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若望的序號 並非按嚴格數字順序排列。儘管歷史上只有二十一位教宗取名號為若望,但其序號卻因中世紀的兩次計序錯誤而達到二十三 。首先,對立教宗 若望十六世 被誤計入序列中,未被排除;其次,若望二十一世 在計序時誤讀《教宗名錄 》而重複計算若望十四世 ,導致序號跳過了二十。
計序錯誤後訖今的教宗若望列表
現代稱號
任期
本名
備註
序數
教宗若望十四世
983年–984年
皮埃特羅·卡內帕諾瓦
Pietro Canepanova
14
若望十四世之二(John XIV bis )
並不存在
中世紀歷史學家誤讀《教宗名錄 》,以爲在若望十四世 與若望十五世 之間,尚有另一位教宗取名號為若望。
–
教宗若望十五世
985年–996年
喬瓦尼·迪·加林納·阿爾巴
Giovanni di Gallina Alba
因若望十四世之二之故,在文獻中也會被同時標註為若望十五世(十六世)。[ 1]
15
對立教宗若望十六世
997年–998年
伊萬尼斯·菲臘加索斯
Iōánnēs Philágathos
同時標註為若望十六世(十七世)。[ 2] 他是在反對教宗額我略五世 (996年–999年)的情況下當選,現被認定為一位對立教宗 ,但其序號仍被保留在教宗名序中。
–
教宗若望十七世
1003年
喬凡尼·西科
Giovanni Sicco
同時標註為若望十七世(十八世)。[ 3]
16
教宗若望十八世
1004年–1009年
喬凡尼·法薩諾
Giovanni Fasano
同時標註為若望十八世(十九世)。[ 4]
17
教宗若望十九世
1024年–1032年
羅馬諾·圖斯庫拉尼
Romano di Tuscolo
同時標註為若望十九世(二十世)。[ 5]
18
若望二十世
並不存在
若望二十一世 跳過二十而選擇二十一為其序號。
–
教宗若望二十一世
1276年–1277年
佩德羅·若里昂
Pedro Julião
同時標註為若望二十一世(二十世)。[ 6] 佩德羅·若里昂 當選時以爲若望十五世至若望十九世應作若望十六世至若望二十世,故爲了更正並不存在的計數錯誤,選名若望二十一世。
19
教宗若望二十二世
1316年–1334年
雅各伯·迪埃塞
Jacques Duèze
20
對立教宗若望二十三世
1410年–1415年
巴爾達薩雷·科薩
Baldassare Cossa
直至二十世紀中仍在《宗座年鑑 》中被列爲正統教宗。[ 7]
–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
1958年–1963年
安傑洛·朱塞佩·龍嘉利
Angelo Giuseppe Roncalli
龍嘉利當選時選名若望二十三世而非若望二十四世,認定巴爾達薩雷·科薩為對立教宗 。
21
若望二十世
之所以被跳過若望二十世之名號,是因爲中世紀歷史學家對若望十四世 (983–984年)的紀錄出現混淆——《教宗名錄 》中對其在位時間出現傳抄錯誤。原記載中寫明其任期為「八個月」(VIII mens. ),並補充指他後來被對立教宗波尼法爵七世 囚禁了「四個月」(per IV menses )。
然而,在若望十九世 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抄寫者誤將這段文字理解為兩位不同的「若望教宗」[ 8] [ 9] :
Iohannes m. VIII (「若望,八個月」)
Iohannes m. IV (「若望,四個月」)
於是,第二位「教宗若望」則被記作「若望十四世之二」(Iohannes XIV bis )[ 註 1] 。由於從若望十五世 至若望十九世 均未曾察覺「若望十四世之二」之存在,佩德羅·胡利昂 在當選時認為需「修正」這個錯誤,故選用若望二十一世作為其名號。
這些計數錯誤自十九世紀起被學者發現後,教宗名號開始改爲使用其在位時所用的名號,因此並無人使用過若望二十世此名號。然而,由於許多早期文獻已採用錯誤名號,若望十五世至若望十九世有時也會被並列標註為若望十六世至若望二十世。[ 1] [ 2] [ 3] [ 4] [ 5] 若望二十一世有時也會被標註為若望二十世。[ 6]
若望二十三世
天主教會大分裂 期間中兩位教宗(一位身處羅馬,另一位身處亞維農)同時宣稱自己為合法教宗。為了結束這場分裂,1409年的比薩大公會議 決定同時罷黜羅馬教宗與亞維農教宗,並選出了亞歷山大五世 作為新教宗。[ 13] 然而,亞維農與羅馬的教宗都拒絕退位,導致教會一度出現了同時有三位教宗宣稱擁有正統地位的局面。[ 14] 比薩系的教宗亞歷山大五世在任一年後去世,由若望二十三世 繼任,他於1415年的康士坦斯大公會議 上爲了結束分裂,被迫退位。[ 15] [ 16]
直到20世紀中葉之前,《宗座年鑑 》將教宗正統認定為:1409年前為羅馬系的教宗,1409年至1415年則承認比薩系的教宗為正統。因此,大分裂時期的最後三位教宗分別為額我略十二世 (1406–1409年)、亞歷山大五世 (1409–1410年),及若望二十三世 (1410–1415年)。[ 7]
然而,安杰洛·若瑟·龙嘉利 當選教宗時他決定重用「若望二十三世」此一名號,重新詮釋大分裂的歷史,並指:「[於我之前有]二十二位具有無可爭議正統地位的[教宗]若望」。[ 17] 這一觀點也反映在現代版本的《宗座年鑑》中,年鑑將額我略十二世的任期延長至1415年,並將比薩系的亞歷山大五世與若望二十三世改列為對立教宗。[ 18]
譯名列表
大眾文化
美國諷刺小說家詹姆士·班殊·卡貝爾 所作的幻想小說《朱根》 中主人翁得知若望二十世並不存在,故自稱為若望二十世,以免於審判直接升上天堂。
參見
備註
參考文獻
脚注
^ 1.0 1.1 Pope John XV (XVI) . 天主教百科全书 .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2.0 2.1 John XVI (XVII) . 天主教百科全书 .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3.0 3.1 Pope John XVII (XVIII) . 天主教百科全书 .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4.0 4.1 Pope John XVIII (XIX) . 天主教百科全书 .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5.0 5.1 Pope John XIX (XX) . 天主教百科全书 .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6.0 6.1 Pope John XXI (XX) . 天主教百科全书 .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7.0 7.1 Annuario pontificio per l'anno 1942 , Rome, page 21, nrs. 205, Gregorio XII, Veneto, Correr (c. 1406, cessò a. 1409, m. 1417) – Pont. a. 2, m. 6, g. 4, 206, Alessandro V, dell'Isola di Candia , Filargo (c. 1409, m. 1410) – Pont. m. 10, g. 8, 207, Giovanni XXII o XXIII o XXIV, Napoletano, Cossa (c. 1410, cessò dal pontificare 29, mag. 1415).
^ 8.0 8.1 Poole, Reginald L. The Names and Numbers of Medieval Popes .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1917, 32 (128): 465-478 [2025-05-27 ] . doi:10.1093/ehr/xxxii.cxxviii.465 –通过JSTOR.
^ L'art de vérifier les dates 2 . Paris: Moreau. 1818: 323 (法语) .
^ Caulfield, Philip. Pope Gregory XII, the last pope to resign, stepped down amid the Great Western Schism in 1415 . Daily News. 11 February 2013 [23 April 2017] .
^ Brusher, Rev. Joseph Stanislaus. The Great Schism . Popes through the Ages 3rd. Neff-Kane. 1980 [1959 Van Nostrand] [2025-05-28 ] . ISBN 978-0-89141-11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21).
^ Miranda, Salvador. "Cossa, Baldassare", The Cardinals of the Holy Roman Church
^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九卷》 (M) 1.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年4月: 46页. ISBN 7-5000-6060-2 .
^ "I Choose John..." in Time , 10 November 1958, p 93.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Annuario Pontificio . Vatican City: Holy See. 1998: 20* (意大利语) .
文献
组织 教宗及聖座纹章 理论 列表 人事 行事 标志 服饰 建筑 交通 文书 历史 争议 传说 頭銜
1至4世紀 5至8世紀 9至12世紀 13至16世紀 17至20世紀 21世紀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