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署1800噸級巡防救難艦
和星艦是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所屬,噸位超過1,000噸的緝私巡防艦艇,本級艦由財政部關稅總局委託中國造船公司基隆造船廠,參照美國海岸巡防隊聲望級巡邏艦設計,所承造之遠洋用緝私巡防艦艇。 發展背景1970年代,隨著英國與冰島之間的漁業爭議,各國紛紛宣告擴展專屬經濟海域,最終於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然台灣政局仍處於戒嚴管制,周邊海事任務仍歸屬於國防部軍政體系下,無論主管緝私的海關總稅務司署(現財政部關務署)、遠洋護漁的農委會,僅只有少量500噸上下的中型船隻執行任務。隨著1987年宣告解嚴,關稅總局引入美國海岸巡防隊現役熊級巡防艦設計,為國內民政體系中第一艘具遠航能力的大型緝私巡護艦,亦為第一艘與美國現役同步採用的巡防艦。 本級艦原型為美國海岸巡防隊第一艘針對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巡弋執法設計的巡防艦,具有超過9,000海里的續航力,並特別強化惡劣海象中的適航力,具有可變距螺旋槳可快速反轉俥葉推進方向、艦體兩側設有主動式穩定鰭,增加艦體穩定性與直昇機在惡劣海象起降的能力,艦樓後方設有一直升機甲板及伸縮機庫,艦艉特別降低甲板高度做為救難作業區並配有起重機,多項設計皆為台灣海軍、海巡單位未曾接觸過的新穎技術,可說是為後續海軍二代艦國艦國造打下了基礎,然因應國內運用情形仍做出部分修改,除使用主機、發電機廠商不盡相同,武裝更是大幅度縮水,其中外型最大的改變就是將直升機甲板改為4艘工作小艇,遠超一般巡護艦攜帶數量,依據海巡署後續公開資料,續航力也縮減至6,000海里。 服役情形和星艦原定在1990年元月交船,卻因德國方面引擎交貨的延遲和颱風造成損壞等因素,延滯至1992年8月才完工,後繼艦偉星艦反而超前首艦於1991年12月完工。 本級艦原服役於財政部關稅總局,在2000年時,由財政部撥予海巡署使用,和星艦配置於基隆港、偉星艦配置在高雄港。在海巡署籌獲新一代巡防艦前,本級艦長期擔任海巡署南北機隊的旗艦,北機隊多次參與釣魚台護漁任務、南機隊亦定期參與太平、東沙島的「碧海專案」運補護航任務,特別是在東北季風強烈的冬季,仍能有效出海執行任務,然遠洋護漁的任務仍交由農委會移交的巡護艦執行,並未借重本級艦卓越的續航能力。 和星艦為台灣第一款自建美國軍規新式艦艇,除採用多項新技術,於服役前亦不幸受颱風侵損,最終雖仍修復完成交艦,然使用狀況仍不甚理想,在海巡署後續籌獲大型巡防艦後,於2022年率先除役[1],雖說美國海岸巡防隊艦體使用年限普遍較美國海軍為長,但和星艦成為所有本型艦中最晚服役卻最早除役的特例,也是台灣唯一一艘比美方早除役的同型艦艇。 服役事紀
艦上系統動力系統
武器裝備同級艦
相關條目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