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第一學生活動中心25°01′04″N 121°32′25″E / 25.017873°N 121.540169°E ![]() 國立臺灣大學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簡稱活大。位於國立臺灣大學椰林大道盡頭的振興草坪旁,與總圖書館相鄰。活動中心為學生進行社團活動及表演場地,一樓設有大禮堂及學生餐廳,二樓規劃為各學生社團辦公室,地下室則為地下文藝展示室。[1] 歷史1961年,由建築師王大閎及其「大洪建築師事務所」完成臺大活動中心設計圖。 1967年4月,王大閎因活動中心建築獲得第一屆建築金鼎獎十大優秀建築師。[2] 1969年,二期工程完工。[1][3]原先為臺大禮堂周邊規畫案與第一學生活動中心,除了學生活動中心外,還有教職員活動中心以及綜合戲劇院兼大禮堂設計案;但是因經費及臺大政策,只完成學生活動中心興建。[4]:112-13[3] 1992年2月26日凌晨,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一樓火災。火災撲滅後,濁水溪公社成員蔡海恩(左派)、柯仁堅(小柯)和其他臺大學生因為涉入火災,以及撿拾墓地屍骨作為裝置藝術觸犯《中華民國刑法》第十八章「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而遭臺大校方開除。 建築特色建築師王大閎深受包浩斯現代主義風格影響,1960年代受台大校長錢思亮遴選,而留下許多在台大校園內的作品。[3]活大建築是1960年代現代中國建築的代表性建築之一,樓層為地下一層、地上二層的建築物。[5]活大建築展現王大閎生涯早期處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等問題的實作。[3] 活大前後的大門採用深紅朱漆的挑高傳統大門,門框為黑色,門鎖為金色。白色的折板屋頂,為王大閎意圖呼應傳統中國建築屋頂的大膽嘗試。[6]內部空間有天井、迴廊、水池等。 空間配置
分設三個部份:大禮堂、展覽空間、水池;沙發區以及台大學生事務處活動中心辦公室,以及用餐區包括自助餐廳、便利商店、飲料店、快餐店。
學生社團辦公室,主要社團如臺大學生會、臺大學生代表大會之辦公室均設在此。
注釋
相關連結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