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其他面值为十钱的货币,请见「 十钱货币」。
十钱硬币(日语:十銭硬貨)是日本历史上曾发行的一种辅助货币,面额为“十钱”,每十枚值一日元[1]。该币最早制造于明治三年(1870年),至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停铸。历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位日本天皇在位时期。硬币材质方面,发行流通的一钱硬币曾先后以银、白铜(铜镍合金)、纯镍、青铜、铝和锡等金属或合金制造。此外,日本还曾发行过十钱纸币。1953年,日本政府颁布《小额通货整理法》,面额低于1日元的货币被废止,十钱硬币与其他的小额货币皆退出流通[2]。
基本資訊
版别
|
图案
|
年份[a]
|
直径
|
重量
|
材质
|
正面描述[b]
|
背面描述
|
来源
|
旭日龙十钱银币 旭日竜10銭銀貨 |
 |
1870年 |
17.57mm |
2.50g |
银80%、铜20% |
龙、国号、年号纪年、面额 |
菊纹、旭日、桐纹、蔓草 |
[3][4]
|
龙十钱银币 竜10銭銀貨 |
 |
1873年-1906年 |
2.69g |
龙、国号、年号纪年、英文面额 |
菊纹、面额、蔓草 |
[4]
|
旭日十钱银币 旭日10銭銀貨 |
 |
1907年-1917年 |
2.25g |
银72%、铜28 |
菊纹、面额、蔓草 |
旭日、国号、年号纪年、英文面额 |
[4][5][6]
|
八咫乌十钱银币 八咫烏10銭銀貨 |
|
1918年-1919年 |
16.06mm |
1.50g |
菊纹、面额、鳳凰、桐纹 |
旭日、八咫烏、国号、年号纪年、英文面额 |
[7]
|
十钱白铜币 10銭白銅貨 |
 |
1920年-1932年 |
22.12mm |
3.75g |
铜75%、镍25% |
菊纹、面额、桐树 |
八棱镜、青海波、国号、年号纪年 |
[5][8]
|
十钱镍币 10銭ニッケル貨 |
 |
1933年-1937年 |
22mm |
4g |
镍100% |
菊纹、面额、五七桐纹、蔓草 |
樱花、青海波、国号、年号纪年 |
[5][9]
|
十钱铝青铜币 10銭アルミニウム青銅貨 |
 |
1938年-1940年 |
铜95%、铝5% |
菊纹、面额、波涛、旭光 |
二重樱花、国号、年号纪年、五七桐纹 |
[5][10]
|
菊十钱铝币 菊10銭アルミニウム貨 |
 |
1940年-1943年 |
1.5g(1940年) 1.2g(1941年-1942年) 1g(1943年) |
铝100% |
菊纹、面额、蔓草 |
二重樱花、国号、年号纪年 |
[5][11]
|
十钱锡币 10銭錫貨 |
 |
1944年 |
19mm |
2.4g |
锡93%、锌7% |
菊纹、面额、桐纹、祥云 |
国号、年号纪年 |
[5][12]
|
十钱陶币 10銭陶貨 |
 |
1945年 |
21.9mm |
2.4g |
长石10〜15%、砥石粉85〜90% |
菊纹、面额、水稻 |
桐纹、国号、年号纪年 |
|
稻十钱铝币 稻10銭アルミニウム貨 |
 |
1945年-1946年 |
22mm |
1g |
铝100% |
菊纹、水稻、面额 |
面额“10”、“日本政府”、年号纪年、樱花 |
[5][13]
|
版别与铸造量
明治年间
明治元年(1868年),日本决定按照欧美的货币样式铸行新货币,并将货币单位由本来的两和文改变为圆、钱和厘。但直到明治二年,发行的仍是旧样式的货币。明治四年(1871年),日本颁布《新货条例》,正式确定新币的样式。最早的十钱硬币为旭日龙十钱银币,币面年号为“明治三年”。该币的币面设计内容与一日圆的相同,除面额文字外,其他均可在缩放后一一对应,该币直径五分八厘(17.57mm),重六分六七〇〇六(2.50g),材质为银80%、铜20%。该币正面以珠点圆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龙的图案,龙首朝左,龙口张口作阿形,外圈文字全部朝向钱币中心,顺时针为“大日本·明治三年·十錢”;背面也以珠点圆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旭日图案,外圈上方为菊花紋章,菊花两侧各有一个桐纹,下方为蔓草图案,左邊圖案為泡桐的枝葉及花,右邊圖案為菊花的枝葉及花[14][15]。
明治五年(1872年)十一月,日本太政官颁布太政官达修正《新货条例》,新版的龙十钱银币开始发行,该版式币材、直徑未变,但重量增加到七分一八八五(2.69g),正面与旭日龙五钱银币相似,仅下方的面额改为顺时针书写的英文“10 SEN”,年份有“明治六年”至“明治三十九年”多个种类;背面则中央为面额“十錢”,上方為菊紋,下方為蔓草。重量的变化据称是因为每1日元辅币中含银量低于一日元银圆的,不被民众接受,而不得不提高重量[16]。
明治四十年(1907年)三月,《貨幣法》[c]修正,十钱银币重量改为六分(2.25g)[17],同年铸造发行旭日十钱银币,币面图文与龙十钱银币相比,仅将龙图改为旭日,其他未发生变化[15][18]。
版别
|
币面纪年
|
公元纪年
|
铸造量/枚[3][5]
|
备注
|
旭日龙十钱银币
|
明治三年
|
1870年
|
6,102,674[14][15][19]
|
龙图分角鳞、波鳞两种样式
|
龙十钱银币
|
明治六年
|
1873年
|
5,109,951
|
|
明治七年
|
1874年
|
7,806,493
|
|
明治八年
|
1875年
|
8,977,419
|
|
明治九年
|
1876年
|
11,890,000
|
|
明治十年
|
1877年
|
20,352,136
|
|
明治十三年
|
1880年
|
77
|
|
明治十八年
|
1885年
|
9,763,333
|
|
明治二十年
|
1887年
|
10,421,616
|
|
明治二十一年
|
1888年
|
8,177,229
|
|
明治二十四年
|
1891年
|
5,000,000
|
|
明治二十五年
|
1892年
|
5,000,000
|
|
明治二十六年
|
1893年
|
12,000,000
|
|
明治二十七年
|
1894年
|
11,000,000
|
|
明治二十八年
|
1895年
|
13,719,054
|
|
明治二十九年
|
1896年
|
15,080,506
|
|
明治三十年
|
1897年
|
20,357,439
|
|
明治三十一年
|
1898年
|
13,643,001
|
|
明治三十二年
|
1899年
|
26,216,579
|
|
明治三十三年
|
1900年
|
8,183,421
|
|
明治三十四年
|
1901年
|
797,561
|
|
明治三十五年
|
1902年
|
1,204,439
|
|
明治三十七年
|
1904年
|
11,106,638
|
|
明治三十八年
|
1905年
|
34,182,194
|
|
明治三十九年
|
1906年
|
4,710,168
|
|
旭日十钱银币
|
明治四十年
|
1907年
|
12,000,000
|
|
明治四十一年
|
1908年
|
12,273,239
|
|
明治四十二年
|
1909年
|
20,279,846
|
|
明治四十三年
|
1910年
|
20,339,816
|
|
明治四十四年
|
1911年
|
38,729,680
|
|
明治四十五年
|
1912年
|
10,755,009
|
|
大正年间
大正初年,仍继续依照明治末年样式制造发行旭日十钱银币。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大正五年(1916年)开始,国际银价高腾,到1917年8月,旭日十钱银币的金属价格就超过了面额。大量银币被熔铸,并开始流失海外。大正六年(1917年),日本政府开始发行包括十钱纸币在内的小额政府纸币[20]。大正七年(1918年)通过《货币法》修正案,开始铸造发行大幅减重至四分(1.50g)的十钱银币[21],该币正面左右分别为一只凤凰,中央为汉字面额“十錢”,上方為菊紋,下方為桐紋;背面中央為以旭日為襯底的八咫烏,左上、右上、正下方分別有一朵櫻花将外圈文字间隔为三段,正上方文字朝上,為國號“大日本”,右下方年号纪年及左下方英文面额“10 SEN”则朝向币面中央,纪年有“大正七年”和“大正八年”两种[7]。由于银价再次暴涨,大正九年(1920年),十钱银币正式被改为白铜币,与大正六年开始发行的五钱白铜币的样式相同,同时五钱白铜币缩小了尺寸、重量。该币正面上方为菊花紋章,菊章两侧各有一字,合为面额“十錢”,下方为泡桐图案;背面中央为八棱镜,八棱镜与外缘之间以青海波为底纹,上为国号“大日本”,下为年号纪年“大正○○年”(○○为纪年汉字)[22][23][24]。
版别
|
币面纪年
|
公元纪年
|
铸造量/枚[5]
|
备注
|
旭日十钱银币
|
大正元年
|
1912年
|
10,344,307
|
|
大正二年
|
1913年
|
13,321,466
|
|
大正三年
|
1914年
|
10,325,327
|
|
大正四年
|
1915年
|
16,836,225
|
|
大正五年
|
1916年
|
10,324,128
|
|
大正六年
|
1917年
|
35,170,906
|
|
八咫乌十钱银币
|
大正七年
|
1918年
|
22,000,000
|
|
大正八年
|
1919年
|
40,050,000
|
|
十钱白铜币
|
大正九年
|
1920年
|
4,894,420
|
|
大正十年
|
1921年
|
61,870,000
|
|
大正十一年
|
1922年
|
159,770,000
|
|
大正十二年
|
1923年
|
190,010,000
|
|
大正十四年
|
1925年
|
54,475,000
|
|
大正十五年
|
1926年
|
58,675,000
|
|
昭和年间
昭和初年,仍继续依照大正末年样式制造发行十钱白铜币。昭和八年(1933年),十钱硬币的材质被改为纯镍,尺寸、重量也发生变化,十钱镍币正面上方为菊花紋章,菊章两侧各有一字,合为面额“十錢”,下方为五七桐纹章,菊章、穿孔和桐章均有蔓草纹环绕;背面衬底分为三列,左右为青海波,中间为光面,上方为国号“大日本”,下方为年号纪年“昭和○○年”(○○为纪年汉字)[25]。发行镍币的一个原因是为战争储备金属镍,随着日本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发动蘆溝橋事變,全面侵華,镍币也在次年被铝青铜币取代[26]。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本颁布《临时通货法》,十钱硬币材质改为铝青铜,该币正面上方为菊花紋章,下方为波涛,中间以旭光为衬,左右各一字,合为面额“十錢”;背面穿孔处为二重樱花图案,上为国号“大日本”,下为年号纪年,左右各一个五七桐纹章[27]。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铜作为军事战略物资变得非常紧缺,十钱硬币在1940年改由纯铝制造。十钱铝币正面中央为菊花紋章,菊章上为面额“十錢”,下方为蔓草图案;背面中央为二重樱花图案,上为国号“大日本”,下为年号纪年。随着日本在战场上损失大量飞机,金属铝越来越稀缺,十钱铝币在1941年和1943年两度减轻重量。随着战局的进一步恶化,铝币在1944年停止制造,改用易于从被日本占领的东南亚各国获取的金属锡制造新版货币[28]。十钱锡币币材为锡93%、锌7%,正面上方为菊花紋章,菊章两侧各有一字,合为面额“十錢”,下方为桐纹和祥云,背面设计简单,只有国号和纪年钱文,未设计任何图案。随着战局恶化,金属锡的来源也被切断,日本开始发行十钱纸币,并曾打算制造十钱陶币。日本投降後,進入盟軍佔領時期,日本造币局重新开始生产十钱铝币,新铝币正面中央为水稻稻穗图案,上方为菊花紋章,下方为面额“十錢”;背面中央为阿拉伯数字面额“10”和樱花图案,上为取代了“大日本”的“日本政府”,下为年号纪年,有“昭和二十年”和“昭和二十一年”两种[29]。
版别
|
币面纪年
|
公元纪年
|
铸造量/枚[5]
|
备注
|
十钱白铜币
|
昭和二年
|
1927年
|
36,050,000
|
|
昭和三年
|
1928年
|
41,450,000
|
|
昭和四年
|
1929年
|
10,050,000
|
|
昭和六年
|
1931年
|
1,850,087
|
|
昭和七年
|
1932年
|
23,151,177
|
|
十钱镍币
|
昭和八年
|
1933年
|
14,570,714
|
|
昭和九年
|
1934年
|
37,351,832
|
|
昭和十年
|
1935年
|
35,586,755
|
|
昭和十一年
|
1936年
|
77,948,804
|
|
昭和十二年
|
1937年
|
40,001,969
|
|
十钱铝青铜币
|
昭和十三年
|
1938年
|
46,999,990
|
|
昭和十四年
|
1939年
|
121,500,000
|
|
昭和十五年
|
1940年
|
165,000,000
|
|
菊十钱铝币
|
昭和十五年
|
1940年
|
575,600,000
|
|
昭和十六年
|
1941年
|
1.5g版
|
昭和十六年
|
1941年
|
944,900,000
|
1.2g版
|
昭和十七年
|
1942年
|
|
昭和十八年
|
1943年
|
1.2g版
|
昭和十八年
|
1943年
|
756,000,000
|
1g版
|
十钱锡币
|
昭和十九年
|
1944年
|
450,000,000
|
|
稻十钱铝币
|
昭和二十年
|
1945年
|
237,590,000
|
|
昭和二十一年
|
1946年
|
|
备注
- ^ 此处为币面年份对应的公元纪年
- ^ 各资料中对正面、背面的判定或有不同,本表从旭日十钱银币开始以带有菊纹的一面为正面,此前则以其为背面
- ^ 《新货条例》于明治八年改称《貨幣條例》,明治三十九年被《貨幣法》取代。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