效應造成防波堤南側2公里長的沙灘消失,在曾文水庫興建後更進一步造成海岸線後退,七股海岸後退了200公尺,台南黃金海岸的沙灘也在20年間後退了30公尺,經濟部中央地質研究所監測全台灣12處海灘與沙洲嚴重流失,1987年到2017年30年間全台灣海岸線後退了100到650公尺。[12] 屏東縣佳冬鄉塭豐村的三公里長海岸線沙灘因超收地下水、地層下陷3.06公尺而改為使用海水養殖漁業,為了保護受侵蝕的海岸沙灘,海堤外設置24座離岸堤以保護村民。[17][18] 海岸淤積由於海岸侵蝕造成的漂沙與台灣西部海岸較多河川夾帶泥沙進入海中,以及西海岸潮差較北部、南部、東部都大,造成台灣西海岸港口有泥沙淤積問題,如清朝時期位於現今嘉義與彰化間的海豐港。[19] 污染
濱海公路北海岸與東北角海岸:
西海岸:
東海岸:
恆春半島: 相關條目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