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老街24°53′06″N 121°17′17″E / 24.884899°N 121.288°E
大溪老街是位於台灣桃園市大溪區上的歷史聚落群,主要是指位於大溪區上的和平路、中山路以及中央路所留存之歷史建築群[1]。該區域因保存大量於日治時期所興建之街屋群,因而大溪鎮上最具代表性之景點。[2]目前老街上多數已被桃園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在當地產業發展下進行改建或再利用計畫。 沿革![]() 大溪舊名「大姑陷」,雍正年間以前為泰雅族的勢力範圍,為泰雅語「大水」之意,後來因覺得不吉利而改名「大姑崁」,在因為漳泉械鬥而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舉家遷徙至此的板橋林家開發下,原本的農業聚落轉型成為利用大嵙崁溪(今大漢溪)航運而繁榮的商業市街[1]。後來因當地人士李騰芳於同治四年(1865年)中舉,遂將地名改為「大科崁」以資慶祝,不久又改為「大嵙崁」[1]。而由於大嵙崁溪並未像臺灣其他內河航運發生淤積,因此成為臺灣北部的船運終點站[1]。[3] 後來進入日治時期後,在大正元年(1912年)至大正八年(1919年)實施市街改正,這波改建當中,曾向日本人學習過泥匠技藝的陳旺來、陳三川兄弟[4]將常用於廟宇的剪黏與交趾燒應用於牌樓厝的立面上,引來其他店家及居住人士仿效,使得大溪街的街屋立面充滿了繁複的裝飾[1] 自1990年代中期,應日常生活及產業發展需求,部分街屋已拆除改建,多數街屋僅保存牌樓立面及騎樓空間,由於受到紀錄片《大溪之寶》之社區等街屋立面保存運動的影響,大溪居民則自發性成立大溪區歷史街坊再造協會」以及鄉鎮市公所自行籌設之財團法人大嵙崁文教基金會,主要凝聚居民共識推,動街道美化、建築保存以及相關項活動,以及對於在地歷史之保存和文獻。並於1998年率先推動「大溪和平路美化工程」,後於2000年,和平街老街被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的第62名。[5] 近年,大溪老街多數建築群已經完成修繕工程,其老街沿路設立專賣店、小吃店和木製品店等文創產業,並在當地經營業者以及桃園市文化局發展下,多次進行民間歷史老屋進行改建或再利用,並發展不同合作模式,與周圍之歷史建築群以振興地方藝術文化和產業經濟。[6][7]2018年至2020年則推動「大溪好生活」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配合歷史街區塑造,建置願景基地進行修復、整治及活化計畫。[8][9] 2022年,大溪老街在桃園市政府規劃下進行騎牌樓修繕及夜間照明工程。[10] 月眉通路![]() 1846年,大溪居民們為了使街道能與碼頭有所聯繫,李金興家族曾闢建了一條小徑讓碼頭苦力的人們運貨,這條小徑即今之「月眉通路」[1]。並作為連結月眉河階面至大溪街區的重要通道使用,後在日治時期於現今和平路38、40號之間留一店面鋪設石板作為通路入口。 1999年,月眉通路因配合大溪老街城鄉風貌改造重鋪石板,經居民爭取保留前段約20公尺部分舊步道作為歷史軌跡,然而重鋪的石板於2013年又剷除鋪設青斗石,當前存留的古道非常簡短。僅存留一座300公尺主要路徑、少許遺構及一座石頭公遺跡供人參觀。[11] 建築設計大溪老街至今所保存的建築群,基本是自日本大正元年(1912年)12月開始,桃園廳長西美波由臺灣總督府規劃之「大嵙崁街市區改正計畫」[12]將由清代發展起來的大嵙崁街聚落進行拓寬馬路,取代以往道路曲折狹窄,且衛生環境不佳的空間,也對於聚落建築物進行整建成牌樓立面,均需統一裝飾門面規範的工程,在改正統一通道寬度與地坪高度後,在地居民也開始自行興建牌樓立面。 受到20世紀日本本地進行西方建築思潮影響,此時階段興建的大溪建築,基本採取裝飾自巴洛克艺术開始的西式古典主義、包括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建筑、擬洋風建築提倡的概念,運用至牌樓設計,並受到原始閩粵建築影響採用大量立面弧線,此外也受到日本建築師辰野金吾設計案例中採用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被稱為「辰野風格」或「辰野式」影響,使得大溪建築具呈現中西合璧的建築結構。 在立面部分,除了加入西式古典裝飾語彙外,大溪老街的建築物時常於山牆上增加漢文化圖騰、家族、獎杯、勳章、獎狀等象徵物件,並在變化上具有山尖形、半圓形及圓弧形、階梯行平頂、水形、內凹弧尖形、如意形、水波形風格。在裝飾上則則共分加工材料及裝飾材料。其中多數建築使用紅磚、洗石子結構,並在立面裝多數裝飾洗石子、磨石子、彩繪泥塑、剪粘及貼瓷磚,牌樓頂端的裝飾性柱子、山牆的上端,則多以柱頭或塑像來收尾,其造型上會變化多端,山牆中央通常則設立匾額文字,並記載店號、姓氏等資訊。[13] 歷史建築列表大溪老街的街區是由今和平路(昔日之下街)、中央路(上街)、中山路(新南街)、草店尾、后尾巷等所組成,其中上街、下街是商業區,新南街則是高級住宅區,草店尾街與後尾街則是勞工們的住處[14]。當前全區域共保存約196棟建築,其中約有22棟建築已由桃園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為下者建築: 中央路
中山路
和平路
其他
註釋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