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輿地图》中的山東輿圖一
山东行政区划史介绍山东地区行政区划变迁。
先秦
春秋时期山东地区诸侯国
夏朝建立后,各地仍存在许多相对独立的方国和部落,今山东地区多由东夷族各部落控制,其中著名的有薛、蕃、有仍、有缗、三𦟣、顾、有莘、有穷、有鬲、过、寒、斟戈氏(斟灌氏)、斟寻氏、费氏、缯、杞氏、观氏等。[1]
山东西南部是商族早期的活动中心,商始祖契都于蕃,相土东都在泰山下。后商族势力扩张并最终建立商朝,但山东一直为其主要的一个活动区域。商朝曾多次迁都,其中有位于今山东地区的。商代,今山东境内的方国主要有奄、薄姑、诸、莒、郯、逢、画、顾、蜀、黎、莱、杞、缯、莘、任等。[1]
西周时期,中国实行分封制,建立了众多的诸侯国。今山东地区有封国40多个,其中以齐、鲁两国最大,也最为知名,他们不仅对山东的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至今“齐鲁”、“齐鲁之邦”、“齐鲁大地”等仍然是山东省的代称。除了齐鲁两国,今山东地区还有曹、薛、郯、颛臾等几十个国土较小的诸侯国。[1]
春秋时期,各国战争,很多小国被他国吞并。山东地区主要分属齐、鲁两大国,小国还有曹、滕、薛、邾、莒等,另有部分地区分属卫、宋、晋、邢等国。战国时期齐国势力扩张,至战国末年,今山东地区已大部分归齐,只有南部一部分属楚,一部分归赵。
秦代
秦朝全国实行郡县制,即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今山东地区主要有临淄郡、胶东郡、济北郡、琅琊郡和薛郡,另有部分地区分属东郡、砀郡、东海郡、泗水郡和巨鹿郡,共设五十多个县。今山东省境内和跨有山东境的11个郡如下表:
位于今山东省或地跨今山东省的秦朝郡县
|
郡
|
郡治 |
治所今所在地 |
属今山东的辖县(县治今址) |
备注
|
齐郡 |
临淄 |
今淄博临淄北
|
数目不详,可考有4。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 千乘(今淄博高青东北)
- 狄县(今高青东南)
- 东平安(今临淄东北)
|
|
琅邪郡 |
琅邪 |
今青岛黄岛南
|
数目不详,可考有2。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 莒县(与今相同)
|
该郡东南一角今属江苏
|
济北郡 |
博阳 |
今泰安东南
|
数目不详,可考有8。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 鬲县(今德州)
- 平原(今德州平原西南)
- 著县(今济南济阳西北)
- 漯阴(今济南济阳西南)
- 历城(今济南历下)
- 卢县(今济南长清西南)
- 嬴县(今莱芜西北)
|
该郡由齐郡分出;北部一角今属河北
|
胶东郡 |
即墨 |
今青岛平度东南
|
数目不详,可考有4。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 高密(今潍坊高密西南)
- 腄县(今烟台福山)
- 黄县(今烟台龙口东)
|
该郡由琅邪郡分出
|
东海郡 |
郯县 |
今临沂郯城西北
|
数目不详,可考有4。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 缯县(今临沂苍山西北)
- 兰陵(今临沂苍山西南)
- 襄贲(今临沂苍山南)
|
仅该郡西北部今属山东,相当于临沂苍山及郯城一带
|
薛郡 |
鲁县 |
今济宁曲阜
|
数目不详,可考有12。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 须昌(今泰安东平西北)
- 无盐(今泰安东平东南)
- 张县(今泰安东平西南)
- 瑕县(今济宁兖州北)
- 驺县(今济宁邹城)
- 平阳(今济宁邹城西北)
- 亢父(今济宁西南)
- 方与(今济宁鱼台西北)
- 胡陵(今济宁鱼台东南)
- 滕县(今枣庄滕州西南)
- 薛县(今枣庄薛城)
|
|
东郡 |
濮阳 |
今河南濮阳西南
|
数目不详,可考有10,如下:
- 聊城(今聊城东昌府区)
- 茌平(今聊城茌平西南)
- 东阿(今聊城东阿西南)
- 范县(今济宁梁山西北)
- 鄄城(今菏泽鄄城西北)
- 都关(今菏泽郓城西)
- 城阳(今菏泽郓城西南)
- 宛朐(今菏泽东明西南)
- 定陶(今菏泽定陶西北)
- 成武(与今相同)
|
该郡地跨今山东、河南,东部今属山东
|
砀郡 |
砀县 |
今河南永城东北
|
数目不详,可考有4,如下:
- 爰戚(今济宁金乡东北)
- 东缗(今济宁金乡)
- 昌邑(今菏泽巨野南)
- 单父(今菏泽单县)
|
该郡地跨今山东、河南及安徽,北部的一部分今属山东
|
泗水郡 |
相县 |
今安徽淮北濉溪西北
|
数目不详,可考有2,如下:
- 戚县(今枣庄薛城西北)
- 傅阳(今枣庄台儿庄西南)
|
该郡地跨今江苏、山东、河南及安徽,北部的一部分今属山东
|
巨鹿郡 |
巨鹿 |
今河北邢台平乡西南
|
该郡地跨今山东、河北。该郡东南部今属山东,相当于今德州武城,聊城临清、高唐,该地区辖县均不可考
|
邯郸郡 |
邯郸 |
今河北省邯郸市城区西南
|
该郡地跨今山东、河南及河北。该郡东部的一部分今属山东,相当于今聊城冠县一带,该地区辖县均不可考
|
汉朝
西汉
汉朝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汉初,山东地区大部为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后多次变化,汉武帝刺史部,山东地域的主要有青、兖、徐三刺史各部之地。冀、幽、豫三刺史部各有不少地区延伸到山东境内。
位于今山东省或地跨今山东省的西汉各郡及其所领县和侯国
刺史部
|
郡
|
郡治 |
所领县及侯国属今山东地区的(侯国后加“*”)
|
备注
|
青州
|
东莱郡 |
掖县(今烟台市莱州) |
平度、卢乡、当利、阳乐*、阳石、临朐、曲成、㡉县、徐乡、黄县、牟平、育梨、腄县、东牟、不夜、昌阳
|
可能为胶东国析置
|
北海郡 |
营陵(今潍坊市昌乐东南) |
安丘、淳于、胶阳*、平城*、密乡*、都昌、斟县、平寿、柳泉*、益县、寿光、平望*、饶国*、成乡*、桑犊、剧国*、剧魁*、乐望*、瓡国、平的、羊石、乐都、石乡、上乡、新成
|
景帝二年(前155)置
|
齐郡 |
临淄(今淄博市临淄西北) |
广县、临朐、昌国、西安、利县、钜定、台乡、广饶、昭南、北乡*、平广*
|
前201年,刘肥封齐王,齐郡为齐国七郡之一。参见:西汉齐国沿革简表
|
千乘郡 |
千乘(今淄博市高青东北) |
延乡*、高宛、博昌、平安*、高昌*、被阳*、狄县、东邹、安乐*、建信、溼沃、蓼城、琅槐、繁安*
|
齐国置,后齐国除为郡,千乘郡归汉
|
平原郡 |
平原(今德州市平原南) |
楼虚*、瑗县、羽国*、龙頟*、祝阿、阿阳、高唐、漯阴、安德、重丘、鬲县、平昌*、般县、朸县、乐陵、富平*、合阳*
|
济北国置,后归汉
|
济南郡 |
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西北) |
历城、台县、土鼓、般阳、于陵、阳丘、猇国*、梁邹、邹平、朝阳*、著县、宜成*、菅县
|
曾为齐国支郡,后曾属吕国、济北国或汉,曾置为济南国。
|
兖州
|
泰山郡 |
奉高(今泰安东北) |
卢县、茌县、肥城、虵丘、刚县、桃乡*、桃山*、宁阳*、乘丘、钜平、博县、梁父、柴县、东平阳、蒙阴、南武阳、华县、盖县、莱芜、牟县、嬴县、富阳、式县
|
|
山阳郡 |
昌邑(今济宁市金乡西北) |
薄县、单父、乐平*、郜成*、成武、西阳*、方与、湖陵、乐缗、爰戚*、钜野、城都*、都关、橐县、南平阳、瑕丘、中乡*、栗乡*、曲乡*、甾乡*、郑国*
|
曾为昌邑国。初领县十余,后并入一些侯国,共23个,除昌邑、黄县(今属河南),前列21县
|
济阴郡 |
定陶(今菏泽市定陶西北) |
|
东郡 |
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 |
|
徐州
|
琅邪郡 |
东武(今潍坊市诸城) |
|
东海郡 |
郯县(今临沂市郯城) |
|
冀州
|
清河郡 |
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 |
|
幽州
|
勃海郡 |
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南) |
|
位于今山东省或地跨今山东省的西汉各封国及其所领郡
国
|
国都 |
所领郡县
|
齐国 |
临淄(今淄博市临淄西北) |
- 汉四年(前203年),封韩信为齐王,领田齐故地。汉五年,韩信改封楚王,齐地归汉,为临菑、济北、胶东、琅邪四郡
- 汉高帝五年、六年间,分济北郡置博阳郡,分琅邪郡置胶西郡、城阳郡。
- 汉六年,置齐国,封刘肥为齐王,领临菑郡、博阳郡(后改称济南郡)、济北郡、胶东郡、胶西郡、琅邪郡、城阳郡七郡七十三县,“诸民能齐言者,皆与齐”。后城阳郡成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济南郡为吕国,琅邪郡为琅邪国。文帝元年(前179年),三郡复归齐。二年(前178年),分齐之剧郡为城阳国,济北郡为济北国。十五年(前165年),齐文王刘则薨,无嗣国除,五郡俱归汉。
- 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封刘肥之子杨虚侯刘将闾为齐王,此时高帝时的齐国故地已形成了七国一郡,齐国仅为其中之一。之后齐或为国或为郡,所领县也有变动。
|
新
王莽建立新朝后,托古改制,更改了很多郡县的名称。其中山东地区的有琅邪郡更名为“填夷”,齐郡更名为“济南”等等。
东汉
宋金元
北宋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区划图
至道三年(997)定天下为15路,今山东属于京东路。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东路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 山东大部属于京东东路,鲁西南属于京东西路。
建炎年间全境沦于金国,京東東路和京东西路建制废除。金国在此设置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元朝在此设置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明代
清代
以下是1820年山东省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
北洋时期
1917年的山东省地图民国元年初,山东行政区划沿用清末旧制,为3道、10府、3个直隶州、8个府辖州,96县。至民国二年(1913年)1月,废除清朝的府、州,但沿用道制,为省、道、县三级。2月,依据北京政府公布的《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山东由原“济东泰武临道”、“兖沂曹济道”、“登莱青胶道”3道,改为岱北道、岱南道、济西道、胶东道等4道观察使,共辖107县。民国三年(1914年)6月3日,内务部奉袁世凯申令,公布各省、道区域名称,将山东的岱北道改称济南道、岱南道改称济宁道、济西道改称东临道,胶东道依旧。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22日,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重划为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德临、淄清、莱胶、东海、兖济、琅琊、曹濮等11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30日,张宗昌被北伐军逐出山东,各道被废除。各道辖区如下:
- 济南道: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岱北道,观察使驻历城县(今济南市)。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仍驻历城县,为繁要缺,一等。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桓台、齐河、齐东、济阳、长清、泰安、新泰、莱芜、肥城、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利津、乐陵、霑化、蒲台、商河、青城、博兴、高苑、博山等27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辖区缩小,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桓台、齐河、齐东、济阳、长清等10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济宁道: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岱南道,观察使驻滋阳县(今兖州市城区)。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要缺,二等,驻济宁县(今济宁市城区)。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滕县、泗水、汶上、峄县、金乡、嘉祥、鱼台、临沂、郯城、费县、蒙阴、莒县、沂水、菏泽、曹县、单县、城武、定陶、巨野、郓城等25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
- 东临道: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济西道,观察使驻聊城县(今聊城市城区)。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简缺,三等。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高唐、恩县、临清、武城、夏津、丘县、德县、德平、平原、陵县、临邑、禹城、东平、东阿、平阴、阳谷、寿张、濮县、朝城、观城、范县等29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
- 胶东道: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观察使驻福山县烟台(今烟台市城区)。道尹为繁要缺,一等。辖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城、海阳、掖县、平度、潍县、昌邑、胶县、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日照等26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
- 东昌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聊城县。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高唐、丘县、阳谷、寿张等12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泰安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泰安县。辖泰安、肥城、新泰、莱芜、东平、东阿、平阴等7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武定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惠民县。辖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利津、乐陵、霑化、蒲台、商河、青城等10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德临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德县、德平、平原、陵县、临邑、禹城、恩县、临清、武城、夏津等10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淄青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益都、博山、临淄、博兴、高宛、广饶、寿光、昌乐、临朐等9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莱胶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胶县。辖胶县、高密、即墨、掖县、平度、潍县、昌邑、安丘、诸城等9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东海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福山县烟台县。辖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等10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兖济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济宁县。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滕县、泗水、汶上、峄县、金乡、嘉祥、鱼台等12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琅琊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临沂县。辖临沂、日照、郯城、莒县、沂水、费县、蒙阴等7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曹濮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菏泽、曹县、单县、城武、定陶、巨野、郓城、濮县、朝城、观城、范县等11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国民政府时期
1926年,国民政府自广州开始北伐,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国家实现名义上的统一。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以前,全省辖有3个省辖市,108个县,1个设治局,16个行政督察区:
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山东省呈准以济宁等14县暂设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政府又颁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同年,山东省政府制定《山东省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规程》,将全省划分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各区设专员兼本区保安司令。时仅设立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行政督察区,次年,又设立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等4个行政督察区。其余各县未及设立督察区,仍直接隶属于省。芦沟桥事变爆发前,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其辖区如下:
- “第一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济宁县;辖济宁县、汶上县、东平县、嘉祥县、鱼台县、滕县、邹县、滋阳县、曲阜县、宁阳县计10县。
- “第二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菏泽县;辖菏泽县、定陶县、曹县、城武县、单县、金乡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计9县。
- “第三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临沂县;辖临沂县、沂水县、郯城县、峄县、费县、莒县、日照县、蒙阴县计8县。
- “第四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临清县;辖临清县、清平县、馆陶县、丘县、平原县、禹城县、齐河县、恩县、德县、高唐县、夏津县、武城县、长清县计13县。
- “第五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惠民县;辖惠民县、阳信县、滨县、商河县、青城县、高苑县、桓台县、长山县、邹平县计9县。
- “第六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聊城县;辖聊城县、博平县、茌平县、堂邑县、冠县、朝城县、观城县、濮县、范县、寿张县、阳谷县、莘县计12县。
- “第七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牟平县;辖牟平县、荣成县、文登县、海阳县、福山县计5县。
七七事变后,日军进犯山东,山东省政府成立有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并划分为十七个行政督察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至三十一年(1942年)间,各区先后成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共辖3个行署区,17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
- “第一行政督察区”,辖邹县、滕县、宁阳县、滋阳县、鱼台县计5县。
- “第二行政督察区”,辖济宁县、嘉祥县、巨野县、郓城县、寿张县、东平县、汶上县计7县。
- “第三行政督察区”,辖临沂县、蒙阴县、莒县、日照县、沂水县计5县。
- “第四行政督察区”,辖平原县、恩县、德县、禹城县、齐河县、长清县、丘县、高唐县、夏津县、武城县、临清县、清平县、馆陶县计13县。
- “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无棣县、利津县、霑化县、乐陵县、德平县、临邑县、陵县计7县。
- “第六行政督察区”,辖茌平县、博平县、堂邑县、冠县、阳谷县、莘县、朝城县、肥城县、平阴县、东阿县、聊城县计11县。
- “第七行政督察区”,辖荣成县、文登县、牟平县、福山县计4县。
- “第八行政督察区”,辖昌乐县、安丘县、益都县、临朐县、潍县计5县。
- “第九行政督察区”,辖栖霞县、蓬莱县、黄县、招远县计4县。
- “第十行政督察区”,辖滨县、阳信县、惠民县、商河县、青城县、高苑县、桓台县、长山县、邹平县计9县。
- “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金乡县、单县、城武县、曹县计4县。
- “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辖章丘县、历城县、齐东县、济阳县、淄川县、博山县、泰安县、莱芜县、新泰县计9县。
- “第十三行政督察区”,辖海阳县、莱阳县、即墨县、平度县、掖县计5县。
- “第十四行政督察区”,辖蒲台县、博兴县、广饶县、寿光县、临淄县计5县。
- “第十五行政督察区”,辖郯城县、峄县、费县、泗水县、曲阜县计5县。
- “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辖菏泽县、定陶县、范县、濮县、观城县计5县。
- “第十七行政督察区”,辖昌邑县、胶县、高密县、诸城县计4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被撤销,设立鲁北、鲁西北、鲁西、鲁南、鲁中、鲁东6个政府办事处。与此同时,成立烟台行政区(隶属于第七区)、利广霑棣垦区(隶属于第五区)、临冠丘特区(隶属于第四区)。全省共辖6个政府办事处。17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1个行政区,2个特区。
- 鲁北“第一办事处”,领第五区、第十区、第十四区。
- 鲁西北“第二办事处”,领第四区、第六区。
- 鲁西“第三办事处”,领第二区、第十一区、第十六区。
- 鲁南“第四办事处”,领第一区、第三区、第十五区。
- 鲁中“第五办事处”,领第八区、第十二区、第十七区。
- 鲁东“第六办事处”,领第七区,第九区、第十三区。
日本投降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济南市划入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改驻济南。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8月间,调整行政区划,撤销6个政府办事处,设鲁东、鲁西南2个行署。鲁东行署辖第七区、第十三区、第十七区等3个行政督察区;鲁西南行署辖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十一区、第十六区计5个行政督察区。撤销第九区、第十二区2个行政督察区,并调整了其余各区的区划。调整后全省共辖2个行署区,3个省辖市,15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1个设治局,1个垦区。:
- 滋阳县、曲阜县、邹县、滕县、泗水县、峄县、鱼台县等7县为“第一行政督察区”。
- 济宁县、嘉祥县、汶上县、东平县、巨野县、郓城县、寿张县等7县为“第二行政督察区”。
- 郯城县、临沂县、沂水县、日照县、费县、莒县等6县为“第三行政督察区”。
- 长清县、齐河县、平原县、禹城县、高唐县、丘县、馆陶县、临清县、武城县、德县、恩县、清平县、夏津县等13县为“第四行政督察区”。
- 乐陵县、德平县、霑化县、陵县、临邑县、商河县、阳信县、无棣县、利津县、惠民县、滨县等11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
- 东阿县、平阴县、茌平县、阳谷县、冠县、朝城县、莘县、博平县、堂邑县、聊城县等10县为“第六行政督察区”。
- 福山县、海阳县、牟平县、荣成县、文登县等5县为“第七行政督察区”。
- 潍县、昌乐县、安丘县、益都县、临朐县、昌邑县等6县为“第八行政督察区”。
- 历城县、章丘县、淄川县、博山县、齐东县、长山县、济阳县、青城县、邹平县、高苑县等10县为“第十行政督察区”。
- 金乡县、曹县、单县、城武县等4县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 即墨县、莱阳县、黄县、蓬莱县、招远县、栖霞县等6县为“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 寿光县、临淄县、广饶县、博兴县、蒲台县等5县为“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 泰安县、莱芜县、新泰县、宁阳县、肥城县、蒙阴县等6县为“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 菏泽县、濮县、定陶县、观城县、范县等5县为“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 胶县、高密县、平度县、诸城县、掖县等5县为“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 济南市、烟台市、威海卫市、临冠丘设治局和利广霑棣垦区等为省辖地区。
- 青岛市为中央直辖,不在此列。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蒙阴县改名灵甫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增设复兴县。6月,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被撤销。行政督察区只有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八区、第十区、第十一区、第十四区、第十五区、第十六区等部分残留,其余各区均因其专员公署溃散而消亡。随着中华民国政府撤离山东,其余的专员公署也随之消亡。
共和国时期(包括中共早期政权)
1938年7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已经逐步在山东发展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8月,中共下辖的山东部分解放区成立了山东省政府,下设5个行政公署,共辖21个专区行政公署、119个县。1949年3月,山东省政府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4月5日,迁驻济南;6月20日,山东全境解放。
1941年10月,中共政权将津浦(今京沪)铁路以西之鲁西地区与冀鲁豫边区合并,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不再属山东行政区。1948年8月,中共撤销边区,原冀鲁豫边区鲁境除济宁、泰西两区划归山东省鲁中南行政区外,其余划属平原省。1949年3月,山东省下辖14个市(包括济南、青岛、徐州、潍坊4个省辖市)、140个县、2个办事处、2个特区。
至1949年底,山东省共辖4个省辖市、1个省直辖工矿特区、1个省直辖专区、3个行政区;3个行政区分辖15个专区、4个行政区直辖市、9个专区辖市、137个县、3个县级办事处、1个县级特区。下辖今山东省大部及今江苏北部的部分地区,但今属山东省的聊城、菏泽等地属平原省。
1950年,裁撤3个行政区,将16个专区合并为滕县、临沂、泰安等11个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东部划归山东;原河北省的5个县划归山东;同时原归山东部分县划归河北和江苏。1953年到1965年,滕县、莱阳专区分别更名为济宁、烟台专区;撤销湖西和沂水专区;淄博工矿区改为市,设枣庄市;河南东明县,河北宁津、庆云县划归山东;山东范县划归河南,馆陶划归河北。1967年,专区更名为地区,此时全省共辖德州、惠民、昌潍等9个地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4个省辖市。1981年至1992年,昌潍更名为潍坊;设立东营市;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地改市;威海、日照、莱芜升级为地级市;惠民更名为滨州。1994年至2000年,临沂、德州、聊城、滨州和菏泽相继地专级,至此全省划分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7个地级市[2]。2019年,撤销莱芜市,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山东全省划分为16个地级市[3]。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