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阿魯哇族
![]() 拉阿魯哇族(拉阿魯哇語:Hla'alua,國際音標:[ɬaʔaɾua],書寫系統制定前慣以Saaroa 拼之),舊稱沙阿魯阿族,清代文獻稱為四社生番,是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臺灣原住民族16族之一。主要分佈於高雄市桃源區,向內政部申報族群人口者約477人,傳統語言為拉阿魯哇語,但通用語是布農語。 以往被政府官方錯誤歸類為鄒族的一支,和卡那卡那富族合稱「南鄒」,中華民國政府於2014年6月26日承認其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15族。[4][5][6] 簡介傳統拉阿魯哇族由排剪社(Paiciana)、美瓏社(Vilanganʉ)、塔蠟袷社((Talicia)、雁爾社(Hlihlala)組成,因此古稱「四社番」或「四社生番」,於日治時期,相傳塔蠟袷社族人因為交通不便,紛紛移居至排剪社居住,而至民國90年附近,發現那瑪夏區瑪雅里有部分族人居住,其遷移過程已不可考,故以那爾瓦社(na'ʉvuana)稱之。拉阿魯哇族在日治時代就被政府歸類為鄒族,戰後亦沿用此分類至今。但學界在日治時代即對兩族群的分合各持不同意見。伊能嘉矩、鳥居龍藏等學者根據語言與風俗習慣的異同,將鄒族視為單一族群,但對族群內部的區分並不一致;小川尚義則由比較語言學的觀點,將鄒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視為三個獨立的族群。[7]分族後,拉阿魯哇族族人認為在語言、習俗上都與鄒族不同,因此發起正名運動及連署活動[8],並於2014年6月26日正式獨立為一族。[6] 分布目前族人主要分布於高雄市桃源區的桃源里桃源部落kalʉvʉnga(屬雁爾社)、四社部落tanguhla(屬雁爾社),高中里高中部落rʉhlʉcʉ(屬排剪社)、高中二部落papanara paiciana(屬排剪社)、草水部落sʉhlʉnganʉ(屬排剪社)、美蘭部落su'aci(屬美瓏社),以及那瑪夏區的瑪雅里na'ʉvʉana(屬那爾瓦社),少部分族人因為就學就業等需求,遷移至都會區或其他地區。 祭儀![]() 拉阿魯哇族最重要的祭儀是miatungusu(舊稱貝神祭,現稱聖貝祭),原為2年舉辦一次,但為了文化傳承,自1994年起改為每年舉行。 貝神祭之由來:很久前hla'alua(拉阿魯哇人)與kavurua(小矮人嘎夫魯阿)曾經同住在hlasʉnga(日昇之地;東方之山)這個地方,而takiiarʉ(貝神)是小矮人的守護神。小矮人與拉阿魯哇族人相處非常的融合,有一天拉阿魯哇的祖先要離開hlasʉnga,小矮人很難過,於是當拉阿魯哇族人要離開時,就把他們最珍惜的寶物─貝神贈送給拉阿魯哇祖先,並且交代拉阿魯哇族人要把貝神奉為自己的神來祭拜,於是十二貝神從此就成為拉阿魯哇的神了。 貝神共有12個,各有祂們的名稱,分別為:
miatungusu(聖貝祭)是拉阿魯哇人所有祭祀中最重要的祭典,每兩年舉行一次。平常貝神是由raahli(部落首領)保管,頭目會把貝神放在甕中封起來,再把甕埋在家後面,但很神奇的是,不到祭典時,既使貝神被封在甕裡,埋在土裡,卻仍然不見其在存。據說祂們都已經回到hlasʉnga這個地方了,但是當族人要舉行貝神祭的前十天,部落首領會去看甕裡的貝神是否已回來,果然發現貝神都已經回到甕中,這是不可思議的神奇之事。 參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