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硬币(日语:一銭硬貨)是日本历史上曾发行的一种辅助货币,面额为“一钱”,每一百枚价值一日元[1]。该币為依1871年《新货条例》发行的辅助货币,最早发行于明治六年(1873年)[2],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時停铸,历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位日本天皇。硬币材质方面,发行流通的一钱硬币曾先后以纯铜、青铜、黄铜、铝和锡等金属或合金制造;1945年曾制造陶质一钱硬币,但并未发行。1953年,日本政府颁布《小额通货整理法》,面额低于1日元的货币被废止,一钱硬币与其他小额货币皆退出流通[3]。
基本訊息
版别[4]
|
图案
|
发行年代
|
直径
|
重量
|
材质
|
正面描述[a]
|
背面描述
|
来源
|
龙一钱铜币 竜1銭銅貨 |
 |
1873年-1888年 |
27.87mm |
7.13g |
含铜98%,含锡和锌2% |
龙、国号、年号纪年、英文面额 |
面额、菊花紋章、兑换说明、蔓草 |
[2]
|
稻一钱青铜币 稲1銭青銅貨 |
 |
1898年-1915年 |
4.66g |
含铜95%,含锡4%,含铝1% |
旭日、国号、年号纪年、英文面额 |
面额、稻穗 |
[5]
|
桐一钱青铜币 桐1銭青銅貨 |
 |
1916年-1938年 |
23.03mm |
3.75g |
桐纹、国号、年号纪年、樱花 |
面额、蔓草 |
[5]
|
乌鸦一钱黄铜币 カラス1銭黄銅貨 |
 |
1938年 |
含铜90%,含锌10% |
八咫乌、祥云、国号、年号纪年、樱花 |
面额、海浪、桐纹、八棱鏡、菊纹 |
[6]
|
乌鸦一钱铝币 カラス1銭アルミ貨 |
 |
1938年-1940年 |
17.5mm |
0.9g |
含铝100% |
[7]
|
富士山一钱铝币 富士1銭アルミ貨 |
 |
1941年-1943年 |
16.0mm |
0.65g/0.55g |
国号、年号纪年、“一” |
面额、富士山、菊纹 |
[7]
|
一钱锡币 1銭錫貨 |
 |
1944年-1945年 |
15.0mm |
1.3g |
含锡50%,含锌50% |
国号、年号纪年 |
面额、菊纹、蔓草 |
[8]
|
版别与铸造量
明治年间
一钱硬币正式始铸于明治六年(1873年),明治年间所铸均为铜币。日本造幣局在正式发行一钱硬币前曾于明治二年和明治三年进行试铸。明治二年试铸币材质为铜,正面以珠点圆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龙的图案,外圈文字全部朝向钱币中心,顺时针为“大日本·明治二年·一錢”,背面中央为旭日图案,下方为“以百枚換一圓”钱文[9][10]。明治三年试铸币材质为铜,正面与明治二年试铸币相似,龙图细节稍有不同,纪年为“明治三年”,背面也以珠点圆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旭日图案,正上方为菊花紋章,菊花两侧各3字,合为“以百枚換一圓”,下方为蔓草图案[11]。
明治六年(1873年)开始正式发行第一版一钱硬币,材质为纯铜(含铜98%),直径为27.87mm,重量为7.13g,图案钱文与半钱铜币相似,正面以珠点圆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龙的图案,外圈文字全部朝向钱币中心,上半圈顺时针为“大日本·明治○○年”(○○为纪年汉字),下半圈逆时针为“1 SEN”;背面中央为面额“一錢”,正上方为菊花紋章,菊花两侧各3字,合为“以百枚換一圓”,面額下方為蔓草图案[2]。明治十三年(1880年)之前,正面的龙图为角鳞,之后为波鳞[4]。与其他带有龙图的硬币一样,曾在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展出带有“明治二十五年”钱文的试铸币[12]。
明治三十年(1897年)三月,日本颁布《货币法》,开始施行金本位,且由于甲午中日战争影响,不再发行带有龙图案的货币[4]。明治三十一年开始发行第二版,材质为青铜(含铜95%、錫4%、铝1%),直径为27.87mm,重量为4.66g,是日本最早的青铜机制币,正面以珠点圆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旭日图案,外圈文字全部朝向钱币中心,包括顺时针的“大日本·明治○○年”(○○为纪年汉字)和逆时针的“1 SEN”字样;背面为稻穗图案,中央为面额“一錢”[5]。
明治年间一钱铜币发行量
版别 |
币面纪年 |
公元纪年 |
铸造量 |
数据来源
|
龙一钱铜币
|
明治六年
|
1873年
|
1,301,486
|
[13]
|
明治七年
|
1874年
|
25,564,953
|
[13]
|
明治八年
|
1875年
|
32,832,038
|
[13]
|
明治九年
|
1876年
|
38,048,906
|
[13]
|
明治十年
|
1877年
|
98,041,824
|
[13]
|
明治十三年
|
1880年
|
33,947,810
|
[14]
|
明治十四年
|
1881年
|
16,123,612
|
[14]
|
明治十五年
|
1882年
|
19,150,666
|
[14]
|
明治十六年
|
1883年
|
47,613,017
|
[14]
|
明治十七年
|
1884年
|
53,702,768
|
[14]
|
明治十八年
|
1885年
|
46,846,352
|
[14]
|
明治十九年
|
1886年
|
26,886,198
|
[14]
|
明治二十年
|
1887年
|
22,249,580
|
[14]
|
明治二十一年
|
1888年
|
25,864,939
|
[14]
|
明治二十五年
|
1892年
|
未流通
|
[14]
|
稻一钱青铜币
|
明治三十一年
|
1898年
|
3,649,448
|
[15]
|
明治三十二年
|
1899年
|
9,764,028
|
[15]
|
明治三十三年
|
1900年
|
3,086,524
|
[15]
|
明治三十四年
|
1901年
|
5,555,155
|
[15]
|
明治三十五年
|
1902年
|
4,444,845
|
[15]
|
明治三十九年
|
1906年
|
未流通
|
[15][16]
|
明治四十二年
|
1909年
|
未流通
|
[15][16]
|
明治四十四年
|
1911年
|
未流通
|
[16]
|
大正年间
一钱硬币在大正二年(1913年)至大正十三年(1924年)间每年均有发行,前三年版式与明治第二版相似,仅纪年改为“大正”年号[17]。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金属价格上涨,日本政府通过减轻一钱硬币的重量来降低成本[4]。大正五年(1916年)开始发行新版硬币,直径为23.03mm,重量为3.75g,正面中央为桐叶图案,左右各有一朵樱花,上方为“大日本”字样,下方为年号纪年,分别有“大正二年”至“大正十三年”十二种;背面分内外两层,内为面额“一錢”,外为蔓草图案[5][18]。
大正年间一钱铜币发行量
版别 |
币面纪年 |
公元纪年 |
铸造量 |
数据来源
|
稻一钱青铜币
|
大正二年
|
1913年
|
15,000,000
|
[17]
|
大正三年
|
1914年
|
10,000,000
|
[17]
|
大正四年
|
1915年
|
13,000,000
|
[17]
|
桐一钱青铜币
|
大正五年
|
1916年
|
19,193,946
|
[18]
|
大正六年
|
1917年
|
27,183,078
|
[18]
|
大正七年
|
1918年
|
121,794,756
|
[18]
|
大正八年
|
1919年
|
209,959,359
|
[18]
|
大正九年
|
1920年
|
118,829,256
|
[18]
|
大正十年
|
1921年
|
252,440,000
|
[18]
|
大正十一年
|
1922年
|
253,210,000
|
[18]
|
大正十二年
|
1923年
|
155,500,000
|
[18]
|
大正十三年
|
1924年
|
106,250,000
|
[18]
|
昭和年间
昭和初年发行的一钱硬币与“大正”末年的版式相同,仅纪年发生变化。昭和十二年(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次年6月颁布《临时通货法》,包括纸在内的需要廉价材料被用于小额货币制作,通过设计公开征集,以八咫乌为主题的新版一钱硬币开始发行。新币正面中央为底衬祥云的八咫乌,左右各一朵樱花,上方为“大日本”,下方为“昭和○○年”(○○为纪年汉字);背面中央为面额“一錢”,周边以海波纹充满,正上方有菊花紋章,下方为桐纹[6]。由于铜为紧俏的军需品,乌鸦铜币发行当年就停铸,以相同的图案改为铝质硬币,铝币的直径为17.5mm,重量为0.9g。后因铝是飞机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1941年改版为重量更轻的富士山铝币,直径为16.0mm,重量为0.65g,正面中央为汉字面额“一”,上方为国号“大日本”,下方为年号纪年。1943年,富士山铝币进一步减薄,重量变为0.55g[7]。太平洋战争后期,铝的需求日益增长,铝币被回收熔铸,一钱硬币改用锡锌合金,新版的锡币直径为15.0mm,重量为1.3g,正面仅有“大日本”和“昭和○○年”(○○为纪年汉字,仅有“十九”和“二十”两种);背面中央为菊花紋章,左右为蔓草纹,上下各一字,合为面额“一钱”[8][4]。
随着战争局势的恶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已经丧失对海洋的控制,很难从南方获取锡料,造币局从1944年开始研究替代方案,并于10月成立陶币制造筹备委员会(陶貨製造準備委員会),1945年4月开始在京都、濑户、有田三地制造陶质一钱硬币,因为币材为陶质,陶币的设计较为简单,正面中央为樱花,“大日本”三个字朝外均布在樱花的外侧;背面主题为富士山,山的左上为面额“壹”。但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陶币并未发行,已经制成的陶币则被压碎销毁[4][19]。
昭和年间一钱硬币发行量
版别 |
币面纪年 |
公元纪年 |
铸造量 |
数据来源
|
桐一钱青铜币
|
昭和二年
|
1927年
|
26,500,000
|
[20]
|
昭和四年
|
1929年
|
3,000,000
|
[20]
|
昭和五年
|
1930年
|
5,000,000
|
[20]
|
昭和六年
|
1931年
|
25,001,222
|
[20]
|
昭和七年
|
1932年
|
35,066,715
|
[20]
|
昭和八年
|
1933年
|
38,936,907
|
[20]
|
昭和九年
|
1934年
|
100,004,950
|
[20]
|
昭和十年
|
1935年
|
200,009,912
|
[20]
|
昭和十一年
|
1936年
|
109,170,428
|
[20]
|
昭和十二年
|
1937年
|
133,196,568
|
[20]
|
昭和十三年
|
1938年
|
87,649,338
|
[20]
|
乌鸦一钱黄铜币
|
113,600,000
|
[21]
|
乌鸦一钱铝币
|
45,502,266
|
[22]
|
昭和十四年
|
1939年
|
444,602,146
|
[22][b]
|
昭和十五年
|
1940年
|
601,110,015
|
[22]
|
富士山一钱铝币
|
昭和十六年
|
1941年
|
1.016620734×10^9
|
[23]
|
昭和十七年
|
1942年
|
119,709,832
|
[23]
|
昭和十八年
|
1943 年
|
1.163949434×10^9
|
[23]
|
一钱锡币
|
昭和十九年
|
1944年
|
1.12684×10^9
|
[24]
|
昭和二十年
|
1945年
|
502,740,000
|
[24]
|
备注
- ^ 各资料中对正面、背面的判定或有不同,本条目中统一以带有国号的一面为正面
- ^ 包括直径不一的两个版别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