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25°00′59″N 121°32′07″E / 25.016473°N 121.535191°E
![]()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創立於1929年12月27日,位於一號館後方。建築基地面積727平方公尺,戶外面積1057平方公尺。致力於收集臺灣及鄰近地區如東南亞、太平洋島嶼之植物標本。[1][2][3] 歷史臺北帝國大學時期,曾規劃有植物園,其範圍大約是現今傅園、一號館後方、女一舍、女五舍、研究生宿舍及地質系一帶。當時分為研究部門與工作部門。研究部門成員包含講師、助教、研究生等等以進行研究;工作部門則包含植物標本館本身的技工、技師,進行的工作主要是標本之製作、典藏、上櫃、交換,以及植物園的經營管理等等。後來由於植物標本館收藏豐富,所以標本館還編制了所屬的圖書館員進行管理。 帝大時期的植物園,其規劃據推測應該是趨向研究性質的。除了研究臺灣的植物外,其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要協助南進政策,所以研究範圍也擴及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嶼。若採集到罕見而難分類的植物,也會攜帶回植物園進行種植,這就是為什麼現今的臺大校園也可以見到一些稀有植物的原因。 國民政府時,植物園中的植物分類學被劃入了植物系的領域,植物園的管理中心成了植物系附屬的標本館。另外,到了90年代時,原本存放的許多書籍也被搬到新總圖書館。漸漸的,植物園管理中心的重要性被人淡忘,甚至面臨被改做其他用途的命運。後來因為主任及館長努力與去多方協調,終於得以被保存。[4] 外部空間
內部空間![]() ![]()
建築內部可見到二戰時留下的痕跡,包括被子彈打穿的樓梯扶手、以及一些木製標本櫃中所殘留的彈孔。 典藏數位化計畫為了有效利用與管理所收藏的標本,植物標本館著手進行資料庫之數位化,並將之納入網站。如此一來,重要標本的資料得以永久保存,而研究人員或教學者也可在網站上運用及觀看標本館所擁有的資源,增加了學術上的便利性。整理的內容包括學名、中文俗稱、英文俗稱、日文俗稱、原住民稱呼、影像資料、物種分布地區、物種屬性等等;此外,也進一步依照標本採集地點製作出物種分布圖。[6] 開放時間行政辦公室與標本閱覽:週一至週五,上午八點至下午五點。 展示廳: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週二及國定休假閉館)。 參考資料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