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钱 |
---|
国家/地区 | 日本 |
---|
面值 | +1⁄2日元 |
---|
形狀 | 圆形 |
---|
成分 | 银铜合金,黄铜 |
---|
鑄造年份 | 1870年-1948年 |
---|
|
| 圖案 | 多种版本,见#基本信息 |
---|
| |
| 圖案 | 多种版本,见#基本信息 |
---|
|
五十钱硬币(日语:五十銭硬貨),是日本发行的一种辅助货币,面额为“五十钱”,每两枚价值一日元[1][2]。该币最早制造于明治三年(1870年)。1953年,日本政府颁布《小额通货整理法》,面额低于1日元的货币被废止,五十钱硬币与其他的小额货币皆退出流通[3]。
基本信息
版别
|
图案
|
发行年代
|
直径
|
重量
|
材质
|
正面描述
|
背面描述
|
来源
|
旭日龙五十钱银币 旭日竜五十銭銀貨 |
大型 |
 |
明治3年(1870年)- 明治4年(1871年) |
31.515mm |
12.50g |
银80%、 铜20% |
龙、国号、年号纪年、面额 |
旭日、菊纹、桐纹、蔓草 |
[4]
|
小型 |
 |
明治4年 (1871年) |
30.909mm |
[4]
|
龙五十钱银币 竜五十銭銀貨 |
 |
明治6年(1873年)- 明治38年(1905年) |
13.4785g |
龙、国号、年号纪年、英文面额 |
面额、菊纹、蔓草 |
[5]
|
旭日五十錢銀幣 旭日五十銭銀貨
|
|
明治39年(1906年)-
大正6年(1916年)
|
27.272mm
|
10.125g
|
銀80%、
铜20%
|
面额、菊纹、蔓草
|
旭日、菊纹、桐纹、国号、年号纪年、英文面额
|
|
八咫烏五十錢銀幣
八咫烏五十銭銀貨
|
|
大正7年(1918年) (試鑄幣,未流通)
|
24.848mm
|
6.75g
|
銀80%、铜20%
|
菊花紋章、桐紋、鳳凰、面額
|
旭日、櫻花、八咫烏、八稜鏡、年號、國號、英文面額
|
|
小型鳳凰五十錢銀幣
小型鳳凰五十銭銀貨
|
|
大正11年(1922年)-
昭和13年(1938年)
|
23.5mm
|
4.95g
|
銀72%、铜28%
|
菊花紋章、桐紋、鳳凰、面額
|
旭日、櫻花、八稜鏡、年號、國號
|
|
以上僅列出以白銀為主的五十錢銀幣,日本政府在1938年頒布臨時貨幣法後便停止發行含有白銀的五十錢銀幣,改發行五十錢紙鈔,並歷經了三種版本,
直到戰後的昭和21年(1946年)才改以發行銅製硬幣,並經歷了兩種版型,最終於昭和23年(1948年)停止發行,而到了昭和28年(1953年)則是在法律上停止流通。
版别
|
图案
|
发行年代
|
直径
|
重量
|
材质
|
正面描述
|
背面描述
|
大型五十錢黃銅硬幣
大型五十銭黄銅貨
|
|
昭和21年(1946年)-
昭和22年(1947年)
|
23.5mm
|
4.5g
|
铜 60% - 70%、
亞鉛 40% - 30%
|
菊花紋章、鳳凰、漢字面額
|
鋤頭、鎬、稻子、麥子、魚、齒輪、國號、年號、阿拉伯數字面額
|
小型五十錢黃銅硬幣
小型五十銭黄銅貨
|
|
昭和22年(1947年)-
昭和23年(1948年)
|
19mm
|
2.8g
|
铜 60% - 70%、
亞鉛 40% - 30%
|
菊花紋章、櫻花枝、漢字面額
|
國號、年號、阿拉伯數字面額
|
版别与铸造量
明治年间
明治元年(1868年),日本决定按照欧美的货币样式铸行新货币,并将货币单位由本来的两和文改变为圆、钱和厘。但直到明治二年,发行的仍是旧样式的货币。明治四年(1871年),日本颁布《新货条例》,正式确定新币的样式。最早的五十钱硬币为旭日龙五十钱银币,币面年号为“明治三年”,是四种银辅币中面额最大的。除向政府机关支付外,该币作为货币的法定价值合计最多为10日元,因此使用上限为20枚。该币的币面设计内容与一日圆的相同,除面额文字外,其他均可在缩放后一一对应,该币直径一寸四厘(31.515mm),重三钱三三五〇四(12.50g),材质为银80%、铜20%。该币正面以珠点圆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龙的图案,龙首朝左,龙口张口作阿形,外圈文字全部朝向钱币中心,顺时针为“大日本·明治三年·五十錢”;背面也以珠点圆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旭日图案,外圈上方为菊花紋章,菊花两侧各有一个桐纹,下方为蔓草图案,左邊圖案為泡桐的枝葉及花,右邊圖案為菊花的枝葉及花。明治四年款有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与三年款的仅年份不同,小型的直径一寸二厘(30.909mm),小型的可能是根据明治五年的布告341号铸造的,不过该布告中除了规定直径缩小外,还规定增加重量,实际的小型款重量与原本的大型款相同[4][6]。
以下為明治3年至45年(末年)所鑄造的五十錢硬幣流通量資料。這時期的硬幣年份均以日本年號「明治」開頭。
明治年份
|
西曆
|
發行量[7]
|
三
|
1870
|
1,806,293
|
四
|
1871
|
四
|
1871 (19mm 圓點[a])
|
2,648,309[8]
|
六
|
1873
|
3,447,733[9]
|
七
|
1874
|
95,304[9]
|
八
|
1875
|
109[9]
|
九
|
1876
|
1,251[9]
|
十
|
1877
|
184,348[9]
|
十三
|
1880
|
179[9]
|
十八
|
1885
|
409,920[9]
|
三十
|
1897
|
5,078,437[9]
|
三十一
|
1898
|
22,797,041[9]
|
三十二
|
1899
|
10,254,431[9]
|
三十三
|
1900
|
3,280,091[9]
|
三十四
|
1901
|
1,790,000
|
三十五
|
1902
|
1,023,200
|
三十六
|
1903
|
1,503,068
|
三十七
|
1904
|
5,373,652
|
三十八
|
1905
|
9,566,100
|
三十九
|
1906 (尺寸縮小)
|
12,478,264
|
四十
|
1907
|
24,062,952
|
四十一
|
1908
|
25,470,321
|
四十二
|
1909
|
21,998,600
|
四十三
|
1910
|
15,323,276
|
四十四
|
1911
|
9,900,437
|
四十五
|
1912
|
3,677,704
|
大正年間
大正年份
|
西曆
|
發行量[10][11]
|
元
|
1912
|
1,928,649
|
二
|
1913
|
5,910,063
|
三
|
1914
|
1,872,331
|
四
|
1915
|
2,011,253
|
五
|
1916
|
8,736,768
|
六
|
1917
|
9,963,232
|
十一
|
1922 (尺寸再次縮小)
|
76,320,000
|
十二
|
1923
|
185,180,000
|
十三
|
1924
|
78,520,000
|
十四
|
1925
|
47,808,000
|
十五
|
1926
|
32,572,000
|
昭和年間
昭和年份
|
西曆
|
發行量[12]
|
三
|
1928
|
38,592,000
|
四
|
1929
|
12,568,000
|
五
|
1930
|
10,200,000
|
六
|
1931
|
27,677,501
|
七
|
1932
|
24,132,795
|
八
|
1933
|
10,001,973
|
九
|
1934
|
20,003,995
|
十
|
1935
|
11,738,334
|
十一
|
1936
|
44,272,796
|
十二
|
1937
|
48,000,533
|
十三
|
1938 (銀製五十錢發行至此年為止)
|
3,600,717
|
十四 ~ 二十
|
1939 - 1945 (發行紙幣)
|
-
|
二十一
|
1946 (開始發行黃銅製五十錢硬幣)
|
268,161,000
|
二十二
|
1947
|
二十二
|
1947 (尺寸縮小)
|
849,234,445
|
二十三
|
1948 (五十錢硬幣發行自此年為止)
|
二十三 ~ 二十八
|
1948 - 1953 (五十錢硬幣最後的流通時間)
|
-
|
备注
- ^ 除了上述常規發行的硬幣外,該硬幣還有分為兩個主要品種。 1 型(此處已包含在發行量裡)的正面龍周圍有一圈 19 毫米的圓點。第二種形象更威猛的則是在龍周圍有一圈 21 毫米的圓點。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